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你看那個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我第一次在現實中見到美洲獅(Puma concolor)時,

它被縛住雙腳,倒吊著

這裡是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展櫃。我湊近,細讀展櫃裡的說明文字。原來在1906年冬,為了保護科羅拉多大峽谷北緣的凱巴布高原(Kaibab Plateau)上的騾鹿種群,美國政府開始建設大峽谷國家公園的雛形,並鼓勵獵殺騾鹿的捕食者,比如說美洲獅。

“為什麼這裡掛著一頭死去的美洲獅?它代表著為了保護騾鹿而被殺害的成千上萬的捕食者。那麼,為什麼要保護騾鹿?因為人們認為,人類比其他動物更有權力獵殺騾鹿。”展櫃裡的說明牌寫道。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放大可看展板上的說明,這段文字很有態度了。丨盧平

懸賞獵殺美洲獅並不是亞利桑那州(大峽谷國家公園所在地,位於北美西部)的獨創。早在1684年,還處在殖民地時期的康涅狄格州(位於北美東部),就開出獵殺一頭美洲獅獎賞20先令的賞金制度。在當年的市場上,20先令大概能買到30公斤的上好小麥。

20世紀60年代,美國各州逐漸取消了這種賞金制度,但兩三個世紀的懸賞獵殺,已經讓美洲獅在北美東部幾乎全軍覆沒。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一國家公園中的美洲獅。丨National Park Service

名為堅固的碎片

其實,美洲獅原本有著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它們曾幾乎佔據整個美洲大陸的各種生境,草原、沙漠、雨林、針葉林都能成為它們的家。今天,北至北美西北角的加拿大育空地區,南至南美安第斯山脈南段的智利和阿根廷,美洲獅都有分佈。

同時,美洲獅也有著驚人的移動能力。年輕的雄性美洲獅往往長途跋涉,尋找一片既遠離其他雄性勢力範圍,又有足夠的食物和異性的地方,以期建立自己的“王國”。2011年,科學家在早已失去美洲獅種群的康涅狄格州,發現了一頭起碼徒步了2400公里的年輕雄性。只是,當人們發現它時,它已經死在了康州的一條公路上——被一輛運動型汽車(SUV)撞死的。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南美智利山區的美洲獅。丨Benjamin Olson / mindenpictures

20世紀70年代,北美東部最後一個美洲獅種群——佛羅里達美洲獅——瀕臨滅絕。當時,它們的種群數量不足40頭,棲息地碎片化導致了嚴重的近親繁殖。科學家發現,生活在其中一塊棲息地(大沼澤國家公園)裡的小種群表現出了明顯的近交衰退——雄性經常出現隱睪,精子活力也很低——這毫不意外。但神奇的是,另一小塊棲息地(大柏樹國家公園)裡的佛羅里達美洲獅卻健康得多。

科學家分析了大柏樹種群的基因,發現這些生活在北美洲的佛羅里達種群竟然混入了中美洲哥斯達黎加種群的基因。原來,當地偷偷釋放了動物園裡的美洲獅,本意可能是放到國家公園裡充數。放在其他動物的保護工作裡,這種不檢測來源也不做跟蹤、記錄的野放,很可能會害死野放的個體,也很可能給一個物種帶去滅頂之災。

但恰巧,美洲獅本來就有很強的環境適應性,而且哥斯達黎加美洲獅和佛羅里達美洲獅的地理隔離時間也比較短——近年的mtDNA研究指出,美洲獅北美亞種(P. c. couguar

)是中美洲亞種(P. c. costaricensis)的少數個體向北擴散形成的,二者的分歧時間不足兩萬年。因此,這個錯誤的操作竟然意外地為大柏樹的美洲獅帶入了新的基因,打破了佛羅里達美洲獅近親繁殖的魔咒。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北美種群的祖先是來自中美洲的少數個體,也難怪北美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比較低了。圖中餅圖的黃色部分,代表北美洲種群的遺傳類型是中美洲種群的類型之一。丨Anthony Caragiulo et al. / Mitochondrial DNA(2013

受此啟發,1995年,佛羅里達美洲獅恢復計劃從北美西部的德克薩斯州引入了八頭年輕的雌性美洲獅。德克薩斯種群的加入似乎成功緩解了佛羅里達美洲獅近交衰退的問題。今天,佛羅里達美洲獅的野生種群已經恢復到80頭左右,比半個世紀前翻了一倍。

但是恢復計劃沒來得及挽救大沼澤種群,這裡的最後一頭雌性美洲獅,在開展種群引入工作的六年前就去世了。解剖結果顯示,它的肝臟累積了高濃度的汞,很可能死於汞中毒。

為什麼國家公園裡會出現汞?

互相傷害的閉環

1989年,這頭雌性美洲獅的死亡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同年,人們從生活在大沼澤國家公園的魚類身上檢測出了高濃度的汞。科學家推測,這些汞來自空氣。

金屬冶煉等工業中產生的汞廢氣被排放到空氣裡,又隨著雷雨從高空落回地面,進入食物鏈。從浮游生物到小魚小蝦,從水生動物到陸生雜食動物,最後,汞來到了大沼澤國家公園的頂級捕食者——美洲獅的身體裡。汞汙染不只來自佛羅里達州,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工業生產可能也要為大沼澤國家公園裡發生的這樁悲劇負責。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大貓心裡苦。順便說,美洲獅的叫聲很像貓咪(好像也沒什麼問題?),戳這裡看下。丨Art G. / flickr

隨後的研究又發現,大沼澤美洲獅種群體內的汞含量,幾乎比美國其他地區的美洲獅都要高。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大沼澤的美洲獅吃得最多的動物是浣熊。在捕獵這件事上,美洲獅是機會主義者,它們擅長跟蹤、伏擊中大型的有蹄類動物,比如開頭提到的騾鹿。但它們不挑食,可能會試圖獵殺自己看到的任何潛在獵物,逮著什麼吃什麼,連昆蟲、鼠類都不放過。

不挑食正是它們有強大適應力的基礎。

大沼澤國家公園裡沒有足夠養活它們的有蹄類種群,美洲獅就順其自然地變換了自己的食譜,把浣熊當作主菜。比起食草的有蹄類,雜食、吃魚的浣熊更容易積累汞——這工業毒物可超過美洲獅的適應範圍了。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休要甩鍋給我。”丨pixabay

美洲獅喜歡捕食有蹄類,如果發現了人類的牧場,這些機會主義者是肯定不會錯過的。在阿根廷中部,有大約

30%的牧場主人報告說,美洲獅不只獵殺他們家的牲畜,還殺掉了遠遠超過它們食量的獵物,比如說一次殺死了幾十只綿羊。牧場主通常把這樣的“過捕”歸因於美洲獅媽媽教幼崽捕獵,但實際上並沒有證據可以支持這樣的假設。

科學家認為,美洲獅“過捕”,可能只是因為大量容易獲得的獵物擾亂了美洲獅的正常捕獵順序。也就是說,面對突然出現的“盛宴”,“佛系”美洲獅沒法繼續“淡定”,它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先殺了再說。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野外的美洲獅在捕獵原駝。丨Ingo Arndt / mindenpictures

人獸衝突不只出現在農莊。今年早些時候,一頭年輕的美洲獅蹓躂到了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家百貨公司門外。儘管這亞成體的個頭只有中型犬那麼大,但清晨進入鬧市區的它還是嚇壞了市民。後來,它麻醉鏢擊中,送回了野外

但不是每一次人類和美洲獅的會面都能以雙方平安無事告結。

誰讓故事重演

就在2019年9月初,美國西北部的俄勒岡州,一個普通居民在晨跑路上碰到了一頭試圖獵殺他的雌性美洲獅。即使跑步者採取了推薦的應對方式——張開衣服和雙臂讓自己顯得更大,同時大喊大叫,這頭美洲獅也沒有被嚇退。後來,因為威脅人身安全,它被當地野生動物官員擊斃了。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當你在野外邂逅美洲獅,何如應對?丨Popefauvexxiii / wikimedia

不只是靠近人類聚居地的美洲獅有生命危險。時至今日,人類也還會主動獵殺它們,出發點是用“運動狩獵”來平衡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確切說是人們牧養的牲畜——的數量。然而近年的一項研究指出,隨著狩獵美洲獅的數量增加,當地牧場主關於美洲獅捕食家畜的投訴次數不減反增。研究者認為,濫殺美洲獅並不能預防和減少牲畜死亡,反而可能擠壓美洲獅生存空間、破壞美洲獅種群,激化美洲獅和人類之間的矛盾。

還記得人們獵殺美洲獅來保護騾鹿的舊事嗎?這個故事曾是種群生態學教材中的經典案例,教材說:人們開始獵殺美洲獅等捕食者之後,騾鹿種群大幅度增加,結果被捕食者種群數量超過了環境承載的極限,最終整個凱巴布高原上的生態徹底崩盤。

隨著生態學的發展,後來的生態學家指出這個案例中存在諸多疑點。他們認為,氣候變化、家畜對鹿的競爭、棲息地的破壞、保護政策等因素,對騾鹿種群乃至整個凱巴布高原生態的影響可能更大。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帶娃的母親。丨Ingo Arndt / mindenpictures

人類和美洲獅之間的矛盾是複雜的,凱巴布高原生態崩潰的原因是複雜的,大沼澤國家公園美洲獅種群滅絕的原因也是複雜的。

2017年,貓科動物分類工作組發表的新結果將美洲獅的六個地理亞種合併為兩個,如此一來,美洲獅不再有瀕危、近危的亞種。但是,如果棲息地之間缺少廊道,各地的小種群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大沼澤種群,走向滅絕,誤闖人類聚居地的美洲獅也可能更為常見。

也許有一天,我們對這種西半球分佈範圍最廣的大型獸類的記憶,就真的只剩各地博物館裡倒吊著的標本了。

果殼

ID:Guokr42

靠譜科普

就看果殼

受生物圈2號的啟發,我們試圖將整個大自然裝進一本日曆。366個物種“入住”其中,更有“收藏”了53張手繪插畫的物種畫廊……

每週,這裡還要進行一次“嚴肅”的知識研討,像是“熊貓為啥長得一身黑白色?”、“大象嗅覺究竟有多厲害?”什麼的……

這就是《物種日曆2020》,明年,讓你的桌面變得更有趣!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傳送門就在這,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