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1.解决吃水问题是当务之急

1.解决吃水问题是当务之急

解决吃水问题是当务之急

水是村民每天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的必须品,但是贫困村地处高山,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是普遍问题,也是村民最为迫切的需求。项目办在用水最困难的翠华、云龙、茂山、团街、屏山、中屏等6个乡(镇)的8个村委会,解决29个自然村852户农户3238人的饮水问题;投入项目资金141万元;灌溉用水项目在翠华、团街、屏山、中屏等4个乡(镇)的7个行政村,10个村小组进行。共修建水池120个,蓄水3000立方米,解决了500亩的土地灌溉用水,投入项目资金54万元;

马樱花村是水项目受益村之一。过去马樱花村只有一个水源,村民们用陶罐或木桶背水,每到旱季,水源不足,人们要排队取水,尽管省吃俭用,水还是不够,家禽家畜没有水用,就把他们赶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去饮水。为了解决用水问题,项目办与村民讨论,修建蓄水池,把雨季多余的水存起来,旱季用。

基本的做法是项目出资,村民投工投劳,合力修建了一个蓄水池,水池里的水来自于雨水和雨季山上流淌下来的泉水,把雨季的水贮蓄起来解决旱季用水问题。但是后来由于附近开采石场,蓄水池底部的岩石被震裂,水存不住了,村民们就开始四处寻找新的水源。终于在相邻的中屏镇的大窝溏村找到了水源,马樱花社区的村民们就与大窝溏村商议取水的事情。大窝溏提出取水要一次性付五千块钱的取水费。马樱花的村民们觉得五千块钱有些多,于是与大窝溏村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协商,马樱花的村民代表每次去大窝溏谈判还要带上烟酒和糖果等礼品,和对方的干部密切关系,一共谈了九次,最终大窝溏答应马樱花付费3000块钱取水费的要求。

随后,项目办出一部分资金,村民自筹一部分资金,开始新的引水工程。为了修引水管道,村民每户出资450块钱,共凑了六千多元购置引水管,这对贫困村民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

“那时,没有水利技术人员,我们不确定大窝溏的水源能否自流到达马樱花村,用的全是最笨办法,靠目测确定大窝溏稍微比马樱花要高一些,这样我们就开始铺管线了。铺管线的时候是一边引水一边往前铺,水能够流过来再往前接管子。水管子要过一座山岗,水流到这里不往前流了,这下把我们吓坏了,很失望。如果引水失败没办法向村里人交代。没想到,过了一天一夜,我们再去看的时候,水竟然流翻过山岗流过来了!这让我们很高兴,村民们的热情也高涨起来,大家就全力投入到铺输水管线的工作中来。,很快水管就铺好了。”

项目办资助修建了新的蓄水池,把水管引到了每一户,村民们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吃水困难,特别是把妇女从背水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

在马樱花村,通过修水,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更重要的是围绕水的建设学会了对外的交往和谈判,自发形成了村民的非正式组织,形成了核心人物,逐渐成为大家尊重的村落的骨干,村落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加强。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汤二村。

村民小组长主任张树明讲述了汤二村用水的故事,“2012年之前,我们村有三个大坝塘(水塘),那时候水源很充足,到处都是水,连每年最干旱的二、三月份,水塘里也都是有水的。2012年的时候,云南省政府在这里挖隧道往昆明输水,在山里打洞,结果水就没了。政府出资帮我们打水井,开始的时候,水井里的水也还充足,够我们吃的。但好景不长,几个月以后水井的水干了。没办法,我们就去四处找水源,找到水源后就用木桶背回来,放到水窖里。后来随着植被的破坏,山上的水源也越来越少,水就越不够吃了。”

项目办把解决贫困村的吃水问题作为扶贫项目,解了村民们的燃眉之急。在汤二村,项目办帮助村民修建了3个公共蓄水池, 铺设了五公里的输水管道,把公共蓄水池的水直接引到农户的小水窖。有了公共蓄水池,也就有了村落的公共行动,村民们成立水管理小组,把所有农户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排序,实行排班制,每一户负责一个水窖一个月的蓄水职责,也就是说,这一个月内,但凡遇到下雨天气,农户要负责把地面、道路上的积水收集起来注入到水窖里。这样全村人都被发动起来了。

水池建好了,如果村民利用不好,依然发挥不了作用。在蓄水池刚建好的初期,每户可以随意把公共水池的水输送到自家的小水窖里,村民们争相往自家水窖放水,缺乏节约用水意识,用水浪费现象很严重。结果,村民们辛苦蓄积起来的公共蓄水池的水没过多久就会用完了。为此,项目办引导村民制定公共蓄水池的社区管理办法,在村民会议上经过讨论,协商出一整套关于人畜饮水的村规民约,比如规定半年统一放一次水,农户家里的小水窖放满水后不再放水,自家水窖里的水用完后自行想办法,以此约束用水行为。诸如此类的用水规定培养了农民在缺水环境下的节水意识和合理用水意识,从而增强了村民抵抗干旱等风险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