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轮不到谈选择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轮不到谈选择

来源 | 网易公开课 作者 | 网易公开课

ID | open163

版权声明:我们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新浪微博:四川新闻妹/<font>

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谢谢!/<font>

更多资讯或新闻爆料 vx :ceodaily1988/<font>

选择比努力重要,所以那个高中都没毕业的同学赶上了风口,几年间拼出的家业比状元还多;

选择比努力重要,所以想着找个好人家就能过上理想生活的女同学,最早成了“人生赢家”;

“选择比努力重要,所以,对的,选择最重要……”

多少被只说半句的毒鸡汤误导的年轻人,在找寻一个“对的选择”的路上不停探索,耗尽了耐心和拼劲,却往往没意识到,只求更好选择却耽误了努力,是何等的南辕北辙。

1

好不容易做出了选择,没过多久又开始打退堂鼓了——申请到心仪的offer,可刚去念书就开始后悔;新工作还没满一年,就开始喋喋不休地牢骚抱怨;曾经相爱的恋人走到分手,最先反思的不是自己做得好不好,而是开始怀疑选得对不对……

“早知道现在生活这么差劲,当初要是选那个就好了!”

人们总是存在这样一种潜意识:一定要先有对的选择才行,入错行如同嫁错郎,都是万劫不复的终生谬误。

所以,一直徘徊在选择面前,却没有付出应有的努力,结果最后往往一事无成。

从哲学家的角度来看,这很可能是“布里丹毛驴症”。

14世纪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有天农民在送草料时,额外多放了一堆草料在旁边,这下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难以抉择、犹豫不定,最终活活饿死。

社会学家Renata Salecl认为,所谓的选择障碍,就是因为“选择”意味着在得到某些东西的同时失去另一些东西,这种想法让我们在做出选择时无比焦虑。

身处资讯爆炸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的错觉在脑海中不断加深,永远认为自己并未“准备好”确定一个选项,光是寻找“最好的选择”就耗尽了全身力气。

2

太多人刚开始努力就害怕没结果,所以一直不断怀疑努力的方向出了问题。

人们害怕做不好选择,一方面体现自我评估能力的欠缺,另一方面,也是能力撑不起野心的无奈。

在过去的年代,“只有破产的公司,没有破产的个人”,只要熬到了年头,生活所需就会适时到来。

但这样的游戏规则,现在已经行不通——不进步就是在倒退,完不成不断提高的指标,就约等于失去了被利用的价值。

为自我安慰的阶段式进展而满足,美其名曰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换个角度看来,就是在假装努力——《假装很努力,让99%的年轻人100%焦虑》一文中提到的,“一边花着时间说服自己在拼命用功,另一边惦记着休闲满足和自己应得的补偿。在两边都没有经过思考、让自己升级,而只是两头拉扯,不停消耗元气。”

那些不坚持努力的人,已经连熬年头、等待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另一种心理机制是:总想投机取巧走捷径,似乎选对了就不用努力了。碰运气的赌徒心理,指望一个选择就能改变人生。

我们常常只看到成功时刻的光鲜,却不关心他们背后的努力、忽视了一个最浅显的真相:倘若他们做了选择之后没继续努力,无论起点多高最后都会化为泡影。

即使运气好选对了,也是前期的努力增加了这种可能性、是眼界的积累让人能够在好运来临时,审时度势把握机会。

事实上,选择的好坏是主观上的感受判断。

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TED著名讲者Barry Schwartz在其著作《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中提出革命性观点: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

他认为即使人们做出了相对正确的选择,也不一定会感到满足,因为适应效应、比较、机会成本等因素会降低我们的主观感受。

选择仅仅提供了可能,然而我们或许把它看得太重,过度放大选择的重要性,轻视了努力的意涵。

3

诚然,好的选择的确能让人在成长的路上事半功倍,但万千条路,哪有那么容易就选对?

帮助我们做出更好判断和最佳选择的前提,是眼界和积累。

没有人拥有预知未来的神力,他们一定都是努力让能力、眼界、学识都达到一定高度之后,自然会做出理性的分析,这时走出的那一步,才能叫“选择”。

否则,那些没有努力过的经验支撑、自以为是的决定,只不过是盲从。

二十岁的人生,不能等到三十才开始。

假如不确定性太多、自由选择意志过了头,反而会导致无法作为。

阿德勒心理学教导人们:人生没有你想象的复杂,我们要学习的不是更多,而是简化一切,更接近简单纯粹的自己。

年轻人就更不必用“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去面对选择,不是最好的选择又如何呢?

成年人的担当,恰恰体现在当你自己作了一个决定,就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来。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 Gilbert与Jane Ebert做过一项实验:要求摄影师们几天内拍摄大量照片,选两张在暗房里洗出来,然后从中挑选一张带走,另一张留在研究室归档。

但规则是,一半摄影师事后被允许改变心意重做决定,一半摄影师则不容反悔。

结果表明,与那些可以反悔的摄影师相比,不得反悔的摄影师要更加爱自己所选的照片。

不得反悔,反而让人们更认可自己的选择,唯有下定决心,才能享受到更大的满足感。

选择和努力本身没可比性,因为无论你是否选择,后边的努力都是必须的,成长的道路本就是“努力→选择→努力→选择→努力”的螺旋爬升过程。

斯坦福心理学家Kelly McGonigal所著《斯坦福大学心理学讲义——人生顺利的简单法则》中,总共有七个章节,而其中第一章就以“成功不是天注定,只要做好‘理所当然’,就能找到美好人生”作为标题,告诉读者:努力,才是实现美好人生的大前提。

既然已经选好一条路,就不需再患得患失,只要奋力向前,其实每条路都走得通,努力到何种程度,决定了最后站在何种高度。

与其在“选什么才好”的无解哉问上浪费时间,不如更努力地珍惜每一个当下、每一天都全力以赴。

诺贝尔文学奖得住阿尔贝·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论荒谬》书中写道:

“我把西西弗留在山脚下!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而西西弗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土。

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西西弗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周遭的事,身边的人,哪有什么对错,那都是你的人生。

—THE END—

原文有删减,本文转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网易公开课,分享全人类的知识。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微博@网易公开课。

版权声明:我们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新浪微博:四川新闻妹

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谢谢!

更多资讯或新闻爆料 vx :ceodaily19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