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的状元放到现在是不是大学生?

用户88514469934


古代科举考试是“公务员考试”,并非今天的“高考”。

以明清为例,大概介绍一下“科举”。

孩子从小开始上私塾等,要参加三次科举的“资格考试”,即县试、府试、院试。分别由由县政府、市政府、省考试院主办。如“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但并没有那么久的间隔时间。这三次考试称“童试”,应试者无论年龄都叫“童生”。院试通过了的,取得进入“官学”学习的资格,叫做生员(秀才)。这个可以理解“考上了大学”。

秀才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其差别类似于一本二本三本。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不做硬性学分要求。

正式的科举考试又分为三个层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在本省举行,有朝廷派干部主持。考过了,称举人。类似于具备了“干部身份”。

会试在首都举行,考过了,称贡士。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贡士们都要参加,相当于是会试的复试。这次考试成绩分为三级,称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和探花,都可直接进入翰林院,状元授予修撰,另外两位授予编修。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两个等级还要经过一次朝考,优秀的进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即“点翰林”。其他的直接分派京城部门或地方任职。

上述是科举的主要环节。一个人在乡试、会试和殿试都是第一名,即解元、会元和状元,誉为“连中三元”。

下图三位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最后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和探花商衍鎏。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





几苇渡


不是。大学生比状元差太远了。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殿试,是科举的最后阶段。

古代读书,名头从童生开始,依次是童生、生员、举人、贡士、进士。

童生并非是孩童,而是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之后,才能取得的最初级的功名,或者说是文凭。

也就是说,启蒙阶段,按现在讲叫义务教育,通过中考之后,才相当于童生。换句话说,童生相当于高中生。

生员就是俗称的秀才。秀才不好当,通过童试,六等成绩里的第一等,才能当上秀才。他们参加的是院试,即相当于现在的高考。

之后,秀才会升为举人,参加乡试。大学生,仅相当于举人。但是举人这个阶层也有不同,除了一般的举人,还有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监生、荫生、官生、贡生。这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杂牌大学和名牌大学。

当然了,大学生的地位远不如举人,但也这么算了,就当是古代扶持高文化人群的政策吧。

举人之后,是贡士。参加的考试叫会试,头名称为“会元”。贡士,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硕士。

进士,也就是学科的最后最高的等级,相当于博士。状元则是博士里是第一名。

贡士和进士,其实更接近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不过,难度要大太多。因此,也可以认为,他们就是文科里的硕士和博士。

所以,大学生比起状元,那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毕竟,现在大学生很多见,但是全国范围的考试,能考到博士第一名,这就太不容易了。


纯钧LHGR



夏普洱


现在的大学生和古代的状元那完全是没有可比性的。

我们先说说什么是“状元”,古代的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才被称为状元,第二名、第三名分别被称为“榜眼”和“探花”。

可以说状元应该是中国古代科举史上最耀眼的明星,是众多莘莘学子一生苦苦追寻的梦,它象征着卓绝超群的才华,也代表着平步青云的仕途。也正因如此,古代的状元远没有现代的大学生那么容易考中。

首先从时间上来说,古代的状元是三年才考一次,而现在的高考是一年一次;再从数量上来说,古代状元可是全国范围内就挑选一个状元,现在的大学生每年录取人数都有几百万,各个城市的大学生是数不胜数,和古代的根本没法比,量太大了。

古代读书,从童生开始,接下来是,生员、举人、贡士、进士,童生是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之后,才能取得的最初级的资格,也就是启蒙阶段,现在的义务教育和它差不多。

童生学成后参加县级考试,考过了是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秀才是通过童试六等成绩里的第一等,才能当上秀才,他们参加的是院试。它相当于现在的高中。

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但是举人这个阶层也有不同,除了一般的举人,还有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杂牌大学和名牌大学。

乡试过后是国家的考试,考上之后为贡士。

进士也就是学科的最后最高的等级,相当于博士了,贡士和进士,其实更接近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不过,难度要大太多了,因此可以认为他们就是文科的硕士和博士。

接下来就是皇帝主考的殿试了,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考中了会张挂皇榜公布,也就是我们说的“金榜题名”。状元至少应该相当于现在的院士。

所以说,如果硬要比的话,现在的大学生也就相当于古代的一个秀才.


无限成长xx


大学生和状元,严格地说,差得十万八千里,天壤之别。

科举制设立于隋朝隋炀帝时期,唐代开始盛行。科举考试是一个考试体系,不只是一考定终身的一场考试。唐代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两种来源才有资格:一是在京师州县学馆读书的生徒可在尚书省参加考试;二是身份不是生徒,就要先由州县考试取得资乡贡的资质才能送到尚书省考试。在尚书省通过考试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在宫中大殿举行,又叫廷试。殿试第一名就是状元。《唐摭言》“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可见唐代读书人的心态。正因为选拔层层递进很难做到,所以才能选了人材。唐代状元及进士科得中者为国家名臣不可胜数。现在的大学生有多少算是人材?

明清时期是科举的鼎盛时期,考试的划分更详细。初级入门考分为:县试、府试、院试。考中的叫“生员”,只是个秀才。秀才就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大比,即乡试,其实这只是科举三连考的开场序幕而已。

乡试的时间在秋天,又叫秋闱。乡试得中就是举人,可以有资格参加第二年在京城的会试。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也是三年一次,时间在春天,又叫春闱。春闱由礼部主持,考中者为贡士。贡士的第一名叫“会元”。贡士一次取士也就是两三百人。贡士才能参加最高级别的殿试。

明清的殿试考中者分三甲。一甲三名叫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就是“状元”。一甲第二名为榜眼,一甲第三名为探花。二甲也是进士及第。三甲为同进士出身。

现在的大学生放在古代最多也算是个最高学府的太学生而已。太学生也是经过选拔的,学成之后也可以在中央或地方任职。


沅汰


六月,在这个热情似火的季节里,很多莘莘学子即将迎来人生第一次大考,十年寒窗苦,有人通过高考一朝改变命运,待到揭榜时各地便会涌现出文科、理科“状元”。


同样是“状元”,如果古代的状元放到现在应该是什么学历呢?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中国的科举制度实行千年,到了唐朝得以完善,自唐高祖至清光绪三十年最后一次科考,共1282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的选考,中国历史上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几年才出一个状元,而现在的“状元”年年有。


现在的大学每年的录取人数都在几百万,这一数据表明现在的大学生跟古代的状元根本不是一个等级。


古时候读书人少,科举考试也是不定期举行,经过层层筛选以后真正能进到殿试选拔的前三甲,而第一甲第一名才是状元,也就说这个成绩是全国考试第一名,第二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榜眼。


古代的读书名头,先从童生开始,依次是童生、生员、举人、贡士、进士;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几年时间苦读进阶。



古人想走科举之路并不容易,先不说几年一次的科考,就说从乡试到殿试的层层选拔,有人从稚气少年直到古稀老人也没能打通进阶之路,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也是读书之人,最后生活落魄。


古人刚开始入学是没有学位的,初入学叫童生,相当于现在的小升初义务教育,童生学成后就要去县里参加秀才的晋级考试。


考过了就是秀才,相当于今天的高中生,秀才学成就去参加乡试,考过了是举人,这个学历才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但看古人的学识程度,古代的举人放到现在也是985名校学霸。


乡试过后就可以参加国家级的考试了,叫会试,考上了就成为贡士,考过了贡士才能参加由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由皇帝亲自评出状元、榜眼、探花。


明清时期的状元地位特殊,新进状元可享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也比同榜者快。


按照这个道理推算,古代的状元是有可能直接入中央政治局的,最差也能做个中科院院士,所以现在的大学生要想跟古代的状元一论高低,那差的还真不是一点两点。



我国古代的每一位状元,基本上都是一位书法大家,甚至还是诗词界的大家,比如,唐朝张若虚、贺知章、柳公权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书君祝愿备考的每一位学子都能取得好成绩。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古代的状元可是比现在的大学生金贵的多,我来说说古代的状元现在大学生的区别。

先说说当代的大学生

2018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820万人,再创10年毕业人数新高。而且,按照国家的计划,以后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还会增加,也就是大概最近几年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可以达到850万人/年。

古代的状元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诞生,清朝才结束,状元就是科举考试的头名。

值得说的是科举考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也就是每三年才诞生一个状元。

状元和大学生的区别

按照录取人数比较,每三年一个状元,现在的大学生每三年就会诞生25000人左右。也就是状元和大学生的比例是1:25000。一个状元相当于现在的25000个大学生的身价。

从毕业待遇上说,得了状元之后,基本上就是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了,甚至很多状元被招为驸马,也就是皇帝的女婿,可以说一下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了以后呢?很多还要发愁找工作,可能要奋斗几十年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跟状元是没法比的。


欢迎访问我的头条号“睿爸快乐育儿”,浏览更多育儿知识。睿爸和睿妈是一对真诚的爸爸妈妈,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睿爸修了工商管理和物理工程双学位,我们育有两子,一个10岁,一个3岁,老大学业优异,我们以亲身经历分享育儿经验。所有回答全部保证原创,欢迎分享、收藏、评论、关注。


睿爸数学课堂


六月,一个朝气蓬勃的毕业季,多少人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迎来人生的第一次转折点。每年的文科生、理科生全国各地都是,是否就相当于古时候的文状元、武状元了?我想不是。



中国古代社会,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孔子的:“学而优则仕”。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不惜寒窗苦读数十年?为的就是可以从文入仕,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所以古时候的知识分子都把考状元作为唯一的出路。

在古时候,一介书生若想要考取状元实属不易,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中国科举史上,曾经出现过以百万计数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状元必须在这个数目庞大的知识分子中脱颖而出考得第一名夺得状元郎,竞争有多激烈可想而知。

古代考状元可不是闹着玩的,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阶段的考试。而通过者分别称为: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童生是指不论年纪大小,没有考取生员资格之前都叫“童生”,而童生需要通过县试、府试两场考试才能被称作童生,只有成为童生才有资格参加院试。参加院试以后就有了正式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能通过院试的学员就是“生员”了,而成了生员以后就可以参加乡试,乡试每隔三年才举办一次,考过者被称为“举人”,绞尽脑汁的你只要考得了举人就能得到士大夫的举荐从而走出家乡到京城去参加中央组织的会考,这个会试其实已经很难了,要知道会试是集中全国各地的举人一起会考,能参加的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举人,能在举人堆里脱颖而出取得“贡士”资格后才有参加“殿试”的资格,殿试是当今天子亲自出题考试,被视为“抡才大典”。殿试合格后就是“进士”了,而取得进士第一名的才是状元。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能和古时候的状元相匹敌吗?大学生那是不可能的了,没有哪个考上大学生能像状元一样光荣,放眼望去现在的“本科”大学生也只能是个“举人”。而状元是现在的什么学问争议颇多,但最起码也是院士。


小史感


古代的状元放到现在是不是大学生?

这个比较很有意思,古代的状元肯定远远超越大学生了,每次考试只有一个状元,但是大学生有几百万。这可以当作一个算术题来算算。

人口与进士和状元的对比

唐朝因为战乱,所以在安史之乱以后人口骤减,如果平均算的话,唐朝二百多年平均每年的人口大约三千多万人吧,唐朝289年共开科举268次,录取进士总数7448人。每年平均录取25人,状元1人

按照今天中国人14亿来算的话,是唐朝的46倍,唐朝如果有这么多人,平均每年的进士有大约1100人,每年状元有46个。

唐朝状元相当于高考的省状元

今天中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个自治区,合计34。单纯按照数量算,46个状元相当于每个省有1个,几乎就是今天高考的省状元吧,每个省的状元自然是北大清华随便选了,这可不是今天的大学生这么简单了。

唐朝进士相当于省高考前30名

1000个进士,分到34个省里,几乎是前30名,分到地级市,都是每个城市的状元了。清华大学2018年在我们山东招生160人,同省状元一样,北大清华随便选。

结语

唐朝的进士和状元,几乎相当于今天的城市状元和省状元,有挑选北大清华的权利,您说古代的状元放到现在是不是大学生?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如果古代的状元放到现在,就是全国公务员考试的第一名!根本不是一个大学生能比的!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状元的产生,必须要经过乡试和会试,且不是每一年都可以参加,不像高考年年都有,所以从开始寒窗苦读,到金榜题名高中状元,都需要经过很多年。据记载,历史上最年长的状元是唐宪宗元和八年(813)癸巳科四川阆中籍状元尹枢,中状元时已71岁。

从开始读书,到高中状元,到底有多难,看看过程你都会咂舌的!

首先要通过的是乡试,乡试并不是一个小乡镇的考试,而是一个地级市的大联考,比全县统一考试都难。地区级考试“过线的人”叫做“举人”,“举人”才有机会参加“省级大联考”——会试。会试“过分数线”的考生叫做“贡士”,这就已经更加艰难了。

由会试选拔出来的“贡士”将由皇帝主持,在金銮殿里举行殿试,国家最高“职称”的大学士们参与判卷。考中的叫做“进士”,第一名才是“状元”。状元就相当于全国公务员考试的第一名,可想而知要多难啊!现在的大学生和古代状元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具象点说,宋朝每届有40万考生应试,40万人中才能出一个状元。

不说别的,一张图,看看过去“殿试”的考试题目,就知道非一般人可以回答。如果让现在的大学生作答,不是吹牛,很多人可能连题目都读不懂!

但是对古代“状元”的要求更高,不但要作文做的好,字也要写的好。所以说,古代的每一位状元,基本上都是一位书法大家,甚至还是诗词界的大家。比如,唐朝张若虚、贺知章、柳公权等。

下边是中国大陆目前仅存的一张状元卷,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殿试状元赵秉忠的试卷。据说,当年赵秉忠参加殿试,也才年仅25岁,高中状元,真是厉害!

现在看到的状元卷,是赵秉忠的第13代孙赵焕彬先生于1983年捐献给国家的,属国家一级文物。作为国家的重要机密,这份卷子是怎样从宫廷传到民间的?这恐怕是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

赵秉忠的殿试卷,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宫廷档案中含有几份清代状元卷),价值连城。它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献,系国家一级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