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聚焦|從綠起來美起來到“活”起來

導語

一片林子,如果沒有鳥兒的啁啾,沒有松鼠的嬉戲,沒有蜜蜂、蝴蝶的翩躚飛舞,是否還可以稱得上生機勃勃?在全市森林覆蓋率已超四成的今天,這樣的追問,不管是專司造林的園林部門,還是熱心生態改善的專家學者、普通市民,都越來越多。

北京市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正在進行。這次工程一個標誌性變化,是首次在造林技術導則中濃墨重彩地提出了“豐富生物多樣性”“完善生態廊道”“構建生命共同體”等綠化造林理念,並且在操作細則中細緻到如何為蝴蝶、蜜蜂、刺蝟、松鼠等小動物配置相宜的花草灌木,預留充沛的水源地以及適宜棲息、築巢、繁育的林間場所,都有具體的技術規定。

這是北京市綠化造林理念的一次變革。近70年來,北京的綠化從初期的“綠起來”,到中期的“美起來”,現在已往“活起來”轉變。也就是說,在實現“綠和美”的基礎上,要讓林子變得更有生氣。

之所以稱之為標誌性變化,是因為過去不管是追求快速變綠,還是追求景觀靚麗,很大程度上還是立足於人的視角,為的是人的舒適和便利;把小動物的生存需要納入造林的技術考量,背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理念突破。

這樣的轉變不是突如其來。早在10年前,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營建中,就有堪稱“先鋒”的嘗試。奧森裡有一座橫跨北五環的廊橋,是連接公園南園和北園的唯一通道。和常見的鋼筋水泥橋面不同,這座橋上遍植樹木花草,和公園林地無異。按照設計師的理念,這座廊橋不僅僅是為了方便遊人通行,還是小動物們的遷徙通道。

聚焦|從綠起來美起來到“活”起來

生態廊橋的效果怎麼樣?“我在橋上見過野雞,其它像昆蟲類的、爬行類的小動物,經常能看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園林工程部主任王軍說。另外讓她驚喜的是,本來在橋這頭栽植的地被植物高山紫菀,其籽種經過風力傳播,漸漸地在橋那頭也長出了綠油油的一片。經年累月之下,生物廊道的作用漸漸顯現。

10年前的先鋒理念,現在已經化作首都園林綠化的廣泛實踐。從去年開始,以“近自然”為理念的城市森林首次在北京核心區露面。在車水馬龍的菜市口、新街口等地,樹種繁多、高矮參差的“野意”植物群落,引來了貓頭鷹、斑鳩、蜂鳥蛾等動物盤桓棲居。

隨著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啟動,師法自然、力求生物多樣性的綠化造林理念在更大範圍推廣。今年,市園林綠化局出臺的《北京市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建設技術導則》提出,造林地塊或與原有林地連接後面積超過300畝以上的區域,每100畝應設置1處鳥類等動物的食源、築巢場所,每處面積不少於4畝。具體什麼樣的植物配置,可以吸引什麼類型的動物,技術導則中還附有推薦列表,涉及的動物有大山雀、花松鼠、池鷺、蝙蝠、刺蝟、翠鳥、碧鳳蝶、中國林蛙等上百種。甚至如何為刺蝟、蜥蜴等小動物提供便利的築巢條件,都有詳細說明,如“利用整地揀出來的石塊來堆置石堆,要求石塊大小不一,自然堆放,可以夾雜草團、土塊。當地石塊不夠時可以不堆成土堆。石堆或土堆每個場所不少於10個,每個面積不低於4平方米,高度不低於0.5米。”

按照計劃,今年本市將完成綠化造林面積23萬畝。上述綠化造林新理念將在延慶康莊等重點造林地塊中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