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神话故事中的后羿和羿是不是同一个人?

中华民俗花式讲解砖家


羿的神话,主要散见于《山海经》和《淮南子》。《山海经》里关于羿的传说十分简略,只说帝俊赐羿以神弓,命其下界匡扶人间。《淮南子》则要详细的多,但,派遣羿的却换成了尧,射日和诛杀怪兽的羿,则变成了个半人半神的家伙。

这倒是个很好玩的现象。

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们有把神话变成历史,把神话人物变成祖宗的过程。

显然,羿的神话故事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山海经》和《天问》绝口不提逢蒙,更没提过羿向西王母求仙丹以求长生的故事。提到逢蒙的是孟子,提到西王母的则是《淮南子》。孟子生活在战国,《淮南子》成书更晚,是在西汉。可见,到了战国时代,羿的形象就已经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一个半人半神的形象。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熟知的后羿形象,实则是被人改造过的。事实上,在早期的传说中,羿的原始形象既不是半人半神,也不是人类,他就是神,一位明白无误的神。

神,当然不必向西王母求仙丹,更不可能被一个叫做逢蒙的凡人弄死。之所以要把神降格为人,是因为我们需要祖先崇拜。

2.

羿与后羿,到底是同一个人还是两个不同的人,这个问题在屈原的时代就已经不清不楚。在《楚辞·天问》里,屈原一方面说“羿焉彃日?乌焉解羽”,一方面又说“帝降夷羿,革孽夏民”。显然,前者指的是射日的羿,后者说的则是乱夏的羿。两句诗词,提到了两个人,都叫“羿”,那,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

对此,司马迁恐怕也是一头雾水,他的办法,是在《史记》里只说太康失国,而对后羿乱夏一事,干脆闭口不谈。后来的《帝王世纪》则认为他们就是同一个人,但,赐羿神弓的则既不是帝俊,也不是尧,而是“帝喾”。因此,羿的老领导至少有三个:帝俊、帝喾、尧。

帝喾到底是不是帝俊?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我个人认为应当不是,因为《山海经》中对帝俊的记载充满神性,而《史记》中的帝喾虽有灵性,却更像个世俗君王。事实上,我认为帝俊就是帝俊,既不是帝喾,也不是虞舜,他就是一位上古先民想象出来的主宰神,他多子,多妻,他的后代既有建立国家的,也有成为神明的,可见,在先民的眼中,帝俊应与希腊的宙斯一样,是一位极具权威的始祖神。

关于后羿射日的传说,记载最详细的是《淮南子》。《淮南子》的说法是,尧的时代,十日并出,怪兽横行,于是尧派羿诛杀怪兽,射穿十日,天下得以安定,万民因此奉尧为天子。有意思的是,射日和亟兽的是羿,为什么万民要“置尧以为天子”?而射日的英雄羿,既没得到政治待遇,也没得到应有的赏赐,反倒千里迢迢找西王母求仙丹去了,这靠谱吗?

我觉得不靠谱。事实上,《淮南子》的记载,并不是羿的原始形象。《淮南子》实则更像是一个总结,是对古往今来后羿传说的整理和再加工。因此,想探讨上古时代真实的羿,不能只看《淮南子》,还得看《天问》和《山海经》。

《天问》和《山海经》里的羿,是个什么形象?

神。

《山海经》里对此说的明白,说“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扶下国”,说明帝俊和羿居住在“上国”。上国,在上古时代不一定非得指天庭,也有可能是在山上,比如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中国的昆仑山。“扶”,则说明人世艰苦,需要羿来匡扶。也就是说,在原始的神话传说里,羿更像是一个救世主,一个马尔杜克似的人物。射日,不过是其功绩之一,他的主要工作,其实是擒杀妖魔。

但《山海经》和《天问》也有矛盾。今本《山海经》从没提过射日的情况,只说羿“与凿齿战于畴华之野”;《天问》则明明白白问到“羿在哪里射日?载日之乌又在哪里羽散身死?”也就是说,《山海经》没提过射日,《天问》却提到了。这倒是个很值得深思的地方。

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矛盾,是因为原始的羿的形象,与射日毫无关联。事实上,古人在提到那十个太阳的时候,都只是说曾有过这样一场灾难,而从没提到它们曾被人射下来。比如,按《庄子》的说法,是“十日并出,草木焦枯”,《楚辞·招魂》则说是“十日并出,流金铄石”,《吕氏春秋》也说“十日出而焦火不息”,它们都没提到过射日。最早提到射日的,只有《天问》,可见,后羿射日的传说,在最初并不具有普遍性。

也就是说,原始的羿的形象,只是一个斩妖除魔的神。他射日的事迹,恐怕也是后来附会上去的。

有意思的是,《天问》不仅提到了羿在哪里射日的问题,还提到了鸟的问题。鸟从何来?

这里的鸟,指的应当是三足金乌。

这当然是可能的。按《山海经》的说法,十个太阳,并不是自己升上去的,而是被“乌”驮着飞上天的。郭璞在此注曰“日中有三足乌”,然而这恐怕只是后人的想法,在先秦时代,三足金乌并不是在太阳里面,而是身在太阳底下,运载太阳飞行的。比如仰韶文化的彩绘中,太阳都是在鸟之上,到了战国和秦汉的瓦当,才变化为日中有鸟。因此,后羿射日,射中的实则是鸟,也许这才是射日的本来面貌。

射日之后,羿又擒杀了猰貐、封豚、九婴、修蛇、凿齿、大风。上述怪兽都有神力,但唯有凿齿是人,《山海经》说“有人曰凿齿”,但郭璞在此注曰“齿如凿,长五六尺”,可见也是个半人半神的怪物。

不过,根据严文明先生对山东大汶口文化的研究,表明东夷的诸多部落曾有过拔牙的习俗,他说“(大墩子、大汶口和西夏侯)有许多人实行拔牙,男女皆然,其总比率达到三分之二左右,这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上古时代,拔牙主要使用敲打的方法,因此,又被成为“凿牙”或“凿齿”。羿遇到的凿齿,指的是否是东夷的某个部落呢?不知道,不敢肯定,因此写在这里,算是聊备一说。

3.

后羿乱夏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在这里,后羿是一个箭术高明,但品格低下,又刚愎自用的部落首领。他趁着夏王太康出游打猎,数月不归的时候,发动政变夺取了夏的都城,革了夏的天命。因此,才会有屈原的那句“天帝为什么要降下夷羿,革了夏命,作孽夏民?”

这里透露出了至少两个信息:一是,发动政变的羿,实则源自东夷;二是,之所以能够发动政变,说明羿对夏的情况了如指掌。

后羿源自东夷,自不必多说。其部落对夏颇有了解,则其来有自。事实上,按照《说文·弓部》的解释,(这个字输入法打不出来,大概是上面一个变形的“开”字,下面一个“弓”字,下面以“X”代替),帝喾射官。若这个“X”既代表后羿,则说明后羿的部落早在帝喾时期既与中原部族有过接触。这当然是可能的,舜既是来自东夷,商人的始祖契,周人的始祖后稷,也都曾在大禹的手下出谋划策,但也都未曾脱离自己的部族。后羿部族,很可能也一直在夏主导的部落联盟里担任射官或射师,只是在武观之乱,夏族衰微之后,才脱离夏的统治,来到穷石,做起了蛇吞象的大梦。

但,革了夏命的后羿并不具备正统性,号召力有限。因此,在占据斟鄩的最初阶段,后羿仍然操纵仲康做傀儡,直到仲康死后才驱逐新的夏王相,成为联盟领袖。他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酒色淫乱,因此不久便被其谋臣寒浞夺权,自己也落得个身首异处。

这,大概就是后羿乱夏的全过程。当然,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本题下便不做讨论了。

4.

羿和后羿,是同一个人吗?

我认为不是。

羿和后羿的确有相似之处,他们名字相同,而且也都擅长射箭。但,首先,派遣羿的,无论是帝俊,还是帝喾,还是尧舜,都是在夏之前;而后羿,则很明确的是夏人。因此,他们时代不同。

其次,羿是一个熠熠生辉的英雄,后羿,则是一个自私自大的小人。很难想象后来人会为这样的人物编造一个如此完美的英雄神话,因此,他们形象不同。

最后,羿的射日,诛杀妖兽,表现的都是人与大自然的斗争,他的神话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而后羿乱夏的故事,则既有利害冲突,也有道德取向,甚至还有阶级斗争。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取向也不同。

所以,我觉得这个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5.

不过,这并不代表,羿与后羿之间,就一定没有联系。

众所周知,夏、商、周、秦皆有始祖。夏的始祖是鲧,商的始祖为契,周的始祖为后稷,秦的始祖为伯益。南方的楚也有始祖,只不过是位神话人物,叫做祝融。

羿,有没有可能就是后羿部族传说中的始祖呢?


冠玮奇谈


后羿和羿就是一个人。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先弄明白什么是“后”。

1、后,现在用于前后的意思里的后。所以有朋友理解的是一个是羿,一个是后来的后羿,两个人。

2、在古文字中,后,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就是近些年新的研究成果。

3、皇与后,两个字,本来同一个意思。后来被引申为一阴一阳,有了皇帝和皇后的意思。但是仍然保留了“伟大,了不起,收人尊敬”等含义。

4、因此后羿其实就是“令人尊敬”的“羿”。不能说就是两个人。


戴着金箍的思考者


不是同一个人。需要从羿、后羿、大羿几个人说起。

羿

《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帝俊时期的羿部族,是中华历史上最早的警察。帝俊时期出现为非作歹的坏人坏事,帝俊授命羿族除暴安良、扶危济困。

有穷氏名称有两种推测,一个是穷可能是穹之意,因为善于造弓而得名。另一个是,如同蒙古包,古代汉语称为穹庐。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这是羿族在祁连山主峰一带的昆仑虚接受任命,并且攀登祁连山主峰。这是向天下扬名立万的仪式,给了羿族很高的权威名望。扶危济困所以被称为“仁”。

大羿

南下参加尧平定东部叛乱的战争。关于大羿的神话传说其实是这次战争中大羿的战果。

古本《山海经》中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后来失落了。以《山海经》为蓝本,《淮南子·本经训》将大羿射日的故事做了总结:“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淮南子(本经训)》

所谓的大羿建立了“十日国”,还有什么大羿陵,完全是胡编乱造一派胡言。恰恰相反,大羿时期有穷氏在今山东德州市南,而且传说被逄蒙用桃木棒偷袭打死。很像是尧和其它部族默许的削弱有穷氏的阴谋。

后羿

后羿是夏朝太康年间,后羿取代太康,这就是太康失国。

后羿继承了有穷氏能征善射的传统,能射穿厚厚的皮革。当时洛阳一带的管理黄河的一个部落酋长河伯,也是夷人南下的一支,叫冯夷或“冰夷”。后羿杀了河伯,霸占了河伯的妻子洛嫔。后羿射杀大野猪,向天帝祭祀。后羿宠幸奸臣寒浞,寒浞与后羿的妻子纯狐私通,陆续害死了后羿的亲信大臣武罗、伯因、熊髠、尨圉等人。寒浞杀了后羿,后羿的妻子纯狐拿了后羿祖先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的宝物,来到寒浞的寒国。

后羿从德州南的有穷国出发,向西来进攻到达今河南孟县西,即穷谷一带。在这里,夏族的人打着鲧的旗帜名义,凭借有利地形挡住了后羿的西进。因为这里距离鲧的封地嵩山不远,是夏族的大本营。这就是屈原《天问》“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而为黄熊,巫何活焉?”

后羿被寒浞谋杀后,后羿有穷氏被流放到今安徽霍丘县西南。《路史》:“今寿之安丰有穷谷、穷水,即穷石。”

嫦娥奔月是后人的编纂加工。后羿的妻子纯狐,可能是九尾狐氏,在青丘。

《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山海经·海外东经》:“ 朝阳之谷 …… 青丘国 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吕氏春秋·求人》:“ 禹 东至 榑木 之地, 日出 、 九津 、 青羌之野…… 鸟谷 、 青丘 之乡, 黑齿 之国。”

青丘,地名,今山东菏泽市境内,高青县境内。

以上。


无稽崖下


据考证,历史上羿和后羿不是一个人。这两个人前后相差数百岁。最初的资料记载,射日的是羿,而不是后羿。也有资料说羿是好人,后羿是坏人。传到后来,羿和后羿合二为一,统称之为后羿了。  

  1979年版《辞海》这样注释道:“羿,传说中的古人名。即后羿。也作夷羿。”在注释“后羿”词条时,相对详细地写道:“后羿,又称夷羿,传说中夏代东夷族首领。原为有穷民部落首领,名羿。善于射箭。推翻夏代统治,夺得太康的王位,不久因喜狩猎,不理民事,被家众杀死。又神话传说尧时十日并出,植物枯死,猛兽长蛇为害,羿射去九日,射杀猛兽长蛇,为民除害。”

  按照《辞海》的权威解释,羿、后羿、夷羿,都是一个人。而另外不少文献记载并非如此,辽宁师范大学教授鲁刚撰文指出,羿和后羿应为两人,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时代,他们有完全不同的历史内涵,不同的品貌和不同的人格,把他们混为一人是一桩历史错案,是对羿的极大不公,应该把它改正过来,还羿一个清白。

  按照鲁刚先生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研究出来的结论,羿是射日英雄,而后羿则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坏蛋。

  历史上的后羿和羿究竟是不是同一人

  按照大学者顾颉刚先生的说法,从先秦到西汉中叶,羿和后羿的传说就是混为一谈的,那时羿的故事分为三组,第一组是神话家所传说的;第二组是诗歌家所传说的;第三组是儒墨学派所传说的。他列举了《山海经》、《淮南子》对羿的故事叙述,论证了神话家对羿的“政治结论”是做了“宗布神”。而以屈原为代表的诗歌家却把羿说成了荒淫无耻的家伙,天帝让他下界为民除忧患,他却去射河伯,占了人家的妻子,最后被一个叫寒浞的人和羿的妻子纯狐合谋把他弄死了。屈原在《离骚》中的结论是“羿淫游以合畋兮,又好射夫封狐……”一句话给羿来了个“盖棺定论”。  

  而孔孟学派对羿的结论又有不同。孔子认为,羿尚巧(或作功)力不尚德,结果是不得善终的。孟子干脆认为,羿就是有罪的,因为君子取友必端,羿不谨慎择友,把技艺传给匪人,故也有些罪。荀子则认,羿是“圣人所以治天下”的二十官中一个“作弓”的官。《荀子·解蔽篇》进一步明确,羿只是“精于射”,并不作弓。而最后死法也不尽相同,有说死于寒浞之手,有说死于蓬蒙桃木棍下。

  据此,顾颉刚先生认为:在西汉中年以前,羿的时代还没有固定,有的书说他是尧时人,有的书说他是夏时人,又有书说他是周时人。羿的品格也没有固定,有的书说是有功的好人,有的书说他是有罪的坏人,又有书把他当作世职的名职看。最通行的就是他的善射的传说。到了西汉初年以后,才有羿为夏帝的说法。西汉末年以来,楚辞一派的传说获得胜利,羿才固定为夏时淫游佚畋的君主了。其实,把羿和后羿混为一谈的决不止楚辞一派,后来的司马迁也是这样认定的。而这个定位,没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似乎更现实一些。

  从其它书本上可以查阅到,丧于寒浞之手的是后羿,为蓬蒙桃木棍所杀的是羿。不过,顾颉刚作为一大学者,是不会如此糊涂地把时隔几个朝代的两个功过不同的人拉到一起合而为一的吧。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顾先生研究出来的结论,从先秦到汉,对羿文化研究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结论。更为惊人的是顾颉刚先生考证,《天问》的作者并非屈原,而是比屈原早得多的无名氏,因为,《天问》与《尚书》、《诗经》是同时成书的。因此,我们的现代版《辞海》才把羿和后羿、夷羿合为一个人。三合一就合成了一面三棱镜,可以折射出羿作为射手和作为王者的多重性格,折射出英雄和淫徒集于一身的矛盾统一,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人格扭曲现象。

  历史上的后羿和羿究竟是不是同一人

  正史中对羿和后羿记载明显不足。我们不妨再从野史里捡些材料来补充它。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赐羿彤弓素赠(去贝加矢),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这里说的帝俊,就是帝喾,黄帝长子玄嚣的孙子,尧的父亲。羿当时是帝喾的射正,因擅长射术而总揽兵权。帝喾后期,东夷十个部落内讧,这十个部落都崇拜太阳,所以有“十日并出”之说。羿受帝喾派谴,征服十个部落,合为一体,是此才有“羿射九日”之说流传。羿最后死于非命,丧在自己徒弟逢蒙的桃木棍下。 

  而后羿则是有穷氏的首领,野史认为后羿是羿和嫦娥私生子挚的后代。后羿故事,几乎是羿的故事翻版。后羿也曾做过惊天动地的英雄事,统一东夷十个崇拜太阳的部落(这一点羿和后羿的事迹相互雷同过),推翻了荒淫无度的太康皇室。然而他晚节不保,同太康一样不修政事,围田射猎。结果被他自己重用的谄媚之臣寒浞发动兵变“杀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寒浞还纳娶了后羿的妻子纯狐(己不是嫦娥了)。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对后羿射日的故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归纳一下,可以这样认定,其一,射日传说的主人公是羿,而不是后羿;其二,原始文字混淆了羿和后羿,把他们合二为一了;其三,古为今用,可以采纳《辞海》中对羿和后羿的注释;其四,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后羿文化,可以从古人征服自然的愿望和弓箭崇拜的角度切入。以弘扬乐于献身、敢于挑战、勇于胜利的精神为主线,阐述其故事脉络和文化内涵,而不必去揭那些“没治了”的历史疮疤,偏要把羿当成冤假错案的对象去平反。如果要主持公道,为其平反,做不好会适得其反。因为羿和后羿都是神话中人物,今天我们评判或叙述的依据都是从古书中获得的一鳞半爪,而这些断简残篇,也都经过了先人的篡改和歪曲,不能作为绝对真实的依据来对待的。

  后羿还是后羿

  有人把后羿写成“后羿”,认为“后”是“后”的繁体字,其实误解了。  

  先后的“后”,是可以写作“后”的。问题是,我们所说的“后羿”,并不是相对于“先羿”的,“后”不是说前面有过一个羿,后面又有一个后羿。“后”可以是指皇帝的正妻,可以是指君主,可以是指诸侯,也可以是姓氏。而这几层意思的“后”,是不可以写作“后”的。

  后羿的“后”,实际是有穷国君的意思。有好事之人考证出后羿就是羿的后代,而且是通过“私生子”的形式过渡承接而来的。这近乎于荒诞,因为那时没有“DNA”检测,故事任意编了也无从稽考。于今,我们只能确认“后羿”就是“王羿”的意思,所以“后羿”不能写作繁体字“后羿”。



老刘大叔


羿射十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相传在尧的时代,天上十日并出,万木焦枯,天下大旱,地上的毒蛇猛兽四出残害生灵百姓。这时天帝赐弓箭给当时的著名射手羿,要他为民除害。羿使出高超的射技,用弓箭射落了九个太阳,又杀了无数毒蛇猛兽,使民众的生活得以安定下来。 这个神射手与夏代初年的后羿应不是同一个人。 中国史常常把羿和后羿混为一个人,其实后羿乃是羿的直系后代。 后羿乃有穷氏首领,其先祖即为少昊。少昊又号穷桑氏、有穷氏,因为东夷旧地古称桑、扶桑、穷桑,为适于蚕桑之地。毫无疑问,后羿是羿和嫦娥的私生子帝挚的后代;如同嫦娥为儿子取名“挚”是纪念其先祖少昊(挚)一样,后羿的命名显然也是为了纪念家族祖先羿,只不过后羿心高气傲,刚愎自用,擅自在名字前加了一个“后”字———呵呵,那时后羿就会使用“后现代”的“后”字了———“后羿”,分明是超越羿的意思:无论是射术,还是世间的荣誉,甚至是爱情。 “后羿”一词,也可以解释为“大羿的继承者”。但此人并未继承大羿的正义传统,反而倒行逆施,涂炭生灵,其罪行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结果被学生逢蒙所杀,可以说是死得其所。诗人屈原不辨真相,在《离骚》里对大羿提出愤怒的诘问,就连目光犀利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里也混淆了大羿和后羿的区别,把后羿的许多罪行安在大羿头上。正是那些名家的指证,令大羿蒙上不白之冤长达数千年之久。大羿名誉的受损程度,真是令人发指





天其书法


今天我们说说羿与后羿的事,从小的时候我们就常听大人们说古代的神话故事后羿射日,说是自天地开辟以来,天上便有十个太阳,后被一位叫羿的勇士张弓射下九个,于是就有了羿射九日、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那么这羿与后羿是否就是同一个人了?

其实不然,这个羿了乃是三皇五帝时期帝尧的射师,相传羿在五岁的时候被父母抛弃在深山里,羿自幼在山中长大,为了生存,久而久之便练就了高超的射术,时逢帝尧之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出现,把土地烤焦,使庄稼干枯,人们热的喘不过气,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些飞禽猛兽也纷纷出来残害人民百姓,

帝尧见此就请来了羿,羿诛杀猰貐、封豚、九婴、修蛇、凿齿、大风等恶兽,取下弓箭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应,万物得以生长。而后羿乃是夏王朝时有穷氏的首领,因为其也善于射箭,故随着时间的流传人们将羿与后羿认为是同一人。


神机门


按照《辞海》(1979年版)的权威解释,羿和后羿是一个人。

《辞海》是这样注释的:“羿,传说中的古人名。即后羿。也作夷羿。”

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对早期文献的研究认为,羿和后羿并非一人,羿是射日英雄,而后羿则是一个叫做有穷国的国君,是荒淫无耻的坏蛋。究其原因,是从先秦到汉,对羿文化研究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结论,诸子在涉及到羿的问题上说法就难以统一。

《辞海》把羿和后羿合为一个人,可以折射出羿作为射手和作为王者的多重性格,折射出英雄和淫徒集于一身的矛盾统一,这是一种有趣的人格扭曲现象。


小牛在云端


不是同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