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巷名的由來

泉州城原有七個城門,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塗門、水門、新門,有七個水關,現已被破壞,元至正十二年(一三五二年),郡守契玉立南拓羅城以就翼城。原南護城河成為城內濠溝,於是在溝上陸續建起一些石橋,以便往來。水門水關,在竹街西,北為鵲鳥橋。南宋紹定三年(一二三O年),泉州知州遊九功沿破腹溝建翼城,以翼衛羅城,水門水關即建於斯時。水門巷因此得名,此處也是原市舶司所在地。

舊址:南薰門、市舶市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美味多,生意火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水門巷1號:小吃店

立冬吃狗肉,是泉州人的風俗之一,看中的不外是口耳相傳下來的狗肉溫補之說。是泉州人應該都知道,水門巷口的狗肉是極其暢銷的。這裡的狗肉不僅是肉質好,而且還加進桂皮、當歸等中藥以及春生堂、二鍋頭等,因此從藥理上講,是很溫補。每到冬天的時候,總有小小的“盛況空前”,幾乎每天都有爭相湧來的市民,讓這裡的店主們應接不暇。

水門巷口看似狗肉店林立,其實都是同一個老闆開的。每年的八月中秋再過兩天,這裡便會出現狗肉店,而到了天氣轉暖,夏季接近的時候,做的生意就截然相反了,開起了饅頭店、水果店等等,而這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閩南的特色食品“炸棗”。正在包餡的阿姨告訴我們,他們這裡生意好的時候,顧客的人數與冬天上這兒來吃狗肉的不相上下。每天能賣出好幾百個。她家的“炸棗”分甜味的和鹹味的,沒有吃過鹹味的攝影師現場嚐了一個———果然名不虛傳。

名小吃 本土味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水門巷21號:國仔面線糊

不吃麵線糊,不算到泉州。泉州人都知道,要吃正宗老泉州的面線糊,西街和水門巷都是備受推薦的去處。

水門國仔面線糊和豬血湯,都是不應該錯過的泉州名小吃。

手工活 難得見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水門巷12號:竹器店

在美食街建起來以前,市區水門巷有著“泉州小吃一條街”的美稱。其實在更早的時候,水門巷是以竹器出名的。現在走入水門巷中段,還能找到一條“竹街”,只是竹街上開的店,已經完全與竹子無關。

水門巷12號的竹器店是這條巷子裡僅剩的一家竹器店了。店裡過去賣得最多的是竹梯,現在很少人家裡還用竹梯,所以生意也不如從前。如今賣得最多的要數竹椅子和小孩子用的“竹轎”了。

竹器店的蔡師傅正好外出了,我們只好擇日再來拜訪,也許還能聽到很多關於“竹器”的故事。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南薰門

南薰門在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內水門巷竹街南薰門(水門)遺址西北,西到水仙宮,東到三義廟,北到馬坂巷洪厝山。泉州港興於唐,盛於宋元,衰於明中葉。北宋元 二年(1087年),朝廷設立福建市舶司於泉州。尚續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遷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此的四百年間,管理著泉州諸港的海外貿易及有關事務。

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臨郡契玉立南拓羅城以就翼城,在德濟門至臨漳門中間水關左建南薰門。南薰門水關,原高約5米,寬3.5米深2.7米,拱券,條石砌頂,券頂即是城牆。水關後有石閘門,其長石槽尚存。水關上的城牆,1956年拆除。而橋北的鵲鳥橋至今尚存。原六板橋已改成水泥橋,橋旁濠溝尚存巨大石欄杆。

市舶司遺址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水門巷是原市舶司所在地,對市舶司古蹟,當地的人心中瞭然。說起幾塊碎裂碑石和幾塊宋磚,他們會講得繪聲繪色。市舶司東側即市舶庫,西南即水關、鵲鳥橋,西為水仙宮,市舶司遷榕城後,司荒廢,後漸為民居,現僅存遺址。

據瞭解,市舶司即古代的海關,宋至明時,遠洋商船的人員,其貨物往來,可通過小船,沿晉江、破腹溝、水關、濠溝直達市舶司報關。當時整個福建省就只有泉州一個地方有市舶司。作為海關的前身,市舶司專管涉外船舶、貿易及其徵稅和接待使者。泉州設市舶司的時間很長,從北宋元 二年(1087年)到明成化八年(1472年),前後達386年,等於在行政建制上,肯定了泉州“東方第一大港”的身價。據載,南宋紹興末年泉州港的市舶收入,約佔南宋政府年財政收入的2.5%。

水門巷的水仙宮前身就是“福建市舶司”遺址,水仙宮旁立著一塊碎裂的碑石,是古港繁榮的見證。附近有一條水溝,順著水溝找尋當時船隻經過的內河道,橋下還可見閘門的軌道痕跡。如今的水仙宮裡,鄉親們還自發供奉著“市舶司大神”——“玄天上帝”。據說這裡供的“玄天上帝”,是從千年以前的市舶司時代一直供奉到今天的。

據史書載,市舶司內原有著名的“清芬亭”一座,南宋初傅伯成等名人曾有詩吟詠,是一座戒貪、頌廉亭。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水門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