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丰年人乐业 乡村喜振兴——自贡加速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述评

丰年人乐业 乡村喜振兴——自贡加速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述评

发展特色产业,改造人居环境,新农村越来越美 杜友山 摄

这段时间,荣县来牟镇一洞桥村党支部书记程天祥没事就爱到村里的茶叶种植基地转一转,虽然冬季进行了修枝,但他眼里看到的是来年开春后枝头上嫩绿的春茶。“目前我们村共有茶园1万亩,今年产鲜茶1.5万吨,人均收入19980元。”程天祥介绍,2014年一洞桥村合村改革,全村只有老川茶3000亩,人均收入仅4680元。该村立足实际,以壮大产业为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2018年,一洞桥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特别是今年,全村实施茶园提标改造3000亩,安装喷灌系统1500亩,引进白茶、黄金叶、黄芽早等优质品种2000亩。

一洞桥村是我市行政村的普通一员,窥一斑而知全豹。

今年以来,我市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着力构建四级现代城镇体系,深入践行“3346”工作思路,加快推进“一区六园”建设,带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发展。粮油“两再两豆”全省独具特色,旭水河流域20万亩稻菜轮作模式全省领先,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8个,数量全省第一。

园区建设初显成效,全市新建现代农业核心区20万亩,省级重点支持培育星级园区3个,创建全国产业强镇2个。荣县列入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调味品、冷吃兔等休闲肉制品综合产值分别达50亿元、70亿元,荣县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成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经营主体18个,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191个。高蛋白大豆育种、生猪良繁全国一流。建成高标准农田105万亩,农机装备总动力112万千瓦,茶叶机采率全省第一。

回到一洞桥村党群服务中心,一群身穿练功服的老人,在广场上打太极拳。20多座民居环绕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是茶园,坡下有鱼塘,路旁养花种树。在清晨薄雾的衬托下,宛如仙境。

“入冬了,茶园在管护,没得好多农活,大家没事就跳坝坝舞、打太极拳。”程天祥说,这样的聚居点,全村共有7个,每一个都是村民健身活动的阵地,加上村里建有农家书屋、俱乐部,学习、环保、健身,讲文明、树新风,成为腰包鼓起来的一洞桥村民的新风尚。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陆续出台《“美丽自贡·宜居乡村”实施方案(2019—2020年)》《自贡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年工作任务清单及分工方案》等方案,整合市级各部门资源、力量,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集中攻坚。

截至目前,“五大行动”完成投资12.4亿元。建成垃圾中转站191座、各类垃圾池(房)13827个,配备环卫车辆957辆,购置(垃圾桶)20367个、垃圾转运机动车辆309辆、非机动车辆543辆,垃圾收运设备基本实现全覆盖。落实镇村组三级清扫保洁员9189名,基本实现聚居20户以上居住点保洁员全覆盖。

今年全市38个农民聚居点污水治理项目,已完工的16个、在建12个。提标改造84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已全面开工,新建延伸、维修改造乡镇污水管网82.9公里。全市90个村启动户厕改造、完工2561户、在建1188户。统筹农村公厕和乡村旅游厕所建设农村公厕已完工29座、在建13座,乡村旅游点厕所已完工4座、在建3座。全市实施农村土坯房改造整治14781户、民房风貌塑造5118户,59个建制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更加舒适,管护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同样是健身,家住沿滩区龙湖郡的程伯英阿姨喜欢早晚到龙湖公园走上一圈。“一圈下来有5公里多,花1个多小时出一身汗,又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观赏美景,还能健身,一举多得。”程阿姨说。

如今,在自贡休闲、健身、娱乐的方式多种多样,盐都植物园、南湖公园、釜溪文创公园等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我市始终贯穿“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统筹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探索从传统城市到公园城市的发展之路,深入实施城市“双修”,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使“园在城中”向“城在园中”蜕变持续深入。

我市还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新建了高峰公园、仰天窝公园、双凤湿地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完成犀牛口、贡井市民广场滨河绿化等景观工程。有序推进恐龙大道二期、航空大道等道路景观建设,完善了城乡多级绿道体系。同时加大了对小井沟水库、双溪水库等城市饮用水源,64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中心城区西城湿地公园、南湖公园等74个景观水体的保护力度。实施东部新城水系连通及生态补水工程,对宜昆河、宜家河、宜陈河实施景观打造和生态修复。综合整治釜溪河、金鱼河、旭水河等城市黑臭水体,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以有力的行动加速推进着我市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宜居宜业 “花园”赵化入画来

丰年人乐业 乡村喜振兴——自贡加速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述评

凤凰湖农家大院

11月25日一早,富顺县赵化镇古木村2组村民伍户银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旁的几块菜地,与同来的几名村民一起,为菜地安装篱笆。竹子开片、打桩、架梁、上篱……短短一个多小时,菜地就变得条块分明。

紧邻菜地的是古木村今年刚刚打造的种植园。沿青石台阶拾级而上,石板路犹如丝线将几个小广场连接。周围种植着果树和花草,虽时值冬季,却依然可以望见开春后的绿意盎然。

“以前是荒山,村里将其打造成植物园,还开辟了几亩菜地,让大家种点小菜。”伍户银告诉记者,仅半年时间,从荒山到种植园,从遍地杂草到果树满园,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获得感、幸福感急剧提升。

“今年5月份开始建设,到现在已经进入尾声,完成了植物园、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开心农场的建设,下一步还要建1所幼儿园、1个5人足球场和篮球场,完善配套设施。”村党支部书记龚焕华介绍,与村党群服务中心比邻的大柳树聚居点共有158户村民,是近年依托幸福美丽新村项目打造的村级聚居点,加上周边农户,共住了200余户人家。

今年以来,古木村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项目,按照宜居宜业目标打造大柳树聚居点,荒山变植物园、荒地变文化广场。在县、镇大力支持下,该村新建2条产业道,总长5余公里。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一部分引进业主发展柑橘产业,一部分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种植李子。短短半年时间,大柳树聚居点华丽蜕变,形成产村相融、宜居宜业的新格局。

此外,古木村通过村民大会确定,每人每月缴纳2元卫生费,用于聘请保洁人员。花小钱,维护大幸福,还能解决困难村民就业,这一规定赢得全体村民点赞。如今,29人的清扫保洁队伍活跃在古木村。

离开大梨树,沿S207向南而行,初冬的凤凰湖波光粼粼。堤坝上“美丽凤凰湖,幸福鳌山人”10个大字格外醒目,对于这句话,湖边凤凰湖农家大院的20多户村民感受深切。

丰年人乐业 乡村喜振兴——自贡加速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述评

古木村文化长廊

堤坝尽头是大院的入口,1名村民正在清扫公路。起初记者以为是村里聘请的保洁员,一问才得知,这名叫罗治清的村民是义务打扫。一路向前,道路两旁菜园以翠竹相隔,白墙青瓦的民居点缀其间,墙上乡风民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墙绘为这个普通的农家大院更添几分别致。大院外围是成片的农田和果园,放眼望去生机勃勃。

“这个大院今年8月开始人居环境整治,由于靠着水源,专门新修了7个化粪池,各家各户安装排污管,清理水沟,实现了雨污分流。”赵化镇村建中心主任李炳介绍,大院实行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以墙绘的形式上墙,美化环境,润物细无声般引导着村民。

赵化镇政府旁的光第公园,经过几个月的闭园改造,今年11月10日重新开放。从开园伊始就成为镇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光第公园)以前是县良种场的果园,2017年,我们租过来,利用全国传统村落补助资金300万元,又自筹资金50万,改建成公园。今年又闭园改造,将果树全部换成景观植物,让大家有更好的游园体验。”赵化镇党委书记张腾介绍,近年来该镇整合全省百镇试点、棚户区综合整治等项目,投入资金近亿元,对古镇进行加固维修、街道路面改造、杆管线缆入地,使赵化古镇重新焕发光彩。

“今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万寿镇和赵化镇合二为一,沱江就成了赵化的内河。我们依托2个场镇规划建设沱江滨河休闲公园,进一步激活沱江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时,我们还规划了凤凰湖水上公园和普安寨湿地公园。”赵腾介绍,加大基础设施、公益绿化建设是赵化镇依托人居环境整治和城镇建设,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通过乡村振兴、环境综合整治、优化调整产业布局等手段,结合4个公园建设,形成产居相融、宜居宜业的格局,给全镇群众呈现一个花园般的赵化。”张腾表示。

推窗见绿 发现公园城市之美

如今,对家住汇兴路一号桥旁的李艺馨来说,每日清晨,叫醒她的不再是床头的闹钟,而是窗外的风景。“你看,对面是文创公园,空气清新,生态环境好得很!”循着李艺馨手指的方向眺望,只见绿树摇曳,青山如黛,花团锦簇,生机勃勃。

这一年多来,细心的市民发现,身边这样的公园、绿地越来越多,这是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给自贡带来的新变化。

绿道越拉越长,“花海”越建越美。与文创公园相连的釜溪河复合绿道城区连接段目前已向市民开放。

经过文创公园,从釜溪河复合绿道城区连接段东兴寺入口进入“龙腾碧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桥流水风光,在阳光映衬下,水杉湿地水波盈盈,观景亭台、河畔码头尽显古韵之美,宛如仙境。沿路前行,一片柑橘林抢人眼球,这就是“堰闸盐味”,沁心的香味让人身心爽朗。“堰闸盐味”种植的植物以芳草类为主,突出的是健康养生的文化主题。随后来到“叠彩鸿影”景区,七彩菠菜、羽衣甘蓝、彩叶田草……一片片既可采摘食用又可观赏的蔬菜异彩纷呈,趣味横生。与这里相呼应的是“盐运溪畔”,各类彩色叶草、多年生草花等植物景观与盐运雕塑,共同构建一条美丽的盐运足迹。

骑行穿越整个绿道,一个多小时眨眼而过。无论是坡地中蜿蜒的观光车道,还是彩色沥青的骑步行道;无论是两旁绿荫葱葱,还是坐落半岛的小桥,丰富的绿道“内涵”让人意犹未尽、好不惬意。

位于市委下大门的水涯居休闲广场与文创公园遥相呼应,形成釜溪河滨河东岸景观带。

作为曾经的盐运码头,水涯居及沿河一带承载着众多自贡人关于盐的情怀和记忆。置身于忆昔、掬水、览桥、闻风的多元化元素中,市民在散步、赏景的同时,也感受着盐业曾经的欣欣向荣。

“我在这附近生活了50多年,目睹了五十梯周边的每一次变化。”市民陈立伟说,水涯晓渡景点建设后,有市民休闲广场、花园,还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多游乐设施,半山腰还修建了一条玻璃栈道。沿着顺山体蜿蜒而上的栈道上行,可至山顶。若风和日丽,可见人山人海的景象。

不出城享生态之美,居闹市乐花香之怡。《自贡市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四大基本原则,力争用三年时间,到2021年,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绿化覆盖率达到45%、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并向“开窗见绿、出户入园”发展,初步构建起园城一体、情景交融、诗意栖居的山水城市新形态。

产业振兴 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11月25日,记者驱车前往沿滩区永安镇,从金银湖收费站驶出内宜高速,阵阵椒香扑鼻而来。高速路出口斜对面一条产业道,直通云龙村花椒基地,一人高的花椒树从道路两旁向外延伸,直至漫山遍野,为眼前的大地披上绿装。

“这个基地有400多亩,是全镇最早的花椒基地。”镇农业中心副主任崔玉洪告诉记者,云龙村花椒基地是永安镇首个标准化花椒产业基地,2014年,沿滩区立丰花椒专业合作社选址云龙村,为永安镇打开了花椒产业的大门,从此迅猛发展,全镇开花。截至目前,全镇共发展花椒种植1.2万亩,建成高产示范园区12个。

与云龙村相隔不远的利民村永安镇花椒产业基地内,又是另一番景象。不仅花椒成林,还有农田成片。“这个基地是近年新建的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居全省前列。”崔玉洪介绍,基地建设采用了“种养循环、起垄栽培、早结丰产、快速成园”新模式,集中连片发展花椒3500亩,生态稻鱼、稻虾种养基地1500亩。

“起垄栽培更利于花椒树的生长,一年长势可以达到其他种植方法的两年。”崔玉洪说,基地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建成了120亩花椒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示范全国已认定推广的9个青花椒品种,开展品种试验。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科教、产学研”紧密合作融合,提升园区品种、技术、建设、运营质量和效益。“镇里还建立了青花椒对照试验培育博士工作站,进行良种优化再培育,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位于云丰村的花椒收储加工中心,是永安镇花椒产业链中新的一环。加工车间内,筛选、烘干、包装等设备齐全,收储仓库里,堆满了成品干花椒。“用花椒枝条做燃料,循环利用,无污染外排。”加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心2018年建成投产,今年又进行了一次提升改造。加工中心共有烘干设备5套,其中1套为带枝烘干设备,日处理能力达60吨,是省内处理能力最大的花椒烘干设备。

“引进龙头企业,建基地做示范,带动各村和农户发展产业,形成产业规模,吸引上下游企业落户,才能真正夯实全镇的产业根基。”镇党委书记李永兵介绍,自永安镇被确定为沿滩区10万亩花椒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园区建设的核心区,该镇将花椒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党委、政府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采用“专合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创新花椒标准化生产园区,由专合社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物资采购、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农户除了流转土地、务工以外,还可以用土地入股。12个园区,每个园区可以提供就业岗位20个以上,季节性用工需求200人以上,再加上加工、收储、经纪人等用工,解决了农户就近就业需求。”李永兵说,今年,全镇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的要求,连片打造“十里飘香”产业示范带,推动花椒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通过土地流转、劳务服务、入股分红、旅游带动等多种途径,永安镇依托花椒,编织起强韧的产业网,有效实现了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目标。

感 言

富顺县李桥镇党委书记

曾小芸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与关键,只有做好乡村的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唯有牢记初心使命,将群众牢牢吸纳到产业链中,狠抓产业发展、厚植产业根基、完善产业链条、扩宽致富渠道,确保群众走稳致富奔康路,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富顺县福善镇象鼻村村民

张世芬

政府出钱给我们修路、修坝子、修菜园,到处都漂漂亮亮的,周围的环境好,居住起来心情也好。我们也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同维护生活环境。

沿滩区龙湖远大社区居民

曾昭权

到处是公园、广场,道路两边也有绿化景观,生活环境好。现在,市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应该讲文明、树新风,为提升城市形象出把力。

(记者 曾鹏程 周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