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北大毕业生出家后的生活:当和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北大毕业生出家后的生活:当和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摄影/王松傲寒

北大毕业生出家,当和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于晓非先生就“当和尚”这个话题,从出家因缘、修行次第、寺院生活、僧人威仪与身份认同、持戒、僧格、和尚与现代生活方式、出家僧人与在家父母关系的处理等诸多方面,与明海法师展开别开生面的对话。

北大毕业生出家后的生活:当和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嘉宾合影 (左起依次为:绍光法师、明海法师、于晓非先生) 摄影/汶河子

父母篇

明海法师,湖北人,一袭清新俊逸形象,当年参加高考,得文科榜眼,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之际,乃公元一九九一年也,可谓前程似锦,正值大展宏图之良时,然法师对禅林怀有莫名之归属感与熟悉感,梦中常与比丘相处,言笑晏晏,亲切安稳,难以言喻,故毅然瞒父母而入禅刹。

知子莫若母。其母渐渐察觉,直奔寺中,见法师身着海青,已落发,乘刚烈性情,掌掴之,遂而晕厥,怒火中烧,发指万丈;历数日,师归寺,两相会面,竟转而温婉顺巽,礼貌有加,观念转变,尽在会心之间。

鸿雁数往还,熏染之下,二老亦皈依佛陀座下;而如今,法师与父母之间,亦师亦子,既为亲人,又是同修,相处融融。某次,身体欠佳,二老辗转得知,车马劳顿四五小时,赶来探望。法师身为一寺住持,自然率先垂范,与父母有约,来寺之前提前知会;二老心知法师用意,匆忙看望,而即告别,直似暇不旋踵;法师未及依依,陡生欢喜。

北大毕业生出家后的生活:当和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摄影/王松傲寒

师父篇

访谈中,法师数次忆念恩师净慧长老;发愿出家后,初遇长老,内心便认作依止师,随师到柏林禅寺,更觉此地为自己修行道场;受具足戒后,发现出家生活,与内心所想,相去甚远,甚而不啻天渊;几经长老机锋转语,晓达清凉汉自有功夫地,碌碌操劳之程,嚆矢鸣焉。柏林禅寺竣工后,明海法师力辞方丈之职,回归清修与禅坐,巧避师命,摒息诸缘,发足往五台山闭关。越两年,长老不顾山石荦确,行径微迤,八十岁之身,步履峭峣,敦促下山承担;半年后,长老示寂,对法师而言,更是退无可退,避无可避,勇于承担,于清凉与繁冗之间,力持中正。

北大毕业生出家后的生活:当和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摄影/汶河子

世务篇

文革期间,庙宇隳毁,更仆难数,改革开放以来,政策渐宽,古刹恢复,伽蓝重建,可谓千头万绪,僧团翘盼钟鼓重振之亟亟,溢于言表。法师性本淡泊,戚戚于清修,殷殷以向往;然值此大任应担之际,法师深膺“烦恼即菩提”之奥义,至而不畏艰难,筚路蓝缕,广方涉猎,自学建筑、图纸、交际等技能,条分缕析,转枢应承,暇不待踵,时时降服,刻刻惕厉,时时刻刻,勤息无断;如今柏林禅寺规制幢幢,个中见其深心焉!

北大毕业生出家后的生活:当和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摄影/王松傲寒

修行篇

之于修行,法师引述净慧长老法语:“养成僧格,融入僧团。”以人格比对僧格,对僧格养成之重要性与方式,以及僧团在佛陀正法传承中之作用,做出深刻开示。法师自谦称“凡夫僧”,坦言和尚亦有喜忧哀乐,乃至苦闷愁虑,然而与众生之业力同行,是为修行;在人格基础上,以佛陀戒律为师,亲近善知识,僧团共修,欢喜自恣,在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上,将僧格自觉内化,成就和尚活生生之性格,转而化之,习之为自然,则僧格可成。

关于和尚生活的各个侧面,明海法师均娓娓道来,一一开示。

北大毕业生出家后的生活:当和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摄影/王松傲寒

嘉宾简介:明海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方丈,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2年9月,于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上净下慧大和尚坐下披剃出家,2000年于净慧上人座下得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承,2005年于净慧上人座下再得曹洞宗第四十九代法脉传承。

北大毕业生出家后的生活:当和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嘉宾与现场观众合影 摄影/汶河子

北大毕业生出家后的生活:当和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工作人员协调沟通中 摄影/汶河子

北大毕业生出家后的生活:当和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现场观众 摄影/汶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