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带你了解青海道上的丝绸之路古城西宁的历史

在上个世纪的时候有一首民歌非常流行,直到今天我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还会有很多人觉得非常熟悉。这首歌就是《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

带你了解青海道上的丝绸之路古城西宁的历史

这首歌哦我觉得歌词非常优美,曲调也非常地悠扬婉转,而且情意深长,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这首歌曾经在我国传唱了60多年,令几代中国人都为之陶醉。这首歌是谁创作的?那遥远的地方又是哪里?那位有着红红的笑脸和美丽动人眼睛的姑娘又是谁呢?

这支歌的创作者是曾经被誉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先生。王洛宾先生是北京人,后来在北京师范大学的音乐系学习。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来到了大西北,一方面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从事对于西北民歌的搜集整理和音乐创作的工作。在1939年的时候,王洛宾先生来到了西宁,在西宁的一个中学教授音乐课。就在这一年的夏天的时候著名的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先生到西宁的金银滩来拍摄一个纪录片,叫做《民族万岁》,有的史料上记载是《祖国万岁》。他就邀请已经在西宁小有名气的王洛宾先生出演一些镜头,这个金银滩在西宁以西100公里左右,是青海湖畔的一个大草原,游牧民族的天堂,非常的优美。按照郑君里的安排,王洛宾要和当地的一位叫做萨耶卓玛的藏族姑娘进行配合。藏族姑娘卓玛饰演其中的一个牧羊女,而王洛宾出演这个牧羊女的帮工。这个拍摄在金银滩草原进行了三天时间,在这三天里面王洛宾和卓玛一块儿并马驰骋在辽阔的金银滩草原。

两个人在三天时间里面相处他对于美丽活泼的卓玛姑娘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位卓玛姑娘其实身世是很不一般的,她是当地的一个千户长的女儿,可以说是一个大家闺秀。在当时的金银滩草原有一个说法,说草原上最美丽的花朵是格桑花,而在金银滩草原最美丽的姑娘就是萨耶卓玛,所以卓玛是当地一个出了名的美丽的姑娘。三天的拍摄很快就结束了,王洛宾要从金银滩草原回到西宁。卓玛姑娘就骑着马送了一程又一程,一路上两个人默默无语,等到要翻越一座山岗了,王洛宾劝卓玛姑娘别送了,他转脸才发现卓玛姑娘粉红的脸颊上已经挂着一串晶莹的泪珠,这个时候的王洛宾是思如泉涌,望着卓玛姑娘依依不舍打马远去的背影,这个时候王洛宾先生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像行云流水般从他的胸膛里飘了出来。回到西宁之后王洛宾先生奋笔疾书,深情地歌唱,很快这首歌就在西宁流传开来,后来又红遍了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带你了解青海道上的丝绸之路古城西宁的历史

说到西宁我们不得不提到两千多年以前汉朝的一位叱咤风云的老将军。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武帝时期,西宁这个地方不叫西宁,而是叫做西平亭,亭是当时西汉的一个行政和军事单位,青海东部的这块区域就由西平亭来进行管理。到了汉宣帝的时候,西宁所在的这块区域就被我国的一个游牧民族叫做羌族的一支叫做先零羌所占据。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派谁去平定这个先零羌的叛乱呢?当时就有一位老将军毛遂自荐向汉宣帝说了这样的一句豪言壮语,他说我看这个事情没有比派我去更合适的人选了。这位老将军当时已经七十六岁高龄了,他就是赵充国。这位老将军非常不一般,他在汉武帝时期就征战西北与匈奴作战,因为作战勇敢,所以被封为中郎将。他善于骑射,而且史书上记载“沉勇,有大略”,非常冷静,而且非常具有战略眼光,所以后来又被封为后将军,可以说是三朝老臣,在当时的西北非常有名望。汉宣帝对于这位老将军的毛遂自荐甚为感动,他也感觉到派老将军前去应该没问题。于是赵充国就带领数万军队开始了为国排难,为君分忧的青海之行。

老将军带领着数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的一种战略战术,秘密地渡过黄河,在先零羌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于西宁进行了突然的包围和袭击,一下子就把先零羌的主力部队给歼灭掉了。之后赵充国将军重新夺回了西宁,先零羌就带着剩余的部队逃到了青海的西部地区。在这个时候朝廷上下就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赵充国将军应该带领部队乘胜追击,彻底歼灭先零羌的残余部队。但是赵充国将军则不这样认为,他说穷寇勿追,况且先零羌还保留一部分军队,汉朝的军队对于青海西部的地区地形地貌都不太熟悉,在这种情况下作战起来就没有绝对的取胜的把握,所以他建议留下一万左右的步兵在西宁周围布防,其他数万骑兵撤回到中原地区。

带你了解青海道上的丝绸之路古城西宁的历史

老将军对于西宁周围进行了考察,他发现这块区域由黄河和湟水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谷地就叫河湟谷地,这个谷地比青藏高原其他地方的地势要低,而且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非常适宜人居和农耕。所以赵充国将军就想如果在这个地方进行军屯,那么就可以达到多方面的目的,赵充国将军为了说服汉宣帝和其他的一些持不同意见的朝中大臣,专门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章,提出来留下这一万左右的步兵在这个地方进行屯田的所谓十二利,主要包括以守为攻,以德服羌,以农养战,以兵护农。最终达到兵农结合,保证青海地区的整个政局的稳定。这样的一个思路是富有战略的眼光的一个长远的思路。

汉宣帝最终接纳了赵充国将军的建议,赵充国将军就利用这一万左右的步兵开始开垦荒地,进行灌溉,把这块区域逐渐地开始了一个农耕的改造。根据史书的记载,赵充国将军仅仅在河湟谷地待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后来就返回到中原地区接受新的任命了。但就是这一年左右的时间,他开垦了2000公顷左右的土地,拉开了河湟谷地农耕文明的大幕。后来在汉朝晚期,一直到后来的隋,唐,明,清这个时期,河湟谷地不断地进行农耕文明的开发,所以就变成了黄河上游最大的一块农耕区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赵充国老将军对于河湟谷地的改造是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的,这块宝地逐渐地吸引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商人,一些僧侣,使者和旅行家他们的目光和脚步。

在1956年的时候,西宁的青海省粮食厅在西宁的隍庙街这个地方进行施工的时候挖出来了76枚银币。经过初步的鉴定,这76枚银币属于遥远的波斯的银币,时间大概是五世纪。我们大家知道波斯是个西亚国家,大概相当于今天伊朗这个地方,距离西宁有数千公里之遥。1500多年前的这些银币怎么会跨越数千公里从波斯来到了西宁呢?当时西宁这个地方的文物和考古学家翻遍了文献,解答不了这个问题,所以想到了北京的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就是中国社科院考过研究所的夏鼐先生。夏鼐先生当时也已经关注到了西宁这个地方发现76枚银币的情况,他也想搞清楚这些银币的来龙去脉,所以后来当西宁的考古部门求助于夏鼐先生的时候,夏鼐先生慨然应允。但是因为当时的交通不方便,他不可能亲自到西宁看到这些银币,所以就让西宁的朋友把这些银币拍成照片,做成拓片,给他寄到北京。

带你了解青海道上的丝绸之路古城西宁的历史

寄到北京之后,夏鼐先生就对这些银币进行研究。研究之后结合文献,结合他广播的学识,就发表了一篇震惊国内的考古学的文章。在这个文章中他提出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这批银币是人为埋藏在西宁。从考古学上来讲,这应该属于一个窖藏,这是考古学上的一个名词。意味着发现的时间与银币铸造的时间大概是几乎同一个时期的,相距不远。第二个观点,他认为从这些银币的形制和银币上的图案进行分析,这批银币是波斯的萨珊朝卑路斯时期的银币,相当于我们国家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在这个时间段,根据文献记载,波斯的萨珊朝卑路斯时期,当时的波斯相当强大,向西与东罗马帝国争雄,向东与突厥王朝进行联姻,所以说是左右逢源,是中亚西亚这个地区一个强盛的帝国。当时波斯的货币就相当于当时的国际货币的地位,在丝绸之路上流通很广。夏鼐先生得出结论,说这批银币很可能就是从波斯经过商人或者使者之手然后流落到西宁。夏鼐先生还从史料中发现当时的卑路斯王朝对于中国的文化非常地仰慕,而且曾经派出使者十次才从遥远的波斯来到北魏的都城平城访问北魏。所以就有大量的使者和商人来往于丝绸之路上,这批银币就是这样留存在西宁的。

由此,夏鼐先生进一步指出,从这批银币的发现可以推断青海这个地方应当是丝绸之路的经行之地,而且西宁应该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个过程中间,夏鼐先生发现的确当时的文献上也有相关的记载。从传统上来讲,一般丝绸之路是从长安然后过了兰州附近的黄河之后进入河西走廊,然后再过了敦煌进入西域。夏鼐先生指出,除了这条道路之外,还有一条稍微靠南边的丝绸之路,这条路的走向是从西安出发,在兰州附近过了黄河之后不是直接进入河西走廊,而是转道青海到西宁,因为这条线路要经过青海,后来在考古学界就被命名为“青海道”或者叫“羌中道”“吐谷浑道”。这样的一个发现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因为传统的观点认为青海是不经过丝绸之路的一个省份。这个结论公布之后就使西宁逐渐地走入了丝绸之路研究者的视野。

我们大家都知道唐僧取经曾经在丝绸之路上是一个传奇性的故事,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就在唐僧取经220多年以前还有一位高僧大德就已经在唐僧取经之前沿着丝绸之路到印度去取经了,而且走的路线就是青海道。这位高僧大德就是法显,法显是东晋时期的一个高僧,三岁的时候就出家了。出家之后遍访当时国内的一些高僧大德,阅读了大量的佛教经卷,所以很快就成为知名的高僧。但是后来他发现国内很多佛教的翻译过来的一些经典很多地方翻译得不一致,而且甚至有互相矛盾的地方,所以他就产生了要到天竺去搞清楚这些佛教经卷来龙去脉的一种想法,而这个时候他已经到了年逾花甲的年龄。仍然不顾高龄,从长安出发,约了几位僧人就踏上了丝绸之路。

带你了解青海道上的丝绸之路古城西宁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间,有一些僧人因为害怕一路的艰辛中途就返回了,还有一部分在路上冻饿而死。法显克服了这些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印度。后来他在印度待了十多年的时间,由于思念自己的祖国,一直想着学成之后还要回来的,所以就谢绝了当时印度的很多寺院让他住持的这种挽留。乘坐一条商船从海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返回了我们国家。到了东晋的都城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在这里传经布道。他把自己在印度十多年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做《佛国记》,成为一个非常珍贵的文献。我们说唐僧的取经和发现的取经非常相似,两个人都是高僧大德,而且都克服了艰难险阻,最终取回了真经,弘扬佛法。不同的是法显的取经比唐僧早了200多年,所以应该说是唐僧学习的榜样。另外一个不同的是他们两个走的路线不太一样,唐僧走的是传统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到兰州附近过了黄河沿河西走廊到了西域,而法显在兰州附近过了黄河之后就踏上了青海道然后到了西宁。在西宁稍作停留然后沿着大通河谷进入到河西走廊的张掖,然后又到了敦煌,后面就与玄奘走的路线又重合起来。当年的法显就走了这样的一条青海道经过了西宁。很多西域的使者和商人沿着相反的路线经过青海道来到我们国家,他们来到西宁之后并不是按照传统的丝绸之路跨过黄河到了长安,而是从西宁折到四川盆地沿着岷江河谷到了成都平原,然后进入长江流域,这也是青海道里面考古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根据《续高僧传》的记载,南朝梁的时候有一个西域的商人叫做康僧仙就是沿着这条青海道从南疆到柴达木盆地,翻越日月山到了西宁,然后沿着岷江上游的河谷,进入到岷江的下游,到了成都平原的成都。到了成都之后,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做珠宝生意,从成都然后到南京之间贩运珠宝。珠宝生意就使这个康僧仙发了大财,后来记载数年之后他的财富能够装满两大船,家资达到数十万贯。贯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一贯钱就相当于一千个铜钱,十五贯就可以用来做生意,万贯家财就是相当大的一笔财富,而这个康僧仙的财富就积累了数十万贯,可见他的财富之多。

还有一个记载,根据《隋书》的记载,也是在南朝梁的时候有一个西域的何国的商人叫做何细胡。这个人也沿着这个青海道到了成都平原,住在成都附近的郫县,在这里做金帛生意,沿着长江的上游和下游贩运金银还有蜀锦。后来到了他的儿子何妥的时候,他让他弃商从学,参加科举考试,后来做到了隋朝的国子监祭酒,教育部门的最高长官,帮助隋朝校订音律,不仅是一个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个音乐家。

带你了解青海道上的丝绸之路古城西宁的历史

为什么当年的发现,还有康僧仙,还有这个何细胡他们会选择这样的一条道路?为什么没有走河西走廊?我们说河西走廊这个地方应该是道路平坦,而且有大量的绿洲,可以进行补给。但是我们大家不要忘了,当法显西行和康僧仙以及何细胡他们来到我们国家的时候很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被一些割据政权所占据动荡不安,所以他们没有选择走河西走廊,而是走了相对安定的西宁的青海道。康僧仙和何细胡为什么没有到中原呢?中原这个区域当时也是战乱频仍,而南方相对比较安定,所以他们就选择走青海道经过西宁然后到江南做生意。

我们知道其实我们早期的时候中国并没有康这个姓氏,何姓也很少,而康姓和何姓都来自于西域的一些小国康国和何国,在史书上被称为“昭武九姓”,九个姓的小国,还有曹国,米国,安国。后来康僧仙,何细胡来到我们国家以后就以国为姓和汉族通婚、今天就成了我们汉族姓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因为我们中国原来的时候没有这个康姓,何姓也很少,所以长江流域这康姓和何姓说不定有一些人就是康僧仙和何细胡的后代。

我们说无论是法显,无论是康僧仙和何细胡他们经过青海道的时候都要在西宁停留,所以西宁这个地方实际上就是青海道一个物资的集散地,一个商品交易的一个枢纽。这样长此以往就促进了西宁这个城市的繁荣和发展,而且青海道一直繁荣到了北宋时期。北宋的时候河西走廊被党项族建立的一个政权西夏所占据,西夏占据了这个河西走廊之后对来往的商人征收重税,,所以很多商人就走青海道直接从南疆进入到了西宁,在西宁这个地方做生意。西宁这个城市由此就受益良多,所以史书里面就有记载,说因为当时的青海道要经过西宁,大量的商人来到西宁,所以西宁这个城市就逐渐地繁荣,发达了起来,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