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想学习书法,老师有什么好建议?

美味相投的那点事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你“想”学习书法,那“老师”就有了,下面就是怎么下手开始的问题了。

首先就是选贴,这是学习书法必经的一步。怎么选贴呢?最好是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去学习,如果字帖风格自己都不喜欢,怎么能学好呢?

学习书法最好还是选择楷书入门,尽管楷书形成的时间最晚,但自古以来楷书还是主流的入门字体,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所钟爱。在我们楷书基本功打牢之后,再练其他书体就会得心应手。所以说,楷书入门还是我们练习书法的主要途径。

学习书法,主流方法还是临摹,最好是以临写为主,摹写为辅。可以先摹写再临写,以选择的字帖为主,循序渐进的进行练习,并不断的总结经验。坚持练习,最主要的,还是要多看、多思、多临、多学、多练。

比如我自己喜欢的就是硬笔书法,我也是一个初学者。在选贴上,我前期选择的是田英章硬笔楷书标准教程,后来看到文征明的《草堂十志》,非常喜欢,就买来辅助练习。《草堂十志》可以着重练习笔画的轻重变化,田英章的楷书更易于初学,便于练习笔画和结构。

我一般是每天练习二三十个字,先摹写一遍,就是用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上描一遍,然后马上趁着还有印象再临写几遍,争取临到有几分形似,后期多多练习以达到神似。

学习书法,最主要的还是要坚持,要有死磕到底的精神。不要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争取每天都要写写练练,哪怕就是练几个字,也要坚持。

我们都是书法爱好者,一路上有很多同伴,吾道不孤,与君共勉!





一书一人一咖啡


关于学习书法的一些思考,也许对你有帮助

一、关于学习书法的好处

学习书法的好处很多,主要有如下4点:

1、学习书法能使人静心养气,有益于身体健康。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动手,尤其是训练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达到协调性和灵活性,这些动作靠大脑指挥,经常有规律的训练,有益保持大脑的功能

2、学习书法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丰富学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

3、学习书法可以陶冶性情,锻炼意志。

书法艺术,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须长期学习、练习

4、学习书法可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书法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学习书法,有净化心灵、驱逐邪俗之气、提高审美素质的作用。

二、小孩子从几岁开始学习书法比较合适

古人六至七岁就可以入塾读书,一入塾就开始写毛笔字了。现代孩子先天基础比较好,身体发育快,聪明伶俐,可以早一点开始学习。中国现代好多名家,三至四岁就开始学习了,所谓“先学拿筷子,先学拿毛笔”。现在公认水平比较高的孙晓云,家学渊源,3岁就开始学习书法了。因此,如果想让孩子在书法上打下扎实的基础,4-5岁就可以开始学习了。

孙过庭《书谱》曰“学成规矩,老不如少”,培养孩子养成正确的书法基础,入门非常重要。

现在有一种说法,孩子的身体控制能力不高,学书法可以从硬笔开始,这是我不认同的。从一开始用毛笔,可以培养好的笔感,起笔、收笔、提按,毛笔和硬笔是完全不相同的。

小孩从四至五岁开始学习,找一个靠谱一点的老师,学会正确的执笔、坐姿、运指、用腕、用肘,培养良好的笔感、纸感,以古贤为师,打下扎实的基础,他的书法格调才会高,以后才有更大的上升空间。从小训练,能较快形成笔感、纸感,中国书法是很玄妙的,全靠感觉和心悟。

至于,从楷书还是从隶书入门,这个见仁见智,个人建议,还是从楷书入门,特别是唐楷比较好。

三、专精一体还是博釆众长

对于初学者,应该专精于一体。最好选一位自己比较欣赏的书法家,选他的代表作,一本字帖,然后选其中的几十个字,花上几个月,把每个笔划、每个细节都练得很熟练。

然后,扩大到整本字帖,用几年的时间去吃透,直到随便一写,就是这个书家的风格,这就叫入帖。

然后,再练习另一书家的作品,因为已经有一定基础了,上手会快很多。

这个阶段,可以广泛学习其他书家的作品,博釆众长。

最终,才能够融汇贯通。没有二十年的功夫,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就是出帖了。

下面附上楷书四大家的特点,供参考。

附:楷书四大家的特点

欧阳询的书法特点:

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如果说欧阳询的不足之处,我觉得是不够疏朗,太拘谨,给人带来的艺术感染力不足。

柳公权的书法特点:

柳公权的书法结体遒劲,字字严谨,一丝不苟,以瘦劲著称,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书贵瘦硬方通神”。柳楷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吊重复。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柳楷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

颜真卿的书法特点:

颜鲁公其人正气凛然,其书端庄雄伟。他一改晋唐以来优美秀雅书风,而别开壮美雄浑气象。前人评他“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

赵孟頫书法特点:

赵孟頫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其书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此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

四、几点基础知识

现在人学习书法确实很难,因为我们现在用的是硬笔,甚至,现在很少动笔了。

因为每天用毛笔的时间太少,对毛笔的笔性了解肯定不到位。

因此,学习书法需要多练习。当然,练习的前提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执笔:

毛笔的执笔要领是:指实、掌虚、笔直、挺胸收腹、胸与桌有一定距离。毛笔的执笔姿势(如下图)。手指间握紧笔杆即可,笔杆要能在手指之间互相转动而不僵化,特别是拇指与食指、中指的配合发力非常讲究。

站姿或坐姿?

初学书法,建议釆用坐姿,悬腕垫肘,这样既有一定的灵活性,又有一定的稳定性。

运笔?

要慢慢摸索笔锋的运用技巧,熟悉笔尖起落形成的笔画特征。逆锋运笔和侧锋运笔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要养成一种习惯,写字之前,弄清楚哪一笔用逆锋起笔,藏锋收笔,这样下笔的时候才会心领神会。

五、学习书法的几个阶段

1、手眼俱低。这个阶段,一方面多找些书法基础知识的书去学习,提高见识,一方面,找准一本自己喜欢的字帖,精选其中的20个字反复练习,慢慢掌握笔法。个人认为,还是从楷书入门比较好。

2、眼高手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书法的原理、审美等知识的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但动手写字的能力的提高肯定没有积蓄知识那么快,这个时候,会觉得比较痛苦,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个时候越痛苦,说明你对书法的理解越好,后面只要下够功夫,水平提高越快。

3、手眼俱高。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练习,你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了,这个时候不要骄傲,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4、人书俱老。到了这个阶段,对书法的理解,以及创作,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提高书法,没有速成的方法,只能脚踏实地,慢慢提高。

六、为什么到了一个阶段就很难提高

我也是这个情况。近半年我总结了一下,找到我的问题症结所在,我主要是耐不住寂寞,今天喜欢这个风格,明天又喜欢另一个风格,没能专精于一体。

现代人几乎不用毛笔作为实用书写了,虽然写字与书法不同,但毕竟,我们对书法的熟练程度,远远不如古人了。因此,专精显得更加重要!

大部分人到了一定程度就提高不了,一个是不够专精,一个是不够努力。

七、书写和书法

书法与写字的区别在于,写字主要是实用性,整齐易认就可以了,书法主要是通过笔法、结构、墨法、章法等等来表情达意。

书法各体中,楷书工整易认,各书家的作品也具有各自一定的精神气质,但于表达情性而言,不如隶书和行书,甚至不如篆书。至于说到草书,肯定是最能表达情性的。但是,草圣最为难,没有深厚的功底,没有那份胸怀和情操,是写不好草书的。

八、关于笔怯

所谓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即中国画特有的用线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

根据我自己多年的体会,首先是执笔。初学者还是要从最规矩的执笔学起,悬腕垫肘,这样既灵活又容易控制。

然后,找些描红帖反复描红,可以提高运笔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笔锋运行的路线,起笔为什么要回锋?转折怎么转?为什么要提?为什么要按?

每个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千差万别、各有风格,其实,从简单上说,就是笔划过形态、结体、章法、轻重、墨法等等异同所呈现出来的。

但是,这其中,笔锋运行的规律,是千古不变的。











后福堂


想学书法,有什么好的建议?我不想从具体的怎么选帖啊、临帖啊等等方面发表自己的建议,我想说点不同的建议,而且我认为这些建议恰恰是学书法更应该明白的道理。

当然,每个人学书法有每个人学书法的目的或目标,如果你是真想学书法,想在书法领域有所建树,在学书之余,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这是因为,字写得再好,若没有文化和艺术底蕴的支撑,最多也只能算是一个写字匠。

古代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号,我们现在所称的古代书法家们,有哪一个单是以书法见长的呢?比如欧阳询,今人多知其创立了欧楷,熟不知其精通《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史,其还主持编撰了《艺文类聚》。

再比如苏、黄、米、蔡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古代的书法家都是大文人,都有很深厚的文化和艺术方面的修养。这也是现当代很难有书法大家的原因之一。所以说学书法,不能只单纯地写字,加强自己的文化和艺术方面的修养尤为重要。起码会少出一些如某书协主席经常写错字这样低级的笑话。

具体地说,学书法之余,应多学学以下方面的知识:

一、学点文字学方面的知识

这不仅仅是因为书法书写的是汉字,还因为文字学方面的知识能让你知道文字的起源、演变、发展等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包含的很多,虽不要求像中文系的学生一样系统性地学习,但最起码《说文解字》这本书要精读。文字关,是学书法要过的第一关。打个和学书法最实际的比方,你文字关过了,有了这些基础,你才不至于写错字,才能读懂古代的书论。学书法,古代的书论也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所以,文字学这方面的知识,学得越多、懂得越多越好。

二、学点古代文学方面的知识

古代文学的范畴也比较广泛,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比较多,练书之余,多读读一些经典的作品,多背背一些诗词歌赋,这都有助于充实自己的文学方面的修养。即使达不到自己写诗作赋的水平,起码能让你在书法创作的时候信手拈来而不至于“抄书”。

三、学点美学方面的知识

书法之所以有魅力,和它能给人感染力、给人以美的愉悦是分不开的。学点美学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对一件书法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或许多数人会不同意我的建议,认为练练字,临临帖就是学书法了,其实不然,当你越是喜欢书法、越是想提高自己水平、越是想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上面说的这三点,都是你绕不过的坎儿。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每一位有志于书法的朋友们有所帮助。谢谢大家,我是保定刚子,一个书法爱好者。喜欢就关注我吧。


保定刚子


书法入门一般来说先学楷书。(当然也可写隶书或小篆。)要挑一本你最喜欢的字帖。先细察其结构造

型丶用笔特点,再精研分均布白、点画顾盼等等…

先对着临写,写像以后再背临。背临非常重要,能加深对字的记忆及理解。这样写两三年以后,再穿插练习行书,因会写行书对楷书帮助也很大,使楷书更加灵动自然!

再就是坚持,不要一曝十寒,因为一大部分人就半途而费了。

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只要勤学博记、慧悟多思,必有很大的进步!


杨志勇68


关于学习书法的10条建议!

01章法问题

要通过读帖去领悟,应顺着笔势仔细读,看看古人是怎样趁势处理各种偶然出现的情况。章法问题说到底,我认为还是一个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02关于书法形神

神必须依附于形才得以表现。形神兼备,形似当然是首先必须做到的。随着笔法的熟练,书写时加快了速度,正如一个精神健旺的人,他的动作是富有生气的,那么神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03关于执笔

日本人大概有一种好的传统,即外来文化的精华皆保持原汁原味,历久不变.他们的茶道,即是我国唐代的饮法.把茶叶磨碎,现在全国恐怕没有一个地方还保留这种喝法了,但陆羽《茶经》和蔡襄《茶录》都是教人这么做的.黄山谷《满庭芳·咏茶词》有一句为“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即是很形象的描述。执笔也是如此,像铅笔执法,其实也是我国古法,即所谓“拨镫法”。当然,每个人执笔大多不同,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执笔无定法,要使虚与宽”而已。

04关于临摹

临摹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孙过庭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十字箴言,要做到,只不过是初上手必须慢而准而已。很多人长期临不准,我提倡一比一临写,可能有些效果!

05学王不如从圣教入手

米芾“方圆庵记”确有大王意味,但他在此前风格已基本确立,其形成当受欧阳询沈传师褚遂良等家影响,而此基调基本上贯彻始终。大王对于小王而言,予米的作用似乎并非主要的.因此“若无圣教打底”云云是未必然的。另外“;兰亭”因是唐人半临半摹,故与几本响拓的精确度还是有差距的,这就是我觉得学王不如从圣教入手为好的原因。

06关于用笔

点画越长,越需要有变化,否则便失于单调。长横如此,其他亦然,按提按并使之波动,是常用的笔法。

07关于学米芾避俗

越易上手越易俗。我看学赵(赵孟頫)比学米更易俗。何故?因为赵平易近人,学者往往可以举一反三,所以貌合神离也就难免,乾隆即是如此。这种俗应归入平庸一类,尽管它还不是完全不堪入目。而浅层次的学米,弊端或许更多。米字个性强烈,点画跳荡,字势欹侧,而且带有一些特殊标记。初学者一般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如果盲目拼装,虽能一目而知出于米,但其俗恐怕只可说是恶俗得俗不可耐了。这两种表现不同,其俗一也,都是“且学一家忘一家”其实是不可能的。学什么就会不知不觉受到影响,所以先入为主尤其重要。红袖说得好。后博就是博采各家之长,但须防止乱采,风格离得太远的不能嫁接。有的书家就这样给毁了。

浅尝辄止所致。那麽如何医俗也就不言而喻。但必须强调读书知礼的重要性,因为书法毕竟不僅僅是技法层面的事情。

08关于用墨

我觉得墨分五色是借用国画技法名词。墨法在明代之前只有无意识的表现,如写得只剩不多墨了,却又要添写几句,蘸了点清水,不经意出现淡墨。明人从水墨画得到启发,有意识地引入书法。林散之善用淡墨,应是学过董其昌的缘故。

09关于“刷字”

所谓“刷”,我的理解就是“沉着痛快”四字。历来象米芾这样对毛笔控制到无不如志的书家恐无三数人,这是他学褚最久得到的好处。他无一笔不悬手,应出于心解。用这高标准严格训练,才谈得上无往不利。沉着,是留得笔住;痛快,是恣肆自如。既进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之境,隔阂被打破,那么感情的抒发就毫无罣碍了。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节奏感是其标志。所谓节奏,就是有快有慢。痛快,自然是快,那么沉着也就不言而喻。落实到具体,则是直笔当快。因为无非提按而已,比较简单。而曲线由于有方向的改变,因此必须稍慢,尤其是有所应接的曲笔,如长撇和钩等,均须特别留意。

10关于“创新”

我们不但切忌禁止尝试和探索,反应鼓励创造。别人愿意玩玩新花样,亦无可厚非。而有些天分很好的年轻人确实写得不错,我向他们致敬。要相信历史的公正,好的总会流传下去,汇成传统。




杨章会书法艺术


想学习书法,有什么好的建议?我谈几点个的意见:一是要选择一个好的启蒙老师。这点非常重要。作为一个初学者,一般要从基础楷书练起,在选择老师时不能光看名气,而要选择懂楷书和其它书体的老师,而且老师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会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书习惯,如坐姿、执笔方法等。我小学跟当教师的父亲学书法,所以我的执笔方法和坐姿都很好,尤其是对父亲教的“点如坠石,横若重云,撇似利刀……”印象非常深刻。二是想学习书法一定要有信心和吃苦的决心。书法是练出来的,每天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临习,有时练上几小时就会腰痛臂酸,这就需要我们要有相当的毅力和吃苦精神,在遇到瓶颈时可能会产生放弃的想法,这时需要信心自我激励,历史上大书法家如何苦练书法的故事我们应该也听过。三是,在练书法的同时要修炼做人。练书法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古代名人,古诗词等,从传统文化中我们要汲取做人的道理,提高自身修养,明确人生努力方向。同时学习书法的同时要学习书法理论,在实践中加以理解,还要增加阅历,如当代书家的情况,谁有些什么优点值得学习,多观看书法展览,多浏览名人古迹,就这样潜移默化使自己气质得到提升。




凡鸿华书法


想要写好书法,首先要选好你所理想的字帖,又要考虑是否近似你所写的字形,选好了,先看上几遍,分析其中字形要点和结构的规律。这叫“意在字先”,然后用透明白纸先描摹,后临摹,熟记每个字中的关键部位。具体步骤分述如下:

写字的姿势和执笔

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枕腕、悬腕与悬肘枕腕是执笔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书写的方法。也有采用一种叫“臂搁”的竹片来搁手的,一般用于夏天,因夏大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将纸洇潮。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见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搁死了难于移动。如果再写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悬碗来书写。

悬腕是执笔的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Zhou,上臂与前臂相连的、突出且可活动的部位)臂仍靠在桌上的书写方法。这种方法,手腕活动范围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关节还是靠在桌上,仍然比较平稳,可写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写对联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悬肘法来书写。

悬肘是执笔的手臂全部悬空来书写毛笔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没有一点妨碍,可以任意挥洒,不管写大字、小字都很适宜,是最佳的书写方式,也是书法家普遍采用的方法。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蒂,连写小楷字都用悬肘法来写,可见他功力有多深。当然初学者没有必要这样做。

我们练毛笔字,在起步阶段时,因对毛笔的性能一点也不熟悉,可先用悬腕法写二三寸见方的楷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对笔法稍有把握以后,手也慢慢听使唤了,可采用悬肘法来练习。当然,突然将手臂全部悬空,一上来有一定的困难,手会酸麻、疼痛,只要坚持便会解决。快则一个星期,慢则一个月。如果开始阶段就怕疼,或者看看写的字还没有原来枕腕时写得好,仍把手臂放回到桌面上,那很可能一辈子手臂都悬不起来。

清代有个书法家,他就因没能过悬肘关,写毛笔字时手腕总是枕江在桌面上,写大字没法进行,于是在屋梁上悬挂一根绳子,结成绳圈,将执笔的手套在圈里书写。可见不能悬肘是件很麻烦事。

执笔的高低与松紧

执笔的高低是指执笔的手指(无名指)与笔头之间的距离,距离长就是执得高,反之,距离短就是执得低。执得高,手执在笔杆的中部或尾部,书写时手腕或手指移动一分,笔毫就会在纸上移动一寸,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结体也会奇趣横生,因此,这种方法有利于写行书和草书。但由于执笔高,手中之力传递到笔尖的距离远,笔画容易浮滑。相反,执笔低,笔力易于到达笔尖,笔圆较沉稳,有利于写篆书、隶书及楷书。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林散之先生写草书仍然低执笔,他并不依赖手指的拨动以求得草书结体出于意料之外的奇趣,而是靠手腕、手臂的协调动作追求笔画的沉着痛快。

初学者练正楷,执笔应该低一些(离笔根约1寸),使笔画稳健些。执笔高了,变化大,写楷书就不容易掌握。还有执笔的松紧问题。执得太紧,手太用劲就会颤抖且手指疼痛。执得太松,一点力也不用,笔就会掉下来。对于初学者来说,从未拿过毛笔,心理比较紧张,因此可适当放松些。当然,写字不是不用力,古人说“力在笔尖”,是要将力量通过执笔的手传递到笔尖上,不能停留在手臂或手指上。写字用的是巧力而不是死力。巧力来自久练,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会骑了,习惯成自然,并不感觉到自己在用力。写毛笔字如果感觉不到自己在用力,运笔自如了,也就过了执笔关了。

运指、运腕与运肘

写毛笔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的。纯粹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点画的书写的叫“运指”。由手腕的运动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腕”。由手臂和肘部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肘”。

写小楷或寸楷(一寸见方的楷书字)时,手腕(手拿根部与胳膊下端相连的可活动部位)枕于桌上,握笔的拇指和食指均斜立于笔旁,手掌也尽量竖起,手背与桌面形成70度或80度的夹角,古人称其为“脱平掌竖”,握笔的食指与拇指间形成如“凤眼”状的扁圈,这种执笔法叫“凤眼”。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措字,不能用枕腕法来写了,一则手指拨动的范围很小,写不了大楷字,二则手指拨动大了笔就倾倒,会出现病笔,应该用运腕法来写。运腕法,手腕必须悬起,手掌自然放松,手背与桌面呈45度左右的夹角。如果写再大些的字用悬腕法,因为肘关节枕在桌上写竖画时很容易写歪了。所以,写大字时,手臂一定要悬起,即使是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楷,悬起手臂练也是相当有益的。写斗大的大字,不仅手臂要悬起而且人要站立起来书写,这时执笔的手掌也随之而平缓放松,手背和手臂呈一平面,与桌面成平行状。古人称之为“平覆式”。这时手腕完全放手,可以自由灵活地左右上下运动,写大字时是以运肘与运腕相结合来完成的。

除了小楷以外,我们不赞成纯粹用运指法来写毛笔字。有的人练悬肘写大楷,手臂、手腕虽然悬起来了,但仍处于静止僵死的状态,书写时还是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而且笔杆倾倒得很严重。这就失去了悬肘的意义。悬肘应该尽量少运手指,而以腕、肘的运动为主。值得一提的是:笔杆也不是一定要始终垂直于纸面,在书写的过程中,笔杆可以略作自然的倾侧,但幅度要小,一般写楷书时笔杆应经常保持垂直状态。前已说过,写字好坏,在姿势和执笔上有绝对关系。如同木工锯木一样,如果姿势和拿锯不正,即便“线条”画得再直,你也要锯歪的。这和写好字的道理是一样的。

二、学书法的步骤应当怎样安排?

先从楷书基本笔画学起,即点、横、竖、撇、捺、提、钩、折八种。

一个字好比一台机器,基本笔画练好,等于把“零件”加工好;练好偏旁部首,就好比开始“组装”;练整个字形,就等于进入“总装”。就是说,先学“分解”,后学“连贯”。所以说,楷书是基础,而基本笔画则是基础的基础。

在练写基本笔画时,要分类去练。如练写“丶”时,要把丶、丿、丶、丨等分别练好,然后后再写“连贯”,进行组合。

一般的规律:练楷书先练基本笔画;再练笔画顺序;三练偏旁部首;四练字形结构;五练分行布局。

汉字的“点”画写时要加重,如石坠地。什么样的部位需要什么样的点,要做到“意在笔先”。如“宀”上头的点按钟绍京、欧阳询的写法,用短小竖势书写是比较有力的。

欧阳询《九成宫》

三、为什么说学字必先练楷书?

大家知道,幼儿开始走路时,必先学站立,站稳了才能学迈步,步子熟了,才能快步走,然后跑起来。

这和练字的三部曲一样,先练楷;再练行;三练草。历代书家一致主张,只有练好楷书,基础牢了,再写行、草就容易了。只有练好楷书,写出的字,才能笔不浮滑,体不支离。

四、先学楷书需要多久呢?

只要你选好字帖,每天坚持写两页,持之以恒,两个月就可以收效。至于练写的方法,仍是先描摹,后临摹,然后对照找差距。对难写的字,要分别记下来,专门突破。

当你练有成效的时候,你就自然产生了兴趣:越写越爱写,越看越高兴!这就是你成功的开始。

五、写行书已经习惯,再练楷书能成吗?

没问题,而且还快呢。因为你对字形的结构已有一定的印象,在书写上也有一定的基础,手指和腕部更有一定的素养,只要方法改变一下,纠正你原来拿笔和运笔姿势,按着楷书的基本体系,坚持练下去,那么,在半年的时间就可收效。

六、要想写好每个字,其重点应当掌握哪些?

第一要掌握笔力,这里指的是该用力的笔画就要用力;不该用力的就要轻笔过渡。

一般来说,写“丶、一、丨、丶(捺)”等笔画着笔应用力,其它稍轻些。但一个字中的个个笔画不能都用力。比如,写“人、大、天”等字的撇画应当轻,捺画应当重。相反,撇画写成重,捺画写成轻也可以,总之不能平均用力。

欧阳询《九成宫》局部

七、有人说,基本笔画好练,间架结构难写,是这样吗?

说起来好象很难,实际上只要你方法找准,路子对头,是很容易的。

比如,你首先练好了基本笔画之后,就有基础功底了。所说方法找准,路子对头,指的是在结构上分清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

如果是独体字,就要掌握字的中心和重心。例如“上、下、千、十”等字全是独体字,这就要掌握它的重心:横画稍长,竖画稍短,而竖画必须居中而下(楷书)。

如果是合体字,则要分清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是左中右结构,还是上中下结构,是半包结构,还是全包结构。

弄清这六个区别,再按字的定义和组织规律去掌握。这样,就可写出一个完美而秀丽的字形来。

例如:“好”“妈”属于左右结构;“幸”“素”属于上下结构;“常”“掌”属于上中下结构;“匠”“医”属于半包结构;区别这些不同的结构定义,就好办了。

比如:幸、素二字的上下两竖,注意居中对齐;常掌二字是个长形体势,不要写太长,稍加紧缩;好妈二字是个左右结构,左边稍小,右边稍大些,只要掌握好疏密得当,参差有序,不就好看了吗?相反,不分字形,疏密不当,一宽一窄,线条轻重不分,那就难看了。

继承和临摹古人作品,应力求形似,神似,但不能丢开个人的风格。


铭睿书画


正确学习书法的方法包括以下几步:

一、首先要有强烈的愿望想把字写好。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事物只要有兴趣就成功了一半,练习写字也不例外,首先要树立一种观念,不是别人要把字写好,而是我要把字写好。如果一时没有兴趣,就要慢慢培养,你想写字有那么多的好处,你就会有愿望想把字练好。

二、了解学习硬笔书法的基本常识。

练习写字前,我们要了解一些基本常识:

1、备用工具:普通白纸、钢笔、圆珠笔、蓝黑或碳素墨水等;

2、握笔方法:三指执笔法,拇指和食指两指紧握笔杆,中指靠在笔杆的下面,主要是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握紧笔杆,无名指和小指轻轻靠在中指的下面即可,三指握笔杆的地方距笔尖大约1寸的距离,笔杆距纸面大约45度的角度;

3、写字姿势:坐姿,要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三、“读、摹、临、背、意、用”六字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

“读”即读帖,读什么?读字的用笔方法、结字的方法、神采和通篇的章法等,读帖要抓住帖的特征及字的形象特点。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印象。读帖要经常读,没事闲暇时要经常拿出来翻看。

“摹”即摹帖,就是用透明的白纸蒙在字帖上照着描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描红。

“临”即临帖,就是帖放在一边,一边看一边照着帖的写法进行练习,最好不要看一画写一画,要看一个字写一整个的字。古人云:“临书易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临帖是学习书法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临帖还要进行比较,就是把自己写的字同帖上的字进行比较,比较字的形态,短长肥瘦,字的用笔、结字及神采等,看差在哪里,好在下次临写时进行改进。

“背”就是背临,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写后,学写的字在脑海中会有一些记忆,我们就要试着不再看字帖,能够背着写出字帖上一样漂亮的字来。开始如果有一定难度,说明临帖记忆的功夫不到家,就要继续花功夫进行认真临写直到能够背临出来。只有能够背临才离成功不远了。

“意”即意临,再创造的过程。在能够背临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思想、理解、情趣、个性修养入书,进行再创造,最终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特点,不然临得再象也是别人的东西,古人称之为“书奴”。

“用”即我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进行应用。如今天经过练习会写好了一个字,明天就要在作业、写信、写文章中按练习的写法进行书写应用。彻底改掉以前的不良写法习惯,重新按练习的新一套写法进行书写。

如果我们只是练习写字的时候按字帖上能够把字写好,而平时又按原先自己的习惯写法进行书写,这样就永远不会有进步。

四、关于学习硬笔书法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忌见异思迁,宜目标专一。

见异思迁、朝秦暮楚是做任何事物的大忌,学习硬笔书法也不例外,很多初学者学习书法,今天喜欢“二王”,明天又临颜真卿,过几天又学习米芾、苏东坡……见异思迁,目标不专一这是学书之大忌,也是很多习书者为什么经常临帖,迟迟不能进步,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学到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必须选准一本自己喜欢的一家一帖后,老老实实临写,等学到八九分,再临临其它帖也是无妨的。

(二)、忌“一曝十寒”,贵坚持。

书法大师魏开学告诉有些初学书法的朋友.练字象犯冷热病,兴趣诔时就练一阵子,有时十天半月就不动笔,如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练字肯定是练不好的。贵在每天坚持练上一两个小时不间断,如果有时出差在外,也可以带上帖进行读。

(三)、正确认识“高原现象”。

所谓高原现象就是开始练字感得有进步,练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没有进步了,反而觉得比以前退步的现象。有些人遇到这种现象悲观失望,先是自怨自艾,有时干脆换一本帖,或者停止不练。

要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自己欣赏水平提高了,常言说“眼高手低”,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是手底下的进度没有眼睛的进度快,遇到这种情况,只有继续加紧临帖练习,使手上的功夫达到眼上欣赏的水平。





葫芦小乖乖


想学习书法,初学者当从楷书练起,因为汉字的间架结构是构成汉字的基本笔划,不练好,写出来字就难看。初学者,有两种字体可临摹,一是颜体字,多宝培碑帖字方正浑重,是初学者的最好字帖,再下来柳公权的玄秘塔帖和欧阳询的九成宫帖,都是初学者最好的字帖。

学习书法必须持之一恒,每天临帖不止,才能进步,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尽管你有天赋,也只能算个江湖体。

也有人直接练行书和草书,这就要看自已的天赋了,不练楷书,汉字的练构不合理,就要走好多弯路,我自巳的经验,只要楷书能写好,行书,草书就容易多了。


老郎中15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前人心血所凝。

要学习书法,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心正则笔正。

学书法又须真心.专心和恒心,否则必半途而废。

若无任何基础,起步阶段要先找一个好老师并根据老师建议选一本适合你的字帖,剩下的就是勤学苦练了。

学书法不能只学书法本身,还要多方面修炼自己,比如学习古诗词等。

当具备一定水平后,就要开始创作并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总之,思想要端正,起步要正确,方法要得当,过程要坚持,才能取得想要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