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日军在作战时为啥也要背着行军背包,难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后再背上吗?

鸿蒙盘古


抗日神剧导演们的共性,是对日军单兵装备的用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就尽可能地给“假鬼子们”披挂满身以显示专业,其实恰好露怯,也让不少观众误读了抗战历史。比如最近那个《河山》看了几眼就弃了,鬼子兵拉屎撒尿都得背着“野战背包”,攻击城门居然原始到用原木撞,不是神剧是什么?



既然单兵装备的名称为“野战背包”,顾名思义,是日军士兵在远离驻地、宿营地的行军中才使用的,一旦停留下来准备进攻或者防御作战,是一定会解下来的集中安置的。尤其是1941年之前日军普遍使用的“昭五式”背包,如果背着它冲锋或者拼刺,那跟送死没什么区别。

为什么呢?因为昭五式背包是用一个木框来固定的,材质为防水帆布,等于每个鬼子兵都背着一扇“小窗户”。上面捆着军用毛毯、雨衣、水靴、工兵锹、镰刀、饭盒、备用鞋等等,既笨重又兜风,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背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爬山、冲锋、肉搏以及射击,那得有多么的累赘和别扭?



更有甚者,个别抗日神剧为了证明自己在军事上的专业,连在监狱里站岗的日本兵都背着野战背包,这种值勤的哨位与营房最多几百米距离,日本人吃饱了撑的啊?心疼横店群演三分钟。真实的战争场景是,鬼子兵长途行军确实需要背着,一旦准备投入作战时会全部放下来,以便轻装上阵。

另外在遂行作战任务时,只有动作稍微剧烈些,野战背包上面的固定物肯定会发出撞击声,工兵锹、镰刀或者饭盒撞上任何东西都会有声响,部队如何隐蔽行动?实际上,只有一种情况之下鬼子兵才会背包作战,那就是战斗在猝然间打响,比如在行军中遭到伏击、突然发现敌情等等,来不及集体放下背包。



昭五式背包非常浪费材质,并且木框容易变形,所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始装备“九九式”背包,取消木框而全部采用防水帆布,上面有许多条用来捆束装备的带子,所以又称“章鱼包”。但是要注意,日本士兵的野战背包都是军绿色帆布制,绝对没有褐色皮革部分的,那是军官专用背包,几乎所有的抗日剧都忽略了这一点。

比如《太行山上》演绎的平型关伏击战,呈四列纵队行进的日军确实都背着野战背包,当遭遇骤然火力打击后,会立刻散开寻找位置还击,当然没有时间再放下背包,这个桥段还是禁得住推敲的。



《长沙保卫战》里日寇则是离开新墙河北岸防区长距离南突,远离后方作战也不知道下一个宿营地在哪,背着背包也没毛病,其实中央军德械部队也装备有野战背包,双方用法相同。

如果是在驻地附近作战和值勤,日军士兵普遍装备有斜背的“挎包”,完全可以携带随身物品,电视剧《雪豹》则走了另外一个极端,所有鬼子不论何时何地,只有“挎包”没有“背包”,其实也不准确。二战日军的军装和单兵装备根据时期、季节和作战区域的不同,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绝非前篇一律,尤要注意。



有个特例,之前解答过日军士兵在敢死冲锋时,会有将野战背包反转置于胸前的做法,在《中国兄弟连》剧中曾经出现过,笔者没有查到相关准确的资料,不过既然在早期的抗战剧中有所反映,必有素材来源而不是导演们的心血来潮。

因为背包在全副武装的情况下,有木框、有铁器、有橡胶制品,所以尽管帆布没有防弹作用,上述这些东西确实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是具备可信度的,这就跟有些老革命被兜里装的银元、怀表救过性命一样,属于概率问题。


度度狼gg


因为这是在进行野外行军作战,需要不停的机动作战,一天至少要跑几公里。所以东西都得自己带着,而行军包里装有换洗的军靴、饭盒、工兵锹、雨衣、镰刀、衬衫、袜子、鞋油、手套、毛巾等杂物,有的也有防毒面具,但后来发现在中国战场上基本上不上,长途行军时还要装入应急口粮(罐头)等等,在背包边缘固定的一般是军用毛毯和帐篷布,并有固定钢盔的位置。这些东西都是生活的必须品,而在战场上除非是阵地战,不然都会自己携带。

不过背着这些东西增加重量,对于运动战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是由于日军的野战部队通常都是带够几天的作战物资,保证己方部队至少4天的单独作战的物资,而像电视上八路军游击队和背着行军包的鬼子拼刺刀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抗战时期除了正规军外是不可能出现电视那样的场景,要知道这样的装备一般只有野战部队在进行战术穿插的时候才会这样背着包,所以和这样的鬼子相遇不是阻击战就是遭遇战,而通常都是中国军队吃亏。至于说为什么打仗的时候还要背个包,因为打完仗之后基本都是不回头的,因为都是在不停的网前面赶路。而这种背包无论是中国和美国甚至德国的步兵当中也能看到,所以这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情况。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战中,日军在野战的时候,总是要背着行军背包,即便是作战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暂时放下背包。日军这样做虽然会大大降低了他们的行动敏捷性,但是他们还是不敢把背包暂时放下来,这是因为放下背包这个小事情关系到他们的任务完成率和生存率。

二战的时候,日军士兵野战装备标准是10公斤水、2日口粮、1套衬衣衬裤、2双袜子、1件雨衣、1条军毯以及1套工具,加上武器的话,装备的总重量达到了36公斤,是新加坡英国驻军士兵装备重量的2倍。这些装备中,除了武器外,最重要是水、口粮和工具,它们是保证日军士兵能够生存的关键物品,放下行军背包意味着完不成任务和死亡随时降临。

如果日军士兵放下行军背包,那么他们作战完就未必有时间回去拿背包了。例如在新加坡战场上,山下奉文接到的命令是100天内越过700公里的马来半岛,然后从背后攻克新加坡。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山下奉文采用的是偷袭战术,日军打得英军节节败退。山下奉文的目标很明确,他要在英军还没组织起有效防御前,快速消灭掉英军。

如果日军士兵在战场上放下沉重的行军背包的话,他们作战完又要折回去拿背包,这样就会影响到行军速度,那么山下奉文肯定是无法完成日本大本营给他下的命令,而且日军打得英军节节败退,他们一路追击英军,如果他们中途突然返回去拿行军背包的话,那么偷袭战术就失效了。

新加坡战场上,日军3万人在两周内急行军了800公里,这要是打个10公里,然后折回拿行军背包,再往前追,来回折腾几次后,肯定贻误战机,后面的战斗就不好打了。日军在东南亚的战斗都是靠登陆偷袭,他们在登陆作战的时候,既没办法把大量的汽车运到岛上,也没办法抽调出大量的士兵来专门提供后勤支援,士兵只能是自己携带行军物品。

日军士兵作战时放下行军背包,除了会耽误行军速度外,还会让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亮剑》中,山崎大队孤军进入抗日根据地,然后被我们的八路军包围歼灭,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的中国战场上不少见。山崎大队在被包围后,立刻就依托地形修建防御工事,如果他们不背着行军背包的话,他们就没有挖防御工事的工具,那么他们在八路军的围攻下,会死得非常快。还有,我们的八路军最常用的就是游击战和麻雀战,如果日军一开打就放下行军背包,估计等他们回去拿背包的时候,背包早就成了八路军的战利品了,失去粮食和水后,他们很难走出根据地。

日军背的行军背包非常重,但是这个背包关系重大,一旦他们在作战中放下背包,那么他们任务成功率和生存率都将大幅度下降,为了自己的生命,再重他们也不能放下来。


世界近代史观察员


日军放下背包是不可能的,这是他们的命根子。

具有工匠精神的日本人,天生就喜欢把细节做到极致。日军的背包带末端大开叉,分出两条辅助带来连接物品和背包,这能使受力更加均衡。日军背包上还广泛使用了圣洁作为次要的翻盖,盖布等零件的关闭方式。材质以皮质和帆布为主。

日军的背包里几乎涵盖了所有满足作战需求的物品。包括生活必需品水壶。饭盒,护腿,军毯,帐篷布,雨衣,军粮。作战方面的弹药盒,地图,防毒面具,防蚊头罩,护目镜,蚊帐。野外生存所需的步兵锹,镰刀,手斧,军镐。可以说,日军的背包就是他在战场上的护身符,没了它就相当于裸奔。

二战期间,日军的足迹从寒冷的东北雪原,到东南亚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从陆地到海洋。日军在复杂的作战环境,时时刻刻都要严防对方的突然袭击,而日军的背包就是让其能够时刻处于战备状态,一旦放下背包,伤亡率就会有所增加。

《东史郎日记》中曾经记载过这样的情境,日本士兵东史郎为了减轻背包重量,曾经想把羊毛衫和羊毛裤扔掉,而因为没有舍得扔掉而一直携带在背包里。夏天的炎热天气,即使日军扔掉一页纸都会感到轻松。一旦到了冬天,背包里的御寒物就派上了用场。而那些在夏天里抱怨背包沉重的日本士兵,在冬天里都冻成了狗。日军曾经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想,在淞沪会战后这种痴心妄想彻底破灭,侵华战争也进入到了持久战。作战时间的拉长,让日军在行军中,必须准备好一年四季的战争物资,以避免出现德国在寒冷的莫斯科缺乏棉衣被冻死的前车之鉴。

而且由于日军的战线过长,军备物资无法在第一时间里运到前线,也只能随身携带所有作战物品。比起正面战场,日军更害怕的是游击战。日军即使在占领区内,也不是高枕无忧,也需要面临武装部队的游击袭扰,让日军不敢放松警惕。

日军陆军学校曾提过补给就是士气的信条。当然也有某些日军将领为了减少背包的负重,而用牛羊当行军军粮的。在英帕尔之战中,日军狂妄的将领牟田口廉,曾经制定了一个成吉思汗式的补给法,征用大批水牛,山羊和猴子,再从泰国调来大象,将日军的背包让这些牲畜背负。计划先让日军先吃动物背负的粮食,然后再吃牛羊。这样一来,这些随行的牲畜既是食物,也是劳动力。如意算盘虽然打得好,但是只有经过训练的牲畜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然而日军并不是马戏团出身,这些牲畜在炮火轰炸声中由于受惊而四处逃窜。最后日军在弹尽粮绝,又缺乏医疗物品下被击溃。牟田口廉也成为二战中的笑话。

日军的背包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在战争中搜刮财物。为了彻底打击抗日士气,日军所到之处奉行的是三光政策,即抢光,杀光,烧光。日军攻城略地之时,一路烧杀抢掠,但凡打过胜仗的日军士兵也都肥得流油。这些日军身上的背包里,装满了从百姓抢来的民脂民膏,有些甚至还装有名贵的历史文物。日军的背包有时就是用来掠夺战利品的负载工具,这也是很多日军上战场的动力之一,不是每个日军士兵都被武士道精神冲昏头。


梓蕤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判断,没人愿意背个背包去打仗。那个年代还算好,背包没那么重,现在部队士兵的背包动辄三十公斤,背个包打仗,和送死其实也没啥太大区别了。只有极个别的情况下,士兵才会背包打仗。

至于这个日军为何要背包打仗,这个可能是受到电视剧的影响了,或者是一些作者的影响了。背包里无非就是鞋袜被褥这类东西,外加一些小的军用物品这些了,这些东西,背在身上,作战时会带来啥样的情况呢?影响机动性,降低奔跑速度不说,动作还会变的迟缓,你背包翻墙容易,还是不背包翻墙容易呢?另外你这个背包还会发出点声响,而且那么大一个东西还不利于隐蔽。

这个背包有这么多特殊的功效,你觉得日军可能会命令士兵背包打仗么?这么明显的一个利害关系,日本人要是不傻应该就能明白过来。

上图是诺门罕战役的情景,日军并没有背包打仗。

上图是淞沪会战,日军并没有背包。

上图是仁安羌战役,日军同样没有背包作战。

行军过程中都是要背着背包的,打个遭遇战的话,你可能来不及解下背包就开始打仗了。另外,在进攻的时候,部队开到前线,进攻之前之前肯定是先解下背包的。另外,出一场任务,可能是很长时间,几天几夜,可能你需要休息,但你还是会有一个宿营的地方,另外,要是打的过于激烈,你可能会铺上毯子在那睡觉么?当然,不排除有些特殊情况,需要背着包一直追,这种情况很少。

我不大明白,后面几个大师,是怎么得出来日军是一定要背包打仗的,就因为包里面有点被褥袜子啥的?你怕丢还是怎么?打仗最重要的不是手里那把枪和那几盒子弹么,再有个手雷,这几样带齐了就行了,你背个被褥袜子当累赘,你命重要还是这点破烂重要啊?另外还有个大神居然得出背包能挡子弹以及白刃战能防止背后被捅的结论,我不知道他上学的时候有没有打过架,背个书包明显就是累赘,你绑的再紧他都是累赘,即便是一对一,一群人的大混战就别提了。

现在的士兵负重更多,三四十公斤的负重,打起来,这背包肯定是扔车上的,抄起枪就出去了,没人愿意背着那么大个包去打仗,翻墙都费劲,卧倒都影响隐蔽。


军武文斋


按常理说背着包打仗影响射击精度,但是真实的战争和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面对面的射击,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比较真实的战争是超远距离射击,如果拍真实的战争,根本就没有画面的,所以才会去拍一些大规模人海战术的战争。真实的战争双方见到面的几率很小,除了狙击手以外射击精度都非常低,要知道当年日军当年平均2万发子弹打死一个敌人,你就可以想象真实的战争和电视剧中完全不是一回事,基本上就是漫无目的的扫射。或者一对人一起射击,所以说背着包打仗并不影响什么东西。

日本的这种背包叫昭五式背包,而1939年以后变成了99式,这些背包一般都是用牛皮制作的,后来才用了帆布包,里面装上了各种作战用品和生活用具,要知道日本军人都比较矮小,所以不像欧美国家那样背着一个大背包,仅仅是背了30公斤左右的背包,这对日本人来说已经很重了,当然当时日军大多是进行长途奔袭,所以背着这种背包打仗可以在任何时候做一些准备工作,而且还有防御性的铁铲,可以挖战壕,如果在激烈的战争中突然把背包扔掉,那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回来。大多数日军都是机械化部队作战,所以这些士兵都是一边行进一边作战,除非在城市攻坚战中才卸下背包,另外这些背包还有一个特殊作用,就是防御自己的后背。因为从后背射击是防不胜防的,这种背包有一定的保护后面的作用。或者是在打白刃战的时候,能够防止敌人从背后袭击。

在现在战争中,我们也经常看到美军背着背包作战,在战场上大多数都是拿着机枪扫射,尽管日本人的射击精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在野战中基本上都是用坦克,或者是用重炮,在城市战中基本上就是靠盲打,要知道在战场上大多数人都是被炮火所杀死的,并不是被枪所杀死,因此背着背包基本上对射击没有多大影响,而且还对自己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同时在这个背包里也有很多军用品,比如说挖战壕用的工兵镐,还有防毒面具,以及一些攀登用的绳子,最关键的是应急口粮,因为真的发生战争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饭。所以说这个背包基本上就等于是病的半条命,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


江淮圣手


二战时期不仅日军在作战的时候喜欢背包,其他各国军队在作战的时候也都有背包的习惯,只是一些影视剧为了节省剧组的成本,省略掉了士兵身上的背包。日军士兵的背包并不只是装的毛毯和食物,还装着很多战场上的实用器材,例如工兵铲和雨衣、镰刀等器械,这些物品能够在一些关键时刻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士兵进行冲锋作战的时候,他们都会把行军背包带在身上。二战时期的战役主要以阵地战和运动作战为主,阵地战耗费的时间非常漫长,士兵在作战的时候也需要吃饭和休息,因此携带背包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在发动进攻之前,把背包放在了冲锋前的位置,那么士兵一旦距离冲锋前的位置比较晚,又没能攻占对方的阵地,就会出现一种极为尴尬的情况。在没有行军背包的情况下,士兵们无法吃饭和喝水,战斗力将会大大减弱。

在运动作战的时候,士兵更需要把背包放在身上,背包上的物品不仅是士兵露营的必需品,也是士兵面对复杂地形开路的重要工具。如果士兵把背包放在县城,不携带任何物资出城,那么士兵的饮食和睡眠都将成为严重的问题。而且行军背包里面有很多野外生存的物资,假如有士兵在运动作战的过程中迷路,背包中携带的物资也能够帮助士兵进行野外生存。

在后勤保障不完善的二战时期,士兵背着行军背包作战十分正常。实际上在抗战时期,我国的一些部队也装备了行军背包,例如一些比较富裕的地方军阀军队,以及一些中央军的嫡系部队。在现代化战争中,仍然能够看到行军背包的身影,一些特种部队作战的时候,也会有一两个士兵背着大包,带着日用品和食品、药品。只是现代军队后勤保障比较充足,行军背包的数量有所减少而已。


军武小咖


二战时期日本士兵为什么打仗时总是背着背包,这个问题要区别看待,日本二战时期基本都是两种作战模式,一个是守备部队,占领一个地方要留下一些兵力驻守,包括驻守炮楼的,这样日军以防守为主,因此不需要打仗时背上背包。另外一个就是作战部队,这些日军需要不断的进攻,行军,需要携带个人用品,因此他们都会背上背包。二战时期日本虽然装备不错,但大多数都是靠两条腿走路,日军又是进攻者,所以需要长距离行军,背包里有他们的口粮。进攻作战中日军通常都是有进攻距离的,占领后就必须要驻守,防止被反击,需要携带单兵装具随行。日军总是在行军中被伏击,这些个人的背包也一直陪在他们身边,日军是不允许抛弃这些背包的,主要是里面不但有个人物品,还有单兵装具在上面。


二战时期日军没有专门的后勤部队帮助日军携带个人物品,这个背包就是一个日本士兵全部的家当,覆盖了一个日本士兵日常生活的全部功能,毛毯、衣袜、个人洗漱用品、口粮、雨衣、睡袋等等,都需要自己携带。日军作战也都是一直往前走,不会回头再取东西,并且居无定处,走哪就睡哪,没有这个背包无法生活。二战时期日军的后勤供给并不充足,和美军比不了,日军采取的是以战养战的策略,走一路抢一路,除了罐头可以随时吃,日军口粮由个人携带,按照作战中队、小队统一埋锅造饭,每个士兵都从个人携带的口粮中拿出一些粮食,然后会把抢来的粮食放入背包中。正是二战时期日本军队没有专门的物资保障措施,以及特殊的进攻作战模式,让日本士兵需要随身携带这个集个人用品和装备携一体的背包,所以日本士兵总是背着背包背行军作战。



兔哥42928


近年来,电视屏幕上,抗战剧可谓铺天盖地。常看抗战剧的人往往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剧中的日本兵无论行军打仗都会背着一个行军背包。这不免让人疑惑,这样的背包有何作用?为什么日本兵作战时也不将它放下?

电视剧中日本兵的行军背包并非虚构,在真实历史上,日本军队曾经装备过多种型号的背包和背具,不同的背包有着不同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那么,日军的背包究竟有哪些讲究呢?

一种象征——日本人的母包文化

在说背包实用性之前,我们先看看日本的特殊文化。不难发现,就算是现在,日本人从幼稚园开始就各种大包小包,成人了后男性必备公文包,女性也必备通勤包,手提包,哪怕是女性和服,背后都有个小包包,所以这本身就是日本从古至今盛行的“背包文化”的一种体现。

早在日本战国时期,日本士兵就会背上“母衣”,给自己一个“母亲在保护我”的心里暗示,

到了二战时期,日本军人依然继承了这个传统,当然不能背战国时期那么繁杂的“母衣”,就背了精简后的行军包,就像戴上护身符,在拼杀激烈的战场上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更能消除心理恐惧。

行军背包,容纳生活用品和个人财物

行军背包这一装备并非日军独有,现代的军队也有同类型的装备,它被称之为“生活携行具”,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装生活用品的背包。二战时期,日军的行军背包也具有相同的功能。在日军装备中,早期版的背包叫做“昭五式”,由牛皮和木质框架组成,十分类似于今天日本中学生背的皮书包。

昭五式背包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陷,那就是成本过高,不能满足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于是日军在1939年引入了新的九九式背包,新背包的材料是防水帆布。所以,如果在电视剧中见到1939年之前的日军背的包不是牛皮包的话,就说明道具组犯错了。

有趣的是,为了在背包上固定更多的物品,日本人在九九式背包上设计了许多带子,在日本士兵眼里,看起来就像一只章鱼,因此它也被戏称为“章鱼包”。

通常情况下,日本士兵会在背包中放上换洗的衣物和鞋袜,还有牙刷、牙膏、肥皂等卫生用品。有的还会带上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零食,所以,或许来自不同地方的日本士兵,背包里的味道也会有不同吧。

在背包外面,按规定还要携带军鞋、饭盒、工兵锹、毛毯、帐篷布和雨衣,如果是通信兵还要再带上信号旗等通信器材。这些物品可以保证士兵可以在野外露营。毕竟,野外的夜晚是很冷的,如果不携带这些,寒冷而漫长的夜晚将会非常难熬,有时还会有致命危险。这也是为什么,即使背包又大又沉,士兵们也总是背着自己的行军背包,毕竟这是吃饭和保命的玩意啊。

既然如此,行军背包可以被放下吗

行军背包对于每个军人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装备,看起来似乎是应该享受和武器一样的待遇,行军打仗时时刻刻不离身的。但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也不尽然。

比如,日军军官往往是不需要携带背包的,即使携带也只是带一只用来装文具、地图之类物品的小包。这并不是因为军官不需要生活用品,而是军官的装备往往由他的下属携带了。

对于普通士兵而言,自然是不会享受到军官那么好的待遇。即使是在冲锋陷阵的时候,他们往往还是需要背着自己的行军背包。

原因也很简单,战场情况瞬息万变,部队常常需要不停的移动位置,如果士兵将背包留在某个地方等着打完仗再来取,那么,由于连续的机动,他很有可能不会再有机会回原来的位置取回自己的背包,等到需要用背包里的东西时,就只能傻眼了。所以,在行军和进攻战斗时,士兵是需要背着自己的背包的。

但在二战时期,战斗并不总是快节奏的进攻战,很多时候往往是双方在阵地上进行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也会有许多防御性的行动。

在这样的行动中,部队的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士兵也可以放心大胆地把自己的背包放在阵地后方。所以,在阵地战、防御战中,士兵也并不总是需要背着背包。

对于日军而言,还有一种不用背背包的特殊情况,那就是在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上。这两个地区气温较高,日军不用携带毛毯之类的保暖装备,换洗衣物等也要轻薄许多。而且,在热带地区,如果携带的装备过于沉重,行动会非常困难,甚至会发生中暑。

因此,这两个地区的日军可以不携带背包,而是携带专门配发的九三式背袋,这种背袋是斜挎在肩上的,同样用于携带生活用品。

战场是残酷而又多变的,要想在战场上生存,士兵需要的装备比普通人所认为的“一身迷彩一杆枪”要多得多,即使是科技发达的美国,士兵也至少需要背负四五十斤的重量。要带着这么多的装备作战,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轻松。日军的行军背包,也算是这种不易的一种体现吧。


汗青正浩


我们从一些战争影像记录片里可以看到日本军队在进行大规模进攻或者巡逻时都会背着一个背包,当然这个背包对于日本士兵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个背包里面包含很多日军的必需品,衣服、口粮,以及一些工具等,这些都是一个日本士兵所必须的。

日军在对敌方根据地挺进时,在行军过程中背包是最重的,各种东西加在一起重量可以达到40斤左右。但是到了作战时期,日军就不会像行军那样装备有众多东西了,东西一旦过于多就会影响军队的作战效率,很可能会加大伤亡,这时只会装备有一些衣服、餐具、口粮已经弹药等。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日军在冲锋时喜欢将背包戴在前面,这样能够给日军心理上多一重保护,毕竟敌方的子弹随时都有可能会击中,而这种将背包放置胸前的行为真的能够挡住子弹吗,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而已。日军作战时背包里面都是衣服,只有少量的金属制品,如罐头餐具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子弹的冲击,但是布质的衣服显然没有没有任何作用。当然很多日本军官的背包材质有所不同,里面采用了皮革制造,再加上里面装有很多如地图、手枪、笔等东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伤亡,但是这毕竟是少数。



而这种装备在当时的国军和八路军之间并不流行,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制造材料以及基础有限,还有一方面是影响作战。由于当时装备有限,枪支很难一人一支,许多军人就手执大刀和敌军进行近战,而轻装上阵也无形中增加了作战能力,从侧面也反应了他们的骁勇善战。

所以日军无论是在战斗时还是行军时都要背上那个对自己极为重要的背包。当然二战时期不仅只有日本装备了背包,德国和美国制造的背包甚至更加先进。直到现在,单兵装备依旧离不开一个背包,每一个士兵都配有一个背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