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1938年臨沂城北,鬼子的屍體像麥垛一樣堆起來

80年前的臨沂城北,一場對日阻擊戰正在慘烈進行。第五戰區參謀長徐祖詒見張自忠部損失太重,擬電請李宗仁同意該軍撤往郯城休整。殺紅了眼的張自忠部要求再打一天一夜。

1938年3月17日黃昏前,張部所有的火炮一齊轟鳴,把敵人陣地炸成一片火海。入夜,張部官兵全部投入戰鬥,猛攻盤踞在沂河西岸劉家湖、船流等10餘個村莊的日軍。沂河東的龐軍趁張部與日軍在河西大戰之機,一舉將敵人控制的傅家屯一帶之敵肅清。

張部與敵激戰到凌晨兩時,號稱“鐵軍”的日軍坂垣師團已失去抵抗能力,殘敵丟盔棄甲向湯頭、莒縣逃竄。

1938年臨沂城北,鬼子的屍體像麥垛一樣堆起來

(五十九軍進駐臨沂城)

沂水皆赤,黃土變成血泥。沂河兩岸浴血奮戰的英雄兒女沒有被人們忘記。

據三官廟村村民楊青發回憶,村裡的草房全被燒光。村裡、村外,敵遺屍數百具。事後敵人來收屍,把屍體像垛麥捆一樣垛起來,潑上汽油燒化。

在桃園村,有位姜老大爺,他親眼看到40軍從湯頭撤下來的情況。一天下午,大批第四十軍官兵從太平方向南撤。有些滿臉血汗,手提大刀邊走邊喊:“老鄉們,快跑吧,鬼子來了!”經他們一喊,全村老少,一夜全跑光了,避免了一場屠殺。在桃園以西沂河灘上,曾經發生過一場惡戰。40軍五百多人,白天渡河,被日軍用機槍掃射,全部戰死在沙灘上。

在日軍戰後所寫的《忻州北方忻河左岸地區的戰鬥》報告書中,雖然日軍把“沂”錯寫成“忻”,但其對戰爭的部署和路線清晰地記錄下來,其中有“張自忠、龐炳勳合其主力約兩萬,戰鬥上下志氣頗旺盛”之語。在城北七溝子的一次戰鬥中,日軍被打死數百人。事後,該村兒童光子彈殼就撿了數百斤。

在1938年3月22日的《申報》上,刊登了臨沂阻擊戰中被俘日軍一等兵玉利六夫的供詞:(一)在此間作戰部隊為坂垣第五師團長、野片野粟、飯原三部聯隊,約九千餘人。在沂河兩岸作戰,敵傷亡確有三千餘人,官兵傷亡者甚多。劉家湖之役,第三隊隊長平田,第九中隊長中村均陣亡,第三大隊全軍覆沒。(二)敵作戰時均善白晝,因地形不熟,極患夜戰時衝鋒。對於作戰目的若何,全然不知。一旦突接召集命令,即忙入營,目的地、出發時期,均不知道,故一般士兵多無旺盛精神。在與華軍作戰時,僅知國內片面之宣傳,至今始知中國軍之真相,決不敢再作輕視。(三)國內厭戰,士兵來華後,自縊而死者甚多,因退後必被殺,前進必陣亡,被俘虜,不如自縊全屍而死等語。

時年30歲的日本兵玉利六夫,有小學文化,他被俘後還有如此願望:“希望能早日結束戰事,俾能歸國,撫養兒女,從爭生意,此後決計不再參與軍事,亦不作侵略中國夢想。”出發前軍官會說,“如被俘虜,應即自殺”,彼實無自殺勇氣,但求謂苟全性命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