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小時候對課本上張衡發明地動儀印象深刻,剛剛得知新的歷史教材把這段刪掉了。這是為什麼?

於球球耐摺咧


因為張衡地動儀是假的!

張衡地動儀並沒有出土過,課本上的照片只是考古學者王振鐸(1912-1992年)於1951年設計的模型,設計所依據的是僅僅是《後漢書·張衡傳》中196個字的描述,而且我們都忽略了“模型”兩字。



王振鐸是國內較早研究地動儀的學者,也是較有影響力的一位,他所復原地動儀的核心原理是“直立杆”,但被一些研究者指責是抄襲了日本人的想法。

“直立杆”原理很簡單,中間有個直立的杆子,地震時的震動會令其傾倒,然後觸動某一個方向的開關。



這個原理非常簡單,跟人們在家裡地板上倒立一個瓶子報告地震是一個道理。

“直立杆”很不靠譜,地面真有震動時,它第一不能判定震源方向,第二不能區分震動性質,是近處的腳步?不遠處的打夯?還是遠處的地震?它是無法區分的。

這可不是我個人的看法,“直立杆”結構早在18世紀就已經被嚴格的地震學計算、實驗室試驗和地震檢驗所淘汰,它根本就不具有可行性。

中國地震學奠基人傅承義院士曾在1976年當面告訴王振鐸先生,稱他的設計有致命錯誤,英國李約瑟院士、美國地震學家博爾特院士、日本地球物理學家力武常次等都撰文批評了這個模型。

張衡地動儀研究專家、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馮銳研究員就曾尖銳地批評過,他的原話是“對這個普遍宣傳的測震直立杆,主管單位和設計人居然在幾十年間從來沒有做過一次科學實驗去檢驗,便列入我國中小學課本中一代又一代昏昏昭昭地講了半個多世紀,講者與聽者實際上都是處於一種似是而非的滿足、似明又暗的迷茫中,背離了科學實踐的基本原則。為了演示測震效果,近年來的一些單位甚至發展到在模型內部安放電器和彈簧結構來造假,難怪有的老師驚呼:不知道成千上萬的教師是如何講解地動儀的。”

中國古代人的聰明才智舉不勝舉,但很遺憾張衡地動儀並不是其中之一,它只是後人牽強附會想象出來的一個產物,意圖通過它來增強民族自豪感,但實際帶來的卻是尷尬。

課本中刪除張衡地動儀是明智之舉,因為實事求是才是最大的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