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值得學習和珍藏的千古奇文《寒窯賦》


值得學習和珍藏的千古奇文《寒窯賦》

呂蒙正一生看淡名利,於真宗景德二年辭歸洛陽,在伊水上流建宅,木茂竹盛,後世稱呂文穆園。《破窯賦》又稱《寒窯賦》,也叫勸世文,是一篇警世之文。

呂蒙正的《寒窯賦》可謂名篇,流傳最廣,共有三版本,篇中稍有差異,如此經典名篇在《宋史》和《古文觀止》中都無收錄記載,令人費解,是編撰者們疏漏或是其它原因?不得而知,遺憾。下為正文:

值得學習和珍藏的千古奇文《寒窯賦》

一、千年奇文《寒窯賦》

(宋)呂蒙正

蓋聞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蜈蚣百足,行不如蛇;雄雞兩翼,飛不如鴉。

馬有千里之能,非人力不能自往;人有凌雲之志,非時運不能自通。

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邦;武略超群,姜公釣於渭水。

顏淵命短,原非兇惡之徒;盜蹠延年,豈是善良之輩?

堯舜聖明,卻生不肖之子;瞽鯀愚頑,反有大孝之男。

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為縣吏。

晏子無五尺之軀,封為齊國宰相;孔明無縛雞之力,拜作蜀漢軍師。

霸王英雄,難免烏江自刎;漢王柔弱,竟有江山萬里。

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安邦之志,一生不遇。

韓信未遇,乞食瓢母,受辱跨下,及至運通,腰繫三齊之印;

白起受命,統兵百萬,坑滅趙卒,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

是故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滿腹經綸,皓首仍居深山。

青樓女子,時來配作夫人;深閨嬌娥,運退反為娼妓。

窈窕淑女,卻招愚莽之夫;俊秀才郎,反配粗醜之婦。

蛟龍無雨,潛身魚鱉之中;君子失時,拱手小人之下。

衣敝縕袍,常存禮儀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

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

初貧君子,已成天然骨格;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注福注祿,命裡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

昔居洛陽,日乞僧食,夜宿寒窯。思衣則不能遮其體,思食則不能飽其飢。夏日求瓜,失足矮牆之下;冬日取暖,廢襟爐火之中。上人憎,下人厭,人道吾賤也。非吾賤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今在朝堂,官至極品,位居三公。鞠躬一人之下,列職萬人之上。擁撻百僚之杖,握斬鄙吝之劍。思衣則有綾羅綢緞,思食則有山珍海味。出則有虎將相隨,入則有佳人臨側。上人趨,下人羨,人道吾貴也。非吾貴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恃,貧賤不可盡欺。聽由天地循環,週而復始焉。

二、註釋:

堯舜為古代明君。相傳堯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均為不肖之子。這樣,堯將帝位傳給了以孝著稱的舜,而舜也將帝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

相傳瞽之子為舜,瞽是個盲人,舜的母親去世後,瞽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裡,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的情況下,表現出的非凡品德受到了眾人的稱頌。

相傳鯀之子為禹,堯時,洪水為害,堯命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結果導致洪水氾濫,被殺。禹汲取教訓,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終於制服了洪水。治水期間,還三過家門而不入,受到百姓擁戴。禹後傳位給子啟,開啟了我國“家天下”的歷史。

北宋宰相呂蒙正,洛陽人,幼年貧苦,孜孜好學。宋太宗、真宗兩朝,他曾三居相位,封昭文館大學士、太子太師、蔡國公。真宗景德二年辭歸洛陽,在伊水上流建宅,木茂竹盛,後世稱呂文穆園。

呂蒙正年少喪家,尊先父遺囑變賣家產,寄於尼姑庵中學習佛家經典。久而久之,尼庵寺的住持開始嫌惡呂蒙正,呂蒙正只好流落街頭,以乞食為生。夜晚就在洛陽城外的破窯內休息睡覺。

傳說有一天太白金星給他託夢說:當年相爺之女劉月娥正在城中奉旨搭建綵樓招親,他們有前世因緣,讓他前去領親。呂蒙正醒後,想知道事情真相就前去觀看。果然劉府有人在繡樓之上欲拋繡球,以定終身。劉月娥因是奉旨出嫁,又沒在繡樓之下發現自已的意中人,就故意將繡球投向臺下的一個乞丐,想給些銀子打發此人後,解決奉旨出嫁一事。而此人正是呂蒙正。呂蒙正前去認親,相爺見到他的模樣,十分生氣,就吩咐下人給他一百兩銀子打發他走,否則就打斷他的雙腿。呂蒙正不答應。此時劉月娥也到堂前觀看熱鬧,看出呂蒙正舉手投足之間有股才氣,將來必成大器,於是不顧家人反對與呂蒙正一同寄宿破窯。

呂蒙正不忍千金小姐與他一同受苦,而小姐卻勸他多讀詩書以便日後能有一番作為。一日,呂蒙正討得一條黃瓜,在橋頭之上欲切成兩半,一半已用一半分與夫人,卻失手掉於水於。呂對天長嘆:天欲誅我,我何能生?萬念俱灰,跳入河中。但卻沒有被淹死。在岸邊暈迷之際,隱約聽得有人告訴他說:你已苦盡甘來,即日可進京趕考必中頭名。

呂蒙正因年少於僧院長大,熟讀各部經書,深得佛學精髓。唯他試卷與眾不同,沒有長篇大論,卻抓住佛學悟“空”受“苦”的道理,看淡一切名利。他的言論受到大學士的賞識,果然金榜題名,位列三公。

由於受傳統觀影響太深,有人認為呂蒙正的思想過於保守消極,因此呂蒙正的許多文章典籍都已失傳。在《宋.呂文穆公傳》中,這首《破窯賦》被公認是呂蒙正的經典之作。呂當初以此文教化太子,傳說中太子(真宗)年少時目中無人,沒有哪個太師敢當面教訓太子。而太子讀過此文後,一改常態,此後常虛心向他人請教,最終成為真宗皇帝。

文中列舉了自古以來諸多名人各種命運和磨難,擺事實講道理,十分巧妙地把太子這種傲慢的態度將要造成的後果引喻出來。可以這麼說,呂蒙正不僅是太子的老師,也是天下學子的老師啊。

呂蒙正,宋朝宰相,幼時被父遺棄,受盡人間貧寒冷眼,曾與母同住寒窯,以乞討為生。後發奮讀書,最終官至極品。從被人鄙視到被人高眼,深感天道無常、人情冷暖,故作“破窯賦”。文章中儘管有過分認命的觀點,但確有不少醒世恆言。勸君常讀破窯賦,從此莫要看人低。

值得學習和珍藏的千古奇文《寒窯賦》

三、命運賦 呂蒙正(北宋)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

家雞翼大,飛不如鳥。

馬有千里之程,無人不能自往。

人有凌雲之志,非運不能騰達。

文章蓋世,孔子尚困於陳邦。

武略超群,太公垂釣於渭水。

盜蹠年長,不是善良之輩。

顏回命短,實非兇惡之徒。

堯舜至聖,卻生不肖之子。

瞽叟頑呆,反生大聖之兒。

張良原是布衣,簫何稱謂縣吏。

晏子身無五尺,封為齊國首相。

孔明居臥草廬,能作蜀漢軍師。

韓信無縛雞之力,封為漢朝大將。

馮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無封。

李廣有射虎之威,終身不第。

楚王雖雄,難免烏江自刎;

漢王雖弱,卻有河山萬里。

滿腹經綸,白髮不第;才疏學淺,少年登科。

有先富而後貧,有先貧而後富。

蛟龍未遇,潛身於魚蝦之間。

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

地不得時,草木不長。

水不得時,風浪不平;

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昔時,餘在洛陽,日投僧院,夜宿寒窯。布衣不能遮其體,淡 粥不能充其飢。上人憎,下人厭,皆言餘之賤也。餘曰:非吾賤也,乃時也運也命也。餘及第登科,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秧,思衣則有綾羅錦緞,思食則有山珍海味,上人寵,下人擁,人皆仰慕,皆言餘之貴也。餘曰:非吾貴也,乃時也運也命也。蓋人生在世,富貴不可捧,貧賤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環,終而復始者也。

天上有預測不到的風和雲,人也會有早晚遇到的災禍與喜事。蜈蚣有上百隻足,但卻不如蛇行走得好。家雞翅膀雖然很大,卻不能像鳥一樣飛行。馬雖然能行走千里之遙,但沒有人駕馭也不能自己到達目的地。人有遠大的理想,但缺乏機遇就不能實現。孔子的文章寫得沒有人能夠超過卻被圍困於陳國。擁有文韜武略的姜子牙也曾迫於生計在渭水垂釣。而盜蹠雖然是成年人,卻不是善良人。孔子的學生顏回雖然早亡,但並不是兇惡的人。堯、舜雖然英明,卻生下頑劣不肖的兒子。舜的父親瞽叟頑固又愚蠢,反而生下舜這樣聖賢的兒子。張良原來只是一個老百姓,簫何也僅是縣裡的吏員。晏子的身高沒有達到五尺,卻承擔了齊國首相的職務。孔明居住在茅草屋裡,卻擔任了蜀國的軍師。韓信沒有什麼力氣,確受封為漢朝的大將。馮唐雖有治國安邦的才能,但到老都沒有做官的機會。漢將李廣雖有射虎(虎石)的威名,卻終身都未獲得封侯。項羽雖然強大,但卻在烏江自殺;劉邦雖然弱小,最後卻取得了國家政權。具有高深學問的人,頭髮白了都得不到任用;能力差學問淺的人,很年輕就被任命了重要的官職。有的人先富裕後貧窮,也有人先貧窮後富裕。蛟龍沒有獲得機遇,只能藏身於魚和蝦的群體裡。正直的人沒有機會時,只能屈從與小人。天氣不好時,就見不到太陽和月亮的光輝;土地沒有合適的氣候條件時,草木都不會生長。水得不到恰當的環境時,就會掀起疾風巨浪;人若得不機遇時,利益和運氣都不暢通。

以前,我在洛陽,白天到寺廟裡吃齋飯,晚上住在寒冷的窯洞裡。所穿衣服不能避寒,吃的粥飯抵禦不了飢餓。上等人憎恨我,下等人厭惡我,都說我很賤。我說:不是我賤,是我沒有機遇啊。當我獲得功名,職位達到官職最高層,地位達到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擁有制約百官的能力,也有懲罰卑鄙、吝嗇的權力,出門時前呼後擁,回到家裡則有美女侍奉,穿衣服是綾羅錦緞,吃的則是山珍海味,皇上寵愛我,下面的人擁載我,所有的人都恭敬、羨慕我,都說我是貴人。我說:不是我貴,是因為我獲得了好的機遇啊。所以人活在世上,對於富貴的人不要去追捧他,對於貧賤的人不可去欺辱他。這就是為人處世週而復始的規律。

值得學習和珍藏的千古奇文《寒窯賦》

《破窯賦》是北宋大臣呂蒙正的作品。相傳此賦是作者為了勸誡太子而創作的。作者以自己從貧苦到富貴的經歷,並列舉了歷史上諸多名人的起伏命運,來說明一種自然循環的人生思想。

呂蒙正(944或946—1011),北宋大臣。字聖功,洛陽(今屬河南省)人。公元977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丁丑科狀元。授將作監丞,通判升州。再著作郎,入值史館。公元980年(太平興國五年),拜左補闕,知制誥。後任參知政事。公元988年(端拱元年),拜為宰相。為人質厚寬簡,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不允者,必不強力推行。與開國元老趙普同在相位,關係極為融洽。公元991年(淳化二年),貶為吏部尚書。兩年後復以本官入相。公元995年(至道元年),再度罷相。真宗即位,任命呂蒙正為左僕射。公元1001年(鹹平四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後封萊國公,授太子太師。不久,因病辭官,迴歸故里。卒諡文穆,贈中書令。

創作背景

呂蒙正出身貧寒,深刻體會窮人的苦難,所以讀書勤奮、工作勤奮、愛民勤奮。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和寇準一起在破窯讀書,體會了人間冷暖,後來,做了宰相,更體會到人心的寵辱。所以他寫了一段《破窯賦》。

《破窯賦》系呂蒙正之《勸世章》,又稱《寒窯賦》。由於受傳統觀影響太深,有人認為呂蒙正的思想過於保守消極,因此呂蒙正的許多文章典籍都已失落,而在《呂文穆公傳》中這首破窯賦被看作是呂蒙正的經典之作。相傳當初是為教化太子而作此文的。呂蒙正曾三次入相,兼任太子的老師。當時太子(後來的宋真宗)青春年少,目中無人,沒有哪個太師敢當面教訓太子。呂蒙正決定寫一篇文章,來告誡太子。於是寫了這篇《破窯賦》。這篇文章,雖然內容短小,但是卻包含了無窮智慧,聰明的太子一下子就懂得其中的道理。據說太子讀過此文後,一改常態,常虛心向他人請教。

六、作品簡析

《破窯賦》透出的是人生命運和天地自然變化循環的思想,文章以自己從悽慘到富貴的經歷,列舉了自古以來歷史上諸多名人經歷的各種命運和磨難,擺事實講道理,來說明這世界人生命運的起起落落。

人生的始與終,在無運與有運、得時與失時的這種天地時空自然變化循環中,會產生天差地別和意想不到的人為和自然變化。只有經歷過太多苦難滄桑和大起大伏的人才能夠體會到最深刻地天道無常和人情冷暖的巨大變化,才會體會到在人困、人為和天地自然變化循環中,命運的巨烈地沉浮與很多人生無奈的結局。

呂蒙正尋求的是他的聽天地循環變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的的人困人為的人生智慧。開篇就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以及最後“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並且要“聽由天地循環,週而復始焉”,呂蒙正在作品中透出這樣一種思想:在特定的並且是之前意想不到的天地循環週而復始的變化中,人要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的人困人為努力的思想。天尚有不測之風雲,人尚有旦夕之禍福,呂蒙正提示人們要重視自然界的星移物換,隨著時間變遷,人與事都會帶來巨大落差並對人產生很大的影響。天地循環週而復始,所以人必須坦然面對坦途與坎坷。

呂蒙正用相當大的篇幅列舉了自古以來歷史上諸多名人各種命運起伏的得時與失時、成功與磨難的巨大落差,他特意要列舉這麼多數量,是因為要說明很多人想勝天,實際是多數人勝不了天。很多人活在這世上,不會接受現實和應對變化。“馬有千里之蹄,無人不能自往;人有凌雲之志,非運不能騰達。”有的人雖然“滿腹經綸”,但“白髮不第”就是到老也當不上官,有的人雖然“才疏學淺”但卻“少年登科”,就是年紀輕輕就當官了,這就叫“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命好”。《破窯賦》正是提示人們天道無常和人情冷暖是人世間的常態,提示人們要接受現實和應對天地時空的變化。

關於呂蒙正,有極多的典故和故事。呂蒙正少時家道敗落,父母雙亡,貧寒交加,風餐露宿,求助親朋舊故無門,淪為乞丐,其淒涼悲慘及至人間極限。所以民間論到誰人窮極,則有“窮過呂蒙正”之喻。有一年過年,呂蒙正見家中空無一物,悲傷之餘,寫下一副春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橫批為“南北”。暗喻“缺衣少食”,“沒有東西”。一時間傳為奇談。

儘管貧窮,呂蒙正還是少立大志,奮發苦讀,終於中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丑科狀元。之後,皇帝賜予狀元府。於是,親朋故交、士紳舊故、達官貴人、商賈鉅富,成百上千,皆攜重禮厚金登門祝賀,一時門庭若市。呂蒙正管家傭人無不雀躍喜極,報知呂蒙正。呂蒙正卻說:“我只有親人一家,何來如許親朋?”管家忙將賀喜禮單送上,曰:“大人親朋故舊遍四海,怎說僅有一家?”呂蒙正笑而不答,只吩咐閉門謝客。三天後,呂蒙正喚來管家說:“我的親人已到了。我有一聯,將其張貼於大門,只有挺胸而進者,即為親朋,不得怠慢。”管家忙將對聯貼上。上聯為:“舊歲饑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下聯為:“今科僥倖,吃穿有指望,奪取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王五馬六,踵門慶賀,盡來錦上添花。”送禮之人看了大為羞愧,紛紛離去。只有一個衣著補丁、手提一串豆腐乾的五旬老漢昂首而入。呂蒙正聞報喜極,親至前門迎進,並設酒席與老漢盡歡。據說,呂蒙正以後還多次屈尊老漢家,老漢也成了呂蒙正家中座上常客。原來,這老漢及老伴乃以做豆腐為生的貧民,當呂蒙正飢寒交加時,老漢為其處境困極而苦讀所感,識之為英才,常以粗茶淡飯、水酒豆腐濟之。

值得學習和珍藏的千古奇文《寒窯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