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三家分晉的故事告訴我們,管好下屬真的很重要

今天,我們就從《資治通鑑》的開篇講起。《資治通鑑》的開篇是從周威烈王23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開始記載的,為什麼從這一年開始記載,那是因為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而這件事被司馬光認為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也是司馬光所認為的春秋和戰國時代的分水嶺。這件事就是周威烈王分封韓、趙、魏三家的族長為諸侯。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這個周威烈王,初次分封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國君。

這個周威烈王的名字叫做姬午。

三家分晉的故事告訴我們,管好下屬真的很重要

至於這個周威烈王為什麼要分封這三家為諸侯,歷史上一直是眾說紛紜,幾種典型的說法有:

1.當時周威烈王為了籠絡他們。

2.周威烈王為情勢所迫,不這樣分封不行。

3.已經成這種局面了,封不封的不重要了。

那麼司馬光為什麼會認為這件事這麼重要呢?

這是因為司馬光認為這中間有一個"禮"的問題,說起這個"禮"來,有點複雜,它可不簡簡單單的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禮貌,禮儀這樣,這裡的"禮",簡單說就是指的是"制度"。

三家分晉的故事告訴我們,管好下屬真的很重要

司馬光認為周威烈王這樣做是違背了制度,別人違背制度是別人的事,但是作為制度的制定者帶頭違反制度,這就告訴了大家,這個制度是可以改變的,那這樣的制度誰還會去遵守。

司馬光用一大段的"臣光曰"的議論來闡述"禮",也就是制度的重要性,文章很長,就不全文引用了,只引用一些重要的語句吧。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剛才我們所講的,"禮"到底是什麼的問題,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就是,臣司馬光說:我知道天子的職責中最重要的是維護禮教,禮教中最重要的是區分地位,區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麼是禮教?就是法紀。什麼是區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別。什麼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三家分晉的故事告訴我們,管好下屬真的很重要

司馬光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就可以看出,它一直在強調這個制度的重要性,而且他在下文中,也講了如果這些制度被破壞後的結局是什麼,我們再來讀一段原文。

烏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類糜滅幾盡,豈不哀哉!

司馬光所講的意思就是,哎呀,君臣之間的禮紀既然崩壞,於是天下便開始以智慧、武力互相爭雄,使當年受周先王分封而成為諸侯國君的聖賢后裔,江山相繼淪亡,周朝先民的子孫滅亡殆盡,豈不哀傷!

三家分晉的故事告訴我們,管好下屬真的很重要

司馬光這段話是他對"三家分晉"這件事的看法。他認為,周威烈王帶頭破壞周王室制定的制度,那麼還有什麼人會去遵守呢?既然最後一點顧忌都沒有了,那麼大家就會完全為了各自的利益的去爭奪,那麼,在整個周王朝,就沒有什麼禮義可以講了,有的就是力量和智慧在爭鬥了。

司馬光這樣認為對不對?不好說,現在史學家爭論的比較厲害,有的就認為,當時的周威烈王的實力還不如一個普通的諸侯,他又怎麼能阻止的了?對此,司馬光也在文中有他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即使已經成事實,但是你周王室也不應該去承認!因為,對於周王室來說,剩下的只有道義了,如果道義上再支持他們,那他們合法化了。其實司馬光的意思還是指的是,要恪守禮制。

三家分晉的故事告訴我們,管好下屬真的很重要

那麼我們現代人能從這件事情上,學到什麼東西呢?其實我們在這個事情上還真能學到不少東西。

這個故事首先告訴我們,一個制度在制定過之後,就千萬不要再去破壞它,即使暫時困難一點,但是也不要開破壞制度的先例。

無論是最為大公司老總也好,或者只有兩三個人的小集體,這個法則一樣適用,其實它延伸出來的含義就是"以身作則",你如果不帶頭遵守,那麼你還希望誰去遵守,即使大家去遵守,那也是不甘心情願的,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家分晉的故事告訴我們,管好下屬真的很重要

《資治通鑑》中第一個故事三家分晉,就告訴了我們一件事,那就是制度很重要,一旦確立了制度,那就要認真的去遵守,不能朝令夕改,那麼就沒有人相信你了,一旦失去了"信",可能你的公司或者企業就岌岌可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