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山西村民的艺术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头

晋北寒冷的冬季,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点起火炕,老话讲“家暖一条炕”,一盘热炕便能温暖整个冬天。

山西村民的艺术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头

客人来,脱鞋上炕,围坐炕桌,客人走,妇人女红在此,幼年描红在此,老人取暖在此,七十不出门,八十不下炕,全家吃饭也在此,炕头成为北方村里不可缺少的主要活动场地之一。

山西村民的艺术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头

在布置火炕时,由于炕上的墙面易脱落,会蹭脏衣服被褥,村民会先用白土,调以胶水,在环炕的墙上刷上二尺作“围子”,这样便可保护墙面,也避免衣物蹭脏。

实际问题解决了,但纯白的墙面却缺乏美感,于是村民又以墨线绘以简单的线条装饰,让其变得赏心悦目起来,炕围画也就此出现。

山西村民的艺术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头

炕围画极具山西地方文化特色,属于壁画一类,确切地说是一种家庭壁画。农村的房屋常常拆旧翻新,即使保留下来的墙围画,时间最长的也不过百余年的历史。

山西村民的艺术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头

其在晋东南地区、吕梁地区、忻州地区、雁北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原平、代县的炕围画最为著名,2009年山西原平炕围画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村民的艺术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头


组成

炕围画创始于宋代,发展于明清,一般由花边、画空子、锅台画、灶画四部分组成,且各有所画,各有寓意。

花边,有“云边子”、“工字边”、“竹节边”、“福寿字边”、“松竹梅兰”、“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万字不断头”等,俗称“花边一半工”。

山西村民的艺术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头

画空子,居于上下边之间,有“扇子空”、“菱形空”、“圆形空”、“长方口空”等形式,“空”中有戏曲人物画、历史人物画、蔬果花鸟画、 山水风景画等。

山西村民的艺术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头

锅台画,是炕围画中面积最大且最突出醒目的一块,大多描绘具有象征意义的牡丹、孔雀、凤凰及娃娃戏莲等。

灶画,是民间用来祭扫灶神的,渴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保护全家平安,不生灾难,给以西瓜、月饼、糖果等。

制作

制作分为选料、泥墙、裱糊、刷底、打腻、托样、着色、上漆等多道工序。所用颜料讲究,主要有矿物和植物颜料,匠人分别称之为硬色和软色。

山西村民的艺术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头


画法

在备齐各种材料后,即可开笔。炕围画分粗细两路。细路用工多,花费大,需工笔细描,重彩着色。粗路用工较细路少,成本低。贫寒之家,多选粗路,俗称“包黄土”。

山西村民的艺术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头

炕围细路画又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多用于年轻人婚房,制作精细,称硬架炕围,也称夔龙架;中等适于中老年人居所,称软架炕围,也称汉纹景架;下等为普通形制,称三栏边,图案简洁质朴。炕围画单位曰“盘”,制作炕围称“打”,如“打一盘炕围”。


色彩

南北炕围画有区别,晋西北地区多呈暖色调,以红色棕色做底;忻州原平一带以中性和冷色调为多,多选粉绿色;晋东南地区偏深绿色,晋中一带以黑色为主打。若是婚房,南北皆鲜亮。

山西村民的艺术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头

大俗大雅的炕围画,每一幅图案都有吉祥喻意或教化训诲,蕴含着村民的质朴思想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土炕已为床取代,炕围便无处安置,而随着审美意识的改变,它也不为年轻一代所看好,这门民间艺术,正在面临消失的危机。

山西村民的艺术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头

20世纪80年代,原平家家户户都有炕围画,全县曾有一支近千人的匠人队伍,从事炕围画制作,当时原平一度被称为“美术之乡”、“炕围画之乡”,如今只剩屈指可数的几人了。如今寻访炕围画,需进入废弃的老房里,擦拭尘土,一睹芳容。民间艺术的丢失,需要年轻一代关注起来。

(本文出自:晋作后生,欢迎了解更多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