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張金剛:徒步北京

在北京的日子,出行方式如此依次備選:步行,共享單車,公交,地鐵,打車。若無急事,路不遙遠,首選步行。除了節約開支、鍛鍊身體的考慮,更重要的是欣賞街巷風景,感受城市溫度。在城市步行,或許稱不上徒步。可不分晨昏,無時不步行,日積月累堅持下來,也算得上是一種別樣的徒步了。從靠導航,到憑記憶,再到去摸索,徒步北京,讓我領略了千番景緻、萬般風情,深愛上了這座城市。

初到北京那夜,孤獨一人走在護國寺街上,色彩斑斕的街店默聲地張揚著,擁擠熙攘的人流中只認得我自己。我如一條被拋至大海的池魚,不知該如何調頭,怎樣擺尾,只木木地挪動雙腿,試探地緩行在悠長的街巷。衚衕口像張開的大嘴,大槐樹像遠古的神靈,無光的四合院神秘地黑著,使我不敢前行。後來知道,這街其實很短,可那夜卻怎麼也繞不出。

一家小小的炸醬麵館收容了我,確切說是收容了我的胃。一碗麵,覆了黑褐炸醬、紫紅水蘿蔔絲、黃豆、綠黃瓜絲,一拌,大口吃罷,再喝一碗湯,暖了身,暖了心,暖了尚寒的春風。再步於街上,已不覺冷涼,心想:這才剛開始,有太多的路等著走呢!翌日清晨,陽光朗照,我闊步走出護國寺街,跨過德勝街道,直入心儀已久的什剎海。

徒步北京,就此開始。許是從大山農村走出來的緣故,我特愛高抬雙腳上路登程。即使一出衚衕便有單車區、公交牌、地鐵站,我常視而不見,迎著風,走上新街口南大街、平安里西大街、地安門西大街,走向北京各地。如此,腳踏實地,才心安。

北京正南正北、正東正西的街路設計,讓我只要打好提前量,方向不差,一路緊行,總會準點到達。至於中間怎麼穿行,看到什麼景緻,那便自如隨機了,這也正是徒步的樂趣。

北京的司機都很文明,橫穿馬路,或路口轉彎,總有司機慢下車速,有時還搖下車窗,揮手示意行人先走,絕不搶行。北京的行人都很匆忙,不知從哪裡來,奔向何方,毫無交集,一時相會、擦肩即是緣分,大抵友善以待,投以笑臉。北京的街頭都很安全,許多路段都有值勤人員,白天或是黑夜都可專注走路,不必考慮其他。

凡此,不只我一人有這感受,不少人都曾談及。故而,我一個人的徒步之旅,便成了發現之旅、詩意之旅、靜心之旅,所見所聞所思裝了滿眼滿腦滿心,只覺得承載不下,需要付諸文字存儲起來,刪除些內存,更待隨時充實。

對古建有著濃厚興趣的我,每至一城都願徒步古城,找尋歲月的痕跡。來在自元建都至今八百多年的北京城,自然不容懈怠,稍有閒暇便要走上一遭,一遭又一遭。長長的薈萃了中華皇家文化、市井文化與建築輝煌的中軸線便是首選。鐘鼓樓、地安門、景山、故宮、天安門、正陽門、珠市口、天橋,自北向南分時段慢慢走來,如穿行在時光廊道之中,每一步都踩在厚重的歷史之上。

一座古建、一條古街、一塊古磚、一棵古樹,甚至那流水、浮雲、鴿群、人聲,都似與數代古人關聯,雖不能相遇,卻與他們共享一箇中華、一座北京,共沐一輪日月、一片星空,不由得令我心生敬畏,輕步緩行,深呼吸,細嗅觸,如古人般慢了下來,沉浸在永恆的文明之中。

是呀。那古城北端的德勝門、安定門,如今不復存在,當年旌旗招展、號角齊鳴的征戰隊伍浩浩蕩蕩,進進出出,何等威風。那高高的鐘鼓樓,如今鐘不再鳴,鼓不再響,當年卻要指揮著整座北京城的晨與昏、作與息。那什剎海的河道、碼頭,如今靜水緩流,當年不知載過多少商賈船隻、才子佳人,造就了世代文明。那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如今世界人民自由出入,觀覽驚歎,當年卻是至高無上、戒備森嚴,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的一座圍城。那繁華熙攘的大柵欄、天橋,如今依舊繁華熙攘,隨處可見老字號、老招牌、老行當、老藝術、老吃食,可當年的市井味道卻已不再,若即若離。還有那密密麻麻如北京血脈的老胡同,載著悠長的記憶在喧鬧的北京城內蜿蜒靜默著。徒步中軸線,思緒飄飛,惟有用懷念與遐想注力,走實腳下每一步,向前。每個人、每代人皆是如此。

如果說中軸線鋪展一條古道,引我走入歷史的話,那金融街便是開通一條高速,載我走向未來。群力衚衕到月壇南街,是上班路線,自是日常徒步路線,金融街是必經。從古建密集、衚衕密織的老街巷,步入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現代街區,著實有種穿越之感。這裡聚集著眾多國字號金融機構、國企總部,彰顯著北京作為現代化大都市的時代風采與世界影響力。

徒步金融街,是需要仰頭穿行的。我曾細數過那些樓宇的名字:中國人壽、中國大唐、中國聯通、中國光大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太平洋保險、威斯汀酒店、金融街購物中心……真是數不過來。與那些穿著制服的白領並行在金融街,心中不免有些落差,但更多的是好奇,不知他們整日面對數字、報表、曲線、圖表是何種工作狀態,怕是也如我面對一堆文字材料時那般焦頭爛額、瀕臨崩潰吧!徒步金融街,周遭似有緊張的節奏、未來的氣息在瀰漫,倒也是種別樣的體驗。

長安街,是我心中最神聖的一條街,徒步並非易事。慶幸因參加國慶七十週年聯歡,我得以有機會在採取封閉措施的情況下,從東單至西單,數次走過長安街,那種心情實在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特別是讀著兩側大廈的名字,從街區轉入廣場、從柏油路轉入花崗岩石磚路時,中國心更加堅定,中華情愈發澎湃。此刻,走在這條見證了並將繼續見證新中國非凡歷程的長街之上,真的有種力量從足底向全身噴湧,催我健行,催我歡舞,釋放一個普通中國人應有的自信、驕傲與豪情。

北京離故鄉僅幾百裡,同屬北方,於我而言,那些熟稔的植物也是對鄉情最好的寄託。住處樓下有幾株柿樹,春天開著淡綠方形的小花,秋天掛滿火紅誘人的柿子;有一株棗樹長在一戶人家,我特意入院問了老人家樹齡,結的棗甜不甜;還有數棵老槐樹,搖著滿樹葉子“沙沙”地講述北京故事,我卻聽成了家鄉往事。走在街頭巷尾,特愛看那些挺拔的楊樹、榆樹、槐樹,那些盛開的蜀葵、紫茉莉、牽牛花、鳳仙花,還有爬在牆上的絲瓜、南瓜……每每遇見,都有一種“原來北京也有哦”的親切,一時間,故鄉也不再遙遠。

與其他城市不同,北京的包容讓我完全沒了初至時的陌生感、疏離感。在北京,容得下一口地道北京腔兒的北京人,更容得下操著各地方言的外地人、說著各國語言的外國人;容得下高學歷、高收入的金領、白領,更容得下靠勞動、肯吃苦的藍領、灰領。我這位暫居北京的普通職員,徒步北京,融入人流,並不露怯,只管坦坦蕩蕩、輕輕鬆鬆大步向前走。

只要在北京,我的微信運動步數大都在一萬兩萬,甚至三萬,因為我感覺北京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不能閒過,需要珍惜。正如一位朋友說的,我要用雙腳丈量北京的大街小巷。

陽光正好,我又將整理心情,背起揹包,有目的、沒目的地徒步邁向北京的下一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