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幫女兒帶了七年外孫,現在成冤家,該怎麼解決?

一切隨緣203O


年青人和長輩之間的矛盾,在當年社會是一種很普遍的現像,特別是兒媳和公婆,女婿和岳父母之間,在很多家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老人與年青人的社會經歷,家庭教育,文化水平等等一些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相關的差異造成的,但其實這些矛盾並不是不可調和,還是可以找到一些方法來改變的,儘管這些看起來有點難。

老人和年輕人之間的矛盾在哪

老人不論是小時候,還是青年時期,或者中年時期,和當今社會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畢竟是隔了一代人,所以他們在很多方面和年青人都會存在著矛盾的地方,這些方面包括:

⑴來自理念的衝突

現在的年輕人和老年人相比,不能說都是含著金鑰匙長大,但是畢竟成長的環境要比老年人小時候和青壯年時候好得多,可以這樣說,現在的年輕人即便也能吃苦,但是和老一輩吃的苦相比,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 消費觀念:正是因為雙方以前的經歷不同,所以就造成了很多方面的不一樣,比如說經濟消費方面,年輕人有的時候可能是偏向於市場經濟,想買什麼買什麼,老年人則比較有計劃,另外就是消費理念方面,年輕人更注重品牌,品質,老年人更看重的是價格,質量,也就是追求的是價廉物美。老年人一臺電視只要不爛,他們可以看一輩子,年輕人則是定期淘汰更換。
  • 家教理念:在教育孩子這一塊,老年人當初管教自己的孩子,有些也是管教的十分嚴厲,但是對於自己的孫子孫女這一塊則是完全不一樣,年輕人想要管教嚴一點,可是每一次總是爺爺奶奶負責,自己的孫子孫女不讓管教,而同樣是來自於對於孩子方面的消費,老年人覺得吃飽穿暖就行,有些年輕人覺得孩子哪怕只有兩三歲,也要給他穿品牌。老人則覺得孩子這麼小也不知道什麼,沒有必要穿那麼好,只要布料沒問題就行。
  • 親疏之別:在老人的眼中,潛意識的始終是認為,上門女婿以及接進家裡面的兒女,和自己的女兒或者兒子相比 ,一個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脈親人,一個是外面來的外人,所以始終感覺隔著一層很難建立起來和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的親情關係,當然也不是說所有人都是這樣,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在潛意識裡可能自己都沒發覺,就是這種意思。所以很多時候,比如兒媳和兒子發生了矛盾,家長往往是站在兒子的立場去說,自己兒媳婦兒都不是,(當然也有些家長是站在兒媳婦的立場幫兒媳婦兒的)。

⑵來自習慣的衝突

  • 生活習慣:來自習慣的衝突,主要是生活習慣方面,大體上畢竟是隔著一代人,所以兩個輩分的人之間難免會有一些生活習慣方面的衝突,舉個簡單的例子,年輕人在冬天,哪怕是在農村,生活條件不好,他們也願意每天都洗澡,就算要洗感冒他們也願意,而老人則不一樣,可能會有多天不洗澡的情況,這對於年輕人來說肯定就看不慣,但是老人有些老人隨著生活水平和條件的改善,也會去適應年輕人,學會去講究,但是有的老人他是不會改變這些,在這年輕人的眼裡,那就是不講衛生。
  • 說話習慣:老人們畢竟沒有讀多少書很多人說話都會有一些口語化的,比較粗魯的語言,或者叫做髒話,這一點可能做兒女的也習慣了,但是對於上門女婿們,對於外來的兒媳們,因為他們自己是高素質,受過高等文化教育,或者在外面見過世面,講髒話的情況已經不多了,所以有的時候他們會看不習慣,老人隨口講髒話。最重要的是他們也擔心孩子們跟隨老人學會隨口講髒話。
  • 節約習慣:老人們是從那些困難的年代過來的,所以在他們小的時候,家庭條件都比較艱苦,比如說我們那個時候,如果經常在鄰居家去吃一次飯,那麼父母可能會罵我們一頓,反過來說鄰居心裡面也不舒服,因為人多地少,別看孩子吃得少,那也會感覺捨不得。所以從小家家戶戶這種教育模式下,難免有的時候變得自私,比如說給孩子買了東西,爺爺奶奶可能會說,這個水果10多塊錢一斤,你一個人在家裡吃,不要拿出去,讓其他小朋友看見了,不要給他們吃。而年輕人則在教育孩子方面主張要給小朋友分享,這是一種理念方面的衝突。

其實老人和年輕人的矛盾有很多,每家每戶可能都不一樣,特別是經常老人和年輕人住在一起,這種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情況,會讓矛盾加深,日積月累難免起衝突。

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那點事

老人幫自己的兒子或者女兒帶孩子的事情其實是很多的,有的是把老人接到自己在城市裡面的家裡面,然後自己白天上班,老人白天幫著帶一下孩子,晚上則自己帶,有些是小夫妻在外面工作,孩子則留給了老人在老家帶,其實這裡面也會出現一些問題。

  1. 孩子不是自己的不敢教育:兒女們出門之後把孩子交給老人,老人其實始終覺得自己是承擔了很大的責任,有些時候孩子比較調皮,但是老人不好打罵孩子,因為這個不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孫子孫女,隔了一輩,打了罵了孩子,害怕兒子兒媳責怪自己。
  2. 因為孤單所以寵愛孫子(女):老人們的時光其所剩不多已經算是快要安渡晚年的年齡,舔犢之情氾濫,再加上有些老人本身已經喪偶或者離婚,整天沒有人和自己說話,自己的孫子和孫女算是和自己相依為命,所以特別寵愛孩子,再加上我們剛才第1條說的,畢竟不是自己的兒子兒媳,不能直接管教,所以除了讓孩子們吃飽穿暖,其他只剩下了寵愛。
  3. 文化有限,不能輔導孩子:現在孩子們的課業,老人們根本沒讀多少書,再加上現在的課本和以前也不一樣,老人很多人看不懂也輔導不了孩子,甚至有的時候老師給孩子佈置了一些什麼作業了,人都不知道,兒女們讓老人帶孩子,老人也真的只能做到帶孩子,要說教育好孩子,監督好孩子的功課,顯然不現實。

正是因為這些種種原因的影響,有很多留守孩子,可能被寵出了毛病,也有可能會因為老人們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孩子們也學會了,還有一點就是一方面老人和孩子終年累月的相處,而父母們則是一年四季在外面,所以孩子親老人不親父母,其實這些都不是太嚴重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有些留守孩子會跟一些不良人士學壞,比如變成網癮少年,抽菸喝酒,成為問題孩子。做家長的難免會責怪自己的父母,但是要知道自己長期和孩子分居兩地,自己也是有責任的。

老人和孩子們怎樣學會相處

其實老人和孩子們的相處之道,也不僅僅是老人去學習,畢竟老人是長輩,不可能老人老是去遷就孩子們,不可能老是老人去委曲求全,我覺得這是一個雙向性的問題兒女們有的時候也要學會遷就老人,所以我這句話是說給老人聽的,也是說給兒女們聽的:

①求同存異,接受對方的不同理念,不要試圖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對方頭上

不管是兒女還是老人,都應該明白我們是不同時代的兩代人,哪怕就是同一時代的兩個人,哪怕就是夫妻之間,有的時候也難免有矛盾,有理念不對的地方,何況是兩代人,所以咱們看待事物的看法,為人處事也好,還是生活理念方面,我我們可以允許有不同的地方好看,如果覺得生活不到一塊,聊不到一塊,可以嘗試分居兩地,老人和孩子們不住在一塊。

②哪個爺爺不是孫子變來的,哪個婆婆不是兒媳熬出來的?

我們做婆婆的,有的時候在考慮問題的時候,要想想自己當初的婆婆是怎麼對自己,如果當初婆婆對自己好,那麼要把這個傳統傳承下去,如果當初的婆婆對自己不好,那麼就應該想到當初自己做兒媳婦的難處,所以我們在對待現在自己的兒媳的時候,一定要對她好一點點,多多包容,一個女孩子可能在孃家是一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小女孩兒,離開自己的親生父母,嫁到婆家來很不容易,所以哪怕有一點小任性小脾氣,我們都要多多包容,畢竟每個人都有缺點。

③多看看,多聽聽,多學學,少說教,少責罵,少爭執

老人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在自己面前沒有長大,特別是有些老人,本身就是一個那種話癆式的人物,什麼事情都喜歡在孩子面前去說教,去指點,去幹涉孩子們的決定,但是你應該清醒的認識的孩子們已經長大了他們已經自己做了父母,他們現在有自己的理念,當他們向我們請教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們一些經驗上的指點,也可以主動的提出來,但是平常最好不要干涉太多,也不要因為這些事情和她們爆發衝突或者爭執。有些自己不懂的一些新觀念或者是帶娃的方式,如果你不排斥帶娃,你還願意給他帶,那麼兒女想要按照他的方式來,那麼你可以聽一聽,如果你不願意聽,那麼你可以不幫他帶我啊,回到自己的老家去,眼不見心不煩,這樣雙方不會爆發衝突。

④看人要看對方優點,看自己要看自己缺點

我們做人最怕的就是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老是覺得自己多麼優秀,然後眼睛裡老是隻看得到對方的缺點,看不到對方的優點,甚至自以為是的把自己的所謂優點去對比對方的缺點,這樣會更加的看對方不習慣,父母和孩子,公公公婆和兒媳,岳父岳母和女婿,這都是莫大的緣分,人生沒有下輩子,即便有下輩子可能也不會再是一家人,既然是親人不是仇人,幹嘛非得要去針鋒相對,幹嘛老是去揭露對方的缺點,甚至冷嘲熱諷或者吵架呢?

⑤獨立生活,像看待客人一樣看待自己的兒女和父母

其實這個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雙方的矛盾往往是由於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日久相處可能各種優缺點都暴露了,所以就看不習慣對方,甚至一點小毛病就發生爭吵,最好的方式就是做父母的不要和兒女生活在一起,做兒女的每月定期給父母贍養費,生活費。一到節假日還有父母的生日兒女的生日,然後或者其他特殊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在回到父母家裡或者去兒女家,到一起,只聊天,只閒聊,不要管太多其他的,相對客人一樣氣客套去包容去尊敬。

⑥老人幫兒女帶孩子是情分,不是義務

曾經看到有人說,婆婆不幫自己帶孩子,以後不孝順他們,咱們中國是養成了這種習慣,老人老了本來應該安享晚年,結果還要給兒女帶孩子,不帶孩子,兒女總是有意見,還不願意孝順老人,不要說兒媳婦,有的時候兒子都會有意見,要我說這就是中國的父母把孩子們慣出來的,給兒女帶孩子,不光不給辛苦費,還動不動指責這樣指責那樣,做晚輩的永遠要明白,父母幫助自己是勤奮不幫助,是他們的本分幫助,我們應該感激,不幫助我們也要理解,因為他們老了餘生不多,應該讓他們安享晚年。

我們剛才都說了,每個人都有缺點再加上生活習慣各種理念的衝突,肯定有的時候難免看對方不習慣,甚至有的人可能在人品各方面確實有一點點差,但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我們不能因為這個人有缺點,我們就換一個兒媳,我們不能因為父母有缺點就換一個父母,這是註定了的,除非小兩口想離婚,否則的話大家一家人還是要好好過,今天做兒媳婦的,在婆家遇到的這些問題,孃家的哥哥或者弟弟的老婆和自己孃家的母親,父親之間也會有這樣的難題,當然有些可能也確實自己孃家不存在這種問題,但是想想我們周邊的親戚朋友鄰居他們家,可能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牙齒和舌頭那麼好,有的時候還會咬到,何況是一家人久了發生一點矛盾,:多包容、多理解、多溝通、畢竟是一家人,不可能永遠反目成仇,所以不管是兒女還是老人,都可以主動放下身段,嘗試去道歉,嘗試去溝通,一家人,難道還怕那一點面子嗎?最重要的是一家人相處千萬不要罵得太過分了,不論是夫妻還是長輩和孩子們之間,吵贏了架,輸了感情,主動認輸,未嘗不是一種睿智的選擇。要想家庭和睦,一定要懂得主動認輸。當然也不能老是主動認輸,有的時候確實對方很過分很不對的,沒有必要老認輸,老道歉。


育兒教主


如果你經常溜達在小區的廣場或者公園裡,你會發現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大多數帶孩子的老人都是孩子的姥姥姥爺(外公外婆)所以有這樣的一句俏皮話:媽媽生,姥姥養,爺爺奶奶來觀賞。為什麼姥姥姥爺幫忙帶寶寶的情況比較多一點呢,那是因為她們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女兒受苦。也不希望女兒因為帶孩子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因為家庭主婦的幸福感往往很低的,總之為了女兒的小家,她們犧牲了自己本應該好好享受晚年的生活,來給女兒女婿帶孩子。

老人的出發點是好的,那為什麼會成為冤家呢,是不是女兒女婿是白眼狼,看不到老人的付出,並把這種付出當作理所當然,好像老人帶孩子天經地義一樣,下班回到家裡就像個甩手掌櫃,吃完飯就窩在沙發上看手機。久而久之,老人能沒有怨言嘛,所以可能就會抱怨兩句。兩個不知道感恩的巨嬰卻把這些你們的無心之言記在心裡,在孩子7歲了上小學以後,不再需要你們了照顧了,這時候他們爆發了,開始處處挑毛病了,覺得你們礙眼了。如果真的是這種情況,先和你們的親家(女婿父母)溝通,然後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找和女兒女婿關係比較好的親屬,讓他們先去打探一下,找到孩子的心結,再慢慢的打開,還有你們帶大的外孫,都可以成為你們感情回暖的潤滑劑,這是個慢工程,彆著急慢慢來。

還有沒有一種可能,是你們帶孩子的這幾年,過度摻合人家夫妻間的各種事宜,什麼都要管上一管。覺得自己幫助他們帶孩子了,居功至偉,所以可以肆無忌憚的插入到人家小家庭的生活裡,時間長了誰都受不了的。如果是因為這種原因,我建議你們可以誠懇的和小兩口溝通,不再摻合人家的家事。還有就是可能你們過於溺愛孩子,導致孩子現在不服從管教,亦或是就是一些瑣碎的小事發生了口角,當然沒有及時打開心結,越積壓約多,像滾雪球一樣,最終可能就爆發了,還是那句話,找一個可靠的和小夫妻關係好的親人或者朋友,讓他們打開心結,找到原因,再慢慢想辦法緩和矛盾,畢竟都是血緣至親,你們還幫他們帶大的孩子。矛盾一定會解決的。


悶罐小白酒


我移民到美國給女兒帶小孩。剛開始的時候矛盾不斷,爭吵不斷,吵得心煩意亂。為躲避爭吵,我中國美國兩邊跑,身心俱疲。後來我反思自己。以為自己是長輩,勞苦功高,有話語權。其實長輩就是比晚輩先走而已,這是她的家,我是介入者。從此,我把自己當客人。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二年多了,沒和女兒吵過嘴,女兒對我也比以前好很多。關鍵是要檢討自己,不要一味的埋怨別人,放下身段。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分享一下聖誕節和兩個外孫女的照片。



薰衣草在美國


我也是姥姥,給女兒帶孩子12年了,準備外孫上初中回老家了,實在是不想呆在這裡了,我們的話語權越來越少了。只有接送孩子,和做飯了,在得問好吃什麼,才能做什麼。

即使女兒女婿都不滿意就撤退吧,待著多不舒服了。

從頭說吧,要知道這是在女兒女婿家,我們是去幫助她們去了,不是給她們當家做主去了,帶孩子一開始她們不會帶,是有一部分要聽老人了嗎,因我們是把她帶大的,而且還帶的很好,到孩子大點了,她們就有自主權了,我們也有些不科學帶孩子的地方,到了孩子上幼兒園,上學的教育方法,和我們那時又不一樣了。所以這時我們就不要管了,只管接送孩子做飯了。

再就是在女兒家一定要把女婿排在女兒前面,比如做菜,第一個菜是外孫愛吃的,第二個菜一定是女婿愛吃的,女兒是排不上位的,得有這個態度,才能讓她們找不出毛病,女婿愛吃青菜,在冬天十幾元一斤,晚飯時我必須給做一個青菜,這是對女娟的態度問題,他能找出我們老人家的毛病嗎?

現在孩子教育問題,晚飯後孩子學習,家長輔導,我們收拾完了,就躲出去溜達,到9點才回來,眼不見,心不煩。她們教育孩子我們不參與。現以我的經驗就是少管事,少說話,多幹活,就平安無事了。

我再加一句,在這12年裡沒跟女婿紅過臉,非常尊重我們,跟女兒翻臉無數次,女婿還在中間調和。這些年過的非常和諧。但也不想呆下去。不是自己的家,回老家有老同學老同事,有說話的地方呀。


惜世珍寶xszb


幫女兒帶了七年外孫,現在成為冤家,該怎麼解決?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即找準原因,因症而解。

一、造成冤家的原因

人老了幫忙帶帶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既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幸福。如今,只要你到幼兒園或者小學門前,一般送接小孩的老人們佔了多數。既然幫忙帶了七年外孫,想必應是一個和穆的大家庭,而你說成為了冤家。

親女間如果成為了冤家,類似於仇人。其性質判斷:由愛轉變了恨,親女之間再不來往,過去的恩轉變為怨,過去親人關係接近於零。由此說明,認識和分析造成冤家的原因,應該從生活層面、情感層面、寬容層面等多層面分析,以利冤家問題的解決。

(一)從生活層面看

我們假設這樣兩種情形:女兒母親幫女兒帶外孫,住女兒家,七年時間都由母親一人帶;女兒家庭條件一般,女兒女婿都為工人,女婿的父母家在農村。

在這種生活背景下,幫女兒帶外孫,在母女之間,母親與女婿之間,在外婆與外孫之間,可能造成感情傷害或者造成誤會的可能性:

因瑣碎事產生矛盾而沒有及時溝通,可能是主要原因。按常理,母親帶外孫,是較好的選擇。作為母親,自己生過該子,扶養過孩子,最懂得怎樣帶孩子。作為女兒,與母親最親近,對母親最放心。問題出在哪,一般出在家庭瑣碎的事上。比如,吃喝拉撒中產生的小矛盾,相互埋藏在心裡,互不溝通,時間積累越長,造成的相互傷害越重。小問題一旦爆發,就成了大問題。由親變為怨,由怨變為冤。

(二)從情感層面看

情感是維繫母女、孫子及整個家庭的活水源頭。作為父母為什麼要帶孫子,是因為愛孫子,心疼女兒,心疼女婿。作為女兒女婿,請最親近的媽媽帶孩子,當然是最放心的。自古以來,這種情感就如清泉,源源不斷。如果情感沒了那還有什麼呢?

造成情感傷害的原因,一般是由心理層面造成的。心裡層面主要表現為,日常生活中的相互關係處理上。比如,對母親來說,有時遇到煩心時,特別是女兒女婿對自已不尊重時,心想,我來幫你們帶孩子,你們還當我是保姆呀!心中生怨氣,如果長期不溝通,怨氣就變為怨恨,怨恨就變為冤恨。對女兒女婿來說,如果遇到性格較柔弱的母親來說,還好相遇。如果遇上性格好強的母親,問題可能多些。比如,母親雖然住在女兒家,但有些觀念仍然沒有轉變,還繼續把女兒當孩子,做任何事不放心,有時看不慣就發脾氣,女兒女婿忍受不了,又不好直言。思想、語言、認知等方面的代溝,越代越深,造成心理壓力越長越大,最後達到無可挽回的困境。

三、從寬容層面看

按常理,帶了七年外孫,無論是從感情,還是感恩,都不應該出現冤家情況,更何況是親人之間。這裡,既不能在原因未明的情況下,過多地猜忌女兒,認為都是女兒的問題。也不能誤會了母親,一切都是母親造成的。因為有三個基石:即,血緣;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天真無邪的孩子沒有過錯,是感情的金鑰匙。鑑於以上三點,造成冤家,我認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冤家,是可挽回的親情。問題根本原因在於相互缺乏理解,缺乏寬容,缺乏溝通,缺乏責任。如果,相互之間多了理解,多了寬容,多了溝通,多了責任,即使相互產生一些矛盾,也不會走到冤家的路口。

二、解決辦法

(一)明白哲理。血緣關係是人類關係中最原生、最真心、最可靠的親人關係。人性的最大優點,在於善。孔子說過,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字,導出了人本性的善良,導出了母愛父愛的偉大,導出了血緣關係的生命性、可依賴性、重要性。明白這個道理,就找到了解決冤家問題的金鑰匙,找到了情感活水的源頭。

(二)找準定位。帶外孫,幫忙帶外孫。這既是一個情感的行為,也是一種責任的行為,還是一種家庭生活角色的定位。作為父母,要認識這種定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履行“幫”的責任,少履行“長”的義務;多傳承“孝”的美德,少留不孝的遺憾;多做“家和”的榜樣,少做“生怨”的事情。作為女兒女婿也要認識自己的定位。父母帶外孫,是愛的責任和義務,要多尊重老人,關心愛護父母,不能把父母當保姆。要多愛護、體諒、寬容老人。

(三)溝通寬容。父母與女兒女婿,都要以良好的心態,以親人的善良,加強溝通,增強互信,增加寬容。遇事遇矛盾要相互保持冷靜,用正確方法化解,不要互不溝通,壓在心裡,待矛盾大了再說。寬容於人,是家和萬事興的最好辦法。


力冰907


我們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我和老伴帶過三個孫。由於觀念不同,年輕人有不滿意的地方,不過表達都很客氣。年輕人說出想法時,我和老伴也有所思考,覺得有理就釆納,覺得沒有什麼道理,不爭論不計較。年輕人自己覺得說過了頭,隔一陣子也會向我們道歉。隔代教育的差異再所難免,大家都要會想,不要太多計較。





袁正賢


母女連心,你愛女兒才會幫她帶孩子,你付出很多成了冤家,一定是你做了許多不妥的事情。當然女兒也有責任,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解決辦法是有的,還要看你能否接受。

一、你也許管的太寬了

你撫養女兒長大,付出很多就不提了,每個人養孩子都不容易。你在幫女兒帶孩子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次不該管的事情,但你忍不住要管,這是子女矛盾的根源。

先說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母親幫女兒帶孩子,女婿一個月給她四千元,吃住都很好,女婿收入也不錯,年入30多萬,開始和和睦睦,矛盾從母親督促女兒二胎開始,她一閒下來就對女兒說你頭胎是個女兒,你一定要生個兒子,沒有兒子女人就沒有地位,說自己就是沒有兒子,一生很慘。女兒就很討厭母親這個調調,祥林嫂一樣沒完沒了,女婿和女兒就按照她的意思生了二胎,母親心滿意足,真是不巧,二胎又是女兒,母親就說應該早去檢查,如果是女兒提前打掉多好,這一下兩個女兒,讓人笑話。這話說的讓女兒女婿很尷尬,也很生氣,矛盾就一天天的積累著,這位母親呢,閒下來還是說誰家生了兒子,放了鞭炮好開心等等。多年來,一直這麼嘮叨生孩子,讓女兒生三胎,女兒女婿實在受不了,就委婉的說孩子大了一些,可以不用幫忙帶了,每個月的錢可以繼續給,算是給的養老費用,但是不住在一起了。這下老人生氣了說你們讓我來帶孩子,現在孩子大了趕我走是嗎?我一把年紀去哪裡找工作,我不要你們的錢,也要帶孩子,就僵持不下,後面的事情更尷尬,就不做陳述了。

這個故事就是說最為母親管的太寬了,讓人很生氣,孩子成年人了,也結婚了,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個月也給你錢,你有吃有喝有錢花,生活本來美滋滋的,為什麼非要自尋煩惱呢,就是控制慾,一直想控制別人的想法和行為,那麼別人為什麼要聽你的呢,你自己的一生都沒有過好,好像總結了一大堆人生道理一樣,來規劃女兒的生活,女兒原本過的很幸福,房子幾套,寶馬開著,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小康生活了,大家相安無事,不是很好嘛,不,你覺得他們不幸福,因為女兒沒有兒子,你怎麼就知道女兒非常想要生個兒子,女婿女兒都沒提生孩子的事情,很顯然犯不著你來做主。你管的太寬了,讓女兒女婿感到很壓抑。長此以往可不就成了冤家。

二、你經常做不該做的事

如果說母親經常說不該說的話,能造成和孩子成為冤家,那麼經常做不該做的事情,也是會造成很大的矛盾。

幫女兒帶孩子,是不是錢給的少,或者沒有給錢,心情不好總是鬧情緒,如果是,你就表達出來,大家坐下來談一談,不要生悶氣,做出格的事情,如果不是錢的問題,那就是行為問題。

你是否總是讓老家的人到女兒這邊來玩,每次女兒都要好好招待,招待好了花錢多,招待不好你有生氣,那麼開庭的錢從哪裡開的,肯定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女兒和女婿辛苦賺來的,你這大方不要緊,你不能話別人的錢大方,也不能因為別人錢多就隨意大方,如果你三天兩頭安排你的親戚朋友來女兒這邊看病,旅遊,甚至要女兒給你的親戚找工作,要女兒借錢給你的親戚,不借你就鬧情緒,那麼這矛盾還真不好解決,還真的能成冤家。你要的太多了,慾壑難填。你不知道你每次這麼做,女兒很為難。你處處讓人難堪,還想女兒女婿笑臉相迎,他們不是聖賢,做不到,太難了,聖賢估計都做不到。

三、也許女兒的要求太過分了

也許女兒條件不好,並且嫌棄你做的飯菜太閒,不合口味,嫌棄你帶孩子不夠小心,生活習慣不好,說話又不客氣,讓你忍無可忍,忍不住就吵架,女兒經常啃老導致你生活緊張,時間久了也成冤家。

總之,母親能和女兒成為冤家,一般不是一朝一夕的矛盾,長年累月,有一方無理取鬧,要求太多,管的太寬,不懂體諒對方,久而久之,矛盾不可調和,成了冤家。

生活不容易,每個人能過好自己的一生都很難,沒有必要再幹涉別人的生活方式了,互相包容,家庭才和諧繁榮。



一日荷花開TT


我是姥姥也在給女兒帶娃,我時刻提醒自己服務是我的職責不求回報,其他的少管少插手,把女婿當成自己的兒子,什麼都不是問題,我們目前兩家大人孩子都相處得不錯,也感覺越來越和諧,他們不需要我時我立即走人!不要依賴誰,不需要誰感恩,各有各的生活!


綠茶0711


我認識一位老人,年輕時給三兒子帶倆女孩。倆孫女讀初中了,三媳婦就讓老人回鄉下去,回鄉下與老麼和老大生活,一個兒子三個月,老二,老三在城裡每月50元,老人後來98歲去世。三兒媳及其子女沒有回去,其他人都回去了,事隔幾年三兒媳生病,生病期間說得最多的就是老人去世,她沒回去,後悔莫及,一個月後三兒媳病世,死時還不滿54。


牛一岑


我沒弄明白的是,題主是和外孫成了冤家,還是和女婿成了冤家,還是和包括女兒在內的她全家都成了冤家?

要是和她的全家都成了冤家,那就別問怎麼解決了,再怎麼解決,三個冤家你一人也對付不了。(笑)

也別再想著我給她帶了七年孩子是多麼多麼辛苦,多麼多麼不易,不知感恩反成冤家了,多想無益,還是三十六計一一走為上吧,走了走了,距離產生美,讓時間去撫平傷痕,再慢慢緩解和冤家們的矛盾吧。一家人沒有是非,沒有對錯,讓親情去化解一切吧。

如果是和女婿或外孫有矛盾,小傢伙不必理會,女婿則相互客氣、以禮相待最好。女婿不是女兒,再吵再罵親情割不斷,女婿是客情,是因女兒而相親相近,千萬別當兒子管,別干涉他們的事最好。

我以為,最好的化冤家為親人之計,是不論對錯,既然外孫已七歲,都上學了,你該抽身了,讓她們過自已的小家庭生活,你去安享你自個的老年生活,既落了個悠閒自在,又不和冤家們生氣,豈不快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