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長平之戰後,奄奄一息的趙國,為何還能把燕國打得無還手之力?

用戶65996267


春秋戰國時期可謂是中國歷史長河中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一個時期,期間各諸侯國之間的征伐外交可以說為後世提供了大量可參考的經典案例,其中更是湧現出大量為後人所稱道的文臣武將!

其中趙國在戰國中後期也是擁有稱霸天下,統一華夏的資本的,尤其趙國經歷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之後,軍力更是大幅度的提升,長期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對抗中,不單單提升了趙軍的實戰經驗,更是大幅度提升了本國民的凝聚力,再有像趙奢廉頗李牧等一大部分名將的加持,趙國便更有了稱霸天下的資本!所以也只有趙國才能和秦國打出戰國時期最為慘烈的戰役,也只有趙國才能將秦國逼到動用全國之力才免傷獲勝(這裡當然也有趙軍臨陣換將,啟用趙括的原因)!從這整個過程來看,趙軍在整個軍事行動中,只有最後趙括的盲目自大和輕敵才是趙軍失敗的最重要原因(這裡也不排除趙軍後繼糧草不濟的原因)!可是也正因為如此,也和你體現了趙國軍民的一大隱藏屬性,就是對趙國高度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關於這一點個人認為,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在外在表現中,趙國在這一時期是最為明顯的!所以才有長平之戰後三年內,趙國反悔獻城激怒秦國後,又能屢次擊敗秦國的結果!

除此以外,趙國在經歷胡服騎射後,歷經幾代君王,早已在整個趙國中形成了全民尚武的性格(不僅僅只有秦國尚武),當面臨滅國的緊急時刻,名將尚存,高度的凝聚力和全民尚武的性情,才是趙國能閃耀出最後光芒的三大原因!

反觀燕國,地處北方,當時的情況,人少糧缺,長期被齊國欺負,戰國七雄中存在感最低的諸侯國,沒有之一,最大的閃光點是樂毅率六國軍隊攻下齊國七十餘城,這裡的重點個人觀點原因有三個:一是多國聯軍(燕軍沒這實力),二是聯軍中不乏各國名將(功勞體現在了樂毅身上,沒有貶低樂毅才能的意思)三是之所以選樂毅為主帥,更重要的原因是政治因素,為了平衡各國在聯軍中的勢力(這次討打齊國是秦國提出的,秦國放棄眼下各種利益誘惑,為了實現更為遠大的徹底削弱齊國的目的,這也是之前列國屢次聯合討打秦國失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單憑燕國是不能和任何一個諸侯國抗衡的。

燕國想要趁火打劫趙國,卻又忽視了燕趙兩國在軟實力中本身存在的巨大差異,才會盲目進攻,導致戰敗的結果。

純屬個人觀點,如有差異,歡迎各路大神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