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金人?這些金人最後去哪裡了?

馮學餘


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這12個銅人呢?這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有一天,秦始皇夢中遇到天象大變、昏暗元光,且鬼神作怪,遂驚恐不已,在萬般元奈之際,有一道人前來指點迷津: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秦始皇夢醒後,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收繳集中於咸陽,鑄成十二銅人。有的學者指出,秦始皇一生極信方士道人之言,再看看秦始皇開國後發現守國更難,立儲都不知道立哪一個?所以這種說法也行得通。

二、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後,一直在想如何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於是下令收繳和銷燬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集中到咸陽,除了做了十二個銅人之外還銷鑄了鐘座。


另外還有個故事流傳至今,說有一天,秦始皇在群臣陪同下,觀看舞水火流星和各種雜耍,正在興高彩烈之時,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執刀劍干戈的武士上場表演。於是日思夜想,寢食難安。這時候,正逢臨挑農民送來一條消息,說是見到了12個巨人,當地還盛傳著一首童謠說:“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聽後,正中下懷,情緒立刻高漲,於是便假託徵兆,藉助天意,下令收繳民間所有的兵器,集中於咸陽,鑄成了12個銅人。

其實說到底就是為了剝奪各國貴族反抗的武器,那些謠言無非是秦始皇的一種政治手段而已。那麼這12個銅人到底去哪了?這裡又流傳著好幾個說法:

其一:有人認為,楚霸玉項羽在攻克秦都咸陽、火燒阿房宮時,連同這12個銅人也一起燒燬了。此說史元明載,不過這一個觀點認可的人不多。      

其二:有學者指出,這12個銅人毀於董卓、荷堅之手。東漢未年,董卓率兵攻人長安,便將其中的10個銅人銷燬、鑄成銅錢,剩下的兩個被他遷到長安城清門裡。至三國時,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銅人運往洛陽。當工匠運到溺城時,由於銅人太重難以搬動而終止了運行。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季龍又把這兩個銅人運到螂城。到了前秦的秦王荷堅統一北方後,再從螂城將這兩個銅人運回長安銷燬。至此,前後經歷了約600年的銅人全部都銷燬了。      

其三:這12個銅人並未被毀掉。由於12個銅人是秦始皇生前的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後,這12個銅人和其它精美的物品一起被當作隨葬品而葬於陵墓之中。


貓眼觀史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大家好~我是Gurunding-古蘭丁;

很高興能來回答這個問題,同時也非常感謝大家能來閱讀~

歷史上越是神秘的故事越讓人們好奇,如同題主的關於12金人的故事,由於12金人猶如曇花一現,我們只有在書籍中寥寥看到幾筆,如此一來,大家對於12金人的好奇心也是越加的重了。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12金人呢?根據《史記》中《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

……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意思是說:(秦始皇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集中於首都咸陽,鑄造成了鍾鐻和十二個各重千石的大銅人,置放於宮廷之中。(那時候的金並不指現在說的金子而是金屬銅)。

如此一來似乎答案就呼之欲出了,秦始皇是因為要收繳天下的兵器,用來鞏固自身的(秦朝)統治地位,防止六國遺民擁“兵”做亂。

但是細思之下,似乎還是不能解釋為什麼秦始皇收繳兵器後還要鑄造成12金人呢?真的只是為了起到一個震懾天下的作用?

人們越好奇,類似的傳奇故事就會蜂擁而起:有一天,秦始皇正在阿房宮中休息,忽然一陣大風颳來,天空變得昏暗無光,並伴有鬼神妖魔作亂,秦始皇驚恐異常。這時,一位白鬍子老爺爺翩然而至,說:“制十二金人方可坐穩天下。”說完閃身不見,秦始皇從夢中驚醒,寧信其有不信其無,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成12金人。

這個版本的故事似乎是流傳的最久的版本,滿足了所有人的期望:原來是上天安排秦始皇鑄造12金人的呀,那麼秦國的敗亡也是順應上天的安排的,因此我們要順應天道,要明白天道輪迴的道理。

那麼,現在12金人又在何方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自秦國滅亡以來,12金人的記載就再沒有出現在史書上,到了現在,我們甚至連見都沒見過。那麼12金人去了哪裡了呢?

這時,版本也就愈加的多了:

版本一:12金人在項羽攻入咸陽城,火燒阿房宮之後,隨著熊熊大火一起被燒燬了。

(這個版本可信度不高,因為現實考證阿房宮未受到嚴重的大火,歷史委屈了項羽本人。)

版本二:有歷史學家指出:12銅人是毀在董卓及苻堅的手上。

(這個版本不知道,歷史沒有記載,道聽途說。)

版本三:隨著秦始皇一起下葬秦始皇陵。

(這個版本很美好,至少還給人們一個希望。)

從上述三個版本可以看出,說明12金人被毀了的概率基本在70%,剩餘30%是存在於秦始皇陵之中。

綜上所述,我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秦始皇鑄造12金人是為了鞏固統治,至於現在12金人多半是被毀掉了。


Gurunding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傳說秦始皇的咸陽宮外曾經立著十二金人,但是當初秦始皇為何要造十二金人?今日十二金人又在何方呢?

天下之器歸咸陽

話說秦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坐在皇宮內,整日憂思不安,李斯一眼看穿了秦始皇的心思,知道他害怕天下暴民作亂,只要把銅鐵全部收繳,他們就算是想要造反,也沒奈何! 由於當時鍊鐵工藝還不成熟,所以鐵器極少,國庫收繳上來的大都是銅器,堆積如山。 能工巧匠耗費十年光景,才把所有銅器都煉成十二金人,統一制式,高十丈,一切細節全都按照正常人身比例鍛造,絕無一點失真。 因為銅顯黃色,故而銅人被喚作金人。



為何偏偏是十二個?

那麼,十二這個數字寓義著什麼呢?十二這個數字很奇特。古時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稱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統合起來就是大地。大地還有一種分法,先分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再分出兩個方向,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見十二這個數字是能夠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個統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嗎?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個天下統一的封建王朝嗎?



至此,我們不難理解十二這個數字就寓意著“天下統一”。還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個月,如此往復便是千秋萬代。 兩者合一,十二這個數字解密後就是:天下統一,千秋萬代。

十二金人歸何處?

關於十二銅人下落,有三種猜測:有人說,西楚霸王攻克咸陽,火燒阿房宮,十二銅人一併燒燬;有人說,十二銅人毀於東漢末年,董卓鑄造銅錢用掉十個,另外兩個被苻堅銷燬。

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樂觀,據史料記載,十二銅人並未銷燬,十二銅人是秦始皇最愛之物,在陵墓營造好後,隨同其它珠寶一起陪葬。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品讀歷史的人永遠不寂寞,歡迎關注【講古場】

秦始皇靠武力征服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了史無前例的、高度中央集權的大帝國。此時的秦始皇志得意滿,自認為是古今第一人(也確實如此)。所以下令讓大臣們重新商議個名號,以彰顯他的功績。於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就誕生了。之前的統治者有的稱皇、有的稱帝、有的稱王。稱皇帝,秦始皇是第一個。所以自稱【始皇帝】,並且規定之後的皇帝稱為二世、三世……萬萬世,可惜只傳到了二世秦國就滅亡了。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如何永保江山。他是靠武力征服天下,所以最擔心的就是別人靠武力推翻秦王朝。怎麼辦呢?收繳天下的武器。讓這天下除了我大秦的正規部隊之外,誰都沒有武器。沒有武器怎麼和我的正規軍作戰,大秦就安全了。

秦始皇盡收天下的兵器,進行融化,根據《史記》之《秦始皇本紀》記載:

……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秦始皇做的這個鍾鐻(jù)我們沒見過,但1978年,湖北隨縣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鐘鐻銅人是這個樣子的:



銅人是作為支架用的,估計秦始皇做的也大概是這個樣子的,但要大的多。秦漢時期一石(重量單位,音shi)相當於現在的31公斤,每個金人千石就是31000公斤。那時金就是銅,銅的密度是8.9克/立方厘米,經過計算每個銅人約3.5立方米。那這個銅人高應該超過3米,根據出土的鐘鐻,共兩層。則秦鍾鐻高7米左右。根據圖中的比例估算,寬應該在40米左右。7米高,40米寬的一個樂器,確實很震撼啊!



我們再換個角度分析一下,按照平均每5公斤銅可製作一把刀計算,一個銅人可以製作6200把戰刀。12個金人,共可武裝74400個軍人。除了12個金人外,還有鍾,所以我們翻倍計算,這些銅最多也就武裝15萬部隊。秦滅六國,白起一生消滅了接近100萬六國的部隊,所以15萬部隊並不算什麼。秦始皇此舉並沒有達到盡收天下之兵的目的。象徵意義和震懾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讓天下人斷了復六國、反大秦的企圖心。估計這就是秦始皇此舉的目的。

但實際往往事與願違,由於實行暴政苛法,秦朝很快就被推翻。秦始皇成為了後世帝王典型的反面教材。

至於金人的下落,他人之敘述已很詳盡,本文不再重複。

品讀歷史的人永遠不寂寞,歡迎關注【講古場】


講古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不光收繳了六國的寶貝、美女妃子,還收繳了六國的兵器。



於是我們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



秦滅六國以後,不單單建立了完善的統治機構還有一些額外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收繳天下兵器,鑄造了12個重千石的金人,將他們立在咸陽。(收繳天下利器,鑄造12金人。秦始皇是想天下太平了嗎?以後再也不用兵器了。有想法!)

唐朝李白曾經還在《掃六合》中提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其中“收兵鑄金人”就是說的這件事。

事實上12金人,並非用純金打造的。(前面也說了,是收繳天下兵器然後鑄造的。) 古代人打仗用的銅製造的,古人把青銅稱為“金”,所以這12個青銅人就被稱為“12金人”。用比例來算這12金人大概有四十五萬公斤。



可是秦始皇為何要鑄造這些兵器呢?要收繳兵器,全部收到咸陽不久就行了嗎?這樣等到用的時候直接就可以用了。鑄造成金人還要耗費人力物力。



說法一:

始皇帝一天晚上做夢,夢見天象大變、天上昏暗無光,而且天下還有無數鬼怪作祟。這是天上出現一道金光,金光中出現一位仙人。仙人說:“你去製造12個金人,方可坐穩天下大位!”始皇帝醒來後,馬上就下令讓人收繳天下兵器在咸陽,鑄造成了12個金人。心想收繳了兵器,天下人就是想亂,也亂不了哦!何況有仙人指點。(始皇帝,本就迷信。這個夢在這個時候做,在開國不久皇帝憂心忡忡,加深了可信度。)

說法二:

始皇帝在統一全國後,一直在考慮怎樣才能長治久安,使自己打下的基業流傳萬世。這皇帝想坐穩江山,首先想到的就是兵器。沒有兵器,任何人想造反都沒兵器!

說法三:

有學者說,秦始皇銷燬兵器,是想以後再也不用青銅做兵器。鐵質兵器在秦以前就有了,不過鐵製品兵器的普及是在漢朝。始皇帝一統天下的時候,如果想要把全部軍隊的配置換成鐵的,有點不太理想。

秦始皇的12金人最後到哪裡了?



說法一:

西楚霸王項羽當年火燒阿房宮時,連同這個代表秦王朝千秋萬代的12金人一同給燒了。

說法二:

12金人被項羽融化,又重新做回了兵器。

說法三:

12金人算是秦國瑰寶,於是乎始皇帝死後。12金人也在陪葬品之列。



騷史君說:

不管怎麼樣,現在的人是見不到12金人了。經過了幾千年,我們不瞭解的歷史太多了,有些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而有些早已經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了!

我是騷史君,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在這裡等著你。您的關注支持就是我持續更文的動力!期待您的關注哦!


歷史中簡堂搜史君


“十二金人”恐怕很少有人沒聽說過,高中語文課文《過秦論》中就有提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其中鑄造今人的目的也說得很清楚了,即“收天下之兵”,將天下的兵器全部收繳,為的就是維穩。秦統一天下之前的戰國時期,七雄並立,戰亂頻繁,許多兵器很容易就散落民間,在冷兵器時代,理論上只要有足夠的人和足夠的兵器就可以拉起一支軍隊,割據一方,起義反抗。收繳兵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這種危險,保護政權的安全。

據說,有一次秦始皇在大臣們陪同下,觀看舞燈籠和各種雜耍,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裡拿著刀劍等兵器的武士表演。這時,恰巧一個農民送來消息,說見到12個巨人,而且當地還傳唱一道童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聽後,假託徵兆,下令收繳民間兵器,集中到大都咸陽,鑄成12個銅人。

另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天,秦始皇正在休息,夢到天氣大變,昏暗無光,並伴有鬼神作怪,正在他手足無措之際,有一個白髮長髯的老道揮動拂塵,指點迷津: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秦始皇從夢中驚醒,下令將全國的兵器收到咸陽,鑄成十二銅人。

那麼這十二金人後來去哪了呢?這個問題至今沒有定論,一般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被項羽燒了。“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傳說項羽進入咸陽後,一把火燒掉了富麗恢宏的阿房宮。但如今考古工作者已經在阿房宮前殿遺址20萬平方米的勘探面內發現了幾處紅燒土遺蹟,證明了火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準確的。而且《史記·秦始皇本紀》也記載“四月,二世還至咸陽,曰:‘先帝為咸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復土酈山。酈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復作阿房宮。”說明到秦始皇駕崩,阿房宮也沒有修完。秦二世繼位後只有三年秦朝就滅亡了,二世二年時“右丞相去疾丶左丞相斯丶將軍馮劫進諫曰:‘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戌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並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丶斯丶劫吏,案責他罪。”說明秦二世在位時,阿房宮也沒有修完。十二金人不可能置放在一個很長時間沒有完工的工地上,所以即便火燒阿房宮是真的,十二金人也不太可能毀於這場大火。

第二種說法是毀於董卓。《三國志》記載:“(董卓)悉椎破銅人、鍾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鑢。”《後漢書》記載:“又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收洛陽及長安銅人、鍾虛、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資治通鑑》記載:“董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取雒陽及長安銅人、鍾虡、飛廉、銅馬之屬以鑄之,由是貨賤物貴,谷石至數萬錢。”有這麼多史書的加載,這一說法的可靠性是比較大的。

第三種說法是金人被埋進了秦始皇陵。由於現在的秦始皇陵並沒有完全發掘,為保護文物,國家文物局也明確規定了不主動發掘,所以尚無法考證,不過未來終會有破解的一天。


徐鵬遠


十二金人是十二銅人。

秦滅六國以後,秦王一統海內,但是邊境上仍會有,戰爭,比如說秦王朝要北據匈奴,南平越族。秦王朝還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他為了公佈,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官僚制度和郡縣制度,並且為了防止發生諸侯割據和民間反抗,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十二銅人,立於咸陽,也就是所謂的十二金人。

史書記載,銅人背後有李斯的篆刻“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十二銅人,造型巨大,製作考究,歷史上罕見。 據說是秦始皇造十二銅人,是因為有一天秦始皇在夢裡遇到了天象大變,昏天地暗,鬼神作怪,十分驚恐。後來一個道士指點迷津,說造十二個金人可以穩坐天下。秦始皇夢醒以後,就將全國的兵器搜繳起來,集中在咸陽造成了十二銅人。



另有說秦始皇全國巡遊的時候,一直思考著坐穩天下,江山永固,想著銷燬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一天秦始皇碰到一位農民送來消息,說見到了十二巨人,那個十二個巨人的地方還盛傳著十二可以“百邪辟,百瑞生。”的福兆。秦始皇聽說了以後,於是下令收集民間兵器造了十二個銅人。


可是後來十二個銅人杳無蹤跡,有人說是楚霸王項羽攻克咸陽,火燒咸陽宮的時候,連十二個銅人也一起銷燬了,有的人也說十二個銅人毀於董卓。也有說十二個銅人和秦始皇一同葬於秦皇陵。


紅雨說歷史


這十二個體量龐大的金人,其來歷和原因,有明確記載。

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後,當然想要萬世一系,江山永固。為此,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預防可能的反抗,以鞏固王朝。其中一項舉措,就是將藏於民間的各種兵器全部收繳,不準民間私藏武器(所以後來陳勝吳廣起義,苦於沒有兵器,只能揭竿為旗,斬木為兵)。

那麼,眾多的兵器收繳後如何處理呢?秦始皇下令把它們全都回爐重鑄,製出了十二個金人。對此,《史記·秦始皇本紀》說:"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漢書·五行志》則說:“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此外,著名的政論文《過秦論》也說,“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那麼,這十二個金人最終下落如何呢?說法有多種,最具代表性或者說最具可能性的主要是:

其一,秦末天下大亂,楚人項羽攻入咸陽,下令燒燬阿房宮,大火數月方熄,立於宮前的十二個金人(事實上是熔點不高的銅或青銅以及少量鐵器)都被燒化了;

其二,西漢末年,又一次天下大亂,董卓進京,把銅人肢解後生產銅錢。

其三,埋進了秦始皇陵。

不論哪一種下落是歷史的真相,另一大歷史真相是:任何妄想永遠家天下,一世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的獨裁王朝,無論如何煞費苦心,都不能扭轉天道輪迴的定勢。


聶作平


我知道的話老早發財了


叫我小盧就好71728119


“十二金人”是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止人民反抗而盡收天下之兵所鑄成之十二個大銅人像。據傳是秦始皇用來防止金屬流通,收集天下金屬所鑄,也有傳說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鑄。

《長安志》引《三輔舊事》雲:"秦作銅人,立在阿房殿前,漢徒著長樂宮大夏殿前。" 又云:"坐高三丈,銘其後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

史料中有關銅人的稱謂很多,大概有以下幾種:鍾鐻、金人、鍾、金狄人、翁仲、銅人等。將銅人稱作"鍾",那是因為銅人是空心的,像鐘的樣子。將銅人叫"金狄人",那是因為夷狄人是銅人的原形。翁仲即銅像。

關於銅人的重量史料中有這麼幾個數字。①"重各千石";②"鍾小者皆千石也";③各重三十四萬斤;④各重二十四萬斤。為什麼會有四種數字呢,我們說這些數字均屬估計數字(而實際上只有三個數字)。非確切數字。推想,這麼大的銅人也是無法一一去稱的,重量只能是個估計。千石之說只是泛指。十二枚銅人不是一樣大,也不是一樣重。小者千石,大者應該大於千石。確切說來,應該有十二個數字才對。石是秦時的重量單位,一石為一百二十斤。秦時的一斤等於256.26克,按最小數字一千石計,合今30715.2千克。按二十四萬斤計,合今61502.4千克,按三十四萬斤計,合今87128.4千克。這就是說最小的一枚銅人重也在30噸以上,大的則在87噸以上。

關於銅人高度史料記載有三說:①:"高三丈";②"坐高三丈";③"有大人長五丈……鑄而象之。"這就是說銅人的高度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三丈,合今8.12米;另一種可能是五丈,合今13.7米。顯然這個數字也不是確切數字,也是個大約數字。

兩千多年前冶煉技術還不發達的秦時,能鑄造30到80餘噸的銅器確屬一件奇蹟。它是怎樣鑄造出來的呢?據知,北京大鐘寺有一口明代永樂銅鐘,座高5.9米,重約5萬公斤,內外滿鑄佛經文字,聲音洪亮,榮膺為"鐘王"。研究認為它是採用地坑造型法鑄造的。秦十二銅人採用的應該就是這一方法。

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個大坑,依坑作成範模,鑄成後破壞範模,挖開地坑,將鑄器拖出來。鑄器小容易拖出來運走,鑄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問題。鑄一個可以不計餘力,批量澆鑄就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聰明的設計者想出了辦法:在地面上築臺,在臺中心做範,鑄成後破壞築臺,鑄器即可容易運走。鑄下一個時,補好築臺,重做範模。秦十二銅人想必就是用這種方法鑄成的。

令人奇怪的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鑄造這12個銅人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什麼耗費巨資鑄造這個笨重又沒有實際作用的金人呢?圍繞這個問題,存在兩種主要說法。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秦王趙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但由於呂不韋曾經專權的陰影和辛辛苦苦征戰得來的皇位不易,為了實現自己當初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的宏偉願望,所以他坐穩皇帝后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確保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收繳和銷燬流散民間的各種兵器,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別人的武力奪權。於是,他總是在尋找一個合理的藉口,來收繳全國的兵器,機會終於來了。一天,在大臣們的陪同下,秦始皇正在觀看舞燈籠和各種雜耍。正在看得高興的時候,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裡拿著刀劍等兵器的武士上場表演。秦始皇看見後,又觸動了自己的長久以來的心病。這時候,恰巧臨洮一個農民送來一條消息,說是見到12個巨人,而且他們當地還傳唱著一道童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聽後,龍顏大悅。於是他假託徵兆,說這是順應天意,下令收繳民間兵器,集中到大都咸陽,鑄成12個銅人。實際上,秦始皇收兵器鑄造銅人,完全是出於鞏固自己皇位的考慮。

還有另外一個故事版本。有一天,秦始皇正在阿房宮中休息。突然,夢到天氣大變,天空昏暗無光,並且伴有鬼神妖魔作怪,於是他非常驚恐害怕。正在他手足無措之際,忽然有一個白髮蒼蒼、長髯飄飄的老道來到他的面前。這個老道精神矍鑠,神采奕奕。他揮動著後中的拂塵,指點迷津道: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說完,隨著眼前金光一閃,老道人便不見了。秦始皇也從夢中驚醒了。他夢醒後,寧可信其有,也不信其無,立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收到咸陽,鑄成了12個銅人。

直到目前,十二金人仍下落不明,不過具體的有這幾個說法: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載"(董卓)悉椎破銅人、鍾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鑢。"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孝靈皇帝下》:"董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取雒陽及長安銅人、鍾虡、飛廉、銅馬之屬以鑄之,由是貨賤物貴,谷石至數萬錢。"

《正義》引《關中記》雲:"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徒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徒之鄴,苻堅又徙之長安而毀之。"

《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曰"是歲,徙長安諸鍾虡、駱駝、銅人、承露盤。盤折,銅人重不可致,留於霸城。大發銅鑄作銅人二,號曰翁仲,列坐於司馬門外。又鑄黃龍、鳳皇各一,龍高四丈,鳳高三丈餘,置內殿前。"

《後漢書》也記載"又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收洛陽及長安銅人、鍾虛、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

正史《三國志》《後漢書》與《資治通鑑》均記載董卓毀銅人鑄成銅錢應該可信,"悉椎破銅人 "與"悉取雒陽及長安銅人"之"悉"是"盡、全部"的意思,也就是說十二銅人都毀於董卓之手,而 《關中記》非正史,其可信性本身是需要打折扣的,其記敘的內容也有探討的地方。而《魏略》倒是說到了有2個銅人,不過是現鑄的,並不是很多人說的董卓毀了十二銅人之十,留了2個被魏明帝帶到了霸城。然而正史只說"銅人"而沒有說"十二銅人"或"秦銅人",這也留下了值得商榷的地方:董卓毀掉的銅人真的是秦始皇所鑄的"十二銅人"嗎?

關於十二銅人的遷移,只有在漢朝時從咸陽被搬遷到長安的記錄,在董卓之前並沒有從長安遷出的記錄了。而董卓銷銅人鑄銅錢,別說如史書記載的"悉椎破銅人"了,就是隻需要一部分銅人來鑄錢的話,估計以十二銅人那麼大的目標是很難從董卓這個"銅人破壞神"的手下倖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