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房價“最長下滑週期”不足為奇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7月到10月,北京二手住宅成交均價連續四個月出現下滑。這是2018年以來,北京二手房價經歷的最長下滑週期。

評 | 房價“最長下滑週期”不足為奇

如果放到“3.17”調控前,最長下滑週期幾乎難以想象。作為典型的一線城市,北京樓市降溫與調控密不可分。

“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政策加碼,從嚴調控逐步打破了市場過去習以為常的高預期。無論是開發商還是購房者心態日漸恢復平靜。

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個下滑週期或許不只是“最長”,還會“更長”。

在媒體的調查中還發現,一些大戶型房源甚至出現直降百萬元的情況。儘管近期交易量有所增長,但市場情緒並未明顯升溫。隨著調控不斷深入,房企融資收緊、拿地趨向謹慎,市場迴歸理性將是北京樓市的常態。

回顧主動“隔熱”的兩年,與其說是降溫,不如說是避險。

房地產市場隨時可能醞釀結構性泡沫,而泡沫無論是破裂還是生長都代表著雙向風險。同時由於房地產的金融屬性,又需要時刻提防圍觀加槓桿的隱患。

房地產在中國經濟實際運行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經濟下行壓力越大,越要警惕過度依賴房地產的“慣性”。

在市場規模體量更大的一線城市,任何一種風險都面臨成倍放大的可能。除此之外,一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來自於常住人口數量龐大,而土地供應卻遠遠跟不上需求。在保障房相對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購房者都被逼進了商品房市場。

另一方面,由於負載了公共服務職能和金融屬性,“用來住”的房子一不小心就超越了“住”的屬性。

“最長下滑週期”的到來,源自本輪樓市調控長短期政策配合的有效探索。

兩年前,“3.17調控”密切關聯金融信貸政策,嚴控樓市槓桿提升信貸成本,為北京樓市降溫積極做準備。同時,大規模出讓限競房地塊,從局部地區著手平抑房價,在滿足二手房需求方面,還供應了大量共有產權住房。

總結北京的實踐,可以看到管好預期、完善調控和加快改革協同推進,不斷探索和改革基礎制度,如推出房地產稅,發行市政債券,退出土地財政,加快完善租售並舉、新老居民全覆蓋的住房體系。加快建立長效機制,仍是北京乃至全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思路。

依賴短期行政手段,抑制房價上行,可在一定時期解燃眉之急,卻遠非長久之策。這是長效機制不斷被各方提及的根本原因。

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

方向不變,基調不變。無論是全國還是北京,因城施策精準調控之下,階段性的降溫和鬆綁都不足為奇,未完成的改革才更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