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新主流·新體驗立即體驗“天津小湯山”非常之役300小時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明浩、劉元旭、李鯤、張建新

2月2日16時40分,天津首位治癒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在醫護人員陪同下,手捧鮮花走出“紅區”大門,向等在外面的家人和記者們揮手致意,並豎起了大拇指。

身後的天津市海河醫院,建於抗擊“非典”時期,素有“天津小湯山”之稱。作為天津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定點醫院,這裡的醫護人員已在最前線和“疫魔”鬥爭了整整304個小時。

新主流·新體驗立即體驗“天津小湯山”非常之役300小時

▲2月2日,在天津市海河醫院,這是授旗儀式現場醫護人員的合影。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子夜,戰鬥打響

1月20日晚,海河醫院神經科護士長王利顯得有點疲憊——在單位的E區大樓,為收治確診病人準備各種物資,45歲的她已經忙活了一整天。剛剛回到科裡,領導的電話突然響起——“病人一會兒就送來了。”

“那時的我就像突然間打了雞血一樣,迅速投入戰鬥。”王利說,也是在那一刻,她的身份變成了“感染一病區護士長”。

隨著收治病人指令的下達,夜裡的海河醫院迅速忙碌起來。已經處於備戰狀態的醫護人員迅速向“紅區”集結,各項工作迅速部署落實。3個臨時黨支部第一時間成立,一張張“請戰書”紛紛遞了上來。

這是一場有準備的戰鬥。1月初,海河醫院未雨綢繆,相繼開展了此次病毒有關知識的培訓、防護服穿脫演練等等。20日上午,市衛健委牽頭的“天津市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聯合演練”也在這裡舉行。

一切準備就緒!21日零時剛過不久,天津市急救中心的負壓式救護車開到了海河醫院,天津市第一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送來,第二例確診患者也隨後送到。

負責接診首例患者的海河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白大鵬,雖然經歷過“非典”等疫情處置,但對那個子夜還是記憶猶新。

“第一例確診病例是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姨,我們每次和她溝通病情時都要離得很近,幾乎‘貼面’。”白大鵬說,那天凌晨有點忐忑,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對這個病毒不夠了解。經過10多天的戰鬥,他和“戰友們”逐漸從容不迫。

新主流·新體驗立即體驗“天津小湯山”非常之役300小時

▲2月2日,在天津市海河醫院,被從“紅區”替換出來的醫生劉聰正在宣傳畫上留下簽名。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新春,奮戰一線

海河醫院E區大樓用於此次收治確診患者,被稱作“紅區”。在“紅區”過春節,成為許多醫護人員和病人難忘的記憶。

王利告訴記者,進入病區的醫護人員因為要穿密閉的防護服,一旦穿上就不能喝水和去衛生間,“每個班4個小時下來,常常有種要虛脫的感覺。”王利說,在“紅區”過年的事,她只告訴了愛人,不敢告訴自己的媽媽和婆婆,怕老人擔心。

海河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於洪志是一病區的負責人,21日就進入“紅區”工作,但在他的手機微信聊天記錄上,22日下午,妻子華瑩還在詢問“三十回嗎”。

於洪志說,由於面對的是一種全新的病毒,而且每個病例個體差異巨大,比如有一例確診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發病前一個月還患過急性腦梗塞,所以必須根據每個患者的年齡、身體條件討論方案、因人施策,每一步都必須謹小慎微,以防感染。

第一批進入“紅區”的醫護人員春節都沒回家。春節後的第二天,第二批也隨之進入,其中包括39歲的劉永霞,她的二女兒才13個月。

“我老婆為了不影響工作,吃了‘回奶藥’,停止了哺乳,好在現在孩子能喝奶粉了。”劉永霞愛人、海河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郭豔輝說,他這次沒進“紅區”,當了幾天“奶爸”。

對於病人而言,由於很多都是親朋間傳染,醫院特意安排各方面條件允許的夫妻、爺孫等住在同一間病房,相互打氣,也讓他們在春節通過手機和家裡聯繫,確保病人有良好的心情,以利於治療。

據天津市海河醫院副院長邵世峰介紹,根據總體安排,他們大年初三(1月27日)凌晨騰空了所有病房,暫停了所有普通門診,騰出600張病床專門用於收治本次疫情的確診患者,組建了9批醫療隊,共153名醫生、369名護士,都是各個科室的骨幹力量,保證病人能夠得到精心的救治。

初雪,堅決打贏

2日凌晨,天津下起了春節過後的第一場雪,空氣清新幹淨。上午10時,天津市海河醫院為所有進入“紅區”的醫護人員授予“抗擊新冠、保衛津門”突擊隊戰旗。幾乎同時,新一批醫護人員出列,將已在“紅區”駐紮兩週的同事們替換出來,完成接力。

“第一批進入‘紅區’的同事們非常辛苦,不僅在裡面過了一個緊張的春節,更冒著生命危險為其他醫護人員蹚出一條對抗型冠狀病毒的路,我們將接過接力棒,繼續努力下去,直到把疫情消滅。”海河醫院呼吸科醫生王星說。

2日下午,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連續兩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呈陰性的一位患者,達到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寫明的出院標準。經有關部門反覆檢查和批准,從海河醫院出院,成為天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中首例治癒出院的人。

“感謝所有的醫護老師對我全程的照顧,他們勞動強度太大了……”這是該名患者出院後的第一句話。他的出院,讓海河醫院和全天津的醫護人員更加堅定了打贏這場戰役的信心。

事實上,作為天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呼吸道傳染病定點收治醫院,海河醫院自2003年建成以來,在多次疫情中總能給人以希望。與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不同,海河醫院在“非典”後不斷髮展,在高致病性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徵等疫情中也作為定點醫院,承擔重要任務,形成平時關注結核疾病防治、戰時完成呼吸道傳染病救治任務的“平戰結合”模式。

“在這個瑞雪飄飄的日子,天津出現首例治癒出院的患者,這是一個良好開端,但戰鬥還在繼續,海河醫院會和全市、全國的兄弟醫院一起努力,做好治療工作,讓患者早日康復。”天津市海河醫院院長沈軍堅定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