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法老王的悲歌——气候变迁如何“颠覆”古埃及政府?


尼罗河的重要意义

在埃及的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0—前1786年),流传着一首赞美尼罗河的赞诗:“如果尼罗河水流很慢,鼻孔就塞住,大家都变穷。………但当尼罗河水位上升,大地充满喜悦。”诗歌作为一种艺术体裁,其描写自然有超越现实之处,但是,不论是哪种诗,都要以现实情境作为依托,有些时候,现代人正式通过诗歌才能触摸到几千年前古人的生活。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尼罗河中的水能否正常流动,决定了古埃及社会能否长治久安。


法老王的悲歌——气候变迁如何“颠覆”古埃及政府?

尼罗河


如果说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话,那么尼罗河便是埃及文明的母亲河。尼罗河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由南向北进入地中海之中。在古代农业社会,居民们除了要寻找生活用水外,还需要大量水资源来进行灌溉。因此,拥有一条流域广泛、流量巨大的河流,是当地居民最大的福祉。

不过,对于古埃及社会来说,尼罗河除了能带来大量水资源以外,还会为埃及人民带来一件其他文明难以拥有的珍宝。尼罗河并不是一条平静的水域,每年5月开始,尼罗河都要经历一段水位上涨、流速增加的特殊时期——“泛滥”。这段时期大概会持续4、5个月左右,到了年末,水位便开始下降,尼罗河将会回复平静。


法老王的悲歌——气候变迁如何“颠覆”古埃及政府?


不过,泛滥为埃及人民带来的并不是摧毁住房与农田的水灾,而是肥沃的黑土地。当尼罗河涌到岸边时,河水流经森林与草原时所携带的腐殖质便会渗入土地,从而使土地的肥力大大加强。古埃及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埃及地区之所以是地中海的粮仓,全部得益于尼罗海泛滥带来的黑土地。无外乎在古埃及文学之中,我们常常能发现古埃及的作家们经常不遗余力的赞美这条带来财富与粮食的神圣河流。


法老王的悲歌——气候变迁如何“颠覆”古埃及政府?


尼罗河的黑土地是埃及文明繁荣与否的关键所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当一个社会能生产出比生存所需物资更多的物资之时,人们就能供养出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手工业者、商人、学者、官吏和祭司,人们就能产生超越“填饱肚子”的需求,从事政治、文化、创新工作。得益于尼罗河黑土地的丰饶产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就已经出现了相当成熟的文明,包含了文字、政府、城市等要素。不过,这时并不存在统一的埃及,而是处于各个国家林立的状态。

古王国时期的埃及

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位名叫纳尔迈的伟大君王结束了埃及的“战国时代”。在埃及考古之中,两件重要文物让我们得以透视这位王的功绩。第一样是1898年发现的纳尔迈调色板,在这块石板的左边,纳尔迈王头上戴着一顶高耸的白观,象征着他获得了上埃及的领导地位;在右边,纳尔迈则戴着红色阶梯式王冠,意味着下埃及也臣服于他。另一件文物则是纳尔迈权标头,它由石灰岩雕成,形如梨子。在纳尔迈权标头上,两个手持大羽扇的侍卫分立在纳尔迈王的身边,纳尔迈站在河道旁,手拿锄头铲着泥土,似乎暗示纳尔迈治理河流的努力。


法老王的悲歌——气候变迁如何“颠覆”古埃及政府?

纳尔迈调色板


不过,在纳尔迈时期,埃及各地只是臣服于纳尔迈的权威,而没有真正被纳尔迈统治。直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建立的古王国时期,整个埃及才真正成为埃及法老王们的所有物。在这个期间,王权必须要寻找加强自身合法性和权威的意识形态,才能令全国服从于自己。

法老们选择的办法是,将自己与神连结在一起,声称自己被神授予了神力,这些神力通常与超自然力量有关。


法老王的悲歌——气候变迁如何“颠覆”古埃及政府?


在古埃及的信仰之中,众神是天上的星辰,而法老则是星辰们在地上的投胎,因此,在古埃及的建筑物与仪式都有着连接人间界与上天的意向。被法老们当作陵墓的金字塔就有着“通天”的意向,它们被做成阶梯形,预示着法老死去后在来世重生后,可以从金字塔下面的地下墓室直接走向天空,在一个金字塔的墙壁上,刻着这样一句文字:“法老走向分身,一个梯子为他升起、让他乘坐。”


法老王的悲歌——气候变迁如何“颠覆”古埃及政府?


作为神的化身,法老经常被认为具有控制自然的神力。在公元前14世纪的一本埃及人教育儿童的书籍中,法老的超自然力量被吹捧的淋漓尽致:“他就是太阳神,人看到他的光线。他照亮两个土地,比太阳还亮。他比尼罗河还能使两个土地青绿,因为他以力量和生命充满两个土地。”

在众多超自然力量之中,法老王最被重视的便是拥有控制尼罗河涨落的力量。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所提到的那样,埃及那富足的粮食生产,全都要依托尼罗河泛滥所制造的黑土地。如果哪一年尼罗河的水位发生异常,没有在耕种前泛滥的话,那么粮食生产就会遇到严重的困难,粮食不足所造成的饥馑,会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具破坏性的影响。在国民看来,法老王必须要以自己的神力令尼罗河正常泛滥,否则的话,这位法老王就是失职的,因为他没能照顾好自己的子民。


法老王的悲歌——气候变迁如何“颠覆”古埃及政府?


幸运的是,在古王国时期的大部分年代中,尼罗河水位并没有发生异常。埃及的人民们可以继续安居乐业,享受黑土地为他们带来的恩赐。而法老王也能依靠着这点来维持自己的合法性与权威。

公元前2278年,法老王培比二世即位,这位法老如同我国的汉武帝一样雄才大略,他在对外扩张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当培比六世在国外征战时,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军队进攻埃及本土,培比六世无力回国,只得给予各地省长大权,并用金钱奖励他们,令他们抵御外敌。培比六世不会想到,这个决定会在未来断送整个王朝的命运。


法老王的悲歌——气候变迁如何“颠覆”古埃及政府?


毁灭了埃及的厄尔尼诺

公元前2180年左右,古埃及的繁荣戛然而止。那一年,全球气候发生了严重的异常,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结果。狭义上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指秘鲁西北海域发生的海水升温现象,会对南美洲的渔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不过,海水升温的实质性原因是因为东南季风减弱,导致海洋深处的冷水无法上泛,停留在海洋表面的便只有温水。由于洋流的流动,厄尔尼诺现象不仅仅是发生在秘鲁海域,而是发生在整个世界的海洋范围内。


法老王的悲歌——气候变迁如何“颠覆”古埃及政府?

厄尔尼诺现象


海洋温度的变化将大大影响各地的气压,而气压又往往决定了降雨的地点和降雨量。在厄尔尼诺的作用下,世界各地的气压异常将导致降雨的异常。对于尼罗河来说,其泛滥与否取决于5月是否能得到足够的降雨。公元前2180年左右,一场世界级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因其所致,尼罗河流域的降雨量大大减少,这便导致尼罗河没有发生泛滥,埃及陷入了造成粮食收成不足的旱灾之中。


法老王的悲歌——气候变迁如何“颠覆”古埃及政府?


培比六世的穷兵黩武,本来便已经大大破坏了埃及的经济,这场干旱更是雪上加霜,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干旱造成了饿殍遍地的局面,在上埃及省长的坟墓中,记录了当时的惨状:“整个上埃及都要饿死,到了易子而食的局面。”圣者伊普尔在回忆录中写道:“人靠吃草和喝水维生,找不到蔬菜和水果。”

饥饿造成了法老的统治性危机。一时间,埃及的百姓们开始质疑长期统治自己的法老:“难道法老们不是神在地上的化身么?他们为何要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子民挨饿,而不是用神的力量,控制尼罗河的涨落?”在这段时期内,盗贼横行,他们四处抢夺粮食,制造了更为混乱的局面。而各省省长却因此受益,他们有在丰年留足储备粮的习惯,在此时,他们便将粮食拿出来分给人民,从而成为人民真正的保护人。


法老王的悲歌——气候变迁如何“颠覆”古埃及政府?


各地的人民开始放弃了对法老的崇拜,转而拥护自己的省长。省长们便依靠着自己在饥荒时期新获得的权威,建立了与中央相对的割据政权。这段政治混乱时期,在埃及历史上被称为“第一中间期”(公元前2184—公元前2040),就像我国的战国时代一样。直到底比斯的孟图霍特普统一整个埃及,混乱才随之结束。

结语

在以孟图霍特普的统治为起始中王国时期,法老不再向古王国那样,声称自己是神的化身。他们采用了一种更为谦逊的说法:自己只是神派来管理子民的委托人,并不具有任何控制尼罗河涨落的神圣力量。在新的意识形态下,法老们主要依靠爱民之心和行政能力来治理尼罗河,而不是靠神力,这样当尼罗河发生异常时,子民们便不会直接质疑法老王的合法性。


法老王的悲歌——气候变迁如何“颠覆”古埃及政府?


在古王国的衰亡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决定历史走向的并非只有统治者的决策、官吏们的政策、百姓的行动逻辑等人为要素,大自然的力量同样左右着人类历史向何种方向发展。气候的变迁看似是个地理学问题,实际上,它亦是历史学的重要议题之一,因为,人类社会是无法离开自然界变化的影响的。

这便让我们得以对环境问题产生新的思考,我们之所以要求于自然界和谐共生,并不仅仅是为了审美的寻求,或是一种“自然伦理观”。人类难以逃开自然界的影响,因此,与自然和谐共生,亦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