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北魏分成東魏與西魏,都是魏國,那他們互相怎麼稱呼?

澹奕


二者皆自認為自己是正統,天授人權,而對方是亂臣賊子。王莽復生。二者肯定是互不承認的,具體稱呼應該“逆賊”“偽逆”。私下也可能喊宇文賊,高逆。南北朝時期第一個有資格統一天下的國家就是北魏,但由於爾朱榮叛亂和胡太后亂政,引發宇文泰和高歡崛起,最終引發北魏分裂,成為東魏和西魏。後來二人兒子篡位,成立北周和北齊。宇文泰小字黑獺,漢化鮮卑人。西魏權臣。絕對是南北朝第一武將,第一軍事家。而且還是隋唐兩代的奠基者,最大的功績是創立府兵制,鮮卑舊八部製為基礎,立八柱國。高歡,字賀六渾,河北人,是鮮卑化漢人。東魏權臣。高歡和宇文泰都是爾朱榮麾下出身。後來平定爾朱氏叛亂,成為一代梟雄。

在公元532年,在鄴城駐守高歡已經是羽翼豐滿了,公然責罵爾朱兆是亂臣賊子,爾朱兆大怒,領兵與與高歡首次交兵,被高歡殺的大敗。爾朱家族立即聯合起來對付忘恩負義的高歡。兵分四路二十萬大軍討伐亂臣賊子的賀六渾。高歡臨危不懼,自己帶領3萬人馬對抗20萬大軍。高歡帶著500敢死隊直逼中軍,一場鏖戰,爾朱兆大敗而回,全軍覆沒。高歡盡顯名將風範。隨機,高歡進兵洛陽。誅殺爾朱氏滿門,從新立北魏宗室元修為皇帝,也就是北魏孝武帝,從此以後北魏的皇帝和宗室徹底淪為權臣的木偶。高歡也不拿自己當外人,見元修的女兒漂亮,立即娶為大老婆,這樣又成為元修的女婿。

孝武帝不甘心為傀儡,孝文帝在親信王思政的勸說下,想投靠在關中的大軍閥宇文泰,讓宇文泰與高歡互鬥,自己好坐收漁利。於是趁高歡領兵在外的時候,孝文帝加封宇文泰為尚書左僕射,把自己女兒給宇文泰當媳婦,(真下本)又下詔,罷免高歡職務,至此,孝武帝與高歡徹底公開決裂。孝武帝罷免高歡的職務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就是一張廢紙。而那邊得到孝武帝支持的宇文泰在長安傳檄天下,說高歡如何上壓天子,下壓群臣,實屬曹操再世。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逃到了宇文泰的關中地區。

孝武帝一路狼狽。好不容易逃掉長安附近。一代奸雄在長安附近把孝文帝接到自己的根據地,孝文帝本來以為到了長安就算勝利,實際上呢,就是才出狼窩,又入虎穴。皇帝一旦沒有了權力。實際上連百姓都不如。高歡數次寫奏摺。讓孝武帝回來(也知道他回不來)樣子做完以後,高歡回洛陽立北魏宗師元善見為北魏皇帝。從此北魏分裂成為高歡實際控制的東魏和宇文泰實際控制的西魏。兩個活曹操第一回合打個平手。孝武帝在高歡那裡起碼還有些人身自由,在宇文泰這裡還不如在高歡那裡,孝武帝天天抱怨,天天在宮裡畫小人詛咒宇文泰,宇文泰一杯毒酒把孝武帝毒死了,隨記立宗室元寶炬為皇帝。和高歡一個樣。

東西二魏的宇文泰和高歡都罵對方是亂臣賊子,是曹阿瞞(應該說,在攻擊對方時候,他們自己大概自己都想笑)二人一生一共打了五次會戰,二人各勝兩場,但在最關鍵的第五次會戰玉臂之戰裡。高歡敗北,不久就去世了。後來其子高洋登基以後,高歡被追尊為神武皇帝。公元557年宇文覺稱帝。追其父宇文泰為太祖文皇帝。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北魏大分裂事件”是指拓跋鮮卑人在中原地區建立的北魏王朝分裂成東魏、西魏兩個割據政權的事。

其實,所謂的東、西兩個字只是後人為了區分所加上去的前綴,實際上這兩個割據政權都自稱為“魏”朝,並用“逆賊”來稱呼對方。


而且,東魏、西魏都是傀儡政權,真正的權利掌握在皇帝下面的權臣手中,所以這兩個王朝的壽命都非常地短。

其中,東魏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只存在了16年;西魏稍微命長一點,存在了21年。東魏與西魏相互攻擊,各自都以正統的魏朝自居。雖然這兩個王朝都是從北魏之中分裂出來的,但相互往來的國書都稱對方是逆賊。

當時,東魏與西魏稱南方的漢人政權南梁為“島夷”、“南蠻”;而南梁則稱東魏、西魏這兩個位於北方的政權為“北虜”和“索虜”。至於東魏和西魏之間,則相互用“逆賊”、“東賊”、“西逆”來打口水戰,用以證明自己才是魏朝正統。



對於北魏王朝的分裂事件,《三字經》裡也有相關描述。《三字經.歷史篇》稱之為“元北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我解釋一下,這個北魏皇室原本是拓跋鮮卑人,複姓為“拓跋”,後來經過漢化改姓為“元”姓。

北魏末年時,爆發了邊境的六鎮起義。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壯大的軍閥爾朱榮進京弒殺君主,禍亂北魏朝廷。爾朱榮死後,其軍隊主要被另一位軍閥高歡吞併。

高歡擁立北魏王室元善見(東魏孝靜帝)為帝,以鄴城為中心建立了東魏王朝;控制關中地區的軍閥宇文泰則擁立北魏王室元寶炬(西魏文帝)為帝,以長安為中心建立了西魏王朝。



不過,東、西魏都是傀儡政權,實際行政權利分別掌握在以高歡為首的晉陽高氏家族(漢族)和以宇文泰為首的長安宇文氏家族(鮮卑族)手中。權臣高歡、宇文泰二人為了爭奪中原的土地,常常藉著東魏、西魏的名義發動軍隊交戰,並相互指責對方是逆賊。

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兩代帝王的祖先都是西魏權臣宇文泰麾下的將領,屬於鮮卑化的漢人。


世界人文通史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天下只有一個大魏,只能有一個大魏皇帝,高歡和宇文泰都以自己擁立的皇帝為大魏正統,當然是不會承認對方的合法性了。

公元532年,高歡搞定各地異己勢力後,控制朝政,立平陽王元修為傀儡皇帝,是為北魏孝武帝。

孝武帝登基後,高歡擔心待在洛陽會跟爾朱榮一樣的下場,便北返太原老巢,只是留了幾個心腹控制洛陽朝政。

起初,孝武帝手上無權,連後宮的事情都說了不算,因為他的皇后是高歡的女兒,他的一舉一動都受高歡監視。不過,在親信斛斯椿、王思政等人的輔助下,孝武帝后來用了一年半的時間,通過增擴禁軍、將高歡系勢力排擠出朝廷、派遣自己親信出鎮方鎮等手段,也掌握了一部分地盤和權力。並且他還聯合了在關隴擁兵自立的賀拔嶽集團,使自己初步具備了跟高歡打擂臺的資本。

公元534年,高歡發現情況不對勁,孝武帝這個傀儡有鹹魚翻身的可能性,於是他就先派人刺殺了關隴扛把子賀拔嶽,隨後從晉陽帶兵南下,準備趁孝武帝羽翼未滿時,先一巴掌拍死他。



同年六月,孝武帝與斛斯椿商量後認為,打是打不贏的,高歡兵強馬壯,而自己的嫡系兵馬才剛剛組建,硬碰硬,那簡直就是拿雞蛋砸石頭。於是孝武帝最終決定——放棄都城洛陽,以南征蕭梁為名,離開洛陽,旋即再逃往關中,投奔他妹夫宇文泰。

當時,宇文泰的情況也不好。原老大賀拔嶽遇刺後,關隴軍閥群龍無首,宇文泰為了不被高歡吞併,便一面整合關隴各派系,一面並派人覲見孝武帝,表明自己的忠誠,尋求孝武帝對他的承認。

孝武帝當時自身難保,所以很快就承認了宇文泰的地位,任命他為關西大都督、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總管關隴一切事物。

到了七月,高歡大軍直抵黃河北岸,洛陽朝不保夕,於是孝武帝正式開始跑路,只用了三天時間便帶著御林軍和一班王室貴胄逃入了潼關。


值得一提的是,清河王元亶跑到一半時,離開了隊伍,回到洛陽,投奔了高歡。因為他覺得皇帝跑了,所有元氏王爺跑了,他此時回去找高歡,必然會被高歡擁立為新皇帝。

孝武帝跑路,元亶又跑回來,高歡簡直氣不打一出來。他覺得自己太失敗了,想想當年漢獻帝劉協,魏帝曹奐,晉恭帝,哪個不是老老實實的當傀儡。到他這裡倒好,傀儡居然還能擴充兵馬跟自己鬥,鬥輸了居然還能出逃。而且逃跑了也就罷了,關鍵是逃到一半時,某個王爺還跑回來找自己,跟自己討封皇帝之位。這算哪門子事嘛?世上哪有如此窩囊的權臣?

於是在公元534年10月,高歡派人給孝武帝送了一份最後通牒,請他回洛陽,遭到孝武帝的拒絕後,便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另立了元亶的兒子元善見為新皇帝。(元亶跟高歡討皇帝之位,高歡就是不給)

同時,他還以孝武帝背棄祖宗社稷為由,一不做二不休,否定了孝武帝身為皇帝的合法性。

高歡完成這一系列操作後,孝武帝的皇帝身份被全盤否定,他不再是皇帝,而是投奔關隴軍閥的國賊。至於關隴軍閥,那就更是不服中央的賊寇了。在高歡政權眼裡,其政治地位與土匪、流寇無異。



當時的宇文泰白撿了一個合法皇帝,明明很高興,可不久之後卻又莫名其妙的被高歡扣了一頂賊寇的帽子,被高歡以流寇羞辱。於是宇文泰就怒了,大罵高歡是國賊,逼先帝出逃,毫無人臣之議。說孝武帝巡幸關中只是大魏遷都了而已,不是改朝換代。而高歡逼走皇帝之後又另立新傀儡,這簡直是賊膽包天之舉。所以他堅決不承認元善見的合法性,只認孝武帝是大魏正牌皇帝。

由於宇文泰和高歡都是各執一詞,所以當時的罵戰非常有意思。


高歡一方罵宇文泰是“秦賊”、“黑泰”,自己則自稱為“魏”。(黑泰是宇文泰的字)

秦賊蟻集洛陽,黑泰遊魂河渚。——《魏故侍中司徒尚書左僕射封公墓誌銘》

宇文泰一方罵高歡是“大寇”、“賀六渾”,自己也自稱是“魏”。(賀六渾是高歡的字)

太祖(宇文泰)以邙山之戰,諸將失律,上表請自貶。魏帝報曰:"公膺期作宰,義高匡合,仗鉞專征,舉無遺算。朕所以垂拱九載,實資元輔之力。俾九服寧謐,誠賴翊贊之功。今大寇未殄,而以諸將失律,便欲自貶,深虧體國之誠。宜抑此謙光,恤予一人。"——《周書·文帝紀下》

總而言之,就是絕不承認對方的合法性。

當然,宇文泰還是更有優勢一點,因為北魏正牌皇帝在他手上。


不過,孝武帝也是作死作慣了,剛跑到長安就跟宇文泰爭權,宇文泰一氣之下,讓人送毒酒把孝武帝給做掉了,重新擁立了太宰南陽王寶炬為帝,是為魏文昭帝。於是這樣一來,宇文泰跟高歡就沒兩樣了,大家五十步笑百步,都是逼君、弒君的逆賊。

公元535年,高歡、宇文泰各自看對方不順眼,於是東西魏第一次大戰開始。

在他們各自的宣戰詔書中,宇文泰罵高歡是“兇醜”,高歡罵宇文泰是是“逆徒”。這兩個羞辱性稱呼,一直到他們各自的後人篡魏自立都沒有結束。

比如在《周書·武帝本紀》中,就多次記載了北周羞辱北齊為“寇”,以及不承認北齊,稱其為“偽齊”的記載。

比以寇難猶梗,九州未一……今巨寇未平, 軍戎費廣,百姓空虛,與誰為足……偽齊違信背約,惡稔禍盈,是以親總六師, 問罪汾、晉。

總體而言,高歡控制的東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事實上是兩個並列政權。但雙方在法理上不承認對方,只承認一個魏國。


Mer86


東西魏時期,彼此稱為賊,或稱姓名小字。

高歡說:“今諸將家眷多在關西,宇文黑獺常相招誘。” 就用宇文黑獺這個鮮卑小名來直呼宇文泰。

北魏孝武帝西奔後,宇文泰發佈的檄文裡罵高歡說:“賊臣高歡,器識庸下,出自輿皂,罕聞禮義。”就罵他為賊。

而兩魏五戰中,西魏賀拔勝單槍匹馬追擊高歡時,則在身後破口罵道:“賀六渾,賀拔破胡必殺汝也!”也是直呼高歡的鮮卑小名“賀六渾”。

但等到北齊和北周相繼篡弒自立,彼此說話的語氣就好多了。只是一開始互不承認正同性與合法性。

北周武帝宇文邕說:“高氏因時放命,據有汾、漳,擅假名器,歷年永久。”

而越到後面,反而說話越客氣。

首先是宇文護掌權的時候,得知生母一直都流落在北齊。老太太在北齊的控制下寫了一封信給宇文護。宇文護為了保護母親,回信的時候首次態度放軟,他說:

“ 太祖(宇文泰)乘時,齊朝(北齊)撫運,兩河三輔, 各值神機。原其事蹟,非相負背。”

直接稱對方為“齊朝”,還說兩國之間“非相負背”,這幾乎是以北周最高掌權者的身份,承認了北齊和北周具有相同的合法性。

而北齊武成帝駕崩,北周武帝宇文邕還為他輟朝舉哀。並遵守“兵不伐喪”的古訓,暫停北周對北齊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到了宇文邕滅北齊的時候,俘虜了以北齊皇帝身份作最後抵抗的高延宗(後主高緯棄軍而走,群臣臨時推舉高延宗為帝)。史書是這麼說的:

周武帝自投下馬,執其(高延宗)手。延宗辭曰:“死人手何敢迫至尊。”(周武)帝曰:“兩國天子,有何怨惡,直為百姓來耳。勿怖,終不相害。”便復衣帽,禮之。

你稱我為“至尊”,我稱你為天子。


噴子都是玻璃心


北朝的北魏、東魏、西魏的正式國號正和南朝的宋、齊、梁、陳一樣,前面是不加方位詞的。之所以加方位詞,是因為後來的史學家為了精確定位和區分相同國號而加的前綴。今天福垊就講講東魏西魏怎麼稱呼對方吧。



話說北魏權臣高歡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控制著北魏皇帝元修。可人元修不甘心、不認命,堅決不向漢獻帝學習,憑什麼要我做漢獻帝啊?但為君子能屈能伸,更何況是皇帝。在洛陽的元修就一直假裝是漢獻帝,而高歡也很滿意很歡樂。元修趁高歡歡樂疏於防備之際。以伐梁朝的名義,三十六計,就走為上了。一路向西,喊著泰泰救朕一路狂奔,就到了長安。



皇帝跑了,高歡哭笑不得,就定他個“叛國罪”,然後昭告天下廢除元修,重立新君——還是傀儡。後來這個傀儡還想學元修逃跑,被高歡的兒子高澄發現了。就問皇帝你為什麼早飯,傀儡當時就激動地說:“從來都是權臣早飯,哪有皇帝早飯?”高澄當時就哭了,不是怕是很尷尬,才假裝是怕。高歡立的皇帝我們稱之為東魏。



這個泰泰不是太太的通假字,而是一世英雄宇文泰。就是那個建立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體系的哪位。元修以為解放了,誰知道卻是逃了狼窩又入虎穴。原來高歡是董卓,宇文泰是曹操。本來正統皇帝在手,他完全可以這個理由打高歡,但他弄死了元修。因為憤怒的元修不做漢獻帝,也就落了個曹魏高貴鄉公的下場。宇文泰就立了個聽話的新君,他也要好好過過曹操的癮。這個政權就是我們所說的西魏。

上段說了,宇文泰不以正統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討伐高歡是有原因的。第一、皇帝得不到臣民的擁護了。第二、他宇文泰也打不過高歡啊!何必找打!高歡的地盤是當時三國(西魏、東魏、梁)中最小的,但是卻是三國中,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多,實力最強。於是高歡就搞起來你不打我,我也打你,我要統一魏國。這樣兩方都以魏國的名義開始拉鋸戰了。



元修剛到宇文泰那裡,就大罵高歡(東魏)是兇醜,還要跟他的丞相泰哥(tiger,宇文泰)滅了他。高歡回罵宇文泰(西魏)是逆徒。他們都以魏國正統自居,高歡實力強就打宇文泰,結局竟然是宇文泰勝多敗少。有一次宇文泰差點被高歡大將彭樂活捉,宇文泰說:我活著你才能活得更好。我死了,你就是韓信的下場。彭樂也就拿了宇文泰的錢,聽了他的話,放了他的人。究其原因高歡太驕傲、太大意,關鍵是彭樂太容易被忽悠了。550年高歡的次子高洋逼皇帝禪讓,建立齊國,史稱北齊。七年後,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在宇文護的支持下逼皇帝禪讓,建立周國,史稱北周。北周後來滅北齊,從而統一北方。而後北周被隋朝取代,滅了陳朝,於是天下重歸一統。


福垊


東魏和西魏都是“後人”的說法,站在東魏和西魏兩家自己的立場上,題目的問題是當時他們互相怎麼稱呼對方,那就是“世界上只有一個魏國,沒有什麼東魏或西魏!”

北魏末年權臣高歡控制朝政,末代皇帝孝武帝不甘心受制於權臣,想要擺脫高歡的控制,當時佔領關中的軍閥宇文泰對孝武帝表現得很忠心,孝武帝於是天真地以為跟著宇文泰會比跟著高歡的日子要好過。

當時高歡的大本營在晉陽,而魏國的首都在洛陽,534年夏,魏孝武帝趁高歡不在洛陽,自己導演了一場跑路的大戲,他先是下詔南征,聲稱要去討伐梁朝,暗地裡準備人馬,實際上趁機帶著親信從洛陽西逃去長安。孝武帝跑路後,高歡曾派人去勸孝武帝回洛陽,孝武帝當然不理他。

534年10月,高歡派人給孝武帝送去最後通牒,說只要陛下回來,一切如舊,你還當你的皇帝,如果不肯回來,國不可一日無君,我就只有另立新皇帝了。於是高歡召集群臣,擁立清河王世子為新皇帝,是為孝靜帝。

高歡擁立孝靜帝,造成北魏同時出現了兩個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北魏變成東魏和西魏,可是站在東魏高歡一派的立場,孝武帝的跑路,是拋棄自己的群臣投靠割據關中的軍閥,高歡擁立孝靜帝登基,意味著孝武帝依靠宇文泰建立的西魏是地方割據政權,孝武帝的皇位已經被孝靜帝取代,西魏不過是北魏的軍閥擁立孝武帝非法割據一方罷了。


孝武帝死後,高歡跟大臣們商議要不要為孝武帝服喪,大家都說皇上都不要我們了,我們還跟他服什麼喪啊,現在全國跟孝武帝有關係的,就是前皇后高氏(高歡的女兒,孝武帝曾娶高歡的女兒為皇帝,孝武帝跑了以後,高歡的女兒沒有跑)跟他有關係,讓前皇后高氏為孝武帝服喪就行了。最後東魏也沒給孝武帝舉行國喪,只讓高歡的女兒以前皇后的身份給孝武帝服了喪而已 。可見,站在東魏立場上,已經不承認孝武帝是合法的皇帝了。

但站在西魏宇文泰一方的立場,孝武帝是你高歡自己擁立的北魏的惟一合法的皇帝,現在孝武帝跑到我這裡來了,意味著北魏的首都從洛陽遷到了長安,這只是遷都,不是改朝換代,孝武帝到長安得到宇文泰的擁戴重建朝廷,可是,皇帝還是以前的皇帝,朝廷還是以前的朝廷,反倒是高歡,是逼迫孝武帝這個惟一合法的皇帝逃亡的逆賊啊!高歡擁立孝靜帝,就是謀反篡位,孝武帝和宇文泰一方自然不承認孝靜帝是合法的皇帝。


本來從合法性上講,宇文泰有了孝武帝,比高歡是更佔理的,可是孝武帝到了長安,跟宇文泰也搞不好,宇文泰一氣之下,讓人送毒酒,居然把孝武帝給做掉了,重新擁立了新皇帝,這樣宇文泰跟高歡就沒什麼兩樣了,你倆大哥莫說二哥,都是逆賊了!

有意思的是,孝武帝死後的第二年東、魏雙方開戰,在宣戰詔書中,西魏說打東魏是要“掃除兇醜”,東魏說打西魏是要“討伐逆徒”,所以東魏是不會叫西魏為西魏的,只會叫逆徒,西魏也不會叫東魏為東魏,只能叫兇醜,也就是雙方都不承認對方就是了。北魏實質上是分裂了,但在法理上並沒有分裂,因為雙方互相視對方為謀反,並不承認北魏已經是兩個國家。


只愛潘多拉


南北朝是各割據政權間稱呼最有趣的時代。

對立政權彼此關係好時,會用“敵國禮”(國與國間平等交往的禮節)相互打招呼,並儘可能佔點便宜。比如東魏和梁,互相曾經互通使節,東魏致梁的國書,開頭為“想彼境內寧靜,此率土安和”,梁武帝回信時只少寫一個“彼”字。後來以文才著稱的東魏名臣魏收改為“想境內清晏,今萬里安和”,梁武帝認為非常得體,回信時原文照抄。

很顯然,在南北朝時,對立政權如果有進行“外事交往”的需要,一般自稱“此”,而稱呼對方“彼”,這是兩個沒有什麼感情色彩和褒貶含義的中性詞,因此互相都可以接受。《隋書》記載,隋文帝曾經和陳後主通好,陳後主回信時說“想彼統內如宜,今此宇宙清泰”,觸發隋文帝怒火,他的大臣甚至因為“主辱臣死”的理由請罪,這並非“彼、此”二字有什麼不妥,而是陳後主自稱陳是“宇宙”,而稱呼隋為“統內”,這不啻在國書中自稱“本大爺”,稱呼對方“小孫孫”了。

東魏和西魏的分裂,肇於北魏孝武帝元修不堪高歡專權,率領部分皇族、大臣和禁軍偷偷西逃,投奔當時割據關中的軍閥宇文泰。儘管元修西逃後不到一年,就因觸怒宇文泰被毒死,皇帝換成了堂兄、西魏文帝元寶炬,但從“義理”上講,原本是朝中首席大臣的高歡有“逐君之醜“,而原本只是個邊將的宇文泰反倒有了”迎駕之功“,因此西魏為了自抬身價(畢竟原先宇文泰的地位比高歡低得多),就刻意誇大這點,而”自病逐君之醜“的高歡則有些心虛,往往含糊其辭。

表現在互相稱呼上,就是西魏自稱“大魏”、“朝廷”,稱呼對方為“反賊”或“奸偽”,公元546年玉璧之戰,西魏宣稱射死高歡,讓軍中到處呼喊“勁弩一發,凶身自隕”,是稱呼高歡為“兇”或“大凶”的;而自知理虧的東魏也自稱“朝廷”、“大魏”,卻不太好意思稱對方為“反賊”(畢竟正牌皇帝自己跑人家那頭去了),而是含糊稱呼“西兵”,對西魏實際上的領導人宇文泰,則稱呼其小名“黑獺”。不過東西魏時代這對仇敵彼此不同使節,也沒有那麼多外交禮儀要講。

等到宇文氏和高氏分別建立北周、北齊,不再頂著“大魏”的空殼,彼此間開始有了一些外交往來,相互稱呼和自稱,也就隨之改為了那個時代流行的“彼”和“此”了。


李厚何


哪有什麼稱呼,彼此都看不順眼,互相傾扎說對方是逆賊罷了。東魏和西魏都是後人為了區分這兩者,而把他們一個叫做東魏和西魏。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們之間的關係吧:

【北魏】



北魏由鮮卑拓跋族建立,在南北朝時期為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北魏前期如所有的朝代一樣,帝王有為,推行強力改革,國力發展,不斷強盛。魏孝文帝變法以後,遭到群臣阻礙,地主官僚階級腐敗嚴重,宮廷內部也出現了問題。再加上農民起義不斷,外有柔然入侵,北魏逐漸衰落。

後來孝明帝被自己的母親靈太后毒死,另立元釗為帝。但是大柱國將軍爾朱榮以為孝明帝報仇為藉口率領大軍南下,試圖拿下洛陽,篡權奪位。在對峙期間,爾朱榮立元子攸為帝,是為孝莊帝。擊敗了靈太后的軍隊,爾朱榮以祭天為名召集群臣,在路途中派遣士兵屠殺,多達2000人的隊伍被屠戮殆盡。爾朱榮本以為最終可以實現自己稱帝的幻想,但因為殺人過多,不得已離開洛陽。爾朱榮最終被孝莊帝殺掉。而孝莊帝也被爾朱榮的部下殺掉報仇。



公元531年,高歡作為晉州刺史趁洛陽大亂,佔據洛陽,將爾朱榮的殘餘勢力一網打盡。高歡也在532年立元修為帝,是為孝武帝。

【西魏】



孝武帝元修在洛陽和高歡一起待了幾年之後,不滿高歡的控制,試圖逃出京城洛陽。恰巧此時在長安的宇文泰向元修表示善意,元修以為和宇文泰混日子會舒服一點,於是在公元534年,以南征為名,暗地裡籌備人馬,前往長安。

孝武帝元修在534年抵達長安之後,他的日子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舒服,依舊處處受到宇文泰泰的控制。而且一年之後還被毒死了。宇文泰在公元535年立元寶炬為帝,是為魏文帝,宇文泰擔任丞相。

【東魏】



孝武帝元修逃離洛陽之後,高歡與群臣建議元修趕緊回來,但是元修不聽,高歡先是立元亶為帝,接著又立他的兒子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東魏成立。

公元550年在高歡兒子高洋的脅迫下,孝靜帝禪位,東魏滅亡,北齊建立。

【結語】

東魏和西魏只是後人為了區分二者而加以的稱呼,實際上在他們那個時代,彼此之間是稱為反賊的。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北魏王朝在經歷了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後,遷都來到河洛之地的鮮卑貴族迅速的腐化了。

北魏朝廷與北方的漢族大姓們相互政治合作,漢族的大戶們也加入了北魏的上層政治中去,從而形成了以鮮卑族皇族為主、漢族等共同參與的政權。這個政權由於有了大量漢人的參與,民族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緩和,然而由於改制用力過猛,在鮮卑內部出現了裂痕,乃至於分裂 !鮮卑貴族中的保守派的利益受到了嚴重的損害,他們拒絕漢化。此時北魏朝廷由來已久的民族矛盾已經轉化為階級矛盾,此時種姓不再是主要的矛盾,政治地位才是鬥爭的根源。在強勢皇帝孝文帝在位時,反漢化勢力就蠱惑太子發動北逃時間,孝文帝只好以斬殺太子來震懾各方!由此可見,鮮卑貴族的內部衝突程度。

孝文帝死後的二十多年裡,這種矛盾進一步的發展、醞釀。終於在孝明帝正光六年,在北魏的後方,陰山草原一線發生了改寫歷史走向的六鎮大起義!這次大起義引發了關隴與河北的大起義!這三股勢力,共同向洛陽朝廷發難,北魏朝廷用盡了全部國力,勉強與各方打成平手,相互僵持在一起。就在六鎮起義的同時,坐鎮晉陽的契胡族酋長爾朱榮廣納英才,將六鎮的中下級政治勢力全部納入麾下。爾朱榮帶領著這些英才以及契胡族部曲起兵,直插洛陽朝廷,一舉攻克了北魏政權,誅殺胡太后和小皇帝,並且發動了“河陰之變”,將洛陽朝廷的高層官員和洛陽顯貴全部誅殺,死者兩千餘人!

爾朱榮取代了洛陽朝廷,然後再立北魏宗室為傀儡皇帝。自己帶領著親兵將河北的葛榮起義剿滅,派遣族侄爾朱天光和賀拔嶽、侯莫陳悅、宇文泰等降平定了關隴起義。爾朱榮的權威達到了頂峰,他把爾朱家族的重要成員全部安排在朝廷要職和地方要害。爾朱家族從朝廷到地方徹底控制了北魏的天下!

然而,隨著爾朱榮的跋扈擅權,傀儡的魏帝越發不能容忍,利用爾朱榮朝見的機會,猛下殺手,一舉將爾朱榮誅殺!此舉雖然乾淨利落,然而卻真正將北魏朝廷推向了萬劫不復!爾朱家族的勢力不能善罷甘休,立即組成聯軍向洛陽朝廷發難,踏平了朝廷,誅殺了魏帝。但是由於爾朱家族人多勢雜,內部鬥爭傾軋不斷,又沒有主心骨籠絡各方人才。因此,當年追隨爾朱榮的人就紛紛自謀出路。

首先是高歡以出鎮河北為由,打算慢慢脫離爾朱氏。隨後,一大批人才由聚集在高歡手下,最後,高歡徹底與爾朱氏決裂,並聯合各方剿滅了爾朱氏,取得了北魏的實際控制權。就在同時,關隴爾朱天光集團中,由於爾朱天光本人東歸後,參與爾朱氏之爭,脫離了關隴集團。而關隴勢力就由賀拔嶽接管,不久賀拔嶽為侯莫陳悅所害,宇文泰又全盤接收了關隴勢力。

從而,形成了以宇文泰為首的關隴勢力與高歡為首的山東勢力的對立態勢!北魏朝廷從六鎮起義開始,到此時的宇文泰與高歡的對立,形勢才基本固定下來。

高歡取代了爾朱榮,把持著北魏朝廷,立元修為皇帝,是為北魏孝武帝(宇文泰集團稱孝武帝,高歡集團稱出帝)。孝武帝不滿高歡的專政,公開與高歡決裂,高歡當機立斷,從晉陽打到洛陽,孝武帝只好帶著眾人逃到關中,去投奔宇文泰。

宇文泰也接收了孝武帝,不久就鴆殺了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這個被後世史學家認為是西魏。

孝武帝的出逃,高歡另立了新的北魏皇帝,後世史學家認為是東魏。

從此,北魏徹底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但是掌權的分別是高歡和宇文泰。鮮卑皇族徹底喪失了實際統治權。

對東魏而言,認為元修拋棄了朝廷、拋棄了百姓,根據儒家的理論“為百姓而設天子,非為天子而設百姓”,高歡的東魏集團認為自己是北魏的真正繼承者,而貶稱西魏為‘’僭偽‘’。

對西魏而言,自己的法理來源於北魏最後一個皇帝孝武帝元修,故而關隴集團是北魏的繼承者,宇文泰集團貶稱東魏為‘’僭偽‘’。

但是由於《北齊書》、《周書》、《北史》都是唐朝人編纂的,而隋唐的政權來源於宇文泰集團,因而,這些史書稱西魏為“魏”,而稱東魏為“東魏”,以示區別。雖然沒有對東魏以‘’僭偽‘’相稱呼,但明顯的認為西魏是北魏的繼承者。


滻灞書房


東魏、西魏都是從北魏裡分出來的,他們都認為自已才是正統,都稱對方為"偽朝″認為對方大逆不到,是逆賊。
而北魏會分裂,其定和孝文帝也有關係。因為他改革沒有做徹底就死了,讓一些貴族放棄改革反抗朝廷,從此北魏陷入了皇權內鬥。後面的六鎮起義,更是讓北魏統治者徹底崩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