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薛宝钗最招黑的是哪件事?

爱因爱生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不大喜欢红楼梦里的薛宝钗,不喜欢她,不仅仅是她的成熟和圆融,更主要的是她做的事让人喜欢不起来,当然,这都是读者眼中的薛宝钗,曹公笔下的薛宝钗,其实跟林黛玉一样,是可以齐家的裙钗,是脂粉队里的英雄。

很多人不喜欢薛宝钗,甚至不惜黑她,可能跟三件事有关。

第一件事就是滴翠亭事件。宝玉和姊妹们搬到大观园之后不久,就遇到芒种时节,要饯花神,众人见黛玉还没来,宝钗就自告奋勇要去找颦儿,因此有了一段宝钗扑蝶的情节,这也是红楼梦里宝钗难得的少女心初露的时刻。

但这之后宝钗追蝴蝶追到了滴翠亭外,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私密谈话,机警的小红怕隔墙有耳,要打开窗户看下窗外是否有人,于是情急之下的宝钗就用了一个金蝉脱壳的法子,假装正在找黛玉,并说黛玉刚刚就在这里,以此小红认为林姑娘听到了她们的谈话。

很多人读到这里,从宝钗的心理活动中,都读出了惊恐,原来薛宝钗这么腹黑,不仅把小红看成是“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为了脱身还嫁祸给黛玉。这可能是宝钗被黑最多的一次。

其实我们静下心来去思考,宝钗这么做是人之常情,因为我们总是喜欢占领道德的高地,去对一切人和事做审判。人都是首先利己的,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如果把我们置换到当时的环境中,也许十有八九也会做出跟宝钗一样的举动,所以不能因此就说宝钗是有心机的。

那么她为什么一定是“嫁祸”给黛玉,而不是迎探惜三春或别人呢?这个更简单了,她本身就是去找黛玉的,当时又是在情急之下,容不得她多想,所以直接就把黛玉搬了出来。

第二件事是金钏儿死亡事件。很多人不能原谅宝钗的不只滴翠亭事件中她对黛玉无心的“嫁祸”,还有在她面对金钏儿之死时的“无情”和“冷漠”。

这个情节说的是王夫人因为金钏儿“勾引”宝玉,把她赶了出去,结果金钏儿愤而跳井死亡,王夫人为了脸面,向宝钗掩盖了真相。宝钗为了劝慰姨妈,对金钏儿的死毫无同情之意,还说她是自己玩不小心掉下去的, 又说她是糊涂人,死了也不可惜。

我们初次读到这里,再次对宝钗的冷漠和心机表示愤怒,甚至更加讨厌她,对待无辜死亡的一条人命,她不仅无动于衷,还企图把一切罪责推到死者身上,这个无论如何让人无法原谅了。

先别急,我们还是做一下身份置换,你在宝钗的位置,你会怎么劝自己的姨妈?难道说自己姨妈的不是吗?可能很多人都会跟宝钗一样,为了劝慰长辈,只能牺牲掉一些东西。

宝钗的圆融和成熟正在这里,她知道人已经死了,怎么说都没意义了,而姨妈是长辈,作为晚辈的她,除了用话宽慰,还能说什么呢?我们看宝钗是无情的,但王夫人会如何看宝钗呢?一定跟我们是相反的,不是吗?

第三件事是柳湘莲失踪事件。宝钗的哥哥薛蟠是个呆霸王,有龙阳之好,在赖尚荣家听戏时看上了串戏的柳湘莲,结果被柳湘莲一顿毒打后,两人就结下了梁子,没想到后来因为柳湘莲一次出手相救,两人结拜成了兄弟。

薛蟠回来后就到处为柳湘莲的婚事张罗,结果没想到柳湘莲因为误会了尤三姐,导致尤三姐自刎,他对尘世再也没有什么依恋,就跟着一个道士走了。薛蟠还哭了一场,薛姨妈也觉得可惜。没想到宝钗却不这么认为。

宝钗对尤三姐的死和柳湘莲的出走,不仅不在意,还说他们是命中注定,表现的非常冷清,一丝感情都看不出来。就连呆霸王这样的人都能淌眼抹泪的,宝钗这个女孩子却这么淡定,这不由得令人倒抽一口冷气。

宝钗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们看薛宝钗一家三口,哥哥是个呆霸王,没笼头的马,不能依贴母怀,而薛姨妈也是遇到事情就没注意,常常犯糊涂,只有宝钗,时刻都能保持冷静和理智。我在之前的拙作中曾分析过,薛宝钗才是一家之主,从柳湘莲尤三姐这件事就看得出。

所以宝钗不在意柳湘莲尤三姐之后,而是让薛姨妈和哥哥商议,要请伙计们吃饭,而这对宝钗来说,这才是最该做的事。

以上这三件事,可能对很多红迷来说,都是宝钗让人喜欢不起来的地方,也是她被黑最多的原因,尤其是滴翠亭“嫁祸”黛玉事件和金钏儿之死一事宝钗的态度,都让人觉得宝钗太有心机,太冷漠无情。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的情况,以及宝钗的身世和性格可知,宝钗的可怕不是冷漠和无情,而是她的早熟,让她过早地学会了克制、理智和明智。

很早的时候,我读红楼,也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分三六九等,有好有坏,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阅历的加深,发现这样读红楼未免浅薄了。曹公笔下的女子,没有十恶不赦的坏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人,她们有缺点,但这不能怪她们,是环境改变了她们,让她们学会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玉身边的人和事相处,宝钗和黛玉,其实都是这样的女子。


少读红楼



宝钗招黑的根本原因是起先入住贾府不久就看“玉”、示“金锁”,抛出癞头和尚的“金玉良缘”,弄得林妹妹生了多少气、流了多少泪、吃了多少醋、和宝玉吵闹了多少回呀!

后来钗黛结为金兰姐妹,黛玉非但不再生气了,反而向宝姐姐承认是自己“小性儿”。黛玉又要认薛姨妈做娘,场面温馨和谐………

然而最后的结局却是“黛死钗嫁”,薛宝钗这个破坏“木石姻缘”的第三者怎么可能不招黑呀!

宝钗的招黑事件:

a宝钗滴翠亭嫁祸黛玉事件。

b金钏儿事件中,宝钗对王夫人的劝慰语言表现其“冷血”内心。

c柳湘莲因尤三姐自刎事件出走,宝钗规劝哥哥和母亲的话表现出“无情无义”。

d宝钗对黛玉玩笑,要薛姨妈讨黛玉给哥哥薛蟠做媳妇。真是“其心可诛”!

e宝钗在悄悄帮王夫人换掉贾母用来配药的朽坏人参时,居然敢私下对王夫人嘲讽贾母。

f宝钗被宝玉“说杨妃”时怒了,又训斥丫头靛儿、又讽刺宝黛二人上演“负荆请罪”。

g宝钗帮湘云办“螃蟹🦀️宴”是虚情假意,后来抄检大观园的第二天就将湘云交给李纨,自己当天就搬出大观园。宝钗实际上是不顾别人、只顾自己的冷漠无情人。

h宝钗太狡猾了,利用黛玉在行酒令时说错话收服了黛玉。宝钗骗取黛玉的纯真感情,实际上是为了向黛玉显示自己有母亲、有哥哥,还让薛蟠为黛玉带回江南土产。这一切都是为了让黛玉明白自己父母双亡、离乡背井、寄人篱下以此剌激黛玉,让黛玉更伤心病情加重。

i宝钗懂医理,送给黛玉燕窝熬粥喝,这会让黛玉的病情加重。

j宝钗和薛姨妈共谋,欺骗黛玉说要去贾母处为黛玉做媒。实际上薛姨妈和宝钗根本就不愿意真正去办,这是对黛玉的欺骗、是见死不救落井下石。

k宝钗和袭人志同道合两人都劝宝玉读书上进,宝钗小恩小惠拉拢袭人。袭人向王夫人的汇报让宝玉搬出大观园,因为想阻挡“宝黛姻缘”。

总之,宝钗干的那一件事情不是“心机婊”,不是“腹黑”呢?

最后宝钗终于成功了,黛玉泪尽而亡、宝钗达到目的做了“宝二奶奶”。

是呀!在“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的激烈竞争中,“金玉良缘”脱颖而出取得胜利,“木石姻缘”爱情自由惨败了。观众和读者怎么可以能不同情失败的“弱势一方”,痛恨胜利的“强势一方”呢?

可是我们都想过吗?

为什么薛姨妈在嫁女之时充满无助与无奈?

为什么宝钗会在出嫁之前,手捧着嫁衣无声泪流呀……


阿丹151014015


薛宝钗最招黑的是金钏之死,她在袭人屋里听见一个老婆婆说金钏姑娘好好地跳井死了。袭人当时流下眼泪,二人身份地位相同,曾在一起说笑谈天。金钏死袭人有兔死狐悲之感。就这点上,袭人在宝玉对黛玉表白的心情上也是有另一种心情,之前说是嫉妒二人。这个从宝玉话中求妒妇方可见。另一点,金钏的死因袭人未必不思量。所以对王夫人所说的意思是宝玉好,我们不求功,只落个好就行。便有对宝玉怕侍奉不周引来闲话作为侍女脱不了责任的担忧。所以撵完晴雯后,王夫人对她们仆人的一番狠话袭人深以为悲。袭人也有自身安全的考虑,也为宝黛。事发免不了出现你死我亡之事。

而宝钗面对金钏之死,什么表现?甚为惊奇。去王夫人处安慰王夫人。王夫人对金钏有感情,哭,多年主仆,情同母女。认为她气而死自己有责。宝钗则为了劝慰王夫人,认为不是气性大死。是玩失足掉下的,又认为纵这样死,是糊涂人,不可惜。王夫人向她求两套衣服她也答应了,而且金钏还穿过她的旧衣裳。

人多谓她冷,王夫人是宝钗姨母,自然心偏向王夫人,劝慰她心里不好受想开些,也无可大加责难。而且金钏确实气性大,不应投井而亡。尊严大于生命了。而宝钗如果对金钏有些同情,就不会去劝慰王夫人了。而是回到自己那里。她善于逢迎从元春省亲做诗也看到了。而宝玉挨打袭人向王夫人的对黛玉的一番话也有脱身之计,怕招惹上金钏那样的是非而死。对王夫人也表示了一番辛苦与忠心,日夜为主人挂心,怕学坏。对王夫人心思。

宝钗与袭人各站不同利场,各为其利。


青木皮


薛宝钗最招黑的事情当然就是〝滴翠亭事件〞了,明明是她扑蝶扑累了,在滴翠亭外歇脚,无意偷听了怡红院的两个丫头小红和坠儿的一番涉及男女私情的谈话,却因为怕被发现,急中生智喊〝颦儿〞,嫁祸给林黛玉,让林黛玉背锅,自己却装作一个没事人。



其次是她面对金钏跳井事件发生后,本着安慰王夫人的想法,对王夫人说是金钏井边贪玩,不小心失脚掉下去的,貌似毫无怜悯之心。



宝钏外表上好像和谁的关系都很好,特别注意维护和大家的关系,送礼物一众人等一个都不落下,但心里比较冷,吃的是冷香丸,住的是雪洞一般的屋子,也不爱花儿粉儿的,也不会和什么人交心,和自己的贴身丫鬟莺儿的关系,也不会像黛玉与紫鹃情同姊妹一样亲密。

但是宝钗真的有没有那么坏?有没有存心要嫁祸于人,或者是存心落井下石,看别人的笑话,可能也并不是。她只是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她只是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明哲保身,自云守拙。她还是有她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的,她那么做,并不是我们有些拥林派所特别厌恶至极、人心叵测的做法。

对宝钗成为恶人的两大重点例证的具体分析,详见我在头条号上写的文章一一《滴翠亭事件,是不是宝钗腹黑的一个明证》以及《王夫人为什么要选宝钗做未来的儿媳妇》,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翻阅品评。


冰珊醉红楼


薛宝钗在《红楼梦》中定位是自云守拙,人谓藏愚的角色。刚进贾府便能和上下人等打成一片“丫头们都爱跟她玩”,史湘云更是问过黛玉“你能挑出她一点不是来,我就服你。”。可是,聪明事故的宝钗却做过一件不太光彩的事和两件极无情的事,让许多读者有美玉微瑕之憾。

1、滴翠亭嫁祸林黛玉

宝钗扑蝶不想遇到怡红院丫鬟红玉和坠儿在讲悄悄话,当时窗是关着的。作为大家闺秀的宝钗姑娘完全可以绕开走,但她却‘刹住脚往里细听’,此举已伤体统。被红玉和坠儿发现后,宝钗急中生智喊出黛玉小名“颦儿”,这个做法又让人看不懂了,按说宝钗在听丫鬟们讲话时已思衬过两人品性:“自古奸淫狗盗之人,心机都不错”,但宝钗却在此时拉出黛玉,不免有嫁祸黛玉之嫌。

2、金钏死后劝慰王夫人

金钏和宝玉在王夫人面前举止不当,惹恼王夫人被撵,性子烈的金钏百般求告无果后跳井身亡。宝钗赶到王夫人处时,王夫人两眼垂泪,此时的王夫人应该处在深深的悔恨之中:“我只说气她两天,还叫她上来,谁知她气性那么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却不以为然“依我看来,她不过是下去住着,或在井边玩掉下去,岂有这样大气的理?若是这样,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值得可惜”。一通话下来没有一个同情的词语,冷若冰霜,黛玉尚在怜花葬花,一条人名在宝钗眼中却贱如蝼蚁,让人不寒而栗。

3、柳湘莲出走后劝慰薛姨妈

薛蟠在外被劫,遇得柳湘莲搭救,两人一泯前仇结为兄弟。得知柳湘莲与尤三姐要结亲,薛姨妈高兴地准备为他买房子,治家伙,择吉娶亲,不想东窗事发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走。薛姨妈听闻后一个人在难过,宝钗见之便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他们前生命定,现在死的死,走的走了,依我说,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伤感。到时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带回的货物也该发完了,那同去的伙伴们辛辛苦苦的,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看着无理似的”。在宝钗眼中,他人的生死都是小事,即便是自己亲哥的救命恩人,还不如自家一个“知礼”的名声重要。霸道无知如薛蟠,尚在柳二郎出走后大哭不止,宝钗却一语带过,内心毫无波澜,此女子内心冷如铁石可想而知,此事看来“知书达理”的宝钗还不如呆头呆脑的薛蟠来得有情义,有人味儿。

宝钗聪慧博学,世故圆滑,是很多人都喜欢的一点,但人都会有不是的时候,而“无情”较“心机”才是最招黑的一点。


微影悼红


很多人不喜欢薛宝钗,认为她不真诚,少年老成,没有花季少女应该有的模样。当时进入大观园的时候,大家普遍都是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小男孩,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以宝玉为首的大观园成员团,本该在大观园内欢度青春的,但是薛宝钗的处处儒家思想的做法,让人看着有些生厌。其实多数的情况下,宝钗的做法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一次,虽然也是小事儿一桩,但总是那么不能让人感到舒服。

就是宝钗在院里无意间偷听到了一对丫鬟的讲话,而这些讲话都是很私密的,她唯恐丫鬟们对她又不好的印象,而故意嫁祸于黛玉,让两个丫鬟的敌意转移到黛玉的身上,我觉得这样做的不太光明磊落。

第二个方面便是,她做事的根本在于符合不符合理法,反而很少去考虑人的问题。举一个栗子,在金钏跳井之后,她去劝告王夫人,很少能够听到她语言中的关心的成分,这是让人觉得不舒服。


大野泽的风


宝钗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里,宝钗的贴身丫环莺儿对宝玉笑道:“你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但宝钗又突然到来,莺儿也没有说出宝钗究竟有哪几样好处,我认为曹雪芹这样写有如下几个用意。

一为了留下空白引人想像。普天下的男人喜欢女性哪一个好处,真可谓千差万别。宝钗的这几个好处是模样之外的好处,不直接写出,使每个读者都能尽情地想像,想像出几种好处,放到宝钗身上。这实际上是作者有意让读者参与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更有个性化,满足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感,存在感。因此,作者在这个读者最想读到的地方戛然而止,真是不写胜有写,是更早的“此处删去五百字”。

二是人物矛盾冲突的需要。这一情节的出现表现出这时的钗黛对宝玉的爱情冲突已达白热化程度。黛玉先入贾府,宝黛情感已深,又有贾母支持,宝钗在爱情上是一个进攻者的身份。在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一节里,莺儿已说过通灵宝玉上的两句话和宝钗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项圈上的八个字是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等语,可以说莺儿是宝钗金玉良缘的忠实宣传者。这里又说宝钗有别人不知道的好处,是对宝钗的进一步宣传,这一宣传让宝玉好奇心大长,但又欲说还休,吊足了宝玉的胃口,也说明宝钗对宝王的进攻更加强烈了,直接用自己的不为人知的好处来进攻,抛出了一张王牌,足见矛盾冲突之激烈了。

三莺儿的话欲言又止,也符合宝钗一贯的性格特征。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一个藏字,点出了宝钗不大爱表现自己,事不关己往往一问摇头三不知。宝钗自己所独有的好处,当然要藏得很深,深得可能连她母亲也不知,但莺儿却知道得一清二楚,知道到还罢了,莺儿还要把这个秘密对特定的对象说出来,这对宝钗这个持家严谨的人来说,只能是宝钗默许甚至鼓励莺儿说出来,从而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从这看来,莺儿的所作所为都在宝钗的掌控之中。宝钗隐藏自己相机而动,真可谓藏愚守拙的典范。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曹雪芹高超的语言艺术,不写却比写了更好,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一真诗文


我个人以为,就是盯着宝二奶奶的位置不放、不达目的(金玉良姻)不罢休。当然,这不是她一个人的事,这首先是薛姨妈和王夫人的意图。

小说中已经交代得很清楚,薛宝钗的“热毒”是胎里带来的,这等于告诉我们,这热毒之源,不是薛姨妈就是他兄妹二人的父亲、那姓薛的皇商。薛蟠的素常习性,也是“热毒”的孽火齐攻的表现。

所有其它的事情都脱不开为了这一个终极目标。


TeaC


不喜宝钗,独钟黛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