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唐朝290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为何多数王朝帝国难破300年?

周亿轩


翻翻史书,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的古代王朝都难以突破三百年,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巧合,其实,认真研究下来,我们就能够发现巧合之中的必然因素了。

首先,是作为统治集团核心的皇帝的个人因素。

封建时代,皇帝是整个国家统治的绝对核心,所以,皇帝的个人因素,是决定这个帝国生死存亡的最关键因素。

实际上,每个朝代,皇帝本身素质高低情况也是很有规律可循的。

(1)、西汉。公认贤明的皇帝有连续6位,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宣帝刘病已;

(2)、东汉。勉强可以数得上3位,从光武帝刘秀到汉章帝刘炟;

(3)、西晋和东晋。没的说了,只有晋武帝司马炎勉强说的过去,司马炎之后,都是废材;

(4)、北魏。北魏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包括亡国之君都比较有血性,但是真正有能力的也就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这三代开国帝王以及汉化改革的元宏,共4代;

(5)、隋。没有争议的只有隋文帝;

(6)、唐。包括武则天,从李渊到李隆基,共5代人,后期虽然也有继位者试图恢复大唐荣光,但是,成就都不大;

(7)、宋。即使勉强算到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也是6代人;

(8)、明。从朱元璋,到创造了“仁宣之治”的明宣宗,共4代人;

(9)、清。从入关的顺治帝算起,到乾隆帝,是4代人,勉强把入关前的两位算上,是6代人。

从这八个朝代我们就很能够发现规律了。每个朝代,毫无疑问开始的时候是最辉煌的,因为把一个混乱的国家重新统一,对于开国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也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胜出。那么这种胜出之后呢?最多延续了6代人,已经是少之又少的奇迹了,常规年限是3-4代人。

这就是古代的王朝为什么很难突破300年的第一个原因,因为真正有能力治理国家的君主,只有这3-4代人,大约80年左右的时间。

接下来,是第二点原因,古代小农社会最基本的生活(田地)问题。

土地,一直是古代各个封建王朝统治的根本。因为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贯彻,农民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绝对主体,因此,土地,也就成为了每个王朝统治的根基。

在每个王朝的初期,经过战争以及新的统治者的重新划分,土地往往能够得到较为公平的分配,农民能够稳定的在自己的土地上去劳作,也就自然而然的可以稳定生活,国家得以保持稳定的秩序及生产能力。

但是,慢慢的,土地会变成造成社会动荡,甚至引发王朝覆灭的火药桶。原因很简单,随着社会的稳定,人们的生活安逸之后,对于生活的追求就变成了:我要拥有更多的土地。于是,土地兼并加剧,稳定的社会平衡被打破,土地开始向少数人手中集中,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没有土地的贫民,在那个工商业尚不发达的时代,他们为了生活就只能成为地主家的长工、佣人,甚至是上山成为土匪。

当没有土地的贫苦农民数量不断膨胀,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就越来越多,此时,如果再遇到“天灾人害”的发生,比如:蝗灾、旱灾,或者是遇到秦始皇、隋炀帝这样的皇帝,要大规模营造国家工程,贫苦农民就变成了一堆干燥的柴火,只需一根火柴就变成了燃烧王朝的熊熊大火。

所以,土地兼并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往往是造成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这个周期,从第一代人开始发生,四五代人的时候就足够严重了。往往在王朝初期,统治者的才能较为卓越,尚且注意打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利益,但是,当我们第一条内容所说,英明的帝王不再出现,国家由平庸的皇帝掌权之后,土地兼并问题不再得到抑制,甚至掌权的各级官僚成为了既得利益者,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维护土地兼并的发生,那么,只需要最多四五代人的时间,社会便不再稳定,这个王朝也就坐在了这堆一点就着的干柴之上。

第三个原因,是整个国家治理机构的腐朽,就像是一堆钢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贪污腐败”锈蚀,并最终轰然倒塌。

这个原因,其实和第一条是相伴随而生的。当第一条所说的这些有所作为的君主不再出现,整个国家的官僚系统就会难免的被贪污腐败所侵蚀,并最终演变成:统治阶层与地主阶级融为一体,持续的对百姓进行盘剥。

而官僚与地主融为一体之后,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治理国家上人才的断层。治理国家的权力长期被这些庸才所霸占,真正有才能,想要做实事的人很难进入官僚机构,更难进入核心管理层,这也是为什么,每个王朝的末期,掌权者都是贪生怕死、庸碌无为之人,而同时,推翻他们的人又是清一色的有识之士,泾渭分明,为何如此明显的原因所在。所以,历朝历代,开国的君主最为重视的问题,毫无例外,全部都是:打击土地兼并、严惩贪腐、选拔人才。

虽然也有个别的情况发生,比如:明朝末年的有识之士并不少,朝堂之上也并不缺少有带兵才能的武将,但是仍然阻挡不了大明的灭亡;清朝经历了同治中兴,一帮优秀的汉族官僚锐意改革,仍然阻挡不了大明的灭亡;甚至是往前看,有小太宗之称的,著名的装傻皇帝“唐宣宗”,虽然开创了大中之治,但是仍然不能逆转大唐王朝覆灭的趋势。就是因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当它还是一个蚁穴的时候,尚且可以弥补,但是,溃堤之势一旦形成,就不是个别人力可以逆转的了。

这三点才是造成古代历代王朝都很难突破300年的原因所在。


麦田里的盾


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大致有十三个王朝,却没有一个封建王朝能立国超过三百年的。我们可以来列举一下:

1.秦朝: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持续时间15年。

2.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持续时间210年。

3.新朝:公元8年到23年,持续时间15年。

4.东汉: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持续时间195年。

5.西晋:公元265年到公元316年,持续时间51年。

6.东晋:公元317年到公元420年,持续时间103年。

7.隋朝:公元581到公元618年,持续时间38年。

8.唐朝: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持续时间289年。

9.北宋:公元960年到公元1127年,持续时间167年。

10.南宋:公元1127年到公元1279年,持续时间152年。

11.元朝:公元1271年-到公元1368年,持续时间98年。

12.明朝: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持续时间276年。

13.清朝:公元1644年到公元1911年,持续时间267年。

可以看到立国最久的唐朝也不过才289年,而这些王朝的灭亡大都有一个相同的原因,那就是农民起义。除了西汉是因外戚灭亡,两晋灭亡只能怪皇室内部,两宋是因为外患灭亡,其余各朝在王朝末期都或多或少被农民起义所困扰。比如秦末首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新末赤眉军起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隋末更是乱世、唐末黄巢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那么这些农民为什么要起义呢?古代民以食为天,能把农民逼得造反了,那一定是饿肚子了,不然谁会冒着杀头的风险去与政府作对。

这些立国时间较长的王朝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大都是经历了大规模战争后建立的。无论是两汉、隋唐、还是元明清无一不是经历了惨烈的统一战争后才建立的,战争会导致什么?当然是人口数量急速下降。就像秦朝时期中国有两千多万人口,西汉初年却只有一千三百万人了,战争导致全国人口少了一半,其余诸朝情况也大致如此。曹操就曾写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可见古代战争对于百姓来说是多么大的灾难。

不过虽然新的王朝建立之初人口都很少,但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国家稳定后百姓平均能耕种的地变多了,粮食产量充足以后人口又会急速上升,会出现“盛世”场景,很多盛世也多是新的王朝建立以后没多久就出现的,比如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明章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明朝的“仁宣之治”和清朝的“康乾盛世”。盛世的出现与人口的增长分不开关系,但是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百姓平均可耕种的地就少了,每个人能分到的粮食就不够吃了,这就导致了王朝的衰落。等到王朝末期,国家人口很多,老百姓都饿着肚子,但是看到那些当官的却依旧锦衣玉食的,他们不会想着是土地不够的原因,只会看到当官的有吃的,自己没吃的,这个时候再出现点天灾什么的,百姓日子更难过,与其饿死不如起事拼一拼,所以很多起义部队里都是些吃不饱饭的农民,他们没有退路了,只能拿起武器拼出属于自己的江山。等到新的王朝建立后又会出现人口下降,然后百姓勤劳耕作,再出现新的盛世,然后王朝衰落,循环不断。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古代的王朝总是逃不过兴衰更替的规律。

那么人口数量什么时候会发展到只要有点自然灾害就会导致农民反抗的地步呢?大致就是三百年。


风尘讲历史


明朝276年、清朝268年,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大多都难破300年,与其迷信地说这是一个魔咒,不如确切地说这是一个死循环。

▼中国各朝代延续时间表


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推翻暴政,建立新王朝。新王朝逐渐腐朽没落,延续不到300年,再次激发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再次被覆灭,又一个王朝建立……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样的死循环在中国历史上重复了无数次,一直到封建帝制被总结,循环才停止。



  • 那么,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难破300年的死循环的死结在到底哪里呢?

在飞扬看来,死结在于君主专制下皇权一家独大、有效制约的缺乏,权力的过度集中使权力的行使易于失控,一旦权力转移到了缺乏政治实践经验或者干脆不理朝政、甚至制造暴政的君主手中,社会矛盾便会被彻底激化,王朝的覆灭也就仅是一个必然结果而已。

为何这样说?请看下文。

在政权世袭以后,作为世袭的权力人,我们无法保证他的政治才能足以满足政治需要,因此统治者义务的缺失和权力的滥用是加剧社会矛盾的主要因素。 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 —— 《管子·丛法》

监察力缺失,皇权膨胀而任性,封建王朝死循环的根本原因

自从中国进入封建的帝国时代,政府的建立基础是小农经济,政府与人民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再具体点就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问题。由于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并有保障权力执行的国家机关,政府占据着优势地位。而农民没有相应的建立起足以捍卫自身利益的监督问责机制,便只能被动的被侵夺。


即使中央政府有监察官员,比如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御史中丞纠察皇帝,但问题在于,无论是御史大夫还是御史中丞都是由皇帝任命的,皇权还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纠察者的权威远不如权力支配者的权威,政府的约束力就只是儒家的道德力量。这就使得政治的在轨发展具有不可靠性,君明臣正则清,君暗臣佞则浊,我们的政治家只能通过道德教化来保证政府组织者的纯粹性。

可事实上,其功用是微弱的。在早期的政治中,御史台的作用还很大,但专制皇权的发展恰是御史台作用的衰变过程,士人政府的发展恰是道德力量的减退过程,御史台最终成了加强皇权的手段。制约皇权的外力监督,只是单薄的道德标准。



制约皇权的另一重要势力就是相权,然而本已独尊的历代君主老是容不得自己权力收到丝毫干涉,一代代帝王费心竭力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直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再无制约。纵览中国历史,有四次重要的削弱相权的事件,皇权专制因之一步步强化:



  • 一、西汉时期汉武帝频繁撤换丞相,设立和强化了“内朝”的权力,相权被大大削弱
  • 二、东汉建立者刘秀不设丞相、弱化“三公”,强化“尚书台”的权力,竭力巩固和强化皇权专制,将汉武帝时期的皇权专制制度推向新的高度。
  • 三、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掌“六部”,构建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组织,皇权从此彻底失去制约。



  • 四、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彻底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独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专制制度彻底走向腐败。



从这四次重要的相权削弱事件,可以明显的看到,随着相权的削弱直至废去,皇权的制约逐渐缺乏,对皇权的监察力一步步彻底缺失。而正是监察力的缺失,使得权力得以肆意膨胀任意的发挥。当统治前期君主还算开明的时候也许这一特性还未表现出来,但当物质生产恢复,缺乏政治实践的君主上台后,就有可能造成权力任性。尤其是任何一个政府都必须面对的物质财富的分配问题。也就是生产成果在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古代政府的财政收入主体是农业税,维持政府的运作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封建政权还必须供养不务生产还有极高物质追求的皇室。想想封建帝王动辄万金的封赏,还不算他们自己的奢靡生活的挥霍,这都需要国家支付。这无疑是对农民的巨大剥削,也就是说在财富分配问题上,封建政府一直都是多吃多占,分配的失衡必然加剧社会矛盾。

土地兼并,农民破产,社会动荡的直接原因

还有一个问题是土地兼并问题,由于土地的私有化,而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占有大量土地就意味着占有大量社会财富。而在土地总额一定的条件下,地主土地面积的增加,就意味着自耕农经济被破坏,而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负担者。地主凭借阶级特权,只需要交少量的税。在赋税总额一定的条件下,自耕农数目的减少必然导致分摊到每个自耕农头上的税额增加。

当税收负担超过自耕农的经济能力,或受天灾人祸或国家其他经济政治活动的干预,农民就有破产的可能!



大量的农民破产是社会动荡的起因,这意味着统治危机的到来。政府能做的要么是武力镇压,要么是自我纠正。而自我纠正的难度比较大,因为分配失衡是由统治阶级的特性决定的,哪怕皇帝宁愿损害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不可能让整个地主阶级做出让步。过分打击地主阶级对于皇帝来说是个自我毁灭的过程,因为皇帝是最大的地主,地主阶级是皇权的支撑。对抗地主阶级的皇帝下场都不好,比如王莽。这是封建政府的为难之处,这就决定了即使君明臣正也不见得社会矛盾就一定能得到缓和。唐德宗总归不是昏君,而他所有让利于民的举措都事与愿违,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君主权力缺乏制约,政府与人民的矛盾运动,封建王朝难以打开的死结

至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政府与人民的矛盾运动是封建社会运动发展的根源,而这矛盾着的双方中,政府一直处于主动地位,而农民则极为被动,权力的过度集中使权力的行使易于失控。而君主制下,必然发生的权力向缺乏政治实践经验的君主手中的转移,而社会也必然会从恢复期向发展期转变,并在几乎相同的作用原理下再步入下一个死结,而这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又一个的朝代在死循环中转了一圈,时间大多都没有超过300年,而将这个循环打上死结的,正是封建帝制中的权力中心君主权力的缺乏制约。

可惜,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历代封建君主,没有一个人尝试着去打开这个结,恰恰相反的是,他们只想着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权力,用尽手段、殚精竭虑,前赴后继地将君主专制推向顶峰,反而把这个结打得更紧、打得死死的,直至有人用火将整个死循环焚烧掉的那一天。





文丨飞扬 ·图片丨网络与制作

我是飞扬,一个学习地球科学、爱读杂书、时刻充满好奇的理工男,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我都愿意和你分享,关注我,让我们共成长。


认准飞扬专属logo,点关注,不迷路!


历史飞扬


事实上,这个问题本身是存在一点问题的。

在已证实的朝代中:夏朝,约前2029年至约前1559年,历时约500年;商朝,约前1559年至约前1046年,同样历时约500年;周朝,西周从约前1046年到前771年,东周从前770年到前256年,总计持续了约八百年的国祚。

因此,如果是按照广义上的封建时期来算,超过300年的王朝不是没有,夏商周这些政权都有着500年的历程。再例如宋朝,虽然中间因为战乱分为了北宋(960~1127)与南宋(1127~1279),但两朝加起来也有将近320年历史。

不过放诸整个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超过300年的政权的确罕见,这里,笔者就与大家说道说道,大多数王朝帝国难破300年的缘由。

在明清小说《三国演义》的序言中有着这样一句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说的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历史上的各朝各代总是如此替代更迭着演变的。

西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也曾在他的《史记·天官书》对此总结过:

“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

这句话看似很啰嗦,讲了一大堆天体运行的规律,实际上也就是假借这种规律来比喻政权的革新,告诫统治者一定要注意三、五这两个数字,经过上下各一千年,天人之间的关系才逐渐接续完备起来。

司马迁的言论是有其合理性的,特别是限于当时的历史认知条件下,又受到汉初儒学思潮中“天人感应”理论的影响,所以对于政权变革周期性的认识才会带有一些经验主义和神学色彩。

而在社会科学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古代历史学家们从大量史料和事件中总结出来的变革“规律”,已经能够以科学的方式来解释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千古不变的至理,一切关于政治形态的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面貌脱不了干系。以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模式为主导的自然经济体制,是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核心经济架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和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则是封建社会生产方式下最为不稳定的两大因素。

为什么说不稳定?这涉及到土地制度问题:封建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来源是第一产业,即农业和初等手工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土地的硬性要求——土地面积、肥沃程度、连续性等都将对农业的产能造成极大的影响,如太平天国起义时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就曾将土地按产量多寡质量评级,分作九等。

而地主土地私有制则导致了地主阶级对于兼并和剥削小农阶级的热枕,大量自耕农出于地主压迫和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孱弱,最终失去土地等生产资料沦为封建农奴,激化了社会矛盾。

重农抑商本来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和社会稳定制定的,因为商人是社会活动中最为活跃的群体,是封建时期最不安定的变数,但是过度的抑制商业实际上也会导致不良后果——商人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甚至可能高于部分地主,所以一些地位低下但不甘于自身处境的商人则会用自己的经济资本去交换政治权力,从而扰乱封建政治体系的运行秩序。

正因为经济上的不稳定因素固有地存在,但是相应的经济改革往往却不能够跟上体制衰败的进度,因为步子太大会损害封建统治阶级既得利益集团的权益。

在政治方面,自秦朝以来到满清,中国古代长期盛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好在国家权力集中,对于叛乱和涉外事件的防御能力强,但坏也坏在过度的政权集中和“家天下”体系极易造成统治阶级的日益膨胀腐化,这也正是励精图治的明君多出现在开国时期、而昏庸懦弱的皇帝多集中于一个朝代的末期的缘由。

所以,究其根本,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亦或者是生产方式的突破性飞跃,都会对固有的政治经济面貌形成巨大的冲击。

这种影响是循序渐进的,是伴随土地兼并的不断泛滥和最高统治者的逐渐耽溺安乐而演化的,并且,由于封建时代制度的相似性和历史前进的偶合性,这一演化过程大约就都集中在三百年以内。


历来现实


300,确实是一个宿命性的数字,让许多王朝难以跨越。开国皇帝打下江山以后,前100年是全盛时期,中间100年是平稳过度,后100年就是烂摊子。究其原因,我认为不外乎几点:

一是只有少数皇帝(往往是前三位)是干事的。

唐朝的好皇帝第一是高祖李渊,开国的不用说,第二是贞观之治的太宗李世民,第三的是中后期的唐宣宗。唐宣宗性明察沉断,从谏如流,而且有功必赏,自己却节俭的很,被誉为小太宗。唐朝除了这三位以外,其他皇帝要么是虎头蛇尾,要么干脆不着调。

明朝的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二是明成祖朱棣,第三是仁宗+宣宗,因为仁宗在位才八个月,所以也只能和宣宗合在一起了。第四是孝宗,也是中期皇帝里干的非常好的一个。

所以开国皇帝的创业艰难,是后代儿孙所无法理解的,只有儿子、孙子辈亲身经历或直接听说过,后世君主都是听故事了。相对应的却是手里天上掉馅饼般的继承了无上权力,实在很难去好好干事情。所谓百年树人,可以理解为一百年出一个人才,一个朝代一百年出一个好皇帝,也符合这个平均值了。但是架不住其他皇帝的懒政、滥政。

二是缺少制度,到了中后期的皇帝,由于自身权利极高,所以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用人,这就导致了许多重要岗位德不配位,开国君主的理念不能很好的传承下去。虽然历代都有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是核心权力中枢的少数几个人,还是由皇帝本人决定的,更何况皇帝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信任外戚,或被太后主导,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信任宦寺,大臣连被宠信都得派队轮着。一旦权力中枢的团队不好好干,下面很快就变成烂摊子。时间一长积重难返,下一步就是朝代更迭了。


哇哦历史


熟读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活不到300岁,似乎国运300年就像是一道坎。

抛却先秦时代,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王朝之后,历代王朝都不超过300年,西汉215年,唐朝290年,明朝277年,清朝就算加上后金时期,也才296年。看完这些数据你是不是很惊讶,就连唐朝都不能逃过这个怪圈,可宋朝却可以。从历史时间上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奴隶制国家过渡到封建制度国家后,朝代的国运就开始大幅下降,所以说一个国家的制度决定了国运的长短。那封建制度到底有什么弊端,几乎所有的朝代都只能在300年这条线下徘徊呢?道理其实真的很简单,中华民族是农耕文明,百姓只要有地种,收获的粮食够自己活下去,农民就会老老实实的继续种地,当农民都活不下去的时候,那这个国家也就到了毁灭的时候。

只要农民不造反,一个朝代就不会从内部开始毁灭,宋朝的毁灭就是个意外,好不容易在女真手里活下来了,结果杀出来一个铁木真将女真和宋朝一起毁灭了,这是不可抗力,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宋朝国柞也未超三百年。一个朝代建立后,开国皇帝肯定要大肆分封,这样一来全国各地都有了贵族的存在,这就是封建王朝毁灭的第一步。

贵族得到土地后,便可以吃封地的税赋,农民要拿出一小部分劳动成果给这些贵族。但是人都有私心,都希望自己的财富能继续增长。一开始总会有些农名因为种种原因急需钱财,比如看病。而那些封地的贵族恰好手里有钱,农民获得钱财的方式,只有将手里的土地卖给贵族,然后再从贵族手里租地种,这样一来农民一年的收入大半都要进了贵族手里。一段时期之后,贵族就会采用巧取豪夺的方式从农民手里夺得地契,长此以往下去,全国的土地一大半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农民每年幸苦劳作,只能混个不饿死的下场。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冲突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主体是农民,老百姓向往的理想生活是“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但是往往并非如此,疾病、战争、灾害、赋税等等,都会让农民破产,失去土地,从自耕农变成佃农。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逐渐转到少数人手里,这是封建社会一个无法避免的情况,叫做土地兼并。

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发动起义,经过农民起义的冲击和洗礼之后,王朝更迭,土地得到重新分配,于是农民又得到了土地,因为生产关系没有变化,所以这种矛盾依然存在,随之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

自秦朝起,中国王朝就希望建立一套中央集权的制度,秦始皇通过郡县制做到了,中央政府可以直接向每个农民征税,这种集权方式确保了稳定的税收和强大的动员能力。可是随着土地兼并,中央失去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和税收,随着利益越来越大,地方上的豪强则隐瞒其名下的土地和人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豪强实力越来越大,而中央实力则越来越弱。如果中央要强行重新丈量和划分土地,清查人口,夺回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权,是否可行呢?王莽会告诉你,不可行。只有一个办法,来一场毁灭,重新洗牌,这就是王朝更迭。

有意思的是,每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就会诞生出一个稍微长寿的王朝,王朝寿命与起义规模及深度成正比,比如秦末农民起义之后的西汉,王莽末年农民起义的东汉,隋末农民起义的唐朝。但是这些王朝都没能超过300年,可能300年就是矛盾冲突周期的最大值吧。


传统史学研究者


三百年,五个甲子。自秦始皇统一以来,确实没有一个王朝能有超过300年,除非把两段王朝合二为一。

秦以前的王朝为何能超过三百年?

为何秦之前的王朝能超过三百年呢?西周之前是一种氏族经济模式居多,财产基本上归公有,一没有继承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公平分配(不过有等级差距)。氏族经济模式瓦解后,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等就是解决财产分配不均的问题,而周朝虽然号称八百载,但其实西周也没有超过八百载,之后的东周就是一个傀儡。

秦以后的王朝为何没有超过三百载?

战国的授田,使得原来共有的田变成了私有化,在当时是提高了积极性。秦朝到清朝这么多朝代,很多都允许田地的兼并。这种情况下,有些王朝开端并没有分田就很容易随着势力一起造反,而若是王朝开端或者中期分了田,那么土地兼并是一个过程,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缓一下王朝的灭亡但也不会太久。而陈胜吴广的起义,给了后代农民起义一个典范,所以土地问题是让王朝难以超过三百年的原因之一。而土地问题对应的是豪强等利益集团,他们的壮大也会使得王朝灭亡,因为他们也能趁机造反。

再就是三百年间,不能保证每个皇帝都不是昏君暴君,也不能保证每个皇帝都是有能力之人,也不能保证每个皇帝都是成年即位,更不会保证每个皇帝身体都很不错等,所以就有外戚、宦官、奸臣等等各种能使得国家灭亡的因素产生,有些还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带着王朝走向灭亡。



总之帝王和各势力集团之间既是盟友,又是仇人。有能力的皇帝会扶持听命于己的人成为新的势力,会打压那些危害王朝的豪强势力。而各方势力又想长久盘踞,所以会想办法来迷惑或者左右或者干脆杀掉换掉皇帝等等。这是一场一家对万家的博弈,不可能这一家代代皆有才人出,所以过不了三百年就灭亡很正常。故这过不了三百年,即是一个历史的巧合,又是一个历史的必然结果。


淡看天上月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不合,纵观我中华历代王朝,有兴衰有昌盛有辉煌有短暂,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疑点,就是那么多大朝代都逃难三百年的“魔咒”。比如清朝的总寿命是267年,明朝是发展到276年后灭亡,大唐盛世也仅存290年,就像那个梗所讲,康熙临死前喊了一句:“向天再借500年”,然而大多数朝代都活不过300年,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虽然我国号称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大约发展了13余个朝代,认真点统计却无一个能留存够300年。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修万里长城建秦王陵,整个秦朝仅存十四年就灭亡,来到西汉时期,该朝代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八年,共存在210年,而东汉则是活了195年,隋朝是38年,然后由唐朝取代。

那些存在时间较长的朝代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都经历过天下大混战,等各方势力被灭后才创立出新朝廷,此时已没有其他政权互争,因此才能安然发展起来。像西汉东汉都是经历天下大乱之后才完成一统,而隋朝时期群雄崛起,大战过后才有了大唐的289年盛世,到了元朝跟明清时代,他们的宿命也基本相似,全都是遭遇过大规模战争之后才绝地重生创立出新政权。

然而问题就出在,每个朝代都很难避免一个致命因素--粮食问题。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是一个农耕大国,人人都靠种田吃饭,当战争平息后之一个新王朝诞生,而战争时毁灭了很多人口,留下来的人自然大幅减少,那么国家统一后土地就全收拢了回来,这时就变得田多人少,剩下的老百姓人人有大幅田地耕种,粮食逐渐丰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所以自然不会乱生事。

随着生活稳定,粮食多了百姓就开始繁殖儿女,当时的朝廷并没有“计划生育”的想法,所以百姓们越生越多,两代人之后全天下人口数倍增长,整个朝代就呈现出一幅人旺粮多的太平盛世。比如西汉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就步入了“文景之治”,东汉稳定发展多年后迎来“明章之治”,唐朝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后面还有明朝的仁宣之治,大清的康熙乾隆两大盛世等等,这些情景都免不了是因为百姓过上好生活所致。

当然一些皇帝对出现盛世的原因,都因为是自己治理有方,功劳不少,但实际上因为天下统一了战争少了,军队粮草消耗大量减低,老百姓不用整天东躲西藏,有时间去耕田种地了,所以年年大丰收,人人生儿育女搞起大经济,接着丁财两旺逐渐形成“太平盛世”。

殊不知,兴衰败亡皆有定数,每一个朝代的太平盛世过后,都几乎避免不了走下坡路线,随着盛世的人口越来越多,朝廷又没有节育的想法与行动,那么人口一多分给的耕地就随之减少,加上饱暖思淫欲,各阶层的人欲望开始膨胀,官员逐渐腐败,商人慢慢利欲熏心,各种坑蒙拐骗事件频发。

那么在众多人口基数之下粮食会变得越来越少,很多人开始吃不饱整天抱怨,而官商阶层跟普通百姓的差距就日益明显,老百姓没吃的,看见官商们一个个过得那么好,自然心生怨气,不久积怨爆发就怒而揭竿起义了,然后天下各地义军突起,一些有野心的人趁机出来时势造英雄,组织起军队把当下的朝廷推翻,重新建立起新朝代。所以往往一个朝代活不过300年,可能就是这种原因所导致。


猫眼观史


中国历史上考场证实的朝代之中,超过300年历史的不断带朝代只有三个:商朝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5年,共计555年;周朝公元前1046到公元前256,共计790年;北宋加南宋公元960年到1289年,共319年。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封建王朝超过300年的只有宋代,这还是在南宋偏安一隅,勉强支撑的情况下缔造的。周代虽然有将近800年的历史,但是周代为奴隶制社会,分邦建国,地方诸侯各自为政,形成实际上的主要国家,周天子的控制力度远远没有封建王朝那么强,因此稳当也是情有可原的。

古代王朝,尤其是封建王朝难以突破300年大关,究竟是何缘故?

其实,如果只是因为机械数字就将王朝的覆灭涵盖在某一个历史特定规律上,这是不合适的。历史发展不是数学公式,没有确定的答案,比起死板的规律,历史更像是“通情达理”的感性事物,充满生命力。

虽然在大规律上无规律可循,但是在事件表象上仍旧是有据可查的。自古以来的王朝覆灭无非是内部腐化再加上天灾人祸

,或者是存在超级军事力量颠覆政权

有规律可循的便是内部腐化的发展历程。其实留心的人们可以发现,一个朝代初期的政权都是相对平稳的,中后期就会陷入怪圈,不是宦官干政就是外戚干政、后宫干政、亦或是权臣干政,整个朝堂乌烟瘴气,各大势力勾心斗角,再加上皇上屡屡无味,昏庸无能。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发生天灾,毕竟有起义的部队。

人没有住的地方可以睡在路边,但没有吃的只能铤而走险!这就是历史教训。

可以说,起义军是王朝覆灭的直接力量,天灾人祸就是催化剂,要是没有天灾人祸,就不会出现官逼民反这种说法。仔细想想,难道只有王朝末期才会有官员压榨的现象嘛?显然不是,贪污必然是伴随王朝始终的。可想而知官逼是时时刻刻存在的,但那为什么民反会在王朝末期呢?因为有了天灾人祸。

一个王朝的确立制衡是有皇帝完成的,而人的寿命又是有限的,历经几代明君之后,到达中后期的封建王朝必然会出现农民起义的诱因,而这些先决条件的满足恰好需要200余年。我们大胆的平均一下皇帝执政为30年,基本上在前六代之内的皇权制衡还是相对稳当的,那也就是240年。


内部的腐化直接导致了权力制衡的失调,也就出现了宦官干政、外戚干政、后宫干政,亦或是权臣干政的现象,皇帝就是想作为,也是难上加难!

干政势力不会像皇帝那样考虑问题,毕竟自己是异军突起,江山也不在自己的名号之下,所以能贪就贪,能拿就拿。这样的朝廷之下,百姓食不果腹、饱受压榨,外加来一场天灾,这个王朝基本上就死翘翘了,而这个时间段,多一般都在200年到300年之间,有的甚至更短,比如元朝。

除了内部腐化的规律外,还有一种现象也是终结王朝的利器,但是他却毫无规律可循,那便是超级军事力量!

被超级军事力量一举歼灭的国家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宽松的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放松,使得商业蓬勃发展。据历史学及考证,宋代时我国封建历史上最接近“藏富于民”的朝代,说白了就是老百姓有钱。

这样的朝代中,天灾人祸不断,但是照样稳定。他们的终结来自于外部的军事力量。北宋1127年被金国所灭,国祚167年。南宋1279年被蒙古所灭,国祚152年,他们无一例外的被超强军事力量颠覆。

结束语:其实,购买的覆灭映射着内政的腐败,而这个腐败进程正好就在200到300年的时间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王朝就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王朝的命运也就一步步走向终结!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古代封建王朝的更迭似有规律可循,唐290年,明276年,清267年,多数王朝难破300年,这与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很大关系。

古代王朝尤其中国是农业文明,兴衰受地理位置,交通,生产工具,粮食品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土地因素是最根本的。

唐朝不大可能与欧洲大陆的国家发生战争,明朝却与相邻的满州发生了战争,南宋海上贸易就多了条谋生手段,如果红薯在米脂种植李自成可能不起义,明朝会跨过300年等等这些都是导致王朝速亡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土地所有制才是根本因素。

王朝初建论功行赏,土地就是最大的奖状。分封下去之后,其后代们只会越集越多,这就是土地兼并。社会稳定,人口越来越多,民以食为天,没有土地怎么生产粮食,只能揭杆而而起。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呢?按开国皇帝30年,二世三世各50年算,也就一个半世纪的太平盛世。剩下的150年,来个王朝夺位的动荡,再出上一个弱智皇帝或迷恋修仙的皇帝,一晃而过。可见家天下的封建制度是重要因素,生产力落后是主要因素。

土地兼并,天天下制度,科技落后可以说是封建王朝难逃300年命运怪圈的原因了。你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