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浅析秦末、西汉末年以及东汉末年的三场农民起义

引言:从秦末开始,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就开始爆发。秦之后的王朝大部分都是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的。可以说,农民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历史的面貌。秦末、西汉末年以及东汉末年的三次起义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起义类型。此后的农民起义也可以按此归类。

秦末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

浅析秦末、西汉末年以及东汉末年的三场农民起义

秦末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

秦的统治思想从商鞅变法开始一直是用的法家思想,到秦始皇时期,这种思想中的"霸道"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秦朝的建立更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靠短时间内压迫剥削百姓的方式成就的。秦始皇为了宣扬自己的功绩,同时也为了巩固集权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规模巨大的土木工程建设,征发了各种徭役赋税,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秦朝的刑法也十分严苛,专任狱吏,执法残暴。"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更是引起了各阶层的不满。加之秦朝是统一了战国各国才建立起来的,原先的各国贵族对秦朝的统治必然不满。在这样的条件下,由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

颠覆新朝的起义——绿林赤眉起义

汉朝分为了两个朝代,在西汉和东汉末年都发生了起义。

西汉的鼎盛时期是在汉武帝时期。经过西汉初年的修生养息,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已经发展强大起来,汉武帝由此进行了开边与改制。所谓开边,就是对边疆的国家进行军事战争,战争的爆发对边疆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流民愈加增多。尤其是从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统治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提倡无为而治的黄老之道变成了外儒内法的董仲舒改良的儒家学说。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从汉武帝开始,西汉的刑法十分严酷,不仅借酷吏之手来用法,为了镇压农民,打击豪强势力,还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上修订法律,并

盛行"春秋决狱"。到汉元帝时期,在对豪强势力的政策上,又实行怀柔政策,使得本来就严重的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再加之皇帝的沉迷享乐,吏治十分腐败,徭役赋税愈加沉重。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农民大量流亡,沦为奴婢,由此,西汉的社会主要问题就是土地兼并以及奴隶问题。

浅析秦末、西汉末年以及东汉末年的三场农民起义

王莽

为了解决这两个社会问题,维护统治集团的统治地位。西汉的统治阶级提出了"再受命"和"易天改命"的说法。王莽就是在"易天改命"的说法下,取代汉朝宗室,建立新朝进行改革的。王莽的托古改制,虽然抓住了主要的社会问题,但是由于他是在豪强势力的支持下上台的,托古改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豪强势力的利益,很快,王莽就被抛弃了。再则,王莽的托古改制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并不能切实解决社会问题,反而由于王莽并不能控制这些豪强地主势力,使他的政策成为了豪强地主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剥削人民的工具。为了推翻统治阶级,拯救自己,已经无路可退的农民终于爆发了起义。

浅析秦末、西汉末年以及东汉末年的三场农民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路线图

在西汉末年以及推翻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中,最为著名的是绿林赤眉起义。绿林和赤眉两支起义军都是由农民构成的。他们进行起义斗争,反抗西汉王朝和王莽政权,是出于走投无路的,但是他们自身并不清楚要达到什么样的政治目的,没有正确的思想引领他们,希望有一个权威来引领他们。出于这种考虑,绿林军在西汉宗室刘玄加入后,又在社会上"人心思汉"的思潮下,拥立刘玄作为皇帝,恢复喊得国号,年号为更始。其实,在这个时候,南阳的豪强地主刘秀等人也在绿林军中,拥立刘玄不拥立刘秀,这也是农民起义的首领坚持农民军领导权的结果。在绿林军节节胜利,迁都长安的时候,成为名义上的首领的刘玄等人却失掉了初心,逐渐骄奢淫逸,排除异己,不接纳赤眉军。这些行为让更始政权成为了一个封建割据势力,不仅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反而成为了改朝换代的铺路石。

与宗教相结合的起义——黄巾大起义

浅析秦末、西汉末年以及东汉末年的三场农民起义

光武帝——刘秀

刘秀建立了东汉后,为了解决社会的矛盾,恢复统治秩序,他进行了种种改革措施。但是,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反而逐渐减弱。刘秀对中央机构的调整,也为东汉的外戚和宦官专权埋下伏笔。由于刘秀建立东汉是由各豪强地主支持的,为打击控制豪强地主势力,曾颁布度田令。这是一场中央与地方豪强的较量。但是这场较量的结果并没有打击到豪强,反而使其成为了一个形式上的制度,并没有实际作用。到了东汉末期,豪强地主势力愈加膨胀,他们拥有自己的田庄和私人武装,这使得东汉的土地兼并愈加激烈。宦官和外戚的专权更使得东汉的政治环境十分黑暗,正常的封建统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难以为继。农民起义开始大规模爆发,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在经历了一次次小规模的战争后,其范围开始从沿海走向内地,暴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由于,东汉时期常常对外征战,一些起义还与羌人和蛮人的反抗斗争相呼应。不过由于起义多以流民为主体,具有流动性和分散性,豪强地主的武装都将其镇压了下去。一昧的压制,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最终全国性的黄巾大起义爆发。

黄巾大起义是借助宗教的形式发动的。流行于东汉末年的太平道的教主张角在传教过程中了解到了统治者带给百姓的痛苦,从而有了起义的想法;又通过用符水治病的方式吸收了许多教徒。张角将教徒按地区分为大方和小方,以此来领导众人。黄巾起义以黄巾作为区别的标志,打出了要推翻东汉统治的口号。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战争就爆发了。黄巾起义的失败在于此时的豪强地主具有强大的武装,农民不能集中力量进行进攻。而且从黄巾起义的各路义军集结的地方来看,他们大部分集中于统治中心地区,孤军奋战

,难以接应。此外,由于领导者并不精通战争,战术指挥上也存在失误,由百姓组成的义军未经过训练,战斗素质差。最终,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还是被镇压了下去。但是,它最终还是瓦解了东汉政权,间接结束了极端黑暗腐败的外戚宦官政治。

浅析秦末、西汉末年以及东汉末年的三场农民起义

与宗教相结合的起义——黄巾大起义

对三场农民起义的总结

纵观秦朝末年和西汉以及东汉末年的三场农民起义的原因,不难看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统治者对底层百姓的压迫太过于沉重,完全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范围。而且,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了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遇到暴君暴政,再加上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农民起义自然而然就开始爆发。

这三场战争也可以将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秦末的大泽乡是由于秦朝统治者单纯的暴政引发的。秦朝第一次实行中央集权制,统治集团缺乏政治经验,只是一味的按照一直实行的法家思想来进行统治,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酷的法令刑罚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推翻新朝的绿林赤眉起义是有乱而治的类型。它虽然起因是皇权、豪强地主和农民三方面的利益纠葛,但最终的结果体现了古代一治一乱的历史宿命。这种农民战争处于新旧两个王朝的衔接处,是新王朝建立的奠基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是第三个类型"乱后未有正果

"。它没有像绿林赤眉起义后建立了一个新王朝,反而在瓦解了东汉的统治后,陷入了政治动荡的局面。

农民战争并不是动乱的根源,它是底层百姓忍无可忍的产物,是古代社会政治体制运转的有机部分,也是历史前进的清道夫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