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山東鄆城的《漢留侯墓碑》

漢留侯墓碑

吳鴻章

光緒十四年春,餘宰壽張縣。甫下車,聞邑南五十里有漢留侯墓,因命駕焉。察其地,去陳不遠,侯陳州人,葬此無疑,思有以志之。夫餘本末學,不足以識侯,而其功烈赫,照人耳目,又無煩數。第嘗考諸史,其未遇也,志在復仇,散千金之產求壯士剌秦。洎乎天下平,四海一,爭功者方且請爵而未厭,而侯獨退然辭三萬戶而不居,杜門不出,謝絕賓客,籍非其心之磊落光明有以見其大焉,能視富貴如敝席哉。人慕其功,吾取介矣。乃或者謂,侯,韓臣也,始終一為韓而已。秦滅韓,秦其仇也,秦不滅而侯不去。項羽殺韓,成其羽仇也,羽不死而侯不去。一旦功成而退中,飄然遠引,棄人間事,從赤松子遊,自是君身有仙骨者。而謂侯知進退則可耳,若此數語者,特侯之自言以深明其無求富貴之心,非實有其事也。不然,侯卒於惠帝六年,史冊俱存,坯土無恙,而人言嘖嘖,是亦愛賢者之過也。用泐諸石,並贅以詩,以志欽佩之意雲。詩曰:偉哉漢留侯,出沒猶神龍。破產散千金,辭祿謝萬鍾。名業雖燦然,無加淡泊胸。賢者已雲逝,空留馬髻封,我來拜墓前,咫尺難相逢。平沙白草寒,想像當年容。

欽加同知銜知壽張縣驪城吳鴻章拜撰並書

光緒十五年冬月吉旦

註釋:

此碑在鄆城縣侯喉集子房墓村,該村位於鄆城西北20公里。據說,張良死後,其子闢疆將他葬於壽張縣城南六十里處。名曰:“漢留侯墓”。張氏家祖為表紀念,用其字以“張子房”名村,後村名又改為“子房墓”。子房墓村歷史上屬壽張縣,1947年後劃歸鄆北,後又併入鄆城。子房墓屬古壽張八景之一,清代《壽張縣誌》將《留侯墓碑》碑文收入,理所應當。《留侯墓碑》原在子房墓村東北約二華里處,後因處在臨村地界,經張姓族人商議,遷往村西南約四華里今址了。作者吳鴻章撰此碑記時,任壽張知縣。據梁山學者劉勇先生講,此碑文字系今人據《張氏族譜》所載文字而刻立。清光緒《壽張縣誌》收錄了本碑記,此稿系盧明自《壽張縣誌》錄入。其中“杜門不出,謝絕賓客,籍非其心之磊落光明有以見其大焉,能視富貴如敝席哉”數句,根據張氏族譜所載《頌始祖墓碑誌》補入。

退然,此處取謙卑、恬退之意。

殺韓:此處當指項羽殺韓王成。

在大清光緒十四年的春天,我到壽張縣來當知縣。剛到縣裡,便聽說縣城之南五十里的地方,有漢代留侯張良的墓,所以,便準備了車馬前去觀看。考察後感覺,這片地方離陳州不遠,而留侯張良便是陳州人,那,張良葬在此處,應當是沒有疑問的了,我便想為張良記點什麼。

我學問不高,不足以深刻理解張良。但留侯張良的功業赫赫,照耀人的耳目。我曾查考史書,張良在未被黃石公、劉邦發現知遇之前,一心想著復仇,散去千金而招募人去剌殺秦王贏正。等到天下平定,四海統一的時候,爭功者正在不厭其煩地想封官進爵,張良卻獨自退後,辭去劉邦給的食邑三萬戶的封爵,杜門不出,謝絕賓客,這說明他的心磊落光明,能視富貴如用過的破席。人們仰慕他的功德,我有不太一樣的看法。或許可以這樣說,張良本是韓國的貴族,他的作為,不過是自始至終為了韓國罷了。秦國滅了韓國,秦國便是張良的仇人,只要秦國不滅張良便不會離開。項羽殺掉韓王成,項羽使是張良的仇人,項羽不死,張良便不會罷休。一旦到了功成名就的時候,張良便辭去朝裡的職務,飄然遠去,遠離人世間的塵俗之事,跟著赤松子之類的神仙遠遊,自然說明他身上本來就有仙骨。如果說張良深知進身與退隱的道理是可以的。如果僅憑隻言片語便說張良有不求富貴之心,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不然的話,張良死於漢惠帝六年,史書關於他的記載也都存留著,他墳上的土也還沒有低損,人們卻盛讚他不求富貴,這也是愛賢良之士愛過頭了。

因此,我便把自己的這番觀點,刻在石碑上,並且還在結尾處寫了詩,以表達我對留侯張良的欽佩之意。詩是這樣的:

偉哉漢留侯,出沒猶神龍。破產散千金,辭祿謝萬鍾。名業雖燦然,無加淡泊胸。賢者已雲逝,空留馬髻封,我來拜墓前,咫尺難相逢。平沙白草寒,想像當年容。

山東鄆城的《漢留侯墓碑》

漢留侯墓石碑,“漢”、“留”及半個“候”字為咸豐年間老碑,其他為後補

山東鄆城的《漢留侯墓碑》

漢留侯墓石碑立碑年代(本稿圖片由梁山劉勇先生提供)

山東鄆城的《漢留侯墓碑》

依據《張氏族譜》刻的帶有吳鴻章文章的石碑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