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两个案例,两个知识点,学会别人绝对不知道的函数技巧


两个案例,两个知识点,学会别人绝对不知道的函数技巧

一:前情回顾:SUMIF的语法结构

SUMIF函数的语法结构是“=SUMIF(range,criteria,[sum-range])”,也就是“=SUMIF(条件区域,求和条件,求和区域)”。

其中:Range 也就是进行条件判定的区域。

Criteria 是指求和条件,如需要满足的逻辑关系或相同的字符串,也可以是引用的某一单元格。

Sum-range是指求和区域,也就是满足条件的区域对应的数值进行求和。

两个案例,两个知识点,学会别人绝对不知道的函数技巧

如上图中需要对电视机的销售数量进行求和时;这里的range(条件区域)就是A列名称列,Criteria(求和条件)就是指电视机,Sum-range(求和区域)就是B列销售数量;对应的语法结构就是“=SUMIF(A列,电视机,B列)”。

注:当条件区域与求和区域为同一区域时,可将求和区域省略。

二:函数中的通配符

函数中的通配符主要有两种,一个是问号(?);另一个是星号(*)

其中:问号(?)是用来代替一个任意的字符,而星号(*)用来代替任意个数的任意字符。

例如: *电视机 表示字符串以“电视机”结尾,在“电视机”前有若干字符(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再如: 张* 表示张某或者张某某。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例1] 如何求算海尔产品的销售数量总和

两个案例,两个知识点,学会别人绝对不知道的函数技巧

析:这里用来判定的字符串是“海尔”,另外我们用星号“*”来表示产品名称中除“海尔”外剩余的其他若干字符;

那么这里条件区域为A列(产品名称),求和条件为“海尔*”,求和区域为B列(数量),求和公式为“SUMIF(A列,“海尔*”,B列)”

操作:在C1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IF(A:A,“海尔*”,B:B)” 回车;完成操作。

两个案例,两个知识点,学会别人绝对不知道的函数技巧

三:多行多列的条件区域求和

这一知识点略有抽象,我们用下面这个案例为大家进行讲解

如下图中A列、C列、E列均表示物品名称,而B列、D列、F列均表示这一物品名称对应的销售数量,如何用SUMIF函数对A2-F10单元格区域中的某一物品名称的销售数量进行求和?

两个案例,两个知识点,学会别人绝对不知道的函数技巧

这里的条件区域为A2:E8,求和区域为B2:F8,两个区域各有五列。系统在条件判定时,会对两个区域进行一一对应,也就是条件区域中的第一列(A列),第三列(C列),第五列(E列)分别对应求和区域的第一列(B列),第三列(D列),第五列(F列),具体也就是A2对应B2,……A8对应B8……E8对应F8。

例如:我们求算A2:F8中铅笔的销售数量,在G1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IF(A2:E8,”铅笔”,B2:F8)”回车。

两个案例,两个知识点,学会别人绝对不知道的函数技巧

这样我们便对多行多列中的铅笔的销量进行了求和。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你有收获,记得点赞和关注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