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25年后再看《情书》,依然让人泪流满面

1995年,由岩井俊二执导的青春题材电影《情书》在日本上映,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岩井俊二也因此跨入了日本知名导演的行列。

《情书》这部电影情节很简单。渡边博子与藤井树是一对恋人,就在俩人结婚前夕,藤井树因为一次登山事故意外丧生。藤井树的离世让渡边博子陷入了长久的悲痛中。两年后,渡边博子在藤井树的中学纪念册里看到了藤井树的名字,陷入思念不可自拔的渡边博子悄悄地抄下了地址,寄去了一封信,并出乎意料的收到了回信。

原来,给渡边博子回信的是一个女孩,也叫藤井树,与男藤井树是同班同学,在与女藤井树的通信中,渡边博子意外的发现了一段尘封已久的真爱记忆。

作为日本著名导演,岩井俊二拍摄了不少电影,比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花与爱丽丝之杀人事件》、《你好,之华》等,这些青春题材的电影对亚洲一代的文艺青年的审美趣味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1995年上映的《情书》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


25年后再看《情书》,依然让人泪流满面

一、渡边博子,自我身份的迷失

影片的开端,是藤井树的两周年祭。

这并不是一个隆重的祭奠式,参加的只有藤井树的父母和少数几个朋友。与两年前伤心的场面相比,两周年祭大家的心情显然平复了许多,不仅朋友们希望祭奠式能快点结束好去做别的事,就连藤井树的母亲都在装病希望能早点逃离现场。

唯一不同的就是渡边博子,两年了,她依旧深深的爱着藤井树。

祭奠式结束之后,渡边博子应邀一同来到了藤井树的家,在他的房间,藤井树的母亲拿了一本藤井树中学时期的纪念册给她看,原本只是看照片的渡边博子,忽然在最后一页看到了藤井树的名字,名字后还留下了地址。

刹那间,渡边博子产生了一个奇妙的想法,她想给这个并不存在的地址寄一封信。于是她趁藤井树的母亲出去拿东西的间隙,匆匆忙忙将这个地址抄在了胳膊上。

按照正常人的想法,写信的对象一般都是给真实存在的人,而渡边博子却要写信给一个已经死去的人,这其中就大有深意了。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接受藤井树已经死去这个事实,所以她需要做一件事,来释放她内心的思念和压力。

“我是因为寄不到才寄的,那是寄给天国的信。”渡边博子对藤井树生前好友秋叶这样说道。

25年后再看《情书》,依然让人泪流满面

第二个隐藏的含义这封信在某程度上可以视为自恋的指称。因为不能忘怀藤井树,渡边博子寄了一封信,这封信美名其曰是寄到天堂的,实际上寄给了女藤井树,一个和她长得一摸一样的人,在不断地通信中,女藤井树和渡边博子互为镜像,所以与其说这封信是寄给天堂的,倒不如说是寄给自己的。

故事发生到这,似乎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但岩井俊二厉害就厉害在这,这封寄往天国的信,居然真的有人收到了,而且还回了信,这不是很传奇的一件事吗?由一封信引发出一段传奇故事,这种情节设计大大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从而引导观众对接下来的情节产生兴趣。

收到了回信的渡边博子沉浸在喜悦里不可自拔,完全不听秋叶提出的也许这就是一个恶作剧的劝告,她很快就给藤井树回了信。在一来二去的通信中,渡边博子得知,原来与她通信的也叫藤井树,是一个女孩,还是她未婚夫中学时期的同班同学。

感情这种东西常常不能受理性的制约,得知他们是同学之后,渡边博子缠住女藤井树,一再的要求她给她讲讲他们中学时的生活,这时候我们看到的渡边博子已经迷失了自我,陷入往日的爱恋而不可自拔。

25年后再看《情书》,依然让人泪流满面

二、女藤井树记忆的屏蔽

对女藤井树来说,这封信来的有点莫名其妙,因为她实在想不出自己在哪里认识了一个名叫渡边博子的人。渡边博子出生于东京,居住在神户,而她一直居住在小樽,神户更是从没去过。

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中,女藤井树明白了,渡边博子原来是自己的中学同学男藤井树的女友。

谜底被揭开,女藤井树原本决定不再回信了,但面对渡边博子的纠缠,她又心软了,开始仔细的回忆起中学时期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回忆,也是一种身份的困扰,更是一个人与一面镜子的故事。

因为两人同名同姓,又恰好在一个班,所以俩人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同学们的戏弄。

比如值日的时候,负责值日的同学就会刻意把他俩安排在同一天,还在名字下面标注上代表男女的符号;又比如,在教室里,突然叫一声藤井树,看着他俩一起回头,并以此为乐;初二的时候,同学们更是故意将他俩同时选为图书管理员,只是为了能更好的嘲弄他们。

一个名字,将两个本来完全没有交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在日复一日的嘲弄中,男藤井树喜欢上了女藤井树。在图书馆,他专门借一些很少有人会看的大部头著作,在借书栏里写下唯一的一行借书人,藤井树,并故意让女藤井树替她还书,希望女藤井树能明白他的心意,他甚至还在一本书的借书卡背面画了一幅女藤井树的肖像。


25年后再看《情书》,依然让人泪流满面

可惜的是,女藤井树一直没有发觉,自然也就没有回应他。

得不到初恋的回应,男藤井树带着遗憾跟随父母离开了小樽。对男藤井树来说,女藤井树是他的初恋,也是他真正一见钟情的对象。

这段已经尘封的旧影,随着渡边博子的意外来信,被再次揭开,与此同时浮现出来的还有曾经突然失去父亲的伤痛回忆。

那一年,女藤井树上初三,她的父亲突然病了,最初只是咳嗽,后来变成肺炎,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女藤树的父亲还是去世了。

因为感冒而病逝,成了女藤井树心灵上不可磨灭的创伤,父亲去世后,母亲也病了很长时间,为了照顾母亲,女藤井树请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病假,而男藤井树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选择向女藤井树表白,但无暇顾及其他的女藤井树不仅没有多想,反而因为伤痛,将这段记忆尘封了起来,直到渡边博子的来信,这段记忆才再次浮现了出来。

25年后再看《情书》,依然让人泪流满面


三、心理的创伤终于得到了治愈

在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镜像阶段”,提出者是拉康。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主要用于描述人在6-18个月的自我认知。众所周知,人在6个月的时候,是无无法辨别镜子中的自己的,对这个时候的婴儿来说,镜子里的自我实际上变成了他者,但随着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18个月的婴儿再照镜子,就能够很清晰的认出自己的形象了,这时候,他者回归了自我。

在遇到女藤井树之前,渡边博子所经历的就是“将自我当成了他者”的阶段。直到在前往小樽的一次探访中,渡边博子发现女藤井树竟然和她长得一模一样的时候,她才惊觉自己可能是女藤井树的替代品,她所有的爱情其实皆是虚幻。

所以她才会急于向藤井树的妈妈求证:“这个照片和我很像吗?……如果很像的话,我就不能原谅,如果这个就是他选择我的原因,妈妈,我该怎么办呢?”——《情书》

藤井树妈妈的一番话让渡边博子陷入思索之中,她发觉自己与藤井树的相处中,值得回忆的片段如此之少,就连当初求婚,也是渡边博子看久久说不出话的藤井树太可怜了,自己说出了“请跟我结婚吧!”

现在回想起来,男藤井树之所以说不出求婚的话,是因为他的心里一直放不下曾经的初恋,所以表现得格外纠结。


25年后再看《情书》,依然让人泪流满面

然而,当博子明白了“藤井树爱着藤井树”的时候,她没有抱怨也没有怨恨,而是选择了放下,找回了自我,这正是博子可爱的地方。

而女藤井树,因为曾经的创伤,对感冒视而不见,当她病倒在医院醒来的时候,她看见床边愧疚的祖父和母亲,心中忽然释然了,即使没有父亲,她依然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亲情。

渡边博子在写给女藤井树的最后一封信中,提到了男藤井树爱着她这件事,在影片的最后,一群穿着校服的小姑娘笑着来到她家送给她一本书,就是那本画着她的头像的《追忆似水年华》。

这就是曾经爱情的证明。那一刻,女藤井树也获得了完满,这份纯真的初恋将会成为她最珍贵的记忆,她也会把它永久的珍藏下去。


25年后再看《情书》,依然让人泪流满面

故事到这就结束了,看完我们发现,这个披着爱情外衣的青春电影,竟然没有一个完满的爱情,秋叶爱着博子,博子爱着男藤井树,男藤井树又爱着女藤井树。这个不完满的爱情故事其实正好体现了青春电影的核心,那就是对青春的痛苦的表达,以及对于人性的细微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