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下策之局"中的李密:一事無成苦爭戰


導語:隋朝末年,天下紛爭。李密從一介逃亡之士,迅速崛起,成為奪鼎天下的英雄人物。然而,他沒有利用好形勢,犯了一連串關鍵性的錯誤。雖然一直戰鬥不已,卻像陷入一個"下策之局"之中,無法進行突破,以至於兵敗將亡,只得投靠他人。這一切的根源在於他的個性特點上:李密是一個極善於計謀的人,卻缺乏果敢堅韌的精神。誠如宋人蘇軾之言:

"夫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一、李密前傳

李密出身於高門世家,曾經擔任隋宮的宿衛。隋煬帝看到這個宿衛,心裡就不舒服,就對宇文述說,不要讓他當宿衛。宇文述回頭找到李密,對他說:"老弟聰慧異常,應當專心於才學,當個宿衛不是出路。"李密信以為真,就稱病離職,專心讀書去了。李密喜歡《史記》、《漢書》等史書,以及兵書,常常讀得忘記疲勞,而且讀書十分有心得。越國公楊玄感在半路上遇到他,跟他說了幾句,立刻感到這是一個不世出的英才,傾心交結。



隋煬帝三次東征高句麗,弄得四海沸騰,民不聊生。當他在遼東前線督戰時,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叛。起兵之後,該如何發展?李密提出三策,上策是直撲臨榆關,扼住隋煬帝的退路,將其逼死在遼東;中策是西入關中,關中四塞之地,可以帝王之基;下策是攻克東都洛陽,號令四方。李密指出,這下策的問題在於,東都的防守極為嚴密,一旦攻不下,就會消耗很多時間。

楊玄感卻把下策視為上策,還說:"眼前的東都攻克不了,還有什麼軍威可言?"(記住:這一錯誤,李密也會犯!)楊玄感果然攻城不克,在各方勢力的圍剿下,很快敗亡,李密也只得逃亡。

此時,原東都法曹翟讓,坐事當斬,逃亡於瓦岡。翟讓聚集了上萬人馬,成了一股很有勢力的"盜賊"。李密在逃亡途中,觀察天下豪傑,認為翟讓最為強大,就前去投靠。起先翟讓並不看重他,他就給他出了不少計謀,還充當說客,使不少小股"盜賊"投到翟讓帳下。漸漸地,翟讓對他十分信任。在立下幾次大的戰功之後,李密有了自己的統屬。他治軍嚴整,賞罰嚴明;而翟讓貪婪殘忍,所統士兵傾心於李密。


隋朝在一些重要的軍事要點上,設置了糧倉,儲備了大量糧食。洛口位於洛陽東北,周長二十多里,內有地窖三千座,每窖容有糧粟八千石。李密率七千精兵,突擊百里,佔領了洛口糧倉。之後,他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周圍百姓都彙集而來,各路英豪紛紛投靠到李密帳下。

李密由此大功,升為"魏國公",開府設班,由此徹底擺脫了一介書生的形象,以一方統帥的姿態,逐鹿於中原。


正所謂:

"大鵬一日隨風起,扶搖羊角九萬里!"


二、"下策之局"纏鬥

李密的征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與越王楊侗、王世充、宇文化及,以及再與王世充決戰。

這四個階段都圍繞著東都。攻打東都,是李密早就知道的下策,可是他陷於 "下策之局",無力自拔,最後葬送了奪取天下的機會。

下文就選擇幾個精彩的決策與戰事,來描述這四個階段的戰事。

第一階段,與楊侗的戰鬥

在東都與洛口之間,有一道天險叫虎牢關。虎牢關東臨平原,西倚峻嶺,自古以來易守難攻。越王楊侗派裴仁基駐守。裴仁基治軍有方,每次打了勝仗,就把會繳獲頒給將士。這卻遭到了監軍蕭懷靜的阻止,引了不少將士的不滿。蕭懷靜卻多次上表指責裴仁基的種種不是。李密就派人勸降裴仁基,此事也被蕭懷靜探知,他再次上了密奏。於是,裴仁基殺掉了蕭懷靜,把虎牢關獻給了李密。

有了裴仁基的相助,李密進展更為順利,打到了東都城下。面前城高池深的東都,柴孝和對李密提出建議,說:"關中地區是霸業之基,眼下最好的安排是翟讓守住洛口倉,你率軍突進關中,那樣就大事可成。如果慢了一步,關中被其他英雄佔領,那就後悔莫及了!"

李密答道:"你說的正是上策,我也考慮很久了。但是我手下的兵多是山東人,既然東都還沒有打下來,怎麼會肯隨我西進呢?"

柴孝和說:"既然大軍不能西行,那我來當你的先行者。"於是,柴孝和只帶了數十個騎兵西進,到達陝縣之時,已經聚焦了上萬流寇。然而此時,李密中箭受傷;隋軍反擊,獲得勝利。柴孝和收攏的部眾也隨之而散,只好回到洛口。

在這一階段的戰鬥中,李密對於攻東都,明知不可而為之;對於西入關中,明知上策而不能從之。說明他已經陷入"下策之局"之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這不是勇氣,而是愚昧。


第二階段,火併翟讓,纏鬥王世充

王世充本是胡人,他的母親改嫁於王姓官員,他也改為王姓。他長得捲曲的頭髮,聲音猶如狼叫。但他特別擅長於文字與言語的表達,靠著一張嘴,能夠把黑說成白,把白說成黑。別人知道他說的不對,卻辯論不過他。王世充還擅長拍隋煬帝的馬屁。當初隋煬帝要南下江都時,很多耿直的大臣以死反對。只有王世充完全支持隋煬帝的想法。到了江都之後,他又賣力地為隋煬帝收羅美女。因此,隋煬帝非常信任他,把各地彙集的隋軍交給他,讓他到東都消滅瓦岡軍。

王世充初到東都,想要奪回洛口倉,卻吃了大敗仗。李密率軍從背後突擊,王世充的十萬大軍被斬首數千,溺亡上萬,因為凍餓而死者又有數萬,只有千把人生還。

然而此時,瓦岡軍中發生了一件大事。翟讓名義上是瓦岡之主,但軍功多由李密所立,將士多歸心李密。這讓翟讓的親信很不滿,他們密謀著除掉李密。李密先下手強,在一次酒宴上,他獻給翟讓一把好弓。翟讓正拉開弓弦之時,就會李密的手下從背後一刀給殺了。

這一火併行為,給瓦岡軍帶來了裂縫,特別是翟讓的老部下還擔任了重要的軍職,他們害怕李密會他們下手。


以上,用一句詩來形容就是: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第三階段,擊敗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是宇文述的兒子,他掌握禁衛軍。隋煬帝棄天下不顧,南巡江都過著荒淫的日子。宇文化及將其腦袋砍下,又將隨行的皇室子孫及軍國重臣幾乎全部殺掉。隨後立了楊浩為傀儡皇帝,自立為大丞相,總管軍政。然後,他率軍十萬禁軍,北上東都。

當東都聽到隋煬帝被弒的消息後,立即立了越王楊侗為帝。當宇文化及的大軍來臨時,東都與李密都感到威脅極大,於是他們和好,以對付共同的敵人。

宇文化及先與李密交戰,其目的是奪取糧倉。宇文化及與李密在陣前互相指責。李密說:"你本是一個匈奴奴隸,受國家厚恩才有富貴,你卻做出弒君行為。你不以諸葛瞻為榜樣,卻與霍禹一個德行,真是天地難容!"

宇文化及聽了,愣了好長時間,才說:"我是來跟你說對殺的事情的,你說什麼書上的東西。"

眾軍聽了,都知道宇文化及是個不學無術之人。

兩軍交戰,打得十分慘烈。李密中箭墮馬暈了過去,幸虧秦叔寶奮力救援,才倖免於難。宇文化及沒有軍糧,手下將士隨之譁變,只得率領部分人馬北逃。

這一戰,李密收降了大量的隋軍禁衛軍,這些人個個驍勇,令他十分高興。但是,他的舊部損失太大,很多勇將都已陣亡。


正所謂:

"殺敵一千,自傷八百。"


第四階段,與王世充的最後一戰

王世充困守東都,糧食已盡,他集合最後的人馬,挑選了二萬精銳,要作最後的決戰。這一時機也選得比較好,正是李密與宇文化及大戰之後,軍力受到很大損失之時。

裴仁基對李密建議說:"王世充把全部精銳都派來了,那我們可以一部分兵力守住要路,另派精銳三萬繞後攻擊東都。王世充如果退兵,我們就不打東都;如果重新進軍,我們也進攻東都。這樣反覆幾次,王世充就會大敗。"

魏徵也說:"我們上次與宇文化及作戰,精銳損失很多。這次對付王世充,不必與其交戰,只需要深挖溝、高築壘,不出十日就可以把他打敗。"

李密自己也認為:"王世充沒有軍糧,所以前來拼命,他的士卒十分精銳,兵器十分精良。不必與其硬打,守住陣壘十天後,就可以拿下他的首級。"

然而主戰的聲音十分強烈,特別那些剛投降過來的禁衛驍勇,迫切想要立功。李密沒有堅持自己的判斷,答應出戰。

這正好中了王世充的下懷。他的士卒懷著必死之心,奮力進擊。而李密卻疏於防守,大營被突破,眾軍大駭,四散奔逃。

李密收攏敗軍,要回到大本營洛口倉。可是洛口倉守將邴元真竟然投降了王世充。原來,邴元真個性貪婪,而且是翟讓的親信之一。李密早有意除掉他,卻遲遲沒有下手,反而讓他看守洛口倉。邴元真也知道李密的意圖,這一次就把城獻給了王世充。

有詩云:

"六門曉夜任開張,家賊難防事可傷。"


三、尾聲

失去了洛口倉,沒有了糧草,該向哪裡去?當時,李密軍還據有黎陽倉。但是,黎陽倉的守將是徐世勣,他也是翟讓的舊部。李密有了顧忌,不敢去投奔黎陽。最後,他率領二萬兵馬投奔關中的李淵去了。


其後不久,李密又背叛李淵,被追兵殺死。李密寫了一首詩,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一朝時運會,千古傳名諡。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