05.26 改革開放40年-太原人,還記得當年的山紡嗎?它是如何走向破產的

1996年,太原發生了一件轟動一時的大事,山紡破產。

山紡全名叫山西紡織印染廠,前身是太原紡織廠,1958年建成投產。山紡全部職工最多時14219人,其中在職職工10154人,離退休職工4065人。

1958年至1996年的38年間,山紡曾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過巨大貢獻,累計生產棉布21億米,上繳國家利稅6.7億元。1988至1991年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之一。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當時的巨無霸企業,衰敗起來也就需要那麼幾年。

改革開放40年-太原人,還記得當年的山紡嗎?它是如何走向破產的

資料圖

1990年以來,山紡生產經營出現嚴重困難,連續虧損,到1996年8月末,已經負債7億多元,資不抵債。長期停產或半停產,累計欠發職工工資16個月。

山紡為何會淪落到這個地步,官方的說法是:

1、設備老化,產品落後。

2、資金短缺,成本升高。

3、改革滯後,機制不活。

4、治廠不嚴,管理不善。

5、企業辦社會負擔沉重。

經歷種種探索之後,未能解困,山紡終於走向了破產邊緣。

改革開放40年-太原人,還記得當年的山紡嗎?它是如何走向破產的

資料圖

為了使山紡破產工作順利進行,100多名市直機關黨員幹部組成山紡改革工作宣傳隊進廠,做政策宣傳,理順情緒,化解矛盾。

1996年9月29日,山紡召開職工代表大會,通過了破產方案。山紡的輝煌正式落幕。

破產後沒有山紡這個名號了,同年10月在原廠基礎上重新組建成立了太原新凱紡織印染有限公司。

然而,新凱的發展也不順利,10年後,生產經營再次陷入困境,職工生活面臨嚴峻困難。2006年太原市委、市政府決定把新凱作為太原首批重點改制企業進行改制。

太原新凱紡織公司經過清產核資、資產評估、財務專項審計等一系列法定程序後,進入了太原市產權交易市場,公開競價。最終,雅世(置業)集團公司、北京中瑞國信投資公司通過市場公開競價,聯合收購了原新凱,職工安置也依照程序如期完成。

改革開放40年-太原人,還記得當年的山紡嗎?它是如何走向破產的

資料圖

題外話

著名作家張平的《抉擇》被很多人認為是以山紡的破產為背景創作的。因為張平山西作家的身份,加上《抉擇》出版的年份1997年---正好是山紡破產的第二年,難免會有人如此猜測。

或許早有預測,《抉擇》中用一段文字撇清了與山西的關係。小說中的中陽紡織集團總工在分析工廠遭遇困境時說:“同我們情況一樣的大型紡織廠有很多很多,像陝西、山西、吉林、山東,人家那些大型紡織企業為什麼都能越搞越活,越搞越好?”言外之意就是,我們這廠不在山西。

張平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與我作品對號的大有人在,但認為我有所指、對我有意見只是少數人,我還為此打了兩年的官司。其實小說畢竟只是藝術作品,跟藝術作品裡的人對號入座,就沒什麼實在意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