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喜欢安徽吗?

和平精英快递员


我喜欢安徽,安徽历史上出了很多名人,尤其是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安徽籍的开国将领,总共有了133位,其中上将4位,中将12为位,少将117位。

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国人民的独立与自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怎么能说安徽的存在感比较低呢?

安徽正是因为这些伟人的存在,它的存在感就不可能低。

下面我们说说安徽籍的开国将军:

王克上将安徽宿县人

1944年参加了萧县武装工作队,解放战争的时期参加过胶济路反击战和淮海战役。1953年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团营长,副团长兼参谋长。

洪学智上将

安徽金寨人,1929年参加革命,并且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的主要战役,有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1955年和1988年曾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2006年11月20日在北京去世。

温宗仁上将

安徽巢湖人,195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006年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丁文昌空军上将,安徽宿县人,195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96年晋升为空军上将军衔,1998年带领广大官兵,守护荆江大堤。

中将20人,他们分别是:

1,邬华扬海军中将,安徽金寨人。

2,齐连云中将,安徽太和人。

3,刘亚洲空军上将,安徽宿县人。

4,孙大夫中将安徽金寨古碑镇人。

5,李伦中将安徽芜湖人。

6,李长才中将,安徽合肥人。

7,汪志远中将安徽明光人。

8,辛明空军中将安徽萧县人。

9,陈传阔武警中将,安徽淮南人,

10,沈荣骏中将,安徽合肥人。

11,郑贤斌中将,安徽庐江人。

12,周衣兵中将安徽巢湖人。

13,段曙光中将安徽潜山人。

14,徐承云中将安徽肥东人。

15,徐承栋空军中将安徽芜湖人。

16,高春翔中将安徽人。

17,董万才中将安徽肥西人。

18,董宜胜中将,安徽萧县人。

19,温春光中将,安徽肥东人。

20,韩德彩空军中将,安徽凤阳人。

少将117人

1,王章少将安徽阜阳人,2,王开贵少将安徽寿县人,3,王先金海军少将安徽巢湖人,4,王汝群少将,安徽刘安人,5,王传友少将安徽来安人,6,王建俊少将安徽凤阳人,7,王清葆少将安徽太和人,8,王登平海军少将,安徽肥西人,9,方大愚少将,安徽南陵人,10方心江少将安徽寿县人..........等

这些将军都为保护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安全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正是因为有他们奋斗在前线,才换来我们大部分人民的幸福生活,向英雄们致敬!


史学达人


江苏人在安徽芜湖上了几年学,一回到芜湖就有种亲切感,回母校更不用说,一直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皖南的人文环境都很好,生活节奏慢,经济发展也不错,很希望能生活在这么一个地方,在苏州工作几年都没这感觉。总之希望安徽发展越来越好,感谢几年的培养之恩。


天空小小鸟儿


不喜欢我接触安微阜阳人二十几年了二十年前有一部分阜阳人住我的房子大部分我连房租不要有时还管他们吃喝还有不少在我手里拿走的路费他们走了就一去不回了连信也不来电话也不给你打有的回去还骂我在我家住还偷我一群忘恩负义的东西所以我不喜欢


黑龙8913


最为安徽人,我要大声的说出来,我喜欢他,大安徽。我可以吐槽安徽的不好,但是我不允许他人说安徽的不好。我喜欢安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安徽人杰地灵,从古至今,就拿大家都知道的,古时候有管子,庄子,包拯,朱元璋,曹操,周瑜,著名徽商胡雪岩。近代的有陈独秀,李鸿章,戴安澜。到了现代有脑白金创始人史玉柱,还有李书福……数不胜数

2.安徽的风景名胜特别多,主要有黄山,天柱山。宗教名山九华山,齐云山。还有徽州古村落西递宏村,还有长江,淮河,新安江。还有巢湖等。

3,安徽文化繁荣,出现了很多文化代表,有文房四宝,还有徽州的文化,同时还有黄梅戏,庐剧。还有文学著名学派桐城学派。

4,安徽的每个城市都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北方的八里河,芜湖的方特欢乐世界,六安的万佛湖等。

喜欢安徽的理由太多,这是一些我喜欢安徽理由。







安徽人不知道的安徽事


我肯定喜欢安徽,爱安徽,因为我是安徽人,安徽是我的家乡。曾有一位共和国的部长说过,只有爱家乡,才能爱国。一个家乡都不爱的人,何谈爱国?爱国爱家乡两者是有机的统一。

我喜欢安徽、爱安徽原因如下:

一是天生的故乡(家乡)的情愫,生于斯,长于斯,人人都应该有这种情愫,我也不例外。

二是总念家乡的美食。项铺生腐、汤沟茶干、瓜萎、葛根、山药、蘑菇、板鸭、咸蛋、长江鱼鲜、大闸蟹、河鲜、枞阳黑猪、枞阳媒鸭、水生植物、各类家禽、米面、挂面、鸡汤泡炒米,粉蒸肉、肉烧山粉圆、生腐烧炉锅……数不数不过来,数得淌口水了。

三是摄不尽家乡美景。家乡三山三水三分田,还有一份是庄园。山多,有幕旗山、黄公山、岱鳌山、龙城山、柳峰山、三公山等;水多,不仅临长江,还有白荡湖、菜籽湖、枫沙湖、小陈瑶湖、神灵赛、羹脍赛,江河湖潭溪沟构成复杂水系;田多,可耕地60余万亩;人多,人口近百万。有山的地方就有了侠骨,有水的地方就有了柔肠,有田的地方就有饱暖,有人的地方就有了灵性。这此构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正因如此,我爱上了摄影。

四是家族和家人的牵挂。历史上姓氏迁移多在安徽境内。从江苏……休宁—池州—宋迁枞阳,从第八十世开始一直枞阳这里休养生息,散枝发叶,从八十一世开始另建祠堂,作为在枞阳的一世祖,至我孩子已二十三代了。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怎能不爱家乡?!怎能不爱安徽呢?!

综上所述,我爱中国,爱安徽,爱家乡,更爱家人!


龙山毓秀


这个问题我不想从宏观角度去看待或者说是回答,因为没有切肤之感,我就说一说我个人的实际感受。

对于安徽,我热爱,但是也很无奈。热爱是因为他是我的家乡,无奈是因为其经济与发展遭到很多人不认可。

而我生活在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合肥,合肥可以说也是饱受争议,不仅仅外省人,还有许多安徽省内的人,为什么?因为安徽省的省会换来换去才定到合肥,因为合肥以前是一个小小的县城,因为合肥房价与工资不成比例。因为发展合肥资源倾斜......每次看到这儿都很难受,因为省内人员都不齐心,认同感那么低,遭别人鄙视也是情理之中。

安徽各地方方言不一,而且都是一点不通,我在皖北说合肥话,根本无一人听懂。我老婆是皖北的,有一段时间很搞笑,我们父母普通话都不标准,两人说话还需要我们来翻译,后来时间久了,两人才可以互相猜着对方的话语聊天。安徽文化也是非常之杂,可能就是隔壁市,文化就存有非常大的差异。

安徽省皖南喜爱米饭,皖北喜爱面食。其实合肥在以前是皖北行署,芜湖市皖南行署,但是现在合肥整体被看做皖南,而我们大多爱吃米饭,口味比较重,爱吃咸味、辣味的食物。皖北爱吃馒头、面条,我表示我一天不吃米饭就难受。安徽省的南北差异,就如同中国的南北差异一样,是一个缩影。

在安徽出去打工的非常多,去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这是无可否非的,很多地方说安徽人素质不行,我想说,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任何地方都是层次高矮不齐的,凭什么就说安徽人素质差呢?我总结为有一些总要找一些优越感,那这样我们就没有任何办法了。

近些年合肥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一些曙光,希望安徽可以快速发展。


合肥视觉


安徽可说的太多,毕竟一个省被淮河和长江分成了三部分,我就介绍一下阜阳和淮南的饮食与历史文化吧!

太和板面以前经常吃(学校食堂有,而且喜欢放香果,容易吃上瘾)。




淮南牛肉汤,好不好吃得看看店正不正宗,有些会凌晨起来熬牛骨汤,有些骨头用猪骨头,我一朋友和他的回族朋友去吃牛肉汤,结果回族朋友吃牛肉汤吐了,因为这家比较假,用猪骨汤熬汤。不过,遇上正宗的牛肉汤时候,你就有口福了。有说法说,正宗的店,每次汤底都不倒掉,每天的汤积累下来汤汁越看越浓郁,这个不知道真假。

牛肉汤可以免费续汤哦!吃的时候配上香酥可口的烧饼。我也是经常吃。牛肉汤粉丝,千张,豆饼,有的还放面,会加点香菜什么的。一般来说,我吃牛肉汤不要粉丝。大一点的饭店的牛肉会把肉切成块,街边的小的店切的牛肉是薄如纸。淮南还有豆腐宴呢!!!这不能被忽略!各种豆制品,豆腐,豆饼,千张,豆腐脑……应有尽有。




有的饭店,地锅鸡吃完了面饼,有的还可以续。阜阳格拉条很多外地人吃不惯,我也不大能吃惯,但是也不讨厌。阜阳还有枕头馍呢!






撒汤这玩意安徽靠近河南的城市都有自己城市特色的撒汤。符离集烧鸡,就记得高速公路到处卖这玩意。


阜阳古称顺昌(不同时期也叫汝阴,颍州),周邦彦曾经到过顺昌做官,而顺昌这个名字在青史留名的重要原因是一场战争,顺昌保卫战(突然脑补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对,是顺昌之战。

完颜宗弼率领十万金军围攻刘锜以两三万人防守的顺昌城,结果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具体过程太复杂,简单说几个刘锜使用的招数,比如在河水里下毒,毒战马和金人,诱敌深入,偷袭战术,看着金军铁浮屠在太阳下曝晒,自己军队阴凉处呆着,金军烤熟了再战等等。非常有意思,有兴趣大家可以查一查。


民间传说(传说来自百度百科,自己懒得写了):在顺昌之战时,刘锜率领的八字军有两万多人,城内存粮虽有数万斛,但石磨加工有限,面粉供应不及,有些部队只得烀麦粒子吃,以致疾病流行,连足智多谋的刘锜也束手无策,深为忧虑。一日晚,传说金军已到白沙窝。刘锜与陈规一道,到城墙上巡察,看看防御工事,看看守城的岗哨,不让人惊动躺在地上睡觉的士兵。正在走着,见一位士兵脸朝下啃枕头,好生诧异。便俯身悄问:“你吃什么?”那士兵翻身坐起,把一个形如枕头的东西递给刘锜道:“这是我爹送来的宝物,既能枕着它睡,又能啃着吃。”刘锜接过来凑近灯亮一看,原来是个大馍,掰一小块尝尝,味道甚佳、连道:“好、好、好!”那士兵见将军如此称赞,随道:“将军若不嫌弃,我让俺爹也给你蒸两个送来。”刘锜大笑:“两个怎够用的?”笑罢他与陈规便同那士兵小声攀谈起来。


这个士兵名唤刘柱,家住在城东刘家寨,听说金兵要打顺昌城,便参加了民军。离家时,他爹怕儿子受饿,即蒸上了这种枕头馍,让他卷进被包里,没想真的派上用场。刘锜和陈顺听他这么一说,心中大喜,当即派人到城外各村通知,每户都连夜蒸制枕头馍,送进城内劳军。四乡为了支援宋军抗金,都用刚收的新麦磨面,蒸成枕头馍,肩挑手提送至宋军营盘,刘锜见此光景,满心欢喜,与陈规道:“百姓如此助我,金兵必败无疑矣!”于是传令,每日一人一馍,饿时解饥,睡时作枕,从此士气大增。顺昌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刘锜率领的八字军以不满二万人的兵力,击败金军十余万。枕头馍成就了刘锜抗金的胜利,成就了阜阳历史的辉煌,也注册了自己光荣的“身世”。从那以后,做枕头馍便成了阜阳人一桩独特的手艺,流传至今。



大学里面朋友给了很多答案,可是我没吃过或者吃过不正宗印象不深,大家看一看美食,猜一猜他们都是哪里人?秦栏老鹅,公和堂狮子头,蜜晶糕 ,黄山烧饼(这个在网上买过,我以前还喜欢吃),金寨板栗,吴山贡鹅,无为板鸭,腌菜粑,赤豆酒酿,淮北烫面,宿州面皮, 鸡汤泡炒米,蒿子粑粑,香药草粑粑,干豆腐,玉米粑粑,宿州萧县羊肉,东至米饺,怀宁贡糕,合肥的四大名点:麻饼、烘糕、寸金、白切。 石塘驴巴,还有庐州烤鸭店的鸭油烧饼等等,牛肉馍,淮南的煤。 好了,吃过的,感兴趣的可以在底下评论,说说看自己吃特产的体验。

补充一个阜阳特产——卷馍,田三卷馍最著名,上大学之前就吃过卷馍,来阜阳才知道是这里特产,感觉这玩意就是经济实惠的食物,谈不上多喜欢吃,但是味道不错哒。


……写着,写着又饿了……哎!
——
想想家乡淮南的介绍还是不够,明天有时间补一补淮南的美食和风土人情。说说这里的人,这里的山,这里的故事,这里的美味。

很多人看见我对淮南牛肉汤情有独钟,看出来了我是一个坏男人,呸!淮南人。这没错,我又想了想淮南的传统美食,嗯,还有没有挖掘的。

淮南是一个怎么样的城市呢?如果用颜色概括,大概最能代表淮南的是一黑一白,黑的是煤炭,白的是豆腐。前面隐藏了一个梗,评论区有两个看出来了。煤炭是这个城市曾经最为辉煌的经济支柱,现在和以后依然是淮南抹不去的城市记忆。至于豆腐,以前寿县没有划归淮南市时候,两边争论谁是发源地(国外韩国,日本啥的可以选择忽略),现在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了。央视的节目《走遍中国》,有一集就是来介绍淮南。


在这里的街边菜市几乎各种豆制品豆腐,豆浆,豆腐干,千张,腐竹,豆饼(貌似这个外面看不到)等等,顺便安利一种饼干,有一种豆腐渣做成的饼干,味道也是极好的,怕有打广告的嫌疑,不发图片。八公山那边的饭店还有豆腐宴这样的盛宴,以前每年都有淮南豆腐文化节。话说,有一个淮河三豆说法,夏集面圆,芦集绿豆圆,洛河豆饼。




你问我淮南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浓浓的历史与文化。明代大药理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二五卷《谷部》中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并详细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公元前164年,刘安袭父封为淮南王,建都寿春。寿春就是现在的寿县了。

谈到八公山,你可曾想到将相和里的廉颇瘗埋于此?是否想到《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里的八公?你是否想到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否想到“投鞭断流”的苻坚在这里折戟?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一个故事: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晋书·谢安传》

这个故事经常用来拿出来表现谢安的风雅,镇定自若,不过,说是镇定,踩坏木屐这个细节说明他心里还是紧张的很的。

后来才知道,这次让谢安都紧张的战争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发生在哪?我大淮南啊!

写了这么多,感觉有点跑题,但是又没有跑题,美食承载了一个人对于一座城市的记忆,念念不忘除了那绕舌缠绵的滋味,更有对于这座城市浓浓的回忆。回忆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总是抹去过去的不愉快,留下美好的经历的记忆。可能写了很多废话,也可能太矫情了,不管怎么样,我在想如果某个画面,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如果他长年在外地漂泊,钢筋铁骨的他吃到家乡的味道,他是否会潸然落下真情的泪水?这种事情我没有目睹过,但是,我的表妹从国外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喝牛肉汤,还准备把各种各样的中国美食吃一遍。

提到淮南历史,不得不说寿县古城了,低调但是不失文化底蕴。

寿县历史悠久的很,本来寿县也就应该是淮南的一部分。但15年时候,寿县才正式划归大淮南。以前有些东西有争议,现在没有了。我们统一说淮南吧!

豆腐起源于我们淮南的(淮南现在还有豆腐宴),《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提到的淮南王刘安(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我们淮南火车站就有刘安的雕像(雕塑像不像本人不知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是在我们八公山下,“投鞭断流”的苻坚苻大帝也在这里黯然神伤,毕竟,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在于此。将相和之中的廉颇埋骨于此。

淮南虽小,但是,哪怕是下面的凤台县,古代叫“下蔡县”,记不得记得宋玉写过:“惑阳城,迷下蔡。”——《登徒子好色赋》。不过,这就扯远了。

刚才说,廉颇终老于八公山下(本人去过他的墓看过),为什么呢?因为,廉颇老矣,尚能一战。赵国不能任用,晚年去了楚国。而寿县也当过楚国国都,所以,一切都说得通了。寿县博物馆是县级博物馆里面数一数二的,比不少市级博物馆好,原因就在于很多楚文化的遗迹。


西汉刘长和他儿子刘安的淮南国都定都于寿县,东汉末年,袁术也是“淮南弟称号”。熟悉三国历史的更是知道反对司马家政权的“淮南三叛”……

寿县附近还有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安丰塘,又称芍陂(音quèbēi)。修这个水里建筑就是“举于海”的孙叔敖。

半卷


前提是现在还有“安徽”吗?

安徽是安庆和徽州的首字合称;徽州已经没有了,安庆在安徽“做大合肥、做强皖北、限制安庆”的政策下形同于无,我认为真正的安徽已经没有了,现在所称的安徽省也只是合肥省的代称而已。

看了很多的回答和评论,很多人说爱安徽,但又强调仅限于安徽南部,我认为这是合理的。曾经的安徽被国内外所认可的是”徽文化“和”皖江文化“等,而现在这些,仅仅只是存在于合肥省对外挂羊头卖狗肉的宣传中而已,揭开这层皮,他们实质上宣传的还是他们”大湖名城(湖还是抢来的)、传销高地“而已。

也有很多人说讨厌安徽,不喜欢安徽人,说”喜不喜欢安徽人要去上海问“;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也有很多网友回复了,哪都有坏人,但更多的是好人,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但人都是有感情的,哪有那么多的理性啊,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地方有没有好印象,肯定是从身边或熟悉的人身边(也有很多人是人云亦云,说的人多了,自然也就信了)的这个地方的人来判断,而且对这个人的印象肯定根深蒂固,后面哪怕接触再多这个地方的人也再难以改变了。

我在上海呆了十几年,也在这边娶妻生子,安家落户,我深深知道上海人也好,生活在上海的非上海人也好,安徽人绝对是他们最讨厌的人之一;但是,他们所讨厌的安徽人也绝对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安徽人,他们所理解的安徽人口音是一样的,做事是一样的,车牌也是类似的(开黑车多),他们把这些人统称为”白完“”YP“”安徽人“。

事实上的安徽人是这样吗?我只能呵呵了,我们一个县的人,在县城都是必须要说普通话才能沟通交流,口音会一样?据我了解,我一个县都至少有七八种完全不一样的方言,更不要说整个地级市或整个安徽南部地区了。

那么多的回答里,有引经据典的、有说历史人文的、有说旅游景点的、有说帅哥美女的,我们去统计一下,是不是绝大多数在说安徽南部地区的(安徽地图对称轴以南)?

在中国大陆地区,没有哪一个省份像安徽这么分裂(即便江苏也不会像安徽这样),很多人会觉得,安徽的政策没什么大问题,对于一个不太发达的省份,只有做大做强省会才会提升知名度、提高竞争力,四川、湖北也大致是这样做;但大家想过吗,人家成都和武汉都是有历史底蕴的,他们有先天基础啊,再瞧瞧合肥,之前是什么,是大片农田,连县城都不如的,举全省之力来发展它,耗资大、耗时多不说,它们完全就是暴发户、拆迁户心态,没有哪怕一丢丢的谦恭之心,它们取得了一点它们自认为的历史成就就开始以”霸都"自居,居高临下,瞧不起这个地方,看不上那个地方,它们完全以一种”偏居一隅、小国寡民“心态来沾沾自喜,它们称那些被吸血的省内其它地方人为”铜呆(铜陵人)、芜呆(芜湖人)、穷庆(安庆人)、舔狗(马鞍山人)“等等(这些名词都来源于徽网论坛),我当时看到真的是目瞪口呆,太冲击我的三观了。

再回到题主的问题吧,我喜欢安徽,也喜欢安徽人,但更喜欢的是曾经的安徽,更喜欢的是那些时刻警醒自己、告诫自己的人,我们出门在外的每一个安徽人,代表的都不只有自己,还包括自己的家乡,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自己的家乡,谨言慎行、不要给地图炮一丁点儿的机会。

最后,我的故乡是长江边上的小城--安庆,我爱我的故乡,我为我的故乡有邓稼先、陈独秀父子等这样默默奉献、不计得失的汉子而自豪,也为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般诗人的情怀而欣慰,更为有大乔、小乔这样的美女而自得;更为“六尺巷”中老乡的谦让而感动;我爱故乡的山,不只是天柱山、大别山(部分);我爱故乡的水,不只是雷池水(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我爱故乡的人,不只是邓稼先、陈独秀、陈乔年、陈延年、张恨水、张廷玉、海子、二乔;我爱故乡的传统文化,不只是桐城派、戏曲文化;我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也欣赏”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我敬佩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这样的奇女子,也欣赏大乔、小乔、李小璐、斓曦(甄嬛传里的沈眉庄)这样的美女,她们被人统称为“安庆小妹”;我喜欢黄梅戏的优美唱腔,自己偶尔也能美美的哼几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故乡的情怀说不完,我爱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包括暂时的贫穷落后。


筱夏不是耂夏


看了几个回答和评论,忍不住想说几句…

网友回答里以旅游,文化,美食等关键词占据绝对比例,网友评论里以满嘴喷粪,地域黑的键盘侠居多。

关心这个问题的网友一般是安徽人,所以网友评论里中伤自己家乡的也多是安徽人。多么悲剧的事情!不管你的家乡是在皖南或者皖北,或者被很多网友鄙视的合肥,它都是安徽的一部分。相近的几个县市互喷,南北地域互喷,省会合肥被全省集体喷。不过这点在外省也有类似,比如江苏。离开安徽后,若别人问你老家哪里的?你一定会说:安徽皖南某个城市或者安徽皖北某个城市。有人鼻子一哼,眉毛一挑:我就说自己是某个县的或者某个市的。可如果不把安徽两个字放在前面,别人听得也是一头雾水…毕竟安徽省内不是所有县市都是文明全国的。所以,安徽人自己如果都耗子扛枪窝里横,怎么会赢得别省市的人向往与尊敬。我在另外一个关于"地域黑"问题上回答过这类问题,这是一个人的遭遇无处发泄,在网络无限放大,再加上一些合适的土壤,便如瘟疫肆虐传来。

安徽有醉人的风景,千年历史文化,令人垂延的徽菜和极具代表的地方小吃,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改善的生活…这些美好的基础都需要安徽人自己去坚守和发扬,一味的口诛笔伐一方地域,根本都是脑子进水的最好表现。人的眼界和格局决定自己的未来,对家的爱与给予决定你是不是一个"人"。如果只有躲在屏幕后,发泄自己的悲惨境遇或者道听途说,才能让你感觉你自己的价值,那么请你先把自己是"安徽人"这个标签拿去,侮辱自己家乡人怎么可能去爱自己的家乡。

以上所写有些跑题,不过是真切想给那些似乎无所畏惧的键盘侠看看的…看了评论有些情绪波动,写的不好,勿怪…

最后想说:我是一个安徽人!就算我不爱它,但我从不玷污与贬低它!


梧桐见闻


安徽人自己都不认同安徽,何况外省人了!从古到今安徽名人可以在中国前几位!但是安徽南北东西文化差异太大!来自不同民系,安徽分北方人,安庆池州六安的江右文化,(江西移民为主)江南徽州文化吴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交流方言!造成了安徽有些人并不认同安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