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宋哲宗在位期间,主持新政的章惇为何会被写入奸臣传

在北宋中后期,政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从宋神宗启用王安石之后,北宋政府一直在新法与旧规之间犹疑不定。宋神宗在位期间,是以改革派为主,而在宋神宗去世之后,太皇太后高氏却站在保守派一边。她启用司马光等保守派重臣,在元祐年间将新政取得的成果破坏殆尽,令北宋的政治出现了较大的退步。

宋哲宗在位期间,主持新政的章惇为何会被写入奸臣传

宋哲宗时期权臣章惇

在太皇太后去世之后,宋哲宗开始亲政。他是比较倾向于改革派的,于是他启用了章惇作为宰相,引领朝政,施行改革。在哲宗一朝,章惇引领的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史称“绍述”新政。但是章惇却被《宋史》写入了奸臣传中,这和他跋扈的性格不无关系。

引言

章惇出生在书香门第。他第一次考中进士的时候,由于他的侄子章衡与他同科举,却取得了状元的位置,因此章惇并没有接受官职,他在后面一科中再次考中了进士才入朝为官。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章惇为人的高傲以及不甘居于人下的性格。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惇豪俊,博学善文。进士登名,耻出侄衡下,委敕而出。再举甲科,调商洛令。”

章惇年轻的时候曾经在绝壁上题字而面不改色,苏轼见了之后,认为章惇日后必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因为他并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在入朝之后,章惇成为了改革派的先锋,但是他对于王安石的政见并不是完全接受,因此在宋神宗在位期间章惇曾经被贬。

宋哲宗在位期间,主持新政的章惇为何会被写入奸臣传

章惇与王安石政见不一,曾遭贬谪

到了元祐年间,他因为与司马光产生争执,再次遭到贬谪。直到宋哲宗继位之后,他才重新被启用,成为了当朝首辅,虽然他改善了北宋的政治局面,但是其为人高傲跋扈,以及对权力的孜孜以求,都导致他利用自己宰相的位置排除异己,甚至插手皇室内部的问题。这引起了大臣以及皇帝的不满,在宋哲宗去世之后,他甚至希望废掉宋徽宗,这显然超出了大臣的职权范围,而这显然也是章惇被列入奸臣传的最大原因。

专权跋扈,打击异己

章惇在宋神宗一朝时,虽然也是改革派的先锋官,但是其与王安石的关系并不是十分融洽,两人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因此章惇当时只被安排到江南地区安抚新归顺的少数民族。章惇到了那里之后,招募了被流放至此的李资,张惇等人去招抚蛮族。但是这些人却做出了奸淫蛮族妇女的举动,于是他们被蛮族的酋长杀死。王安石此时告诉章惇不要轻举妄动,结果章惇擅自出兵,很快就平定了懿州、恰州、以及鼎州的叛乱。但是这也引起了蛮族对于宋廷的不满,导致南部地区一直没有稳定下来。从这件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章惇对于自己的手下缺少必要的约束,而这也是其后来结党营私的原因之一。

宋哲宗在位期间,主持新政的章惇为何会被写入奸臣传

章惇平定叛乱

此事之后,章惇被免去实职,在宋神宗一朝历经起落也终究没有回到权力的中心。而在宋哲宗前期的元祐年间,更是遭到了司马光等人的打压而郁郁不得志。直到宋哲宗亲政之后,章惇才得到了重用,他在上台之后,对于之前曾经打击过自己的人采取了十分过分的报复手段。他宣称元祐年间主政的保守派大臣司马光,吕公著等人都是奸臣,甚至想宋哲宗申请开掘他们的坟墓来砍他们的棺材,不过遭到了哲宗的拒绝,从此事可以看出其为人做事的毒辣程度。

宋哲宗在位期间,主持新政的章惇为何会被写入奸臣传

章惇曾经诋毁司马光

而在政治工作方面,他启用了蔡卞,林希,黄履,周秩等人,这些人全部身居要职,朋比为奸,成为了章惇的左膀右臂,让其势力快速膨胀,权倾朝野。对于此事,在《宋史》中有详细记载:

“哲宗亲政,有复熙宁、元丰之意,首起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于是专以‘绍述’为国是,凡元祐所革一切复之。引蔡卞、林希、黄履、来之邵、张商英、周秩、翟思、上官均居要地,任言责,协谋朋奸,报复仇怨,小大之臣,无一得免,死者祸及其孥。”

在获得大权之后,章惇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不再听从他人的意见。像发兵西夏等决定都是章惇自己一意孤行的结果,而这也让北宋丢失了青唐,还损失了大量的士兵。由此可见章惇虽然在政治上恢复了部分熙宁新法的政策,改善了北宋的经济以及军事实力,但是其不像王安石那样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是把自己建立功绩的欲望放在首位,不仅打击保守派势力,甚至对其他与其意见不合的改革派大臣也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打压,与王安石实在不能相提并论。

插手皇家内政,导致君臣失和

章惇掌权的绍述时期,宋哲宗对其十分信任,而这也让章惇变得膨胀,甚至屡屡插手皇室内部的事务。

在元祐初年,章惇曾经因为惹恼了太皇太后高氏而遭到贬谪,而他也一直对此事怀恨在心。因此他联合大臣高士充一起向宋哲宗诬告太皇太后高氏在宋神宗弥留之际,曾经有干涉皇位继承的举动,一次来要求宋哲宗废掉宣仁皇后的封号。这一行为引起了太后,太妃的不满,在这样的情形下,哲宗明白了太皇太后是被诬陷的,因此他烧掉了诏书,在第二天的朝堂之上,当章惇再次提起此事的时候,宋哲宗以“

卿等不欲朕入英宗庙乎?”来驳斥了他的观点,章惇只能作罢。

宋哲宗在位期间,主持新政的章惇为何会被写入奸臣传

北宋宣仁皇后

当时宋哲宗的孟皇后是宣仁皇后为宋哲宗所选的,因此章惇将对于宣仁皇后的怒气都迁移到了孟皇后的身上。他劝哲宗在后宫兴起狱案,并乘机栽赃孟皇后,导致其被废,迁居瑶华宫。在后来知道事情真相之后,十分后悔,认为章惇毁坏了自己的名节。在这件事之后,章惇与宋哲宗的关系就没有之前那么融洽了。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惇又以皇后孟氏,元祐中宣仁后所立,迎合郝随,劝哲宗起掖庭秘狱,托以左道,废居瑶华宫。其后哲宗颇悔,乃叹曰:‘章惇坏我名节。’”

宋哲宗在位期间,主持新政的章惇为何会被写入奸臣传

宋哲宗赵煦

如果说前面的两件事还是章惇为了泄私愤而干涉后宫政务,对于朝堂之上尚无影响的话,那么在宋哲宗去世之后,其对于新帝人选的干涉就是在有违于臣子的身份了。在宋哲宗去世之后,按照宋代的规矩,在没有明确继承人的情况下,应该由皇太后来决定下一位皇帝的人选,在皇太后选定端王的时候,章惇百般刁难,最后在另一位大臣曾布的呵斥下才让章惇放弃了进谏。而这也让新即位的宋徽宗与章惇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嫌隙。

在古代中国,作为臣子是没有理由干涉皇室家族的内部事务的,而且宣仁后与孟皇后又没有十分严重的过错,章惇的行为纯粹是为了对之前自己的遭遇进行打击报复。而之后对于宋徽宗即位的干涉就更是越过了大臣的底线,他的形象已经从权臣转向了意图控制朝政的奸臣了。

滥用刑法,堵塞言路

章惇掌权之后,在帮助北宋恢复元气的同时也做出了不少有违民心的决定,像上面提到了出兵西夏以及掘尸司马光都是十分不得人心的举动,导致当时的朝臣以及百姓之间对于章惇的行为抱怨不止。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章惇的做法并不是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反而想利用高压手段来堵塞人们的议论。当时朝中的大臣都是章惇的党羽,因此他命令这些人监视其他的朝臣,凡是有人擅自说出对自己的不利的言论,都会被章惇打击报复。他还提倡大臣们向他告发这样的事件,告密的官员都会得到赏赐,因此在宋哲宗在位后期,北宋朝堂之上的告密之风盛行。

宋哲宗在位期间,主持新政的章惇为何会被写入奸臣传

大臣向章惇告密

他更是请宋哲宗下诏让各地的官府探查百姓的言论,只要有人妄言,就会被处以重罪。当时有一个人喝醉了,说出了不当的言论,宋哲宗已经下诏免除了他的死罪,但是章惇还是对他处以极刑,其对于言论的打压由此可见一斑。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知天下怨己,欲塞其议,请诏中外察民妄语者论如律。优立赏逻,告讦之风浸盛。民有被酒狂讹者,诏贷其死,惇竟论杀之。用刑愈峻,然不能遏也。”

结语

章惇作为宋哲宗在位期间最重要的大臣,确实为北宋黑暗的政治环境带来了一丝曙光,其对于青苗法,免役法的复行为北宋政府延续了一段生命。按理说有着如此突出贡献,又没有参与谋反等十恶不赦的大罪的大臣是绝对不应该进入奸臣传的,但是其对于权力,地位,名誉的贪婪最终害了他。

章惇对于新政的施行是出于其本身的政治抱负,这点无可指摘,但是他依靠着皇帝的宠信肆意打压保守派的大臣,甚至想鞭尸,这样的行为无疑是违反了中国传统道德的。而且其结党营私的行为也破坏了北宋的政治生态。而他对于皇室内部事务的干涉更是越过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底线,而伪造事实,诬陷已故的太皇太后的行为更是为人不齿,宋徽宗登基时的强横表现也显示了其专政的野心,对于言论的控制跟体现了其对于名誉的病态追求。因此,绍述新政的主导者章惇获得奸臣的名号实在不冤枉。


参考文献

1.《宋史》

2.《长编》

3.《续资治通鉴》

4.《纲鉴易知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