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張作霖之所以能從一個綠林成為“東北王”,並不是他對東北有著強有力的控制權,而是他實際上是作為各方利益妥協的最終一個結果。他的背後是無數人藉著他的名義去實現自己的個人目的,特別是日本人,還是東北四分五裂的各方的勢力。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

無論從做人做事上,還是思想上,郭鬼子郭松齡其實原本就和張作霖不是一路人。

郭松齡有著自己的想法,他更信奉武力。他信奉軍隊的紀律和戰鬥力,郭松齡的情商不高,偏孤傲。而張作霖信奉的是“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張作霖做事不會在一個點上去糾結,鑽牛角尖。他懂得進取,更懂得妥協。

張作霖經常說郭松齡是“書生意氣”,本質上在郭松齡落魄的時候,張作霖還盛情邀請郭松齡本身的意願就是,希望郭松齡能夠感恩賣命,至於郭松齡如何賣命,還得看自己的需要。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

第一次直奉之戰,使得張作霖意識到,他們江湖的那一套再往以後就不行了,以後再進取,靠的是槍桿子,是自己的軍隊的戰鬥力。

也是第一次直奉之戰,使得郭松齡在軍中徹底冒頭了。如果有未來,郭松齡的做法本質上就是某個選項。但是張作霖考慮得更多的是,把郭松齡這杆槍留給張學良來使用。這個做法本質上和千百年來有為的帝王做法都一樣。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

在很多場合下,郭松齡的成功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而是代表張學良。所以他雖然功勞很大,但是卻集中了別人的矛盾,還得不到相應的獎賞。

張作霖可以培養張學良,為以後接自己班做準備,另外也是希望張學良能夠靠過硬的軍功,去在奉軍中,乃至整個東北形成強有力的威信。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郭松齡實際上非常尷尬。因為他幾乎吸引了奉軍中所有其他勢力的敵意。別人對張作霖如此捧張學良心裡即便不滿,但是也不便表達,所以把矛頭針對郭松齡是再說難免的。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

另外郭松齡在對東北的發展理念上,和張作霖是有很深的矛盾的。

郭松齡是反對張作霖入關逐鹿中原的,奉軍本質上除了自保以外,還有擔負守邊的責任,更何況日俄都早就對東北虎視眈眈?一旦奉軍開拔關內,東北空虛容易引狼入室。但是張作霖在當大元帥的路上,實際上也是無法回頭的。因為軍閥的本質決定了他不可能偏安一隅的,自己不努力往前拱,不斷給追隨自己的手下人帶來新的利益點,各種矛盾就會叢生,別人就會搞到他的頭上,久而久之東北王實際上是坐不穩的。

如果軍閥們都偏安一隅,不去擴大地盤是實力,也就沒有民國軍閥混戰的亂象了。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

和楊宇霆、姜登選之間的矛盾本質上是兩個派系的最大矛盾。

士官系和陸大系的矛盾,一直到最後東北軍散了,這個恩怨都沒最終有個了結。二次直奉戰爭,郭松齡的功勞很大,但是使得張作霖得益最大的,其實還不是戰場上的那點勝利,而是劫取直系的幾千萬軍火,這個功勞,楊宇霆首當其衝。但是這個是恰恰是以前的那種慣用手段得來的,而不是一刀一槍打下來的。

而且在戰爭的過程中,原本故意讓給張學良打榆關吃的桃子,結果愣是打成了攻堅戰;結果反而被姜登選在九門口摘了桃子,而姜登選要擴大戰果的時候,預備隊又被郭松齡未經請示就給調走了。所以這裡面的矛盾一言難盡。

這就導致了楊宇霆刻意打壓郭松齡,使得郭松齡真的就“走投無路”了。原本張學良保舉郭松齡做安徽督軍,結果楊宇霆從中作梗,他就出不了東北。的確張作霖也擔心這個不安分的郭松齡。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

馮玉祥承諾郭松齡如果反奉成功,就把東三省都給郭松齡,這是郭松齡鋌而走險的一個很大的誘因。

用張作霖的那句話,郭松齡還是太書生氣了,誰的話都敢信。其實直系是怎麼敗的?最終真正原因還是不是因為馮玉祥反水?馮玉祥這一輩子為了革命理想,背叛了無數的帶頭大哥,忽悠孫中山進京,結果連孫中山都病逝北京。

本來郭松齡就面對兩個為難的抉擇,要麼離開,要麼反奉。離開的損失實在是太大了;所以只能鋌而走險,反奉。但是郭松齡一開始還是挺聰明的,打著張學良的旗號,部隊也挺有戰鬥力,眼看還就真能成事。

張作霖立馬求救日本人,簽了一堆條約,關東軍派兵打了郭松齡。張學良一看形勢不對,立馬調轉和張作霖站到了一起,少帥一表態。再加上敗仗,郭松齡反奉的合法性立刻就支離破碎了。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

“郭松齡反奉”雖然責任是多方面的,但是遺患無窮,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很深的伏筆。

首先,關東軍通過交戰,瞭解了奉軍的真實實力,為後來九一八事變埋下伏筆;其次,張作霖為了打敗郭松齡,和日本人簽了很多條約,結果打贏郭松齡之後,立馬耍賴,拒不履約,導致了日本人非常痛恨張作霖,為後來的皇姑屯事件埋下了伏筆。再次,為張學良上臺後,自毀封疆,處理掉楊宇霆和常蔭槐埋下了伏筆。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