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老子《道德经》五千余字,流传千古,其精髓只有一个字——无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他留下了一部《道德经》,成为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经典,是中国人的智慧的重要来源。和现代人长篇累牍的作品不同,《道德经》仅仅五千余言,不过是一篇论文的长度,然而其中的思想却是博大精深,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实《道德经》五千余言,归根结底就一个字:。《道德经》说的“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老子《道德经》五千余字,流传千古,其精髓只有一个字——无


第一,《道德经》认为,世界的本原、宇宙的规律是“道”,道也可以说成是“无”。

道生成一切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具体的事物有种种具体的属性,如有白有黑,有高有下,有大有小,但是道不能有具体的属性。

因为具体的属性是相对立的,如果我们说“红”,必然无法包括“蓝”;说“大”,必然无法包括“小”;说“硬”,必然无法包括“软”。但道是生成万物的本原,所以它一定能包含所有相反的属性,因此不能被具体的名称所限定。道中既有红,又有蓝,既有大,又有小,既有硬,又有软……什么都有也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道被老子称之为:“无”,它没有特定的属性,惚兮恍兮,恍兮惚兮。

“无”是“道”的别称。如《道德经》第四十章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是万物的本原,而“道”也是万物的本原,所以道=无。

老子《道德经》五千余字,流传千古,其精髓只有一个字——无

道是无,所以我们无法用语言去描述它。《道德经》开篇第一章第一句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命名的事物,不是永恒的事物。”那么永恒的道理(常道)、永恒的事物(常名)是什么呢?就是道。所以永恒的道是不可言说不可命名的。

老子《道德经》五千余字,流传千古,其精髓只有一个字——无


正因为道没有任何具体的属性,只能是恍恍惚惚的一片混沌。所以老子形容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道可以称之为“无”,魏晋时期的天才哲学家王弼在注解《道德经》时,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思想。王弼说: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王弼《老子注》)

老子《道德经》五千余字,流传千古,其精髓只有一个字——无

第二,《道德经》认为,人也必须学习“无”的道理。

道是万物的规律,所以人也应该顺应道的规律,才能成功。《道德经》特别重视“无”的作用,老子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

那么人如何顺应道的规律呢?那就是《道德经》提倡的“无为而治”。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刻意地作为,正如道没有具体的属性一般。无为就是顺应万物本身所具有的潜能去成就万物,这又被称为“自然”。所以《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五千余字,流传千古,其精髓只有一个字——无


​上文中说过,老子的《道德经》是写给当时的统治者看的,所以《道德经》提倡“无为”,也正是为了针对统治者的“有为”。当时的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地扩张自己的欲望,对百姓指手画脚,甚至横征暴敛,造成了天下混乱,百姓痛苦不堪。老子认为认为君主应该做到不妄为,这样就可以天下大治,这就是“无为而治”。

《道德经》还说:“常使民无知无欲”,要去除民众的机巧之心与欲望之心,才会消灭种种纷争。《道德经》不仅要让百姓无欲,同样也要求统治者无欲。老子认为,只要统治者清心寡欲,老百姓自然就回归于淳朴了。如五十七章说:

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道德经》五千余字,流传千古,其精髓只有一个字——无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老子《道德经》五千余字,流传千古,其精髓只有一个字——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