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盂縣的大汖古村為什麼被稱為深山裡的“布達拉宮”?

太原晚報


我今天選擇回答這個問題,心情確實很沉重,我真不知道是該為大汖村高興呢,還是悲哀?那麼美到極致的古村落卻留不住人,偌大的村子僅有十幾個人,而且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古村落,如何守住我們的精神家園確實是一個大命題。



至於大汖村為何被稱為深山裡的“布達拉宮”?自然是因為那層層疊疊的房子了。就像我們篁嶺的先人,硬是在地無三尺平的古村創造出了“曬秋”的奇蹟。大汖村的祖先同樣也是偉大的,在那樣的深山裡,巧奪天工,一百多幢老房子依山而建,簡單、古樸是它們的靈魂。


其實,我更關心的是另外一個題外話:那就是大汖村的未來!也許你們會說大汖村有未來嗎?因為隨著十幾位老人的離去,大汖村也許就要消失了。但我堅信它不會凋零!今天就讓我在這裡大膽地暢想一下吧。

應該說資本真是把雙刃劍,可要想保住古村落,沒有資本的介入肯定不行。我們是不是能設想一下,適度引入資本,將大汖村的外部環境如道路等改善一下,將那些倒塌的老房子維修好。但我也不希望它成為第二個篁嶺。曾經有個網友評論說:沒有原住民的村莊不能叫景點,頂多是佈景。這話真是說到了篁嶺的痛處。因為村之所以為村,那真的是要有村民的。我真希望大汖村能永遠保持這份古樸和純真,也期待著它有朝一日能成為藝術家的天堂!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


大汖古村位於山西省盂縣梁家寨鄉深山溝谷中,整個村子50餘座小院落建在一整塊山體上,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鱗次櫛比,房屋都用石頭壘成依山就勢,由下而上,錯落有致,遠觀渾然一個整體,屋簷起伏而相連,房屋古拙而質樸,處處透著久遠的歲月。

這大汖村是先人們根據中國傳統環境的風水理論選吉地建造的,整個村莊群山環繞,圍合封閉,附陰抱陽,藏風聚氣,東進西收,松柏罩頭,清泉繞村,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2006年秋,當地著名攝影家崔達道先生髮現此處景緻,推薦給著名經濟學家崔滿紅教授,之後崔滿紅教授多次組織各類專家對大汖村進行了考察和研究,撰寫大量文章,太行山深處的“布達拉宮”——大汖村逐漸走近到人們的視野。

大汖村有明確記載有1500年曆史,村裡一位老人揮著自信的手勢告訴遊客:“村子整整1480年了,北魏時建的,與雲岡石窟同年同月。”據當地文物部門調查,村子後曾有座鎮山大王廟,裡面供奉著7尊石像。“鎮山大王”石像背後記有“北魏永安二年”,距今卻是1500多年曆史,因此專家稱,這個村落北魏時期就已存在。

就跟到過的其他老村子一樣,大汖村的居民也在逐年外遷,現在村子裡只剩下十多位老人在堅守,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怎能輕易就離開呢。

老人倚門而望,年輕的子孫都到外面的城裡打工去了,也許只有年節的時候才可能團聚。想到這裡不禁有些悲慼,那些老村與老人,那些藏在我們心底像根一樣盤繞的記憶,如果不加以保護和愛惜,我們失去的可不僅僅是記憶。


黑洞遊記


大汖村,光是這一個“汖”字,就會讓人覺得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汖,要追溯在康熙字典裡,讀pìn,但當地人念chang(三聲)。

大汖村是一個千年古村,建造在一整塊巨石山坡上,數百間風格相似卻又完全不同的各式平房、窯洞等依山勢而建,層參之美與西藏布達拉宮極為相似,因為,被稱為深山裡的“布達拉宮”。

同時也是個與世隔絕的村,地處大山腹地,更是個孤村。村裡只有窄窄的石頭小道相通,人們進出往來,只能靠一雙腳。大汖村通往山外的那條盤山路是1989年才修的,因了大山的阻隔,大汖村仍然有一種古樸與寧靜。

現在,這裡只有一些老人居住。前來採風攝影的人很多,可借宿農家屋,睡大土炕,費用約二三十元。還可以吃一下當地的特色小吃,如莜麵河撈、紅綢飯、玉面疙斗子等等,20元之內能吃得又好又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