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数据说话:河蟹四五壳如何做到100%的翻倍

这几年养殖密度越来越高产量也越来越高,但是如何才能在高密度的情况下养出高产量的同时也兼顾高规格呢?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其关键原因出在哪里呢?结合笔者经过近十年的一线生产经验,本文就这个问题与大家做个交流。

首先我们先看一组数据,这里我们选取三壳结束后常州、泗洪、兴化这三个螃蟹养殖区的规格数据:

表一:三个主养区域的螃蟹养殖概况

数据说话:河蟹四五壳如何做到100%的翻倍

从上面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三壳蜕完的时候我们这三个螃蟹主养区的规格差距并不大,但是在第最后的螃蟹规格却出现了明显的差距最多的相差可能会达到一两,主要原因在哪里呢?看一个数据,螃蟹每次蜕壳的翻倍计算。

表二:规格为1斤100头的苗正常情况下翻倍一览表

数据说话:河蟹四五壳如何做到100%的翻倍

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螃蟹池塘五次蜕壳每次蜕壳的翻倍并不是一样的,二壳翻倍最大,可达到120%,五壳增重最多,增加了1.62两的规格,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翻倍比例不一样的原因呢?是营养、苗种、溶氧还是?下面再给大家分享一个平常测到的数据。

表三:螃蟹养殖周期每月溶氧最高值一览表

数据说话:河蟹四五壳如何做到100%的翻倍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不难发现6、7、8月份池塘溶氧明显降低,特别在7月份四壳蜕壳期间溶氧降低会明显影响螃蟹蜕壳,降低螃蟹翻倍率。

兴化螃蟹相对于泗洪、常州的螃蟹密度较低,而且兴化地区历来以种植扁担草为主,扁担草属于高温草,在高温期依旧具有很强的活力和产氧能力、而泗洪、常州多以伊乐藻为主,伊乐藻高温期进入休眠,产氧能力下降。

同时兴化地区密度低池塘养殖动物耗氧相对减少所以兴化地区螃蟹在四、五壳的翻倍要强于泗洪和常州地区,但是泗洪和常州相比为什么规格也会下降呢?高温期伊乐藻休眠后池塘很容易出现缺氧、螃蟹上草的问题:

表四:17年7月高温期-------伊乐藻池塘溶氧连续跟踪数据(时间为每天上午9点30,由“帮邦小黑”便携水质检测仪测到数据)

数据说话:河蟹四五壳如何做到100%的翻倍

螃蟹正常生长需要的溶氧在5mg/L往上,维持生长在3.5mg/L,溶氧低于2mg/L蜕壳期就会出现软壳死亡,且容易诱发各种疾病,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草鱼饲养试验在溶氧2.7~2.8mg/L条件下养殖,比在5.6mg/L下养殖生长速度低约10倍,饲料系数高4倍。

其实螃蟹也是一样,但是螃蟹池塘的溶氧如何才能保障高的溶氧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溶氧一天24小时的变化:这是2017年8月13日测得的常州一螃蟹养殖塘口溶氧的变化数据:

表五:8月份溶氧24小时变化与pH值得关系一览表

数据说话:河蟹四五壳如何做到100%的翻倍

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螃蟹池塘一天的溶氧最低值在早上6:35测得,只有0.5mg/L,我们要保障螃蟹正常生长溶氧最低也要在3.5mg/L,也就是我们早上6点最低点这个时候测得溶氧要在3.5mg/L,最好是能达到5mg/L,这样才能保障螃蟹最佳的生长状态,但是如何做到呢?如何才能保障池塘的高溶氧呢?这才是决定我们螃蟹养殖四、五壳翻倍的关键。

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下几个要点供各位参考:

一:控制水草,控制面积占池塘的60%、控制高度,不让水草出水形成水下深林。因为水草作为螃蟹池塘溶氧的主要生产者,能够产生池塘90%溶氧,同时也是池塘最主要的耗氧者,其白天光合作用产氧,晚上呼吸大量消耗氧气。

如果高温水草过密很容易出现翻塘的情况,这在2017年高温期就出现过很多次,池塘螃蟹突然大量死亡,一星期后死亡停止,主要原因就是水草过密导致。

数据说话:河蟹四五壳如何做到100%的翻倍

图2:良好的水草布局

数据说话:河蟹四五壳如何做到100%的翻倍

图3:水下深林般的水草

二:全程肥水、以藻带草,今年很多池塘都是以伊乐藻为主进行养殖,但是伊乐藻在高温会进入休眠,降低池塘的产氧能力,所以在高温期坚持肥水培养优质的藻类来辅助伊乐藻产氧,能很好的提高池塘溶氧,同时避免因溶氧过低导致的伊乐藻休眠死亡坏水。

三:强化底改:

高温期池塘底质恶化速度加快,同时螃蟹本身也处于底栖生活,底部溶氧的高低更加重要,高温期建议每七天使用一次底改减少底部耗氧增加池塘溶氧。(文章来源:北京水世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