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統一六國前的諸位君主哪個該居首功,孝公、惠文王還是昭襄王?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在統一的秦朝建立前,作為周的諸侯國,秦國就已經度過了五六百年的時光。在漫長的數百年間,秦國湧現出許多有作為的君主。正是他們一代一代馳而不息的開拓奮進,才有後來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英雄氣概和激情豪邁。

作為諸侯國的秦國君主,秦孝公嬴渠梁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初創秦制;秦惠文王嬴駟委任張儀連橫諸侯,擴張勢力;秦武王贏蕩聯越制楚、結好魏國;秦昭襄王嬴稷以白起為將,以范雎為相,在任五十六年,國力日盛;秦孝文王嬴柱短暫在位,如彗星流逝;莊襄王贏楚重用呂不韋,提振雄風;秦始皇嬴政更是劍指天下,完成了一統大業。

而要說孝公、惠文王和昭襄王誰是首功?還真是各有千秋。

我們先來看看秦孝公,他二十一歲繼位國君的時候,秦國積貧積弱、國力衰微。

弱肉強食是歷史發展的鐵律,秦國弱小,列國利爪不由分說地伸了過來。其中,魏國搶奪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多次引軍征討,結果是空留一腔悲憤。

秦孝公繼位後,立志實現父親的遺願。面對諸侯覬覦秦國的嚴峻形勢,孝公一方面求賢若渴、廣招人才,另一方面積極進取,厲兵秣馬。優越的發展環境是招才引智的關鍵,這種情況下,衛國人商鞅來到秦國,他帶來了法家思想以及一系列政治主張。

任何一個思想體系都猶如一枚特立的種子,一旦有了合適的土壤,就會發芽開花。商鞅的主張讓秦孝公耳目一新,他力排眾議,向舊體制開刀。廢井田、勸農桑、整風紀、獎軍功,商鞅設計了秦國改革的路線圖,秦國國力不斷增強,社會風氣逐步好轉。“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史記》)。

秦孝公經過十年的韜光養晦,前352年,他任命商鞅為大良造,帶領秦軍進攻魏國,收復失地,佔領了魏國的故都安邑,攻克戰略要地固陽。魏國往日的風采黯然失色,從此走向了下坡路。前344年(秦孝公十八年),商鞅遊說魏惠王稱王,提議他出徵齊、楚、韓、趙等國,重新構建霸業。

路人皆知商鞅意,唯有魏王在鼓中。魏惠王很是高興地接受了這個建議,他僭越禮制,執意稱王。一石激起千層浪,諸侯們十分憤怒,魏國很快成為孤家寡人,國勢漸衰。

商鞅一計,讓秦國取得了明顯的比較優勢,為以後的揚帆起航奠定了基礎。

前338年(秦孝公二十四年),孝公去世,兒子嬴駟繼位(秦惠文王)。因為從前和商鞅結下了仇怨,秦惠文王車裂商鞅。雖然強秦的改革者從此消失了,但秦惠文王卻繼續沿著商鞅的線路圖前行。秦,一直走在強盛的路上。

收復河西、建立據點、攻滅蜀國,秦惠文王一路殺伐,奪取了長江上游地區後,派遣張儀出使楚國,離間齊楚,交好齊國,趁機擊敗楚國、佔領義渠,不斷開疆拓土。

秦惠文王死後,兒子贏蕩(武王)繼位。靠嘴皮子吃飯的張儀被驅逐出秦的江湖。而商鞅改革的成果一直呈現著亮色。雖然秦武王執政能力不怎麼樣,但是秦的筋骨依舊堅韌。

秦武王意外死亡後,弟弟嬴稷(昭襄王)繼位,母親宣太后成為操盤手。這時候,宰相魏冉舉薦白起為將。白起統兵出征,齊、楚大敗,秦軍如日中天。

在經過四十多年的韜光養晦之後,宣太后、魏冉被秦昭襄王剝奪了權力,范雎為相。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范雎的好日子來了,白起的苦日子到了——被賜死。前256年,昭襄王消滅東周後,魏國成為秦的屬國。在位五十六年後,七十五歲的秦昭襄王去世,嬴柱(秦孝文王)繼位。嬴柱是在位時間最短的秦王(上位三天去世),他的兒子贏楚(莊襄王)繼位。

在位三年的秦莊襄王註定是一個過度式人物。他去世後,兒子嬴政——改變歷史流向的大人物出場了。

十三歲繼位的嬴政,到了二十二歲時才獨立操盤。不出手則已,一出手便是驚雷震天。嬴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提拔李斯、尉繚等人,秦國高層班底大換血,增強了行政效能,為日後的東出做了充分的準備。

不久,秦始皇派出王翦、王賁、蒙恬等名將,接連攻滅了六國,又北上討伐匈奴、南下平定百越,秦國的疆域前所未有。他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實行郡縣制,建立集權制,世人稱之為“千古一帝”。

縱觀秦的這幾位君王,秦始皇無疑是功勳最為卓著的。

不過,後人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都堪稱功勳卓著的秦王。


文蹤旅跡


毫無疑問,秦孝公該居首功,理由如下:

一、秦孝公的招賢令,吸引了大批士子入秦

秦孝公以前,中原諸侯十分看不起秦國,認為秦民粗鄙不堪、野蠻不堪、不開教化,那是一塊蠻夷之地、虎狼之地,各種高層會議從不通知秦國,秦國的存在感極低。士子游學,從不到秦國去,結果造成了一個很不好的現象:秦國封閉落後,人才凋敝。

秦孝公上位後,決定打破這個局面,發佈了招賢令,派人秘密發到中原各國。招賢令情真意切,打動了很多士子,衛國人公孫鞅就是其中一個。

招賢令的意義不僅僅是招攬了一部分人才,更大的意義在於讓各國士子認識到去秦國也是一個很不錯的出路。商鞅之後,秦國招攬了很多中原人才,張儀、公孫衍、范雎、李斯等等,這些傑出的人才為秦國統一天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根源就是秦孝公發佈的招賢令。

二、秦孝公通過商鞅變法,秦國實力大增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最成功的變法,僅僅二十來年,秦國已從一個國弱民窮、不起眼的小國發展成事實上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蘇秦聯合東方六國抗秦就是最好的證據。

商鞅變法能夠成功,一半是商鞅的傑出才能起作用,另一半則是秦孝公的傾心配合、大力支持。沒有秦孝公的傾力支持——將以公子虔為首的反對者死死壓住,商鞅的法令是很難執行下去的,光靠商鞅一個外來者,是鎮不住那些功勳赫赫的老世族的。

內心澄明、意志堅定的秦孝公是商鞅的最大靠山。

三、秦孝公收復河西失地,秦國打通了通往中原的道路

秦國為什麼落後?諸侯為什麼卑秦?說到底還是秦國封閉落後。是秦國自己閉關鎖國嗎?不是!不是秦國不想和中原諸侯互通來往,而是晉國、魏國幾百年來的圍堵。

秦穆公時期是秦國曆史上的輝煌,可惜連續發動了幾次大戰都沒能打破晉國的封鎖,之後幾百年來的衰落,秦國更是被鎖死在西方,崤函通道被晉國、魏國牢牢地控制住。

魏文侯時代,魏國十分強大,沿著洛河修了一條長城,秦國和其他國家的物資交往均需通過魏國之手,魏國坐地薅羊毛。

秦國強大起來後,秦孝公決心打破這種長期以來的圍堵。秦孝公經過河西之戰、西鄙之戰這兩場大戰,徹底收復了河西之地(據《資治通鑑》記載,地圖、戶籍交割在秦惠文王時期完成,這是一個漫長的拉鋸戰),秦國打開了通往中原之地的門戶。

總結:秦孝公是一位目光長遠、意志堅定的君主;秦孝公在位期間,秦國實力發生了裂變式的增長,為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孝公當居首功。


小楊品史


我個人覺得秦孝公應該是居功至偉的,理由如下:

孝公之前秦國積弱,地處西隅,地裡的莊稼靠天吃飯,又長年與西戎北狄等少數民族打交道,身心俱疲。孝公運用商秧變法,使得秦國由弱變強,為以後秦國的霸業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

秦孝公主張變法,而且選擇了一種急功近利的方式,短時間內使秦國改變了積貧積弱的局面。商鞅見秦孝公時,與秦孝公交談了三次,內容分別是三種不同的治國理念,分別為帝道、王道、霸道,而秦孝公選擇了霸道。帝道、王道、霸道內容是什麼,不得而知,三個方案孰優孰劣,也不好說。雖然秦孝公選擇的變法方案給日後留下了隱患,但對於當時而言,可能也是最好的選擇。所以,秦孝公雖有過,也是無心之失、無奈之舉。

孝公知人善用,能頂住壓力放手去相國(大良造)去改革的,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位。他於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就任秦國國君。他在位期間,重用有才之人,特別是啟用來自衛國的默默無名的商鞅,讓他在秦國施行徹底的改革和變法,很快就改變了秦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秦國一下子就成為了當時的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這樣的氣魄和胸襟不是隨便一個君王會具備的,足見秦孝公的博大的胸懷和深遠的見識。

惠文王的主要功績是對外擴張,主要有兩件大事

其一:河西爭奪敗魏國血洗百年恥辱,獲得河西要地。

其二:南下奪取巴蜀。

兩件事,對秦國統一天下意義深遠,秦惠文王贏駟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但他的這些功績是孝公發展國力的基礎之上的,論功勞而言,只能說是對秦孝公的傳承罷了。

秦昭襄王在歷史上留下的名氣來自於“長平之戰”“澠池會盟”等事件,也是“遠交近攻”的擴張性外交策略制定實施之人,分化六國,各個擊破,顯現出他野心勃勃、橫行無忌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求賢若渴,以難得的胸襟氣度對待各國的人才,這也是繼承孝公奉行的秦國用士“不唯秦人”的路線。

綜合上述,秦惠文王與秦昭襄王父子倆是站在孝公肩膀上完成的對外擴張大業,如沒有孝公推行變法,秦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積累豐厚的資本有能力對外擴張,如果沒有孝公的雄才大略,秦國只不過是西邊一蕞耳小國而已。


御前捕頭


秦孝公在商鞅變法的助力下,秦國日益強盛,成為了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秦孝公作為秦始皇的先祖,其還是秦國逐漸強大的關鍵所在。根據歷史記載,秦孝公出生於公元前381年12月6號。在其父親秦獻公去世之後,年僅21歲的秦孝公就繼承了大統。繼位之後的秦孝公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作為執政目標,禮賢下士,頒佈論功行賞法律,重用商鞅。在經過兩次變法之後,秦國的國力逐漸強大,百姓過上了富裕充足的生活。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在《戰國策》一書中記載了秦孝公臨終前,想要將皇位傳給商鞅,最後遭到了商鞅的嚴厲拒絕。由此可見,在秦國曆史上,秦孝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明主。在其繼位的24年間裡,他不僅重用商鞅,在秦國境內實施變法新政,而且在自己臨終之際,還想要將皇位傳給對秦國有傑出貢獻的商鞅,希望他來完成秦穆公的宏圖霸業。

秦孝公作為秦國曆史上最英明神武的一位君王之一,秦國正是因為他的治理有方,才逐漸變得強大。從實力一般的諸侯國,到經濟富庶,國力強盛的強大諸侯國,秦孝公僅僅用了數年時間。他的一生,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軍事上、政治上都有著十分顯著的成績。是戰國時期秦國最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位君主,為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歷史鹹談


必須是秦孝公,他真正做到了“扶弱秦於諸侯,奠強秦之基業”,可以說秦孝公是“強秦”的奠基人,沒有秦孝公奮發圖強,秦國可能依舊是那個“皆以夷翟遇秦,擯斥之,不得與中國之會盟”的西陲夷戎。但是秦孝公的出世,讓秦國走上了逐鹿中原的兼併道路,同樣,如果沒有商鞅這個改革家,秦國也不可能僅僅只用138年就結束了動盪和混亂持續548年的春秋戰國時代。


秦國在經歷“四代亂政”後國力日漸衰弱

秦孝公上臺時,秦國已經由於“四代亂政”而導致國力大衰,不僅被魏國奪取了河西之地,還被中原諸侯嘲笑為西陲夷戎。秦國的“四代亂政”始於秦懷公,即位君主4年後,秦懷公被秦國大臣聯合貴族一起相逼自殺,他的孫子被扶持為新的秦國君主,是為秦靈公,由此拉開了“四代亂政”的大幕。

秦靈公去世後,由於他的兒子尚還年幼,只有5歲(即後來的秦獻公),於是秦靈公的叔父就把君位奪走,自立為秦簡公。而秦獻公不得不逃離秦國在外流浪長達29年,秦簡公去世後,他的兒子繼位為秦惠公,後又傳位給秦出公。

秦出公繼位時只有2歲,秦國朝政由此被他的母親把持,他的母親重用外戚和宦官,使得秦國出現朝臣專權的情況,“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鬱怨非上",“四代亂政”頻繁更換君主,又加上大臣專權,秦國的實力因此大打折扣。

一面是鄰居魏國日趨強大,一面是秦國日漸衰弱,流浪在魏國的秦獻公萌生了回國奪位的意圖,在魏國的資助下,秦獻公回家奪取了君位,由此結束了秦國“四代亂政”的局面。

秦庶長改逆獻公於河西而立之;殺出子及其母,沉之淵旁《資治通鑑·周紀一》

秦孝公上臺後勵精圖治,重用商鞅,秦國復甦

秦獻公在位期間,秦國內部開始緩慢進入復甦的正軌,但是秦獻公並沒有完成這一事業就去世,及至秦孝公即位後,深感於秦國的弱小和來自各強大諸侯的壓力,這一時期戰國六雄的局面基本上已經形成,周王室已經名存實亡,一些還沒有被兼併的小國都整日徘徊在毀滅的邊緣。在這樣一種局勢下,秦國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很有可能面臨著滅國的危險:

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時河、山以東強國六,淮、泗之間小國十餘,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擯斥之,不得與中國之會盟。於是孝公發憤,佈德修政,欲以強秦——《資治通鑑·周紀二》

為了使秦國強大,求賢若渴的秦孝公開始廣泛招納賢才而不論身份地位: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資治通鑑·周紀二》

這一招,就招來了“強秦”的得力助手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國內部開始進行改革和變法,先是動用重刑使秦國社會內部進入穩定,又有“軍功爵位制”讓秦國士兵勇於打仗,同時對農業大力扶持,免除了貴族一系列的特權,實施一系列有關於農業的稅租制度,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墾草令》。

在經過前後兩次變法下,秦國由此改頭換面,國力蒸蒸日上,《資治通鑑》記載這一成果說“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不僅如此,秦國還和楚國聯姻,又和魏國會盟,由此結束了秦國“不得與中國之會盟”的屈辱歷史。

周顯王二十六年,周顯王再度致伯於秦,讓秦國再度迴歸西陲霸主的地位,“王致伯於秦,諸侯皆賀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帥師會諸侯於逢澤以朝王”,這裡的“致伯”就是指由周天子授權的情況下,讓某一個諸侯做某一個地方的封疆大吏,幫助天子一起管理國土。

《禮記·王制》記載: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


小評

秦孝公對於秦國的強大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同時也離不開商鞅的幫助,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但他殺死商鞅,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不過是建立在秦孝公和商鞅遺留下來的政治資本上,這就為他稱王提供了資本。

曾國藩曾評價說“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因而矣",可見,秦國的“兼併戰爭”實際上是從秦孝公一代開始的,在此之前秦國不過都是偏安一隅,直到秦孝公以後才開始走上兼併道路,並在秦始皇時終於一統六國。

不管是秦惠文王還是後來的秦昭襄王乃至秦始皇,都是得賴於秦孝公和商鞅留下的政治遺產才得以在戰國七雄的角逐中勝出,儘管我們不能說秦國一統六國的功勞全是秦孝公和商鞅,但至少秦孝公在位期間為秦國打下了夯實的基礎,使得秦國始終能夠強大於諸侯。

賈誼因而說“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可見秦孝公和商鞅對秦國打下的基礎何其重要,秦孝公和商鞅無疑都是秦國一統六國前的首要功臣。


圍爐談史


首功孝公其次昭襄王.惠文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