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孩子的說明書

孩子的說明書

小編最近看了湖南衛視新上線了一檔節目《少年說》。節目組走進了全國12所中小學,在每個學校搭建了一個特別的“勇氣臺”,鼓勵大家來“喊話”。

孩子的說明書

節目組希望用這種方式,是希望孩子們在壓抑緊張的學習氛圍裡,釋放內心深處最渴望的訴求、釋放情緒,同時也給了他們和父母之間一次平等交流的機會。

有句話叫“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我面前,卻不知道我在想什麼”。這句話完全可以原封不動地套在這些父母們身上。“我給孩子不缺吃、不少穿,還賺錢創造不錯的生活,讓他(她)上好的學校去接受好的教育!”他們認為做到這樣了,就功成圓滿了,而其他的事就看子女的造化了。然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愛與你溝通,發生爭吵孩子愛說一句“你不懂”。你是不是感覺孩子正與自己越來越遠?

孩子的說明書

我曾以為。孩子像一團泥巴,需要我們去“塑造”,我們想把他塑造成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

孩子需要競爭,如果成人說“看哪個孩子吃得最快”,保證個個孩子都想吃第一名,這樣的競爭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要堅強,不要動不動就哭,哭是懦弱的表現;

孩子要懂得分享,孩子不願意分享說明他是一個自私、小氣的孩子;

……

孩子的說明書

後來,我發現我錯了,以前“以為自己很懂”只不過是自以為是,靜心下來才發現自己根本未能深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僅僅看到了表象,沒有看到本質;僅僅看到眼前,沒有看到未來。我以為我懂孩子的心,其實我不懂他們的心。

孩子的說明書

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是一個很大的命題。當我們對孩子報以敬畏之心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自己曾經是多麼無知和輕狂!孩子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他們原本就是完整的,他們是心靈純淨的人間天使,他們不需要我們塑造,他們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長大!而我曾經的教育卻是讓他們按照成人的方式長大!

所謂的育兒學並不是像那些育兒書上寫的:幾歲的孩子要吃什麼、喝什麼;而是指——要從心理上照顧好他,時刻注意孩子的心理需要,及時地給到他支持和回應。一個人的外部現實生活被照顧好了,但是他的內在心理世界沒有被照顧好;那他長大之後,仍然會有很多的社會適應不良或人際關係障礙等問題。

孩子的說明書

家長們習慣於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整天不停地嘮叨,不斷地抓住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加以指責、抱怨,逼著孩子立刻糾正,造成孩子的壓抑和逆反。試想一下,倘若你喜歡和一個人聊天,喜歡和他分享你內心的故事,但聊天中發現他無法理解你內心的感受和想法,如此經歷多次,你還會繼續找他聊天並分享你的故事嗎?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不會”,因為他不懂你。而對於孩子而言,何其不是這樣呢?當他玩的正嗨的時候想要與你一起分享快樂,而你卻搖搖頭拒絕了,因為你認為他的行為太過幼稚;當他傷心難過想要找你傾訴和安撫的時候,你卻告訴他“不許哭”,“這算不了什麼”,因為曾經也有人告訴你“不許哭,哭是不好的”;當他不想寫作業,想要和你一起看電視的時候,你卻坐在電視機前說“快去寫作業”。

孩子的說明書

孩子和我們也一樣,慢慢的他內心就會生出一條信念“爸爸媽媽不懂我”。所以孩子和父母的距離也越來越遠,父母也越來越不懂孩子。而懂孩子最大誤區是:以為自己懂孩子。

很久以來,學習成績一直被當作衡量學生優秀與否的“硬指標”。“當學生的,首先就得學習好。”這是很多成年人常有的看法。但在孩子們眼中,最讓他們感到自豪和滿足的並不是成績,而是能否在集體中實現自己的價值。一項針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地20多所中小學校的問卷調查顯示,46.19%的孩子表示,最讓他們感到自豪的是可以幫助身邊的人解決問題,有一群好朋友。只有21.07%的孩子認為,考試取得好成績或在競賽中取勝是最值得自豪的事。

孩子的說明書

很多孩子在採訪時說:“如果我是家長,肯定不對孩子說‘你看別人’。”可見,孩子們並不是牴觸父母的管教,只是不希望自己像“奴隸”一樣,被動地接受別人的管理。他們更希望父母能像一個有經驗、有智慧的朋友,和他們並肩戰勝困難,同時尊重他們的獨立性。

孩子的說明書

調查還顯示,42.65%的孩子表示遇到困難時,希望父母“冷靜地和我一起解決,不因此限制其他活動”;23.49%的孩子表示“雖然我達不到預期目標,但也請對我的付出和進步給予肯定”。可見,雖然孩子們在成年人眼中有著很多幼稚的不足,但他們並不希望被當成“什麼也做不好的小孩”,所以,越是做得不好、處於低谷的時刻,他們越需要來自父母的尊重。

孩子的說明書

當被問到“如果你是父母會怎樣做”的時候,44.39%的孩子表示,如果自己是父母會“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想法,凡事會與孩子商量”;只有9.15%的孩子選擇做個“順其自然,不給孩子施加壓力”的父母。

許多時候,我們用問題“定義”孩子,所以跟孩子談論問題的種種不是時,孩子總是低著頭,聲音越來越小,對話的意願也越來越低。但當我們用“問題是問題,人不等於問題”“人是自己問題的專家”的態度來和孩子互動,孩子在和我們對話時,就能站在一個有力量的位置,好好看待問題對自己的影響,以及自己和問題之間的關係。這時,探討問題的來龍去脈就變得生動又有趣。

孩子的說明書

想想看,我們教養一個孩子,不僅僅是為了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慢慢形成自己的是非觀和價值觀。出了問題,孩子能夠勇敢的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最好的應對問題的態度。分析出問題的原因,知道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是非觀和價值觀。

孩子的說明書

但事與願違,我們時常聽到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會說:“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有前途。”或者“你不努力,以後沒有好工作,別人都會瞧不起你。”殊不知,富足、有前途、受人尊重這些很多成年人眼中的成功標準,並不是孩子們真正在意的教育結果。比起別人眼中的成功,他們更希望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在調查中,48.71%的孩子表示希望將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實現自己的夢想”。相比之下,15.41%的孩子希望“有一份受人尊重而有前途的工作”;6.19%的孩子希望“過上有錢而富足的生活”。

去聽聽孩子在說什麼,去等一等、看看孩子的需求,不要讓孩子在成長中遭受更多這種被漠視的傷害,這才是我們需要做的。

孩子的說明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