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一位失意的書生對大唐帝國的討伐——再論黃巢起義

前言

唐僖宗年間,一位書生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卻名落孫山。他在榜前吟詩一首: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一年後,他與王仙芝起兵造反,攻陷十餘個州,朝堂震動。而朝廷也試圖招安王仙芝並賜官給他,但是卻忽略了這位和王仙芝合兵響應的書生。自此他和王仙芝決裂,性情也變得極其殘暴,後來他攻陷廣州,殺盡胡人。入主長安之後,殺盡城中男丁,並以人肉為糧,這個殘暴的書生就是黃巢。

一位失意的書生對大唐帝國的討伐——再論黃巢起義

黃巢

黃巢起義的爆發及其前期順利進行的原因

唐朝晚期,宦官擅權,藩鎮割據,貪官汙吏橫行,政治極其黑暗腐敗,這是唐末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是激起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這些統治者,揮霍無度,為了滿足他們的慾望,加劇了對農民的壓榨。賦役繁苛,尤以政府壟斷的食鹽為最,政府任意抬價。

一位失意的書生對大唐帝國的討伐——再論黃巢起義

黃巢起義

因此"天下之賦,鹽得居半"(《資治通鑑》卷二五二)。繁重的鹽賦,致使

"天下百姓,哀號於道路,逃竄于山澤,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全唐文》卷八零四)。

唐朝末年,廣大的中下層知識分子是同情和傾向於革命的。當時經濟凋敝,災荒頻仍,宦官跋息,藩鎮割據,使知識分子窮愁潦倒,生活困跋,特別是推行了二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已被貴族官僚所把持,堵塞賢才,摧用愚俊,完全切斷了一般書生的仕宦之路。因此,廣大知識分子與廣大農民一樣具有改革社會的迫切心情。

如《燕翼貽諜錄》指出,在唐末科舉腐敗之下,跟從王仙芝倡"亂"的就是一些進士不得志者。

這些人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瞭解天下大勢,懂得現實政治,對農民軍說來是一支極為重要的力量。875年,黃巢以數千之眾響應王仙芝,在最初的兒年裡,就有大批的知識分子湧進革命隊伍中來。

《舊唐書·黃巢傳》指出:

"僖宗以幼主臨朝,號令出於臣下,南衙北司,迭相矛盾,以致九流濁亂,時多朋黨,小人讒勝,君子道消,賢豪忌憤,退之草澤,既一朝有變,天下離心。巢之起也,人士從而附之。或巢馳檄四方,章奏論列,皆指目朝政之弊,蓋士不逞者之辭也。”

其次,知識分子為起義軍制訂出行之有效的戰略與策略。在起義的初期,義軍所以能審

時度勢,估計藩鎮不足制己,在軍事上開展運動戰,採取主動進攻的策略;所以能針對當時"賂遺交構,牲貢失才"等極弊,制訂出"殺刺史殖財產,縣令犯贓者族"等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因此才能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軍事、政治制度,使起義推向高潮,都是與書生們的參與分不開的。880年,義軍北上,各地讀書人積極配合作戰。

黃巢起義的進軍過程

唐朝末年,地方藩鎮相互攻伐,連年饑荒,各地農民起義紛紛爆發。王仙芝、尚讓等人在河南起兵反唐,不久,黃巢與族人募眾數千人響應。黃巢和王仙芝會合後,在山東、河南境內一連攻下了多個州縣,聲勢越來越大,農民爭相投奔黃巢,幾個月內,起義隊伍就發展到數萬人。

一位失意的書生對大唐帝國的討伐——再論黃巢起義

坊間流傳的王仙芝畫像

朝廷以官爵誘惑王仙芝,王仙芝見有官做,十分歡喜。而黃巢對其進行了一番訓斥,雖然王仙芝趕走了朝廷的特使,但是二人之間的裂痕已經出現。二人此後分兵作戰,義軍實力大大削弱。後來公元878年王仙芝在黃梅與唐軍曾元裕部突圍激戰時戰死,義軍損失5萬。

而黃巢義軍先是北上 ,然後又南下唐軍薄弱地區 ,攻克了福州,隨後繼續南進,一日之內又攻克了廣州。隨後黃巢繼續率軍北上,在淮南節度使高駢等各路唐軍的夾擊下,搶渡長江,轉而揮師攻打饒州、信州等十五州之地,一路長驅直入,勢如破竹。

一位失意的書生對大唐帝國的討伐——再論黃巢起義

黃巢起義路線圖

公元880元,黃巢率領數十萬大軍抵達潼關。 只見潼關城下,白旗遍佈山野,義軍喊聲震撼黃河,將潼關守軍嚇得心驚膽戰。緊接著黃巢義軍開始猛攻潼關 ,唐軍拼力抵抗,潼關雖險隘 ,但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唐朝守軍紛紛燒掉營寨,四下逃命。潼關是京城長安的門戶,聽說潼關失守 ,唐僖宗帶著幾個妃子逃出了長安。 當日傍晚,黃巢在將士們簇擁下進入長安。 長安城百姓聽說義軍來了,紛紛出來相迎。

一位失意的書生對大唐帝國的討伐——再論黃巢起義

坊間流傳的唐僖宗畫像

不久,黃巢在長安建立了新王朝 ,做了皇帝 ,改國號為大齊。他不僅任用義軍首領做官,還留用了一批沒有逃出長安城的唐朝官員。這時唐朝節度使鄭畋聯合各地唐軍,對長安城展開了四面合圍的攻勢。 義軍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小,糧食供應發生了嚴重困難,形勢十分危急。

雪上加霜的是,義軍的一位重要將領朱溫投靠了唐軍,使得義軍的力量大大削弱。 而唐朝又招來了沙陀貴族和雁門節度使李克用率領的四萬烏衣軍。 義軍處境十分艱難。十幾萬義軍奮力迎戰,無奈唐軍人數眾多,供應充足,義軍雖苦鏖戰,還是戰敗。

一位失意的書生對大唐帝國的討伐——再論黃巢起義

朱溫畫像即後來建立後梁的梁太祖

黃巢只好率領義軍突圍,撤出了長安。後來黃巢又率兵圍攻陳州,未能攻破,只得撤兵。唐將李克用和朱全忠率軍緊追不捨,義軍死傷無數,尚讓等義軍將領紛紛向唐軍投降。

黃巢收集起千餘義軍 ,逃到了泰山東南部的狼虎谷,不料卻被自己的外甥殺害。至此,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失敗了。

一位失意的書生對大唐帝國的討伐——再論黃巢起義

李克用畫像

黃巢起義失敗的原因

黃巢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封建社會的農民是分散的個體生產者,由於歷史的階級的侷限性,他們不代表新的生產力,也不能創造新的生產關係來代替封建的生產關係;農民的小生產者的地位,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制定明確的戰鬥綱領去團結一切人民群眾,不可能長期維持嚴格的紀律去戰勝強敵,也不可能用科學的方法去總結鬥爭的經驗,更不可能運用這種經驗去指導鬥爭的實踐。

具體說來,黃巢起義失敗的原因在於:

  • 第一,黃巢起義軍雖然打出了"平均"的旗號,但卻缺乏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來實現廣大農民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平等要求。
  • 第二,黃巢起義軍中存在著嚴重的"流動主義"思想作風。他們曾經長期採取單純的流動戰術,常以招降納叛的手段去擴大軍力,並熱衷於城市的物質財富,不重視根據地和地方政權的建設,故當唐軍圍攻長安時,起義軍兵糧來源斷絕,致使自己處於被動困境。
  • 第三,起義軍佔領長安後,農民領袖產生了驕滿情緒,黃巢忙於做皇帝,未能及時追殲唐朝流亡政權,致使唐軍得以重新集結,並勾結沙陀貴族李克用的軍隊,包圍了長安。
  • 第四,黃巢起義後期,軍事盲動主義表現得十分嚴重。長安失守後,黃巢率軍轉戰河南,這時他本應避實擊虛以保存實力,而他卻放棄了以往常用的游擊戰術,長期屯兵於陳州堅城之下,與唐軍做大規模硬拼消耗的陣地戰,結果屢戰失利,喪盡了起義軍的有生力量。
  • 第五,起義軍的內部分裂與將領的動搖投敵,尤其是在起義軍處於困境時大將朱溫的叛變,大大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
一位失意的書生對大唐帝國的討伐——再論黃巢起義

義軍攻陷潼關

黃巢起義的影響

黃巢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抑制了土地兼併的急劇發展,使許多農民獲得了土地,也減輕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從而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宋代經濟發展開闢了道路。黃巢起義歷時10年,其南征北伐往來行程約有2萬里。進入長安時起義軍人數達到60萬。在中國歷史上,這是一次規模十分巨大、影響非常深廣的農民大起義。

黃巢起義軍殺死了大批封建宗室和官僚士族地主,徹底掃蕩了魏晉以來的世族門閥制度,推動了五代十國和北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世族門閥一直壟斷政治,享有各種特權。經過隋末農民起義,氏族門閥制度並未被徹底摧毀。唐太宗曾編(氏族志》貶低山東氏族的地位,但其在朝廷仍有相當實力;同時,唐初政權也被關隴集團所把持。武則天雖打破了關隴集團舊官僚對官爵的把持,將政權開放給一般中小地主,可是在中唐以後朋黨之爭時,舊門閥世族的勢力仍然很大。在氏族門閥制度下,貴戚子弟即使無德無才,也可憑藉門第做起官來,對政治起著很大危害作用。黃巢早在青年時代,因多次參加進士考試不第,對門閥士族地主壟斷政權的狀況就十分不滿。後來,農民起義軍到處打殺官僚士族地主。

經過黃巢起義的掃蕩,唐末的官僚士族大地主多被殺死,譜諜散亡,門第風尚,全被摧毀。

《新五代史·豆盧革傳》記載說:"唐梁之際,仕宦遭亂奔亡,而吏部銼選,文書不完,因緣以為奸利,至有私育告救,亂易昭穆,而季父母舅反拜侄甥者。"

《通志·氏族略》也記載說:"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之婚姻必由譜系,……所以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故其書散佚,而其學不傳。"

黃巢起義摧毀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軍閥割據混戰的黑暗社會的僵死局面,並迫使五代十國的新統治者調整政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為社會由分裂向統一過渡準備了條件,從而推動了歷史繼續向前發展唐末土地兼併,賦役苛重,生產破壞,人民困苦。同時,宦官擅權,朋黨傾軋,藩鎮割據混戰,政治黑暗,社會倒退。

黃巢起義結束後,唐王朝已經名存實亡。腐朽的唐王朝的滅亡,打破了唐末黑暗社會的僵死局面,使歷史出現了新的轉機。激起的五代十國雖然仍是軍閥割據政權,但北方基本上統一。特別是五代十國的許多統治者出身大都寒微,經歷過黃巢起義,他們多少能吸取唐亡的教訓,調整政策,實行獎勵農耕和輕傜薄賦。

一位失意的書生對大唐帝國的討伐——再論黃巢起義

黃巢稱帝

結語

唐朝末年的王仙芝、黃巢所領導的農民戰爭很有典型意義,它較為全面地反映了農民戰爭的規律:為求生存,農民才會鋌而走險揭竿而起;"純粹"的農民,承擔不起農民戰爭領導者的重任;建立農民政權是農民戰爭的需要;"平均"、"均平"成了農民戰爭的走向;沒有引發全民大起義的農民戰爭是推翻不了封建王朝的。

雖然黃巢起義軍攻佔了長安,並建立了"大齊"政權,但逃亡途中的唐僖宗策劃反撲,傳檄天下藩鎮,並聯合沙陀貴族李克用、党項族拓跋思恭,共同進攻起義軍,長安陷落,黃巢戰敗自殺,歸於失敗。這或許可以說明,任何沒有促成全社會大起義的農民戰爭,註定避免不了失敗的命運這一農民戰爭的普遍規律。


參考文獻:

1. 《資治通鑑》

2. 《全唐文》

3. 《燕翼貽諜錄》

4. 《舊唐書·黃巢傳》

5. 《新五代史·豆盧革傳》

6. 《通志·氏族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