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 肾失阴阳,五脏皆虚: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若肾失阴阳,会怎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证是肝肾两胜阴液不足所致的病证。多由久病及肾,或房事过度,情志内伤,精血不足,损伤肝肾之阴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腰膝酸软,目涩目糊,耳鸣健忘,胁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失眠多梦,男子造精,女子经少或崩漏,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以肝肾阴虚、虚火内扰为特征。

肾失阴阳,五脏皆虚: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

肝肾同源,病理上肝肾之间也常互相影响。肝肾阴虚不能儒养筋脉测腰膝酸软;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则目涩目糊;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则耳鸣;肝肾阴虚,髓海失充,则健忘;筋脉失养,则胁痛;阴虚内热,则五心烦热,颧红,内迫营阴则盗汗,津液受损则口干咽燥;虚火内扰,心神不宁,则失眠多梦;扰动精室则遗精,影响冲任则经少或崩漏;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单纯的肝阴虚证与肾阴虚证辨别。单纯的肝阴虚证与肾阴虚证有各自脏器的定位症状,本证除见阴虚表现外,还见肝肾阴虚的临床表现。本证还当与肺肾阴虚证辨别,两者都有肾阴虚、虚火内扰的临床表现,区别在于,肺肾阴虚证还有肺阴虚见症,本证则还有肝阴虚症状。

辨证注意点:有阴虚内热、虚火内扰的临床表现,同时又有肝甚两虚的症状。

肺肾阴虚

肺肾阴虚证是肺肾两脏阴液亏虚所致的病证。多由感受外邪入里化热伤阴,或肺有宿疾,肺阴暗耗,累及肾脏,或房室过度,肾阴亏耗,影响肺脏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骨蒸潮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事不调,舌红苦少,脉细数。

肾失阴阳,五脏皆虚: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

病机分析:本证以肺肾阴虚见咳嗽,腰膝酸软等为特征。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清肃失司,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虚热灼伤肺络,则痰中带血;阴虚内热,津液受损测口干咽燥;肺肾阴虚,肌肉失于儒养,则形体消瘦;筋脉失养,腰膝酸软;阴虚生内热,则骨蒸潮热;虚火上扰则颧红,内迫营阴则盗汗;虚火内扰精室则遗精,影响冲任则月事不调;舌红杏少,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单纯的肺阴虚证与肾阴虚证辨别。单纯的肺阴虚证与肾阴虚证有各自脏器的定位症状。本证除了见阴虚症状外,还同时见肺肾阴虚的临床表现。

辨证注意点:有阴虚内热的临床表现,以及肺肾阴虚的见症。

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证是脾肾两脏阳气虚弱所致的病证。多由感受寒邪较重,或久病耗气损伤脾肾之阳气,或久泻不止,损伤脾肾之阳,或其他脏腑的亏虚,累及脾肾两脏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下利清谷,或泄泻滑脱,或五更泄泻,畏寒肢冷,小腹冷痛,腰膝酸软,小便不利,面色(白光)白,或面目肢体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病机分析:本证以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为特征。

肾失阴阳,五脏皆虚: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

脾肾两脏阳气虚衰,温煦、运化、固摄作用减弱测下利清谷,泄泻滑脱或五更泄泻;阳气虚,阴寒内盛,则畏寒肢冷,小腹冷痛,面色(白光)白;肾阳虚,膀胱气化失司,则腰膝酸软,小便不利;阳气虚,水气泛滥,则面目肢体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为阳虚阴盛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单纯的脾阳虚证与肾阳虚证相辨别。单纯的脾阳虚证、肾阳虚证以各自脏器的定位症状为主,本证则脾肾阳虚的症状同时出现。本证还当与阳虚水泛证辨别,阳虚水泛证以水气泛滥浮肿为主,本证则以下利清谷、滑脱不禁、五更泻、畏寒肢冷等虚寒症状为主。本证与一般阳虚证的区别是,一般阳虚证有全身性的虚寒症状,本证则还有牌肾阳虚的定位见症。

辨证注意点:有脾阳虚、肾阳虚的临床表现,以及阳虚阴寒内盛的见症。

心肾阳虚

心肾阳虚证是心肾两脏阳气虚衰,阴寒之邪内盛所致的病证。多由外感寒邪,或素体阳虚,久病体虚,劳倦内伤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怔仲,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或小便不利,面目肢体浮肿,唇甲淡暗或青紫,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细。

病机分析:本证以阴寒内盛、功能减弱为特征。

肾失阴阳,五脏皆虚: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

心主血脉神明,心阳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神疲乏力;肾阳虚,温煦作用减弱测畏寒肢冷;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阳气虚,水气泛滥,则面目肢体浮肿;心肾阳虚,气血运行无力,血脉瘀阻,则唇甲淡暗或青紫,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细为阳虚阴寒内盛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单纯的心阳虚证与肾阳虚证辨别,单纯的心阳虚证与肾阳虚证有各自脏器的定位症状,一般无另一脏的临床表现。本证除有一般阳虚症状外,还有心肾阳虚的定位见症。

辨证注意点:有心肾两脏的定位症状,又有阳虚阴寒内盛的临床表现。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咨询,请私信或文章的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