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保险利国利民,为什么都不愿意干保险呢?

天兴417701


我是野猪,我来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保险的确是利国利民,但是,无论是保险公司自己的营销团队,还是中介公司的业务团队,都会发现增员难,增好员更难。因为你会发现,身边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做保险了。

保险代理人工作时间自由,学习机会多,晋升道路通畅,不需要拉关系,走后门,拍领导的马屁。只要努力,收入上不封顶,有不少保险精英人员,拿着远高于同龄人十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收入。甚至于收入不会低于一个中小型企业的老板。听起来如此诱人的工作,为什么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呢?

中国的保险业复苏差不多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真正开始蓬勃发展开始于90年代初左右。特别是人寿保险业,真正的人寿险业务全国推广不到30年。但是现在无论是内勤还是外勤,都很难招募,而且企业忠诚度很低,保险业的大众口碑不好,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地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了,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一下。

第一,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准入门槛低,导致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期间风风雨雨,直到79年国内保险业复苏,仍只有这一家保险公司。那个时候在保险公司上班可是一个香饽饽,跟现在的金领差不多。听说谁在保险公司上班,人们的眼神都是羡慕的。

但是截止到2018年8月,国内总共有保险公司179家,其中人身险公司一共有91家,财产险公司一共有88家。

2009-2014年间,全国保险代理人市场规模在围绕300万人上下波动。2015年,中国保险代理人人数增加146万人;2016年,保险代理人人数增长186万人;2017年中国保险代理人人数增长150万并首次突破800万人次。2018年突破900万,截止目前在册人力大约有1000万到1200万左右,而其背后是有约5000万人从事过保险代理人,或者参加过保险公司的培训。

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进驻中国,同时带来了代理人制度。97年保险业全面扩张,开始了所谓的人海战术,大批人员流入这个行业。残酷的代理人制度,使得不少高学历人才纷纷离开了这个行业。剩下的人素质良莠不齐,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这个行业的淘汰率极高。

07年的时候,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郝演苏先生,曾经做了一个大概的估算,以寿险行业每年70%的淘汰率来看。从92年到07年15年间,中国从事过保险行业或者参加过保险培训的人,超过2500万。也就是说在07年的时候就差不多每50个人当中有一个从事过保险。

截止到2018年这个数字估计超过5000万,换句话讲,每20多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从事过保险业或者是参加过保险公司培训。准入门槛太低,人员大进大出的结果,就是导致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不少人采取死缠烂打的方式,希望身边的亲戚朋友跟他购买保险,由于缺乏专业度,销售误导行为经常发生,导致市场上骂声一片。

好在近年来保险公司开始注意到高素质人才的招募和吸引。不少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重新回到保险业。我国的保险空间还非常之大,当百姓的保险意识越来越高的时候,不合格不专业的代理人或经纪人将会逐渐淘汰出市场,剩下的将会是真正的专业保险从业人员。

第二,由于保险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购买保险,同时保险欺诈案件也越来越多。

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可知,我国保险市场原保费收入规模与寿险原保费收入规模呈上升趋势,2018年中国寿险原保费收入达26260.87亿元,同比增长85%。

由于客观存在风险逆选择的道德风险,有不少人试图通过骗保的方式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据统计,2017年和保险相关案件过千件,最大涉案金额过亿元。

自从保险诞生以来,保险欺诈就始终相伴,不离不弃。因为保险欺诈,被保险公司拒赔的人,成了黑保险公司的中间力量,他们长期坚持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黑保险公司。普通百姓在听到保险公司负面信息的时候,喜欢以弱者心态带入,不问青红皂白,只是一边倒的骂保险公司: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在网络异常发达的今天,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此时保险公司反而成了弱势群体,百口莫辩。

第三,残酷的代理人制度。

有业绩的时候,就是宝,没有业绩的时候,就是草。不算企业职工没有五险一金,独自扛着公司的大旗出外展业,独自面对残酷竞争的市场。虽然享受不到企业职工的福利,却处处小心翼翼的维护着企业的声誉。一个月没有签单,就代表这个月没有收入,压力奇大。

一旦身边的保单签完之后,残酷的淘汰机制,将会把代理人淘汰出局。离开保险公司的人,对保险公司的印象几乎没有一个是好的。

结合以上几点,导致保险公司的口碑不好,从业人员地位地下也就可以理解了,所以保险公司招募人才,扩充专业团队,在现阶段会显得相对困难,没有什么人愿意去从事保险也就可以理解了。


险道求生的野猪


实际上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保险的行业,我身边朋友就有不少干保险的,当然有做到经理的,也有做得差的,要看自己的人脉和勤快度。一下对保险行业做个简单分析。



一,保险行业目前是机遇和前景是十分阔广的经济产业,不过行业淘汰率也相当高。

二,由于行业要求较低,造成目前保险营销人员普遍素质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业的发展。相对而言,你提高自身素质后,优势就会凸显了。



三,跑业务对于人的考验是很大的,必须:厚脸皮、性格外向、勤奋、有耐性、保持激情、充满信心如果你觉得不适合自己的话就不要勉强了,因为缺少以上大部分性格特征的话,在保险行业是很难成功的,除非你做的不是营销而是内勤。



四、当然我们要看到成功的一面,优秀的客户经理,建立着良好的客户关系网后,客户资源就会不断自我增值的,年薪百万也不是白日梦。


职场老莫


保险虽好,但是不保未买之人,保险渡人,也不是人人可以做好。我是海哥说险,关注我吧


第一、卖保险的有三种人:

①身边有人受益过保险或者看到过保险有用,这种是内心认可保险。

②投机分子,例如听说保险提成高,这种忽悠的多。

③被忽悠了,这种最常见。也最普及,被忽悠了的结果就是极度反感。

无论是哪种人,都不一定适合做保险,保险在以前是靠话术推广,靠“忽悠”推广,但是现在更多的是需要“专业”来做,很多公司无法潜心去培养真正专业的人才,所以才会有那么的忽悠。

第二、保险的恶名在外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然后就是不带思考无条件的信任坏消息。甚至于10多年前的保险事件,现在还能背锅。

最出名的莫过于,国内的重大疾病保险是“只有要死了才赔”,这是怎么来的?2006年美国友邦深圳分公司的一群客户集体诉讼友邦的重疾险的诉讼词。那些觉得外国月亮圆,结果发现外国的月亮到了中国一样,这不是中国月亮不好而是全世界月亮都一样。但是那些喷子却把这个“要死了才赔”的锅让中国的保险公司背了10多年。

这就是偏见,还有无知带来的结果。

看看限制的重疾险,轻症、中症、重症,分别对应了重大疾病的早中晚期,你非要等到重大疾病晚期了才治疗,重疾保险肯定赔付的就是晚期的钱,肯定就是你要死了才赔钱。

脑壳是个好东西,很多人并不是用来思考,而是用来装水的。


我是海哥说险,关注我点赞吧。评论区间!


海哥说险


保险业是三大金融行业之一,国家大力支持和提倡。保险可以让生活更美好!保险是保障,可以解决生老病死生活难题,发挥杠杠作用,转嫁经济风险。有病管病,没病增值养老。保险利国利民。

从事保险代理人,门槛低,很多人代理人为了招人都是说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不影响接送学生上学。其实保险业对保险代理人素质要求挺高的,专心执着,有追求,有学习能力,有上进心,形象好气质佳,会说话,最重要的是认可保险,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气质,不怕打击,不怕吃苦,不怕拒绝,不怕从来再来。还需要人缘好,善交往,需要懂得人的心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乐善好施,广交朋友。

基于保险代理人凭借个人业绩获取收入,业绩获取靠个人能力,专业技能,拓客能力。这就是干保险的人说服周围的亲戚朋友同学买保险的缘故。一旦周围的人能买的买得差不多了,这个保险代理人也就没有业绩了,慢慢得干不下去了。不能够在这个行业干好、干久、持续干下去。

这样循环下去,造成不好影响,多数人认为这个行业不好干,不愿意尝试涉及。多数高校毕业生怕受苦,受累,只愿意干内勤,很少去跑保险。

只能回答这样啦,欢迎讨论哈😊





求事真相


利国利民,确实有些人做一份工作会做出信仰来,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帮助社会,比如消防员,比如前段时间比较火的《破冰行动》中的缉毒警、警察等。
我见过一个做保险做出信仰的人,她业绩不算好,每个季度都在考核状态,但是她说哪怕公司把她清退掉了,她还会二次入司,因为她还要为客户负责,要服务客户一辈子。



这也是比较少数的,有这大爱的人并不多,其实去做保险的都是奔着赚钱的目的去做,而这个行业能赚到钱的人不多,而且没有保底工资,这也是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原因。

对于普遍大众来说,先解决基本物质需求吧,精神层面谈利国利民这个就有点远了。


乜都搞下甘囖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保险这个行业是个正常人都能去做,但是不是所有做保险的都能坚持下去,也不是所有能坚持下去的人都一定专业,也不是所有专业的保险代理人都能赚到钱,这取决于每个代理人的销售途径,人脉关系,勤奋程度,专业程度还有服务态度。

以上这几点就是做保险能赚到钱的基本要术,至少我们公司年薪十万以上的精英都具备并且拥有更多技能,所以这些情况就决定了保险业的流动性非常大,基本上全年都在招人。

据统计2018年,全国从事保险业的代理人已经达到了800万,2019-2020将突破一千万,行业的流动性也带动了保险普及,10年前上门做保单服务偶尔都会被赶出门,现在基本上没遇到过这种情况,甚至很多人自发去咨询购买商业保险,这背后有政策支持的效果,但是更多的是保险从业人员的辛勤劳动成果,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保险会越来越透明,保障会越来越多,理赔会越来越简单,相对的,也对保险从业人员,和将要加入这个行业的准代理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拭目以待吧。


债务高达100万


现在都是根据收入来决定的,做保险销售开始的收入应该还可以,但不稳定,时间久了没有增长来源,销售员的收入下降,就不待见保险啦!

上面是一方面的问题,还是就是投保者出险收益不是自己期望的那样,合同很多小字把保险范围限制的很窄,几乎很难很少人员达到!

所以很多人对保险有偏见啦!保险人员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从业人员就变少了!


飞流小清新


保险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可保险,需要一个过程。再说了即使利国利民也不是适合所有人来从事这个行业的。

第一、关于保险的发展以及未来

中国保险业真正发展也就是不到四十年的时间,中国保险业在1980年复业,恢复财产险业务,1982年开始恢复寿险业务,发展十年之后于1992年引进寿险代理人制度,是由友邦公司培训并开始中国的代理人展业制度。

保险业从复业到现在,业务规模,资产规模,从业人员规模几乎是曾几何倍上升。自从2015年取消代理人开始之后,各家保险公司的人力规模呈井喷式的增长。

2018年的数据,可以看到:

  • 原保险保费收入38016.62亿元,同比增长3.92%;

  • 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0770.08亿元,同比增长9.51%;

  • 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0722.86亿元,同比下降3.41%;

  • 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5448.13亿元,同比增长24.12%;

  • 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075.55亿元,同比增长19.33%。

  • 健康险保额797.80万亿元, 增长50.02%;

  • 意外险保额3808.86万亿元,增长32.80%。

总体来看,寿险方面增长点主要是在健康险和意外险。在国家不断的强化“保险姓保,保险回归保障”的大趋势下,老百姓关注点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保险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保障,而不是其他的。

保险业将在我国未来的整体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需要大量的保险从业人员来到这个行业。但是未来新进的人员一定是需要高素质、高学历、以保险为业的正真的专业人士,而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来保险行业,这个就是未来保险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未来产销会分离,早在2015年的时候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就发布了《中国保监会关于深化保险中介市场改革的意见》,保险中介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发展起来,并不断的发展壮大,借鉴国外经验,未来的保险业务很大部分将会来自于保险中介机构,而保险中介机构作为一个三方的机构,衔接保险公司和投保人、被保险人以及受益人。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更多的维护客户的利益,将逐步赢得更多客户的信赖与支持。

第二、为什么人们不愿意从事保险业

前期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一些问题,销售误导,条款不明晰,人员留存难等等问题确实给客户带来了一些不好的体验。

传统的保险营销模式没有什么太大的技术含量,很大程度上是以人情保单为主,而后期的保险服务又没有跟上,所以老百姓对于保险的认可度在提升,但是对于保险公司或者是保险从业者带来的保险服务不满意,造成消费者对于保险存在一些诟病。

国民保险意识较差,保险教育几乎是空白的,很多人对于保险消费的观念较为落后,所以导致保险消费畸形,不能真正的认识到保险对于客户的重要性,继而导致保险销售难度增加。

保险业未来的发展之路是非常好的,但是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保险教育、保险观念等等不断的升级换代,需要我们一代保险人持续努力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未来会很好,但是道路会比较长,一起努力。


老炮说财经


因为在国内最不保险的事情就是买保险阿


李劲松1048


保险历史以来的口碑问题,很多人还是不那么信任或者说不敢轻易相信。还有就是招聘的都是代理人,大部分人保险还是做的一般,为了收入,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招人干保险,只要不是傻子,管你能不能干好,先把你弄过来再说。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干保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