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肝促消化:口苦、黄疸是肝开小差了

今天我们继续讲肝主疏泄,肝主疏泄的二个功能叫做,肝能促进消化吸收。我们吃进身体里的水谷,要靠脾的运化功能,进行消化吸收。那肝主疏泄和促进水谷精微消化吸收又有什么关系呢。

脾胃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其机制有二:


肝促消化:口苦、黄疸是肝开小差了


“肝促脾胃运化的机制”

1 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枢纽能够协调不紊的重要条件。大家回忆下我们在学习脾的生理功能时,提过一个说法:脾生胃降。胃气主降,受纳腐熟水谷下传小肠;脾气主升,运化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脾升胃降构成了脾胃的消化运动。

肝促消化:口苦、黄疸是肝开小差了

气在体内的正常运行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气运行的道路要畅通无阻,即具有“通”的特性;二是气的升降出入之间要协调。具备这两个方面,既通畅,又协调,我们称为“气机调畅”。因此,任何脏腑之气,包括脾气、胃气,从“气机调畅”理论的整体性而言,则需要气的运行道路畅通与升降出入协调。

肝气主动,因其运动性最强,所以肝气对全身之气包括脾胃之气的正常运行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脾胃之气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了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

从气机升降而言,肝气对脾土之气是助其升,以防脾气下陷;肝气对胃土之气,则是肝气之升制约胃气,防止胃气降之太过。

如果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临床上除了会出现肝气郁结的症状外,还会出现胃气不降的暖气脘痞、呕恶纳减等肝胃不和症状,又可能会有脾气不升的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的症状。故曰所以说:“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又或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知医必辨,论肝气》)。

比如:我们吃东西多了,有一个特殊表现:胀。这个人消化功能不好,稍吃一点东西他就感觉到胀。胀是气机阻滞的一种表现,中医讲气滞则胀。因此,中医治疗脾,会祛其湿,同时还需理其气。调理脾胃的方子里面,每个里面都有那么一二味理气药物。而理气就是调整肝和脾的关系。

2 分泌排泄胆汁

胆汁是肝之余气所化生,泄注于小肠,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作用,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是肝的疏泄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胆是六腑之一,也是六腑中比较奇特的一个。其他的“腑”传导的都是食物,或者食物被消化、吸收后的代谢废物,只有胆中储藏和排泄的是相对“清净”的胆汁。

肝与胆的关系,在中医里讲,是互相属络的“脏和腑”关系。胆附在肝上,从解剖结构上就可以看出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胆汁是由肝脏分泌后储存在胆中的,通过胆管注入到肠道中帮助脂肪的消化。中医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如果把胆汁看成一种产品,那么肝负责生产加工,胆负责储藏和销售。另外,肝和胆都属木,有疏泄功能,能够促进脾胃升降和运化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当进食食物时,通过肝的疏泄作用使胆囊贮藏的胆汁排泄到小肠以助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肝气郁结,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会导致脾胃的消化吸收障碍。若干失疏泄,胆汁生成排泄障碍,则见胁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等症。若胆汁逆流入于血脉,外溢于皮肤,则课件黄疸,表现为目黄、面黄、小便黄等症状。胆汁上逆于胃,可见口苦,在治疗上要疏肝利胆,可用茵陈蒿汤治疗。

“经常口苦也是肝郁”

经常有老年朋友诉说嘴巴里很苦,吃什么都感觉没味。孩子孝顺给买了不少甜食,甚至还有巧克力,可吃了之后也不能解除嘴巴的苦味。这个时候往往就是肝的疏泄出了问题。

老年人往往气血不足,再加上闲居在家里,无所事事,孩子大多忙于事业,也难以陪伴在身边,这时候,就很容易胡思乱想,导致肝郁气滞,出现这样那样的症状。其实原因很好理解,很多人情绪压抑郁闷的时候,会感觉到口苦,这是因为肝主情志,情绪的郁结会导致肝气不疏,气滞则血淤,肝胆相为表里,肝血不能推陈出新,郁积于内,就会导致胆气循径上溢,口苦就不足为怪了。口苦是其中一个比较小的问题,但若是置之不理的话,肝经很可能会“积小怨为大怒”,给身体制造大麻烦。口苦多是肝经有热了。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胆病者,善太息,口苦。”胆作为六腑之一,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这样的症状,老是喜欢叹气,叹完气就觉得舒服,另外一个症状就是口苦。一般来讲,这些口苦的病人会伴有头痛、眩晕、面红、眼赤、性急、易怒、大便干结、手指偏红、舌苔薄黄、脉象弦等症状。

口苦的人在饮食上要忌食辛辣、热性食物,适当多吃芳香的、酸味东西,少吃油腻。治疗口苦的重要方法是疏肝理气,清除内热,不太严重的情况,可以多喝点菊花茶水清肝热,严重的时候可以中成药龙胆泄肝丸来调理。

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