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極具爭議的作品搬上銀幕《大鴻米店》

《大鴻米店》改編自蘇童小說《米》

極具爭議的作品搬上銀幕《大鴻米店》

人性的問題是改革開放以後才逐步可以探討的問題。在社會背景的影響下,一個很質樸老實厚道的人也可以變質,異化為他先前的對立面。電影《大鴻米店》就形象生動地刻畫了這樣的一個人物。五龍從小由於社會惡的擠壓,他的心理就已經有所變形

極具爭議的作品搬上銀幕《大鴻米店》

埋下了仇恨一切欺辱過他的人的種子,當著他有條件報復別人的時候,他的惡就膨脹得比別人更狠更惡,而他的惡又是誰造成的呢?電影的深刻還在於,食和性是人的天性,卻也是人變惡的開始,天性和惡之間並沒有隔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極具爭議的作品搬上銀幕《大鴻米店》

《米》是蘇童的“性惡論”理念的生動寫照,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人性惡的載體,蘇童對他們之間在生存意義上的對立與競爭、需要與排斥的人物關係的描寫可以說是細膩到了纖毫畢現的程度。生存作為生命的第一要義在這裡超越了一般道德的層面,誰也不能拯救誰,只有他們自己拯救自己,所以沒有理由譴責五龍,鄙視織雲,他們的人性惡也顯得自然而然,奇怪的是蘇童就有這樣的本事,為自己的性惡論找到了存在的必要和合法的理由,同時使影片有了在哲學與美學精神上的悲劇和憐憫的特質。蘇童非常善於在細節和微妙的人性衝突中來刻畫和表現人物,同時也更擅長對人的意識的多面性、多變性、恍惚迷離的不可靠性的琢磨和表現,這使得本部由他作品改編而來的電影具有很強的可看性。

極具爭議的作品搬上銀幕《大鴻米店》

劇情我不說,喜歡的可以去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