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為什麼不是張良、蕭何呢?

教予知老張說


管仲樂毅是金字招牌,張良蕭何則是要不得的爛招牌。


管仲、樂毅的功績是安邦強國

齊桓公,又叫公子小白,曾經與兄弟為了齊國皇位展開了一場與時間的賽跑,管仲當時站在齊桓公的對立面,還曾射傷了公子小白。後來齊桓公冰釋前嫌,通過任用管仲治理齊國,大興改革、富國強兵,讓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後世人尊稱為管子,並被譽為法家的先驅,當然也有一說其是妓院的祖師爺,這是閒話了。

樂毅,本是趙國人,因趙武靈王被兒子困死,心灰意冷的離開趙國,來到了燕國,輔佐燕昭王富國強兵。燕國軍隊在樂毅的統帥下,帶領五國聯軍連下齊國70餘城,差點把齊國滅了!並且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此二人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先期不太咋地的國家,經過二人一頓倒騰後,都變得很強大。凸顯了二人的治國能力。

張良、蕭何做的可是起義建國

張良曾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後又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同樣蕭何曾經是秦國縣吏,卻欺上包庇在逃犯劉邦,後又殺了頂頭上司,跟著劉邦號召了一批起義隊伍。說白了,張良和蕭何玩的是造反!

雖然在諸葛亮在隆中“修理地球”挖坑種菜的時候,漢室江山已然名存實亡。

但這個破爛招牌依舊被各路梟雄掛在門面上,心裡雖然不承認,但口風誰都很緊,畢竟鋼鐵直男袁術眾叛親離的例子就在眼前。基於這個原因,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就選擇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既宣揚了自己對漢室江山的忠誠,又讓天下人都知道,自己要輔佐明主!

管仲和樂毅的知名度也很高,老百姓一聽,就知道是一位遠大志向的有為青年。

但如果諸葛亮把自己比作張良蕭何,那大家首先考慮的就不是他的才能了,而是知道他要造反!誰跟他走的近,是要當劉邦麼?只可惜更可能是第二個袁術!估計劉備也會避之不及。


船伕聊名著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出自於三顧茅廬時的隆中對:“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之信然。”之所以自比管仲、樂毅源自於諸葛亮出生於琅琊,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沂,齊魯大地,管仲因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而廣為歌頌,樂毅因統帥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而得以傳唱,因而齊魯大地有著不少傳唱兩人故事的歌謠。而《梁父吟》是齊魯歌謠,一說是諸葛亮所做,可見諸葛亮對於齊魯歌謠是多麼的喜愛,那麼他對於管仲和樂毅的推崇自是可以理解的,而諸葛亮號臥龍,胸藏萬甲兵,腹有乾坤計,所以自詡管仲、樂毅實在是在正常不過的了。

至於說諸葛亮為何不自比張良、蕭何,這個答案一部分在劉備身上,諸葛亮的理想是輔佐明君,匡扶漢室,然漢室猶在,除非他去輔佐劉協,否則他自比張良、蕭何就是打劉備的臉。古代最是講究禮法的,以當時的局勢,諸葛亮要匡扶漢室,只得輔佐宗親,而皇帝還在,他要自比張良、蕭何,沒有那個宗親敢冒著謀逆犯上的名聲接受諸葛亮的輔佐了。

還有一部分原因在管仲、樂毅、張良以及蕭何身上。諸葛亮自輔佐劉備時就是軍政一把抓,劉備手下包括關於和張飛,都無人能能抗衡。管仲雖然是偏治國方向,但就是權柄而言,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而樂毅的軍威之盛也是諸葛亮所追求的,相比之下,張良雖能謀算天下,但終究只是一個謀士,靖平天下後就歸隱而去了,而蕭何雖為丞相,但權柄確實不夠,且只偏於內政,沒漏出半點軍事才華,一個呂雉就壓的張、蕭無可奈何,就這些方面來說,諸葛亮是不願意與張良、蕭何做對比的。

總之,諸葛亮胸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也需要絕對的權柄和舞臺才能得以發揮,自是隻會自比管仲、樂毅,無意於張良和蕭何一路。


達達說歷史


《三國演義》中徐庶像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說道“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而諸葛亮為何不比張良、蕭何呢?

從管仲、樂毅、張良、蕭何的能力我們就能看出。

管仲,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的左庶長、著名政治家,相當於宰相治理齊國,他治下的齊國成為當時諸國的霸主,聲望十分之高,並且協助齊恆公北伐和南下,軍事上也頗有成就;

樂毅,戰國後期著名軍事家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他曾統帥燕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頗高評價;

張良,蕭何都是,漢王劉邦手下謀士,為劉邦的天下建立了赫赫功勳,威名流傳後世,劉邦稱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稱蕭何“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

從對比中我們能看到張良、蕭何都是文臣謀士,沒有軍事上的成績,而管仲、樂毅不僅僅是政治才能出眾,軍事才能同樣也出眾。所以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是對自己軍事才能的肯定,但是諸葛亮沒有看清自己的優點,所以時人多以他更像張良、蕭何等人,政治才能和戰略規劃才是強項。


帝國烽火


張良、蕭何乃是漢初三傑其中二人,對漢帝國的建立居功至偉,而管仲、樂毅並沒有立下如此功勳。但諸葛亮卻不以之為偶像,他的偶像是管仲、樂毅。為何?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管仲、樂毅是出將入相的代表。

出將入相,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才是大丈夫所追求的終極目標。這也是諸葛亮為此奮鬥的目標,而他也做到了。

管仲,尊稱為管子。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政治上強齊圖霸,輔佐桓公九合諸侯;經濟上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軍事上北戰山戎,拯救各諸侯國於水火。齊桓公能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是頭號功臣,管仲死後,齊桓公死無全屍。

樂毅,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來受到燕王猜忌,樂毅慷慨地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表達自己的忠心,之後曾在燕趙兩國都任過客卿,雖然在文上達不到管仲的成績,但也不失為文武雙全之人。

至於張良、蕭何,與韓信並稱漢初三傑,他們應該說是各司其職,張良是謀略家,蕭何是政治家,韓信是軍事家。他們都是一世人傑,但都沒有達到出將入相的程度。張良在建國後,基本賦閒;蕭何是出色的管理者,但並沒有帶兵;韓信最為可惜,作為劉邦和項羽之外的第三股勢力,他是天才的軍事家,確實蹩腳的政治家,為此喪了命。

翻看諸葛亮的生平,他也是踐行著出將入相的路線,尤其是蜀漢建國後,諸葛亮一邊打理蜀國朝政,一邊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雖然含恨五丈原,但諸葛亮的聲譽卻超越了兩位前輩。

唐·杜甫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黑水布衣


管仲、樂毅和張良、蕭何是有明顯區別的,管仲與蕭何接近,治國才能優於軍事才能,但管仲也有軍隊之功,如助齊桓北戰山戎壓服楚國等,他的戰略也是有目共見。樂毅以弱國弱兵,大破強齊只餘莒即墨。張良蕭何軍陣不是所長,張良長於謀略,下邑定謀奠定漢朝基業,蕭何後方無虞糧草無憂,都是劉邦的強力臂助。卻不適合當心懷大志的諸葛亮的偶像。


從諸葛亮的一生可知,確實是接近管樂而非張蕭,以當時的形勢看,諸葛亮就算欲當張良蕭何也不可得,因為要做這兩個人,主君只有一個選擇,就是曹操,東吳與劉備等都處於弱勢存亡之中,而曹操,對類似張良蕭何的人才卻不是急需,他有郭嘉荀彧等大才,荀彧就足以對壘蕭何,何況還有賈逵鍾繇等內政之才。而張良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郭嘉就做得很好,何況曹操本身也具有這兩個人的才能。(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管仲樂毅有共同點,都是幫助國君轉弱為強,一鳴驚人的相輔,管仲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樂毅受燕昭王之恩,因之前齊宣王因子之之亂,乘勢破燕,燕國差點滅亡,黃金臺招賢后,吸引帥才樂毅到燕,統帥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諸葛亮的自比管樂,也寄託了他扶弱變強,輔助弱君的潛在想法。

更重要一點,管仲在國內地位超然,幾乎可說政由己出,不受國君制肘,連齊桓公也得聽從他的安排配合,甚至對後事也多所安排叮嚀,正是全能型保姆型的國相,是國君的仲父,這正符合後來諸葛亮輔助劉禪時的地位。管樂二人還有一點,都是由於君主的禮賢下士而得以大展身手,管仲得鮑叔牙舉薦,正如徐庶薦諸葛,而得到君主的賞識重用,樂毅是燕昭王黃金臺招來,含有懷才不遇渴望明主慧眼識人的寄託。(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而這些,張良蕭何都不具備,張良是在復韓的路上碰到劉邦義軍,交談之下互相心折,最後陰差陽錯走在一起,有很大的偶然性。張良的戰陣之才也不行,帶著項梁給他的部隊在舊韓之地復國,幾個月沒有打下一座城池。蕭何是劉邦起兵時的同伴,各方面與諸葛亮的渴求差得更遠,雖然二人都有內政大才。以後來的事看,諸葛亮自比管樂是非常合適的,自我定位非常準確。


南方鵬


管仲,樂毅,一個為相,一個為帥,屬於兩個領域的大才,這兩個人如果融合在一起,那歷史上絕對是很罕見的。

管仲的是春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政治家,經濟家,軍事家,哲學家,輔佐齊恆公成為春秋五霸,九合諸侯,尊王攘夷,屬於貿易戰的鼻祖。

樂毅戰記很少,屬於一戰成名,帶領五國聯軍連下齊國七十二城,在那個年代可能成為了喬丹一樣的神的存在,樂毅也是儒將,有計謀,圍而不攻,收買齊國人心的舉動,也是諸葛亮所佩服的。

而張良和蕭何就差點意思,張良善於謀略,蕭何善於後勤,這兩個人合體,應該當個宰相還行,如果政治軍事一起來,會力不從心,諸葛亮給自己定調的自比管仲樂毅,就是告訴世人,我能文能武,而且能力都是獨當一面的,誰用我,誰就能一統天下,要不劉備怎麼會三顧茅廬,俗話說,產品好不好,廣告打的好,事實也證明,諸葛亮確實萬古流芳,成為智慧的代表,甚至已經超越管仲樂毅。







音樂澎湃君


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年輕時便才學過人,且恃才傲世。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蹂躪漢室之期,諸葛亮隱居南陽,每以管仲、樂毅自比,時人不以為然,而終遇劉備三顧、隆中一對,天下三分、君臣死義。

那麼,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為什麼不是張良、蕭何呢?


這與諸葛亮內心執著的忠孝仁義倫理道德有著直接和根本的關係。《隆中對》中諸葛亮最後一句肺腑之言已證實了這一點:“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若……,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之所以一直等到27歲才肯出山,是因為他在這亂世之中仍心懷漢室,痛心漢主被那些奸人或玩弄於股掌之中,或棄之荒野而不顧,或自立叛漢,或擁兵自重包藏禍心。對世受大漢皇恩的諸葛亮來說,背叛漢室就是不忠不孝不義,因此這些奸雄既便實力再強也難入諸葛亮的法眼。他一直在尋找一直在等待匡扶漢室的真英雄出現,終於他等來了打著興漢旗號的劉皇叔。有野史傳,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許庶勸劉備親自訪見諸葛亮和劉備三顧茅廬才得見諸葛亮,都是諸葛亮為了投奔劉備而和司馬徽、許庶共同設下的局,因為一心光復漢室且仁慈天下的劉備太符合他夢昧以求的真英雄標準了。所以,雖然劉備地無一寸,兵不過萬,而且仗無不敗,狼狽不堪,但諸葛亮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劉備。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自比管仲、樂毅?先來看一下管仲,春秋時期齊國人,與周王室同宗,父為齊國大夫,輔佐齊國公子小白奪取君位,即齊桓公。齊桓公拜管仲為相,並稱之為“仲父”,開始了歷史上有名的“管仲改革”,興利除弊,富國強兵,征服諸國,一舉把齊國推向了霸主地位。再說樂毅,先祖乃魏將,封於中山(齊助趙滅之)。仕於弱燕,為亞卿,治國興燕,助燕昭王合縱攻打強齊,掛五國相印(燕趙楚韓魏)敗齊,對莒城、即墨圍而不攻,施以仁慈,收服民心。齊國以此施反間計,新繼位燕惠王中計,逼走樂毅,樂毅逃趙國封望諸君。燕惠王悔而致歉,樂毅慷慨寫下著名的《報燕惠王書》,明示與先王的相知相恩和對先王的忠心,釋前嫌,交好燕趙並任客卿,終不負與燕昭王的君臣之義。從上述可以看出,管仲、樂毅身上均有諸葛亮的理想志向:一是得遇明君,二是任相封侯,三是軍事強手,四是治國良才,五是君恩臣忠,六是仁慈之義,七是助弱成強,八是善始善終。因此,諸葛亮以管仲、樂毅自比,是對自己理想前途的期望和遠大志向的明示。


為什麼諸葛亮不以張良、蕭何自比?張良、蕭何雖然都是劉邦建漢的功臣賢士,但是他們不是諸葛亮心中理想的創業目標。一、他們助劉邦起義推翻秦朝,是為謀逆,是為不忠,是為亂臣賊子,這是主要原困;二、他們不是軍事治國全才。張良因拾履而得鬼谷子兵書,成就軍事之才,但建漢後便諱劉邦之忌隱退修仙去了,並無治國之功。蕭何在打江山之時只是劉邦的後勤部長,並無軍事之才,建漢後也因諱劉邦之忌巧取豪奪自甘墮落,雖保全身,但終無治國理政之功;三、他們和劉邦在建漢後互相猜忌,全無君恩臣義,也非善始善終。四、兩人均無任相之實,非諸葛亮之所願。五、在諸葛亮看來,二人結局算不得遇上明君,不是他的期望。因此,諸葛亮不屑以張良、蕭何自比。


今譚


管仲、樂毅、張良、蕭何,這四個人都是傑出的人才,也都立有不世之功。除去這四個人,在諸葛亮出山前的先秦和秦漢歷史中也有很多奇才,他們的功績甚至要遠遠超過上面這四個人。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偏偏要拿管仲和樂毅自比呢?這個問題還得從全局看待。

管仲與其他名臣的不同


1、管仲在發跡之前,做生意貪便宜,做官被辭退,從軍當逃兵,在常人眼裡就是一個大俗人,甚至連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質都沒有。對於這樣一個人,一般人都會敬而遠之,鮑叔牙卻欽佩不已,而且還不斷的為他找出路。諸葛亮自比管仲,就是想告訴他人,別用常人的眼光看待我,我的所作所為不是俗人能夠理解的。

2、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風光無限的春秋霸主,一大半的功勞要歸功於管仲的輔佐。同時,齊桓公為了感謝管仲傾盡一生且盡心盡力的幫助,從始至終都對他以禮相待,關心備至。諸葛亮自比管仲,就是告訴天下人,我有安天下之才,可以輔佐君王成就偉業。另一個意思就是提醒君王,不要辜負我一生嘔心瀝血的付出,要時刻對我感恩戴德。

樂毅與其他名將的不同


1、樂毅本是魏國的大夫,一次出使燕國時,得到了燕昭王的特別款待。為了報恩,樂毅辭掉魏國的職務,專門跑到燕國來為燕昭王效勞。燕國與齊國有仇,樂毅認真分析形式,整理出一套完美的策略,率軍攻下齊國七十餘城,為燕昭王出了口惡氣。諸葛亮自比樂毅,無非是說哪個君王要是有一雙慧眼能夠欣賞我的才華,我一定會忠心報答。同時也向天下證明自己有打天下的軍事才能。

2、在樂毅攻下七十餘城後,齊國僅剩莒城、即墨、聊城三個城池未被攻破。樂毅想要徹底瓦解齊國,對已經佔領的城池採取安撫政策,於是並沒有急於攻城。可是燕昭王此時去世了,燕惠王中了齊國大將田單的離間計,以為樂毅有私心,就免除他的職務,並召他回城。樂毅知道其中有詐,拒絕燕惠王的詔令,暗中逃往了趙國。諸葛亮自比樂毅,就是想表達只有君臣同心才能成就大業,所以君王一定要無條件相信我的所作作為。如若不然,我是不會向君王效愚忠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時,諸葛亮隱居深山,不問世事。實際上,天下大勢是什麼樣的,諸葛亮已盡在掌握之中。為了哪個明主能夠發現自己,並禮賢下士地來請自己出山,諸葛亮必需要想辦法為自己造勢,就像姜太公用直鉤釣魚一樣去吸引觀眾。造勢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吹噓自己的才能勝過政治家管仲和軍事家樂毅,完全有本事獨當一面。試想,哪個君王不想得到有如此通天之才的能人呢?在諸葛亮眼裡,劉備就是一條自願上鉤的大魚。當然,諸葛亮也確實有真才實學。


妖嬈史話


諸葛亮為什麼自比管仲與樂意,而不是張良與蕭何?這有跟古代文人的抱負有關。

在說文人抱負這一塊之前,我們先看一下管仲樂毅與張良蕭何的區別。

張良與蕭何是漢初三傑之二,但是兩人始終不過是劉邦下屬而已。蕭何以自汙來解除劉邦對自己的懷疑,張良在漢朝建立之後,只求封為留侯而隱退,可見兩人對於劉邦並不能坦誠相待。大臣與君主的關係,達不到十分信任的程度

管仲與樂毅則是另外一種情況。管仲輔佐齊桓公,被尊為仲父,可見齊桓公對其所信任程度,也可見管仲在齊國地位之高。

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了春秋首霸。

樂毅輔佐燕昭王,也許政治地位程度達不到冠軍的水平,但是在樂毅率領聯軍討伐齊國的時候,有人向燕昭王說樂意要做齊王,而燕昭王當真封樂毅為王,可見兩人信任程度。

所以管仲與樂毅,達到了古代文人所向往的聖賢時代的政治情況,君臣和諧。

君主擇善而從,垂拱而治,大臣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建功立業,而不必因為擔心受到猜忌而束手束腳。

所以諸葛亮所希望達到的是如同管仲與樂毅這般權重而不專的大臣,而不是唯唯諾諾活在君主猜忌下的能臣。


妖鬼雜談錄


'我乃鄉下人,偶然做前堂,胡言亂語粗淺見,以搏眾人笑'。


本人認為,諸葛亮是少有的千古奇才,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大有深意。至於他為什麼自比管仲、樂毅?而不是張良、蕭何自有他的用意和深遠考慮。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一、他想擁有一個明君,好能使他擁有一個施展能力和抱負的良好平臺,他想憑藉自己的能力和抱負做出一番事業來!

二、他本人非常欣賞和佩服管仲和樂毅二人,大家想想看,管仲和

樂毅在歷史上人們是評價特別高的,他們做了聞名天下的好多大事。 他們做了好事以後,他們輔佐的君王並沒有做'狡兔盡、走狗烹'的壞良心事,他們的一輩子善始善終彪炳史冊。

三、張良和蕭何是當時的本朝人,兩人一個功成身退隱居於山野來保全自己,一個靠自汙來保全自己。這都不是諸葛亮想要的。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諸葛亮所做的一切無可厚非,誰不想憑自己的本事做一番事業啊!誰不想自己事業功成後過輝煌、發達的日子啊!諸葛亮的想法和做法,無論是在過去和在現在都是非常正確的,


我們現在的軍神劉伯承元帥,他的一生在好多方面借鑑了諸葛亮的做法,劉伯承元帥的各種做法、想法,將會永遠的榮耀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歷史正向諸葛亮預測、預想的那樣,他的一輩子風光無限,做的好多事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彪炳史冊。

他和劉備的關係將會被後代萬人稱頌。我覺得他們的關係正應了那句話:'君恩深似海,臣義重如山'。諸葛亮的一生可以說是算無遺策,

但他在某一點上不如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他不懂得抓大放小,難得糊塗的策略。正是他的精明和智慧,主要是他勢必躬親的做法把他自己生生的累死了。用他老對手司馬懿的那句名言:'諸葛亮食少事煩,豈能久乎?'各位老鐵、各位老師們,你們怎麼看?希望大家不吝賜教,鄙人在此多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