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果農不願意賣樹上剛摘了袋的白蘋果?

笠翁話農村


這就等於米飯蒸到八成熟就出鍋一樣樣的,農民又不是傻子[摳鼻][摳鼻]


可還冷了咯




對於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衛農認為題主剛好說反了,果農是非常願意賣從樹上剛摘了袋的白蘋果的。對這個問題衛農深有感觸,也曾經賣過幾年的。咱就先來說一說賣白蘋果的經歷吧。

記得那是大約六七年以前,曾經連續好多年,有人在秋末蘋果成熟的時候,到我們這裡來收購剛摘袋的白蘋果,而且價格還比較高。他們當時只收購剛摘袋的秦冠白蘋果,我們這裡叫白蛋蘋果。收購的標準要求全白、無果鏽、無黑紅點,最低80#以上。那幾年,只要收購白蛋蘋果的客商以來,果農們都會爭先恐後銷售的。



為什麼果農要爭著銷售白蛋蘋果呢?一是價格合理,當時收購白蛋蘋果的客商,一般價格都比較高,有時甚至高過了秦冠蘋果紅了以後的價格。二是省事,果農可以直接連套袋一起摘下來,拉到客商的收購點上以後,再取掉套袋進行銷售。這樣就可以省掉,後續管理的很多麻煩。

據說在我們這裡收購的白蛋秦冠蘋果,是專門供應給外貿出口的,因此客商要求比較嚴格。只是不知為什麼收購了幾年後,就再不來收購了,果農感到很惋惜。因此來說對於白蛋蘋果,願不願意賣不是由果農說了算的,而是由市場的需求決定的。有理由相信,只要有人收購的話,果農還是肯定會願意賣的。



衛農以為在國內的蘋果銷售市場上,白蘋果肯定不如紅蘋果那麼好銷售。雖然有些地方還給白蘋果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奶油蘋果,但是仍然會沒有多少市場的。原因就是白蘋果缺少光照,一直生長在套袋內,因此糖分積累不太足,導致蘋果甜度低,口感酸澀,發硬不好吃,消費者是不會太喜歡的。

但是果農卻比較歡迎,因為它比紅蘋果好管理,成熟了就可以直接摘下來銷售,省時省事,不用摘葉轉果,不用鋪反光膜,而且也不用擔心受病菌感染,一摘袋就銷售了。所以說不是果農不願意賣剛摘袋的白蘋果,而是沒有市場收購的,只要有人收購的話,果農肯定會積極銷售的。

以上是衛農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衛農老頭


白果的生產、收購、銷售,很是吃香了幾年,但最終還是一波三起,被市場淘汰了,究其原因,有一下幾點。



(1)果農都知道,秦冠或富士取袋後到採摘,還有好長一段時間,在水肥充足、在樹勢健壯時,蘋果繼續生長,果個繼續膨大,往往一個70果,能增大到75。換言之,就是從取袋到採摘這段時間,蘋果產量在大幅度增加。一旦提前下樹,就意味著減產。

(2)白果的收購,一般要求三無一淨,在一片純白中,蘋果所有的缺點暴露無遺,假如上色後銷售,一紅遮百醜,蘋果上的小瑕疵將被掩蓋,大大提高了商品率。

(3)實際上,白果是未成熟的果實,沒有經過光合作用,含糖量不足,不但無色無味,而且。口感極差,嚼如木蠟。



總之,對於摘袋後的白蘋果,不是果農不願意出售,而是根本沒有市場;即使有市場,銷售空間也十分疲軟,而且價格低,果農無法獲取相應的種植收益。果農種植蘋果,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收入,不管出售哪種形式的蘋果,對果農來說,只要能獲取相應的收益,果農在白蘋果與紅蘋果出售之間經過權衡,當然會作出明確決定。其實,蘋果出售與否,更大程度取決於市場和價格;價格好,果農肯定願意出售;價格差,果農肯定不願意出售。

看來果農不願意銷售白果,市場不能接受白果,是有一定道理的。曾經風靡一時的白果收購與銷售,只是一陣風煙,在果農與市場的雙重作用下,不得不草草夭折了。


我是【蒼松聊三農】,讓我們一起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你對此有什麼意見,歡迎留言分享。


蒼松聊三農


這個我最有發言權,我家就是種套袋果子的。

1.“牛奶蘋果”就是一個大忽悠,用新事物來吸引消費者,究其原因請看下面。

2.在視覺上色澤不好。

大家印象中的可口的果子應該是紅的才甜,如果水果顏色鮮豔給人口感很好的食慾感,否則相反。

3.在口感上欠缺。

牛奶蘋果,顧名思義就是在顏色上或口感上類似牛奶。這種果子打幼果開始長期在袋子裡不見陽光,不見風雨,包裹在避光的紙袋子裡,等秋天快成熟時拆掉袋子,果子白似牛奶,味道帶酸,發硬,果肉帶綠色。買過吃過一次的肯定不會再買第二次,做買賣沒有回頭客能長久嗎?

4.產量下降。

果子到時間拆除掉袋子後,充分的與陽光雨露結合後,重量增加很多,果形變得豐滿,顏色也鮮豔,散發著果香,這在產量上又有優勢,同時也容易銷售。

綜上原因,白果就是沒成熟的果子,口感很差,果農不會採摘的。如果有出售,那很可能就是落果。






娟娃7


我是一位果農,我的觀念是願不願意賣不是果農說了算,而是市場的需求,也許是視覺上白蘋果不如紅蘋果好看,導致白蘋果沒有市場,白蘋果我們都叫奶油蘋果,不過奶油蘋果也是有標準的。

第一奶油蘋果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能摘的,它需要霜降以後才可以摘的,如果摘早了,蘋果品質,口感都不好。

第二奶油蘋果比紅蘋果好管理,不用鋪反光膜,不怕病菌感染,不但好管理而且表面不受病菌感染,質量也有所提升。

個人覺得還是奶油蘋果好,不用反光膜,減少反光膜對土地汙染,和生產的汙染。











棲霞果農周兆林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感覺是可以賣的,在我們這裡就有這樣出售的,不過只是極少部分,也只是通過網絡銷售,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牛奶富士”。

說到這種出售方法,我的看法分兩種,一種就是我說的“牛奶富士”,雖然蘋果摘袋即出售,但是蘋果已經成熟,和上色蘋果沒有區別,甚至採摘時間更晚口感更好,這種情況是值得的,也是完全可以大力推廣的,雖然蘋果未上色,但是口感有了,同時給果農帶來了實惠,即省事省力又減少了損耗,何樂而不為。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摘袋上色,還未達到完全成熟,題主所說的應該就是這種情況吧,這種情況是不能出售的,首先蘋果沒有完全成熟,可以說是要口感沒口感,要外觀品質沒品質,同時這一時期出售是非常不划算的,大家都知道蘋果摘袋後至採摘,還處在迅速膨大時期,產量會大幅提升,如果採摘賣掉會影響產量,和損耗比較增加的產量還是大些,所以果農不願意出售。

聊到這裡我想起了前幾年白桃的收購,前幾年我們這裡很多收購商,都在收購白桃並且價格非常好,果農們也都非常願意出售,白桃就是各種普通品種的桃子,只是未摘袋未上色提前採摘,趁早趕市場,但是這幾年幾乎沒有收購的了,為什麼呢?就是桃子並未成熟,口感差甜度低,消費者購買一次就不會購買第二,慢慢的自己把自己的市場堵死了,可以說是損人利己的事,如出售未成熟蘋果其道理是一樣的,我們是堅決杜絕的。

第一種情況還算是可行的,第二種是堅決不行的,還有就是現在市場上幾乎沒有收購白蘋果的,只是少數人通過網絡在嘗試,這一點也說明市場認可度還不夠,所以果農也不願意拿自己的蘋果來冒險,畢竟自己辛辛苦苦一年種植出的蘋果,最後出現損失得不償失。

總之,果農在出售時,也是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消費者,都希望自己種植的蘋果又大又紅口感好,不希望未成熟的蘋果出售,好東西就因差幾天時間活活糟蹋了,自己看著都心疼。

以上為果農果緣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教。


果農果緣


請點擊關注【鄉村關中】, 分享不一樣的“三農”精彩。

陝西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蘋果產業基地,其蘋果越來越深受各地消費者的青睞。近年來發展的紅富士蘋果外表光潤、個頭圓大,口感甜脆,更好地滿足和適應了消費者的需求,也滿足了高端水果市場的需求。經過30餘年的的栽植、發展和果園作業管理,形成了早中晚熟的不同品種,延長果樹了的生命週期,有效地節省成本投入,明顯地提升了種植的經濟效益。現在的果農作業管理經驗更加豐富,對果品管理由過去追求數量已經轉向追求質量的發展,果品的商品率有了明顯的提高,這都歸功於套袋蘋果技術的發展和推廣。

那麼,果農為什麼不願意賣樹上剛摘了袋的白蘋果呢?對此,作為“三農”領域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結合自家10多畝套袋蘋果銷售情況,分析原因如下:

第一,追求更高的種植效益。

蘋果產業現在是鄉村關中一帶農民家庭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收入,自從發展套袋蘋果以來,果品商品率大幅提升,果品質量越來越高,價格相應得到了增長,種植收益比未套袋蘋果明顯提高。蘋果剛脫袋後,蘋果煞白煞白,果面光潔美觀,自然著色,蘋果紅透,價格自然相對要高;

而如果賣沒有著色的白蘋果,價格或許可能要低。這對於果農來說,顯然是不划算。

第二,市場上沒有收購白蘋果的客商。

脫袋後的蘋果一個個像個白精靈一樣誘人,但這時並沒有果商前來收購這樣的蘋果。沒有客商收購,果農賣給誰呢?況且,市場上也沒有這樣的蘋果,沒有消費群體,客商把這樣的蘋果又賣給誰呢?顯然,這樣的白蘋果沒有市場,沒有消費者認可,除卻農民不願意賣的原因之外,關鍵是沒有人收購和採購,這才是重中之重。

第三,脫袋的白蘋果還有膨大空間。

有經驗的果農都明白,蘋果脫袋後,果園早晚溫差不斷增大,氣候適宜,蘋果還將出現二次膨大,且隨著蘋果色澤由白色向紅色轉變,這時蘋果的個重也在增加。我們排除白蘋果沒人要的原因之外,蘋果增色著色期重量也在增加,顯然蘋果紅後出售收益更多。

第四,出售剛摘袋的白蘋果風險太大。

如果市場有白蘋果的需求,果農當然可以根據市場行情判斷,可確定是否出售白蘋果。但是,如果採摘下來的白蘋果賣不掉,也就只能作殘次果處理,果農損失慘重;而當白蘋果自然變紅後採摘,如果當即賣不掉,果農可以儲存起來,待以後行情好轉時出售。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增加收入,而大大降低出售白蘋果的風險。

總之,對於摘袋後的白蘋果,不是果農不願意出售,而是根本沒有市場;即使有市場,銷售空間也十分疲軟,而且價格低,果農無法獲取相應的種植收益。果農種植蘋果,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收入,不管出售哪種形式的蘋果,對果農來說,只要能獲取相應的收益,果農在白蘋果與紅蘋果出售之間經過權衡,當然會作出明確決定。

其實,蘋果出售與否,更大程度取決於市場和價格;價格好,果農肯定願意出售;價格差,果農具定不願意出售。就這麼簡單。

我是職業農民【鄉村關中】,我們一起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你對此有什麼意見,歡迎留言分享。


鄉村關中


所謂的奶油蘋果,個人觀點是看著不好看,吃著口感也略酸澀。

我覺得出售奶油蘋果有一定風險性,因為如果打算賣奶油蘋果,摘袋早口感不好,所以一般紅色蘋果開賣進程過半了,奶油蘋果可能才摘袋,任何農產品剛下來都會搶佔市場先機,賣個好價錢,大量下來了,價格也會略有下降,所以奶油蘋果搶不到好時機。

而蘋果摘袋後經陽光照射,顏色紅豔漂亮,口感甘甜,無論是條紅還是片紅,看著就舒服,更有市場。





崑崙設備潤滑油


對於題主所說的果農不願意賣樹上剛摘袋的白蘋果,其實這種現象只是價格的問題,也就是說價格低造成了農民不願意賣這種蘋果的主要原因。畢竟現在消費者大部分喜歡紅蘋果,紅蘋果至少具有甜度高,顏色好看的狀況,對於白蘋果確實的味道相對來說比較差一些,甜度也比較低一點,可以說營養價值總體上來說與紅蘋果相差無幾,但是口感是不一樣的。



現在的白蘋果其實就是套袋以後沒有見過陽光的長大的蘋果,也就是成熟後的蘋果,在果農的眼裡被賜為一個美麗的名字,那就叫奶油蘋果。紅蘋果一般在摘袋以後必須經過陽光進行上色,也就是在蘋果採摘前的20天的時間裡進行上色,使得蘋果的顏色非常的好看,也就是我們在市場上見到的紅彤彤的蘋果。白蘋果變成紅蘋果的最主要條件,那就是晝夜溫差大於10度,這樣利於紅蘋果的糖分的轉變以及顏色加深。



摘袋以後的白蘋果表面上有很多的果鏽或者是鏽雲,使得蘋果的顏色相對來說不是太好看,以至於影響了蘋果的價格。對於這種白蘋果一些客商要求的條件比較高,必須是表面三無一淨,表面看的是一種沒有其他雜色的白蘋果,而且要求的個頭相對來說比較大,一般是80以上的價格是比較高一些的,對於其他的規格的白蘋果價格是非常低的。當然符合這麼高的標準的白蘋果數量是非常少的,也使得農民不願意賣這種白蘋果的主要原因。



總之,對於摘袋以後的白蘋果果農不願意賣的最主要原因,那就是價格比較低,如果說價格與著色以後的紅蘋果的價格幾乎是一樣的話,果農首先是先賣掉白蘋果的。至少白蘋果比變成紅蘋果還要投入一部分成本,對蘋果還要進行著色的管理以及果園裡覆蓋反光膜。當然白蘋果的甜度比較低,口感也比較差,在市場上也不受消費者的喜愛,所以導致了白蘋果價格比較低,果農收入比較低,果農不願意賣白蘋果也是非常理解的。


宗元三農堂


果農之所以不願意賣樹上才摘了袋的白蘋果,是因為以下原因。

才摘了袋的蘋果,因為長時間的包裹,沒有直接接觸外面的環境,沒有經過陽光直接照射,色相不好,口感也不好,即使賣了也不好賣,也賣不上好價。

長期包裹的蘋果裡面水分足,溼氣大,顏色發白。就像我們長期把手放在水裡面浸泡,也會發白一樣的道理。果農辛苦一年就是希望蘋果熟了賣個好價錢,這種色相、口感都不好的蘋果自然不敢賣了,要是賣了賣不上價,掙不到錢不說,還會砸了招牌,得不償失。

這種摘了袋的蘋果,只有和外面的環境充分接觸,經過陽光的照射,進行光合作用,吸收外界充足的熱量。顏色變正變好了,出售才是最佳時機。

這種看“色相”的時代。蘋果顏色、口感都達到一定標準,人們才更願意買、願意吃。果農也才能賣個好價錢,賺到錢。

果農辛苦幾個月,不能栽在成熟期這個最後環節。他們要慎之又慎,以免造成經濟損失。

這也是果農為啥不願意把樹上摘了袋的白蘋果立即賣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