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到底是什么意思?

海洋377791


咋看这句话,或许你会认为这就是一般的民间俗语吧。其实这句话还真不是俗语,这是宋元朝时期,官府里面的一个行话,也是调侃当时社会的一种迂腐的等级现象。

这句话出于宋末遗民所书。宋末·郑思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另外还有与文天祥同时中举士的谢枋得在其所著《叠山集》也写了这句话。

郑思肖和谢枋得的说法,虽然对当时的元朝有些抵抗情绪,但也确是元朝诸多儒士政治地位的体现。

我们来看看这种等级是怎么分的:

1、一官:一等人是大官,这多指皇帝身边的红人。

2、二吏:二等人是吏,吏是类似于现在的处级包括处级干部以下的公务员。

3、三僧:三等人是僧人,佛家弟子。


4、四道:四等人是道家弟子。

5、五工:这里的工指的是为当时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员,类似医生,事业单位的职工!

6、六农:种地交粮!民以食为天,给农民的位置还是比较适当!

7、七匠:手艺人,不靠种田生活,为社会技术性人员!

8、八娼:元朝时期的娼妓是一支庞大的群体!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记载,仅元朝大都就有2万多人从事这个职业。

9、九儒:把读书人列为九等人,后来滋生出“臭老九”这一称谓,可能也是源于这个排名的缘故吧。

10、十乞:乞丐,要饭的!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

看一下这个排名,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僧、道排的很前,而读书人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非常低下,仅比乞丐好点点,比当时的娼妓的地位还要低。这严重的颠覆了儒家文化,尊师重教的信仰,也严重扭曲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

为什么那时候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成吉思汗,忽必烈时期都属于少数民族蒙古人,勇猛善战是他们的特长。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诗词中就有一名句: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也暗射枭雄成吉思汗时代懂武不懂文,不懂得政治,不懂治理国家的社会现象。

也就是在元代前期,或许是考虑到的蒙古人考试根本考不过汉人吧,还费除了科举制度,使得那时读书的汉人更是迷茫,失去了人生的目标。


所以不难理解,“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这句话被当时一些文人说出来的酸楚滋味了。通过这句话,我们也许能看到元朝为什么是那么短命的原因所在:当时的统治阶层只知道引进藏传佛教来巩固统治,造成了元朝蒙古全民信仰佛教,蒙藏一家,让当时的文人学士极度边缘化。

看元朝开国时的那么不可一世,到后来没有经历一百年就急速的走向了衰落和灭亡。也可以说明当时当权者有勇无谋,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没文化真可怕。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路过!这个题目有意思!就多说几句!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纯属是为反对元朝统治,由文人们编的蜚语!

不过这后世所传了几百年,也就成了当初元朝统治者的一条罪证!

一、解释一下!这句话形容的元朝列分的阶级档次!

1、一官:一等人是官,官吏是不同的职称,官至少是局级干部以上

2、二吏:二等人是吏,吏是处级包括处级干部以下的公务员,宋江就是个副处级干部

3、三僧:三等人是佛家弟子,忽必烈拜西藏地区的名僧帕思巴东来为“帝师”,所以高于道家的等级。

4、四道:四等人是道家弟子。

5、五工:这里的工指的是为当时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员,类似事业单位的职工!

6、六农:种地交粮!民以食为天,这就给农民一个适当的位置!

7、七匠:手工业者,不靠种田生活,为社会技术性人员!

8、八娼:元朝时期的changji是一支庞大的群体!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仅元大都就有2万余人从事这个职业,。随高逐下,送故迎新。身心受尽摧挫,奈恶业姻缘好家风俏无些个。纣撅丁走踢飞拳,老妖精缚手缠脚,拣挣勤到下锹镬。”

9、九儒:读书人,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排名所以后来才有来“臭老九”这个称呼!

10、十乞:要饭的!

第二、真实的元朝等级列分!

《元史》中记载的元朝户籍制度中面对当时元朝所辖的全国居民进行了若干的“户别”分类!这样分类后便于国民综合素质的普查,为指定国策提供数据!

元朝并没有进行等级划分!

当时的户籍类别是:军、站、民、匠、儒、医卜、阴阳、僧、道、也里可温(基督教神职人员)、答失蛮(回教神职人员)、斡脱(高利贷经营商)、商贾、灶(盐业)、船、弓手、急递铺、打捕鹰房等。

这类似于现在的户籍中的:工人、农民、非农业,个人履历中的面目和职业!

第三、元代知识分子的泄愤之作!

元朝时期和清朝时期都有很多的汉人,因为悲愤于国家毁亡,怀念故国,所以编写了很多偏激的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书籍,进行文化抗争!(这值得表扬,但是不是尊重历史的)!

元朝的爱国名人谢叠山他人格的魅力,以他优美而饱含热泪的诗情,以他坚贞不屈的坚强意志,以他爱国主义的情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后人。他有一句名言:"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谢叠山所著的《叠山》中就明确的提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乃是"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的戏谑之语。

这样一位最后在元大都悯忠寺绝食殉国的民族英雄,正视历史,明断历史!足以证明“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纯属是为反对元朝统治,由文人们编的蜚语!


杜陵闲人


一、实则它是元朝社会地位的排名。

地位最高的是官员,其次是胥吏,再次是和尚,这是当时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三种人;四是道士,五是百工(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六是种地农民;匠人排第七(如石匠、木匠、泥瓦匠等),娼妓排第八,第九是读书人,最末流是乞丐。



其实原始的话语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

九儒十丐已经成为汉语成语,意指读书人受到歧视和虐待。与近年的“读书无用论”大抵相似,可是我们已经不会使用“九儒十丐”的成语,这确实是一种悲哀。

金庸先生创造了一个著名的武侠人物,洪七公,为中原五绝之一,江湖上都唤他为“九指神丐”,我无端觉得,这么琅琅上口,可能真是老爷子改编自“九儒十丐”的成语。



二、出处。

出处在两位南宋遗民的著作中。

一位叫谢枋得,一位叫郑思肖,都是坚定的反元义士。



三、真假。

不能证明这种说法是真的,但也不能就确言是谣言,总的来说,应该是假的。

已有文史作者写文论析并辩驳过,此处不再引用。再说三点我的补充:



1、《元史》中只有“诸色户计”的记载:

《元史·卷九十三》:然其户大抵不一,有元管户、交参户、漏籍户、协济户。于诸户之中,又有丝银全科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外又有摊丝户、储也速儿所管纳丝户、复业户,并渐成丁户。……凡儒士及军、站、僧、道等户皆不与。


这是一种户藉制度,虽说一经划定,再不许更易,但似乎并无特别的高下贵贱之分,也并未一字不易的记载九儒十丐等十等人。



2、元朝对知识分子比较宽容。

我们耳熟能详的《窦娥冤》,台词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之句,应该说,再傻的人都能听出来其中的讽喻统治者之意,但是上演后,关汉卿啥事没有。

再有剧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科场高中,荣升高官,衣锦还乡,为窦娥平复冤情。也正好反证了元朝的科举制度并不排斥汉人——叫蒙古人去考场,显然是难为他们了。



3、明朝民间读书人对元朝并无刻骨之恨。

后之视之,犹今之视昔,这事实上为我们提供了看问题的另一个角度。

《警世通言》是明代的笔记小说合集,里面有个故事,“桂员外途穷忏悔”,写元朝天顺年间,也不过说善恶果报之事。

里面有个叫支德的读书人,官场失意后居然仍然“立志要做清官”。

有个陈太守,打官司时居然“正直无私”,助平头百姓而不助衙内公子。

主人公施还及第为官,与岳家“施支二姓,子孙善衍,为东吴名族”。

说到朱明对蒙元之恨,我们总是会想到那句话,“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诚然,蒙元虽为大一统,但存在感实在薄弱,其“四等人制度”也令人深恶痛绝。

但其实四等人制度也与十等人的说法一样,都没有史料支撑。

由此看来,当黄金家族的荣耀消散如烟,当铁木真的子孙都似乎受到了某种诅咒,拂开故纸堆,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元朝似乎并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王事情


这句话的出处有很多的地方,比如说第一个是郑思肖的《心史》,在里面写道: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

第二个就是谢枋的《叠山集》,里面也有这句话的内容:

“滑稽之雄,以儒者为戏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谓其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谓其无益于国也。”

但是也不是没有任何的共同点,这两个出处都是宋末遗民所书。虽然出处是有了但是这里面的几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一官二吏中的“官”是政府官员,“吏”是不能提升成官员的政府临时雇员。官吏就是官员,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官吏手中的权利都可以帮助很多人通向财路,也让很多人趋之若鹜。所以官和吏的排名排在一二位也是自然的。

而三僧四道其中的“僧”是佛教僧侣,“道”是道教道士。官吏掌管了权柄和财路,解释宗教的权利便在僧道的手里,这个群体顺应了当时社会迷信的发展,给大家带去一些精神寄托,算是基本实现不干活吃白饭的梦想,后也形容他们“招摇撞骗”。

五医六工七匠“医”是指医生,“工”是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匠”是低级手工技术人员。这三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医生可以治病救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也是这样,社会对这一类群体有需要。且他们可以提供技术,促进社会都改革发展。匠人便更多的是提供劳动,不怎么提供技术,是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毕竟总要有人干活来创造价值。地位居中也是很合理的。现在已经基本把工匠相联系起来了。

至于最低等级的八娼九儒十,“娼”是妓女,“儒”是知识分子,“丐”是乞丐。当然让我们很疑惑的就是为什么知识分子排在妓女后面。可能有这两个原因:

一是“九”这个数字比较特殊,比如人分三六九等,所以儒生们排不到三六,就想排九;二可能是写这句话的时候在自嘲,有句俗语就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知识分子一腔热血,却又无处安放,所以借排名来自嘲连妓女都不如。

实这个排名很荒诞,而且排名这个东西本就不是绝对的,是随大的社会背景下而改变的。很显然现在这十个职业的排名变化早已重新洗牌,这当然也得益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的生活已经更欣欣向荣,也更多的是照顾到基层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不忘初心跟党走,做好本职工作,迎接更美好好的未来。

文/琴公子


史之策


一官二吏到九儒十丐,是元初各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排名,这个排名正是“九儒”发明的,是儒生群体在新时代中成为Loser后的一种自我解嘲。

一官二吏,官是事业编,吏是临时编,但在许多种社会制度下,官吏手中的权柄都可以通向财路,自然是让其他职业眼热。

三僧四道,世俗的权柄和财路由官吏把控,宗教的解释权僧道们留在手里,他们这个群体也在顽强的争抢客源,实现不干活吃白饭的梦想。

五工六农七匠,百工和匠人,与农民一样辛辛苦苦,靠劳动创造价值,除了满足自身家庭生活需要,还要承担朝廷税赋兵役,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石。他们不会被饿死,但很可能吃不太饱,所以地位居中。

八娼十丐,这两项职业均非技术工种,是从五六七中间阶层里分流降阶而来,有了八娼十丐,五工六农七匠们才会心满意足的生活,有一种自己并非社会底层的莫大心里安慰。

九儒,宋末元初的爱宋志士郑思肖、谢枋得把儒生群体塞进八娼十丐中,一是“九”这个数字在古代汉语体系中,非常吉利讨喜,绝舍不得让给别人;二是自嘲,元初书生百无一用,丧失了上升通道,一腔热血无处发泄,只好用来写元曲等小段子。

普法战争时,有位法国将军在战前动员中,为了扫除士兵中的小农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心理,大声描绘普鲁士人侵略法国后的惨状——他说普鲁士人将杀光你们的父母,下面没人应声,他说普鲁士人将烧光你们的房子,仍然没人应答,他说普鲁士人将凌辱你们的妻子,还是没人搭茬。将军最后说:敌人还将喝光你们的葡萄酒!下面的人群马上炸了,他们敢!?士兵们纷纷怒火攻心,士气大振,发誓要侵略者付出代价。

什么是中国文人世子的美酒?

当然是做官发财治天下!经过七百多年的科举制,读书人成功的把肚子里的经文实现了变现可能,蒙古人一来,科举制度停摆,说好的书中的黄金屋,没了,颜如玉,黄了,千钟粟,飞了。

在这种被“动了奶酪”的万恶形势下,读书人在段子中纷纷抒发出自己的愤懑之情,老九们反元呼声渐长,元庭中枪后,于1315年恢复科举,这才平息了“反元”的怒火。

元代儒生的“九儒”尚属自嘲,到了后世,臭老九的定位才是真正由上而下的轻蔑,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


龙帅林vlog


我来说一下这句话的出处,此话是南宋遗民郑思肖和谢枋得的说法,他们毕竟对元朝带走一种敌视的情绪,对元朝的政策上可能有失偏颇,但在某个方面又是元朝诸多儒士政治地位的体现。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这种排位并非元朝官方的政策。有元一代户籍制度确实是比较特殊的。实行的是以职业划分的“诸色户计”,大概有八十余种,而儒户是其中的一种。而元朝廷对儒户也是有优待的,虽然赋税要上交,但是却可以免除差役和徭役,这项政策载于《元典章·礼部卷四·立儒学提举司》。

其余籍每见有的儒户,除纳地税、商税外,其余一切差役并行蠲免。


而且元朝尽管是多元文化,儒学失去了其独尊的地位,但是这也不意味着统治者不重视儒学,所谓“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

元世祖忽必烈对儒学的教化作用就非常重视。早在至元六年,就在中央设置国子学。在中统二年,忽必烈在各处设立提举学校官,选拔硕儒王万庆、敬铉等三十人充当,用来培育人才。而他本人在重视官办儒学的同时,也鼓励以书院的形式传播儒学。不仅如此元朝在路、府、州、县都设立儒学教官在地方上教导儒学,这些措施都是有利于儒学的发扬和传承的。

元廷重视儒学也直接影响到了一批蒙古贵族。我就举一例子,就是木华黎的子孙安童就是一位通习儒学的蒙古族大臣。

公退即引诸儒,讲经史,孜孜忘倦,二十余年未尝一日稍辍。

所以,有元一代出现了比较奇特的一幕,蒙古人虽然汉化程度不高,但是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儒化。元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将儒家经典翻译成蒙古语供蒙古人阅读。所以,不少蒙古人尽管不会汉语,但是却已经接受了儒家思想,这是值得一提的。


但是,郑思肖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应,就是很多儒士政治地位是较低的。元朝虽然重视儒家的教育和传播,但是却不大开科举,使大批儒士不能提升自己的地位。当然,蒙古人之所以不开放科举也是难以言说的原因,就是论考试蒙古人完全不是汉人的对手,这项制度会动摇“蒙古本位”。所以,有元一代确实对放开科举顾忌重重。

那么儒士去干嘛呢?只能去做吏员和儒学教官,吏员我就不说了,就是不入流了。而儒学教官我查了一下《元史》,就只有区区九品,升迁也很困难,基本上只能谋生,政治地位就别提了。这就是郑思肖大发感慨的由来。


论史


南宋开始人分十个等级。到了元朝更甚于南宋。把整个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各种职业分成十个等级。也就是所谓的"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我。第一位官员。第二位小吏。第三位和尚。第四位道士。第五位医生。第六位工人。第七位技术员。第八位妓女。第九位知识分子。第十位乞丐。整个排名把知识分子的排位仅仅在乞丐之上。还在妓女的地位只下午。可见元朝对知识分子的贬低。元朝应该是我国历史上侵略性最强的朝代。国家崇尚武力。对知识分子非常看不起觉得只是比乞丐强一点而已。



人分为十等不是元朝而定。但是元朝在南宋的基础上更加深入话。可以说是"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的调侃之语。但人分为十个等级本身就是对生活社会中底层人民的一种歧视性的划分。最最过分的就是"八娼九儒十丐"。充分说明读书人的地位没有妓女高,仅仅比乞丐强。这也是对知识分子的歧视。前些年有人戏称"臭老九"也是这么来的。



方圆论坛


一官二吏到九儒十丐,是元初各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排名,这个排名正是“九儒”发明的,是儒生群体在新时代中成为Loser后的一种自我解嘲。

一官二吏,官是事业编,吏是临时编,但在许多种社会制度下,官吏手中的权柄都可以通向财路,自然是让其他职业眼热。三僧四道,世俗的权柄和财路由官吏把控,宗教的解释权僧道们留在手里,他们这个群体也在顽强的争抢客源,实现不干活吃白饭的梦想。五工六农七匠,百工和匠人,与农民一样辛辛苦苦,靠劳动创造价值,除了满足自身家庭生活需要,还要承担朝廷税赋兵役,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石。他们不会被饿死,但很可能吃不太饱,所以地位居中。八娼十丐,这两项职业均非技术工种,是从五六七中间阶层里分流降阶而来,有了八娼十丐,五工六农七匠们才会心满意足的生活,有一种自己并非社会底层的莫大心里安慰。

九儒,宋末元初的爱宋志士郑思肖、谢枋得把儒生群体塞进八娼十丐中,一是“九”这个数字在古代汉语体系中,非常吉利讨喜,绝舍不得让给别人;二是自嘲,元初书生百无一用,丧失了上升通道,一腔热血无处发泄,只好用来写元曲等小段子。

普法战争时,有位法国将军在战前动员中,为了扫除士兵中的小农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心理,大声描绘普鲁士人侵略法国后的惨状——他说普鲁士人将杀光你们的父母,下面没人应声,他说普鲁士人将烧光你们的房子,仍然没人应答,他说普鲁士人将凌辱你们的妻子,还是没人搭茬。将军最后说:敌人还将喝光你们的葡萄酒!下面的人群马上炸了,他们敢!?士兵们纷纷怒火攻心,士气大振,发誓要侵略者付出代价。

什么是中国文人世子的美酒?

当然是做官发财治天下!经过七百多年的科举制,读书人成功的把肚子里的经文实现了变现可能,蒙古人一来,科举制度停摆,说好的书中的黄金屋,没了,颜如玉,黄了,千钟粟,飞了。

在这种被“动了奶酪”的万恶形势下,读书人在段子中纷纷抒发出自己的愤懑之情,老九们反元呼声渐长,元庭中枪后,于1315年恢复科举,这才平息了“反元”的怒火。

元代儒生的“九儒”尚属自嘲,到了后世,臭老九的定位才是真正由上而下的轻蔑,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


历来现实


这种说法是南宋遗民所写,影响深远,但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这一说法最早出自郑思肖的《铁函心史》:

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各有所统辖。

郑思肖

在谢枋得的《送方伯载归三山序》里面有进一步的解释:

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度,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谓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谓无益于国也。嗟乎悲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者也。

请注意第一句,所谓“滑稽之雄”,其实就是演滑稽戏最好的演员。这个演员是在舞台上演戏,拿儒家士大夫开涮而已。

其实,郑思肖、谢枋得都是南宋遗民中的激进派,他们经历了南宋的灭亡,也见证了蒙古骑兵进入华夏夺取政权的事件,因此对故国心怀悼念,对元王朝心生不满。

蒙古灭宋

于是,在自己的私人笔记里对元朝进行诋毁。

估计,就连他们二人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话,竟然被后代学者广泛引用,甚至成为蒙元王朝打压儒家士大夫的确凿铁证,经常被引用。

比如,钱穆在《国史大纲》(由于这本书完成于抗日战争时期,钱穆以古鉴今,对少数民族政权都怀有敌意)就引用了这个说法,并说“中国社会上自先秦一濑甚占重要位置的士人却骤然失却了他们的地位”。

其实,这一说法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元朝对于儒家士大夫,虽然不像宋朝那样给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从忽必烈以来,也并没有拼命打压儒家士大夫。

所谓“九儒十丐”中的“儒”,指的是儒户

1978年,中国台湾著名的蒙元史学者萧启庆(李敖的同学)写了一篇名为《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廓清,彻底打破了这个谣言。

先不说这里的次序问题,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的元朝“户计制度”。所谓“户计制度”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户籍制度,只不过元朝区分人群是靠职业来划分而不是地域,而且这种户计可以世袭。

于是,在元朝时期就有了儒户。

萧启庆与宋史学家邓广铭

在成吉思汗时代,由于蒙古帝国处在四处征战的阶段,因此他们对于文化人和宗教人士都不太重视。尤其是儒家那套治国平天下,讲究礼仪秩序的思想,根本不感兴趣。

成吉思汗手下有一个名叫耶律楚材的大臣,由于是一位儒者,就被很多蒙古将领质疑,现在国家正在打仗之际,要你何用?

耶律楚材与成吉思汗

蒙古人每打下一座城池,如果这个城池稍有抵抗,就会被屠城。公元1223年,道教全真教主邱处机专门到西北兴都库什山附近面见成吉思汗,告诫成吉思汗不要轻易杀人,并教给成吉思汗一些延年益寿的方法。


成吉思汗非常高兴,也接受了邱处机的建议,减少杀人的数量。由于这次见面,全真教在整个蒙古帝国初期,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获得了免差权,也就是免除劳役和附役的权利。

此外,虽然蒙古帝国信仰萨满教,但是他们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因此,在1219年的时候,佛教僧侣也获得了免差权。

耶律楚材提高儒家的地位,用考试的方法选取“儒户”

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即位,儒者耶律楚材深受信任,开始请求恢复华夏地方的旧秩序,恢复孔子后人衍圣公的职位,并重用儒生。

公元1238年,在耶律楚材的推动下,开始了选取儒户的考试,凡是考取者,也可以和佛教僧侣和道教道士获得同样的免差权。

这次考试,一次性就选出了4030位儒生。虽然这次考试,考中者很少有人像此前朝代那样,获得官职,但是他们可以不用服劳役和交赋税。而且,考中者里面,有很多“贱民”,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在元朝之前,“贱民”往往是不能参加考试的。

到了忽必烈时期,忽必烈对儒家思想更加具有好感(可以用来治国)。可是,当时儒户里面掺杂进了各色人等,有些有钱人为了免除傜役,用不正当手段成为儒户。于是,忽必烈命大臣在北方,也就是元朝原先占有的领土上进行一次甄选,进行了一次考试,刷掉了一批学问不行和假的儒户。

在1276年,在北方地区一共选出2890户儒户。根据萧启庆的统计,此时儒户只占汉籍军民总户数的0.17%。由于南方南宋地区,儒家士大夫人数更多,大约占到0.85%。

儒户的特权:国家给你钱和补贴,让你安心读书

我们前面说了,儒户可以跟僧、道一样,拥有免差权,此外,儒户也可以不事生产。在元朝,儒户的唯一任务就是读书学习,从而参加考试,然后当官。每户必须要出一名子弟入学学习。由此可见,元朝对儒户是比较宽容的。

国家会发给儒户奖学金,读书的学子每天还管两顿饭,每个月还给工资。后来,或许是因为皇帝觉得让他们每天白拿钱读书有点不划算,就又规定儒户可以免除丁税(人口税)和劳役,但是要交商税和地税(毕竟,这两个税是你在赚了钱或者种地之后要交的,不是天然就有)。

《神雕侠侣》中的忽必烈

此外,元朝是马上得天下,因此对于马匹非常重视,老百姓是不能骑马的。但是,儒户、僧侣、道士等,他们之中德高望重者是可以骑马的。

元朝虽然着力培养“儒户”,但是国家大权仍旧被蒙古贵族把持

不过,虽然元朝统治者对儒户比较重视,但是,他们还是防止太多的儒户出来做官,逐渐夺取自己的政权。元代虽然又科举考试,但是录取人数极少(平均23人,仅有一半是汉人、南人)。元朝的官职,还是被蒙古、色目人所垄断。

儒户的出路,要么是当个小吏,要么在各地学校和书院当个老师。

由于读书不能做大官,虽然元朝对儒户的学习有制度上的保障,但是大部分人逐渐就不再安心学习,而是想方设法通过非正当手段做官。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发现,所谓儒户排在工匠、娼妓后面,乞丐前面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因为像历朝历代一样,元朝时期,娼妓也是身份非常低下的人,商人、工匠都是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

不过,最后我们还要强调,虽然元朝给予了儒户种种优惠的政策,但是,由于政权被蒙古贵族所把持,儒户很少能像之前唐、宋时期那样,参加科举考试做官,而且也备受贵族的歧视。

而且,元朝时期,儒户是与僧侣、道士地位一样,丧失了此前儒家士大夫“四民之首”的地位。这不得不说,是对儒家士大夫地位的一次打击。

只不过,儒家士大夫并不像郑思肖、谢枋得所说,身份那么卑贱。


兮兮说事儿


看到这个题目,首先想到了几个俗语,“百无一用是书生”,“臭老九”等等,说明了书生在某些特定年代尴尬的社会地位。至于题目中的说法,一般认为流行于元代,这不是一种官方认可的说法,而是有人对当时风气和个人境遇的总结。

在这个说法里,九儒十丐,儒生比娼妓还不如,仅比讨食的乞丐强一点,然而有一点“一官二吏”这两个最顶级的存在,却是“九儒”可以转化的。元代开始并没有延续前朝的科举制度,他们自有一套选拔的方法,比如忽必烈时期,大名鼎鼎的政治家,科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就是从小被名士举荐,仕途十分顺利。当然了,郭守敬虽然是个读书人,那本事可远非普通儒生可以比拟,在天文历法水利地理等方面皆有突出贡献,极大的指导推进了当时的生产生活。这种真正有本事的读书人还是很受用的。直到元仁宗时期,元代才正式开启了科举取士,这跟隋唐以来重视传统读书人的习惯大不相同。其实看这个排名,一二三四是权贵和精神信仰层面的人物,剩下的则是根据生产能力的排名,“九儒”说的那种腐儒,手无缚鸡之力,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不事生产,顶多给人断文读信,确实仅比那种讨食的乞丐好点。即使到了科举取士的时候,元代也是轻诗赋重经学,但这其实也给了儒生很大机会。像在关汉卿作品《窦娥冤》里面,窦娥她爹开始穷的都卖女儿了,后来读书有成,考取功名,做了官还给窦娥洗刷了冤屈。这其实也是说明了即使在元代,儒生是可以向官吏转化的,地位一飞冲天。



说了一二九,再说三四,这个三僧四道,元朝时候和尚势力很大,与王公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忽必烈时期,就奉一个番僧为帝师。而且元朝僧人不仅占有寺庙,还占据大量土地,还控制着多地的工商业活动,这权力大的没边了。至于道士,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长春真人丘处机,那可不是金庸小说里写的那样,实际上他很受成吉思汗重视,全真教在元代发展也很迅猛。估计是游牧民族的关系吧,元朝对佛道这些牵扯神的东西都很信服,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三僧四道一点没错。



五工六农七匠,本来农的地位很高,但是元朝游牧民族出身,对于农就没有以前那么重视。像前面说的郭守敬,虽然他是当官的,但他很多本事可以算作是工的。匠其实就是手艺人,这三类人可以算作是一类的。

八娼意思也很明了,这是历朝历代都绕不开的一个群体,她们的地位从来没高过但是又不可或缺。本来她们排在后三位没什么,但偏偏又排在儒生前面,这可以说是对儒生极大的侮辱。当然了,这种排名也有可能是制造排名这个人自己的感觉,他觉得自己地位太低了,甚至连一般娼妓都不如,这很有可能是一个儒生的主观感知。



十丐没啥好说的,乞丐可不像武侠小说里丐帮那样英雄豪侠,不管是世道不好还是自己好吃懒做,乞丐始终代表着不劳而获,地位历来最低。

前面也已经反复说过了,这个排名是特定时代下某些人的主观感受,它只能反应某一阶段的特殊时代特征。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排名,到了今天再拿它来说事是毫无意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