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52年前的蕭山圍墾,人類造地史上的奇蹟!

我是一名水利學校畢業的技術員,搞水利是我的本職。1967年,我在蕭山縣瓜瀝區(含義蓬區)農技站工作。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錢塘江自古江潮洶湧,洪潮沖刷坍失土地,兩岸人民深受其苦。根據歷史資料,僅錢塘江南岸蕭山白虎山至頭蓬一帶就有沙地36萬畝被洪潮沖刷坍失。20世紀60年代後期,隨著江流的變化,沿江兩岸出現了難得的圍墾機遇。1967年底至次年春,錢塘江南岸蕭山白虎山至頭蓬一帶,出現灘塗大面積淤漲,近岸(南沙大堤)出現了宜圍的高灘地。附近河莊公社、樂元公社的部分群眾,在“農業學大寨”的號召下,自發進行了圈圍塗地、播種鹹青籽。當時,對這塊灘塗能否圍、如何圍、誰來圍、圍不圍得起、守不守得牢等問題,大家爭論不休,我也被捲入這一“旋渦”中。因此,我著手收集資料進行分析後,搞了一個圍塗7萬畝的規劃方案。1968年4月,經縣農業局領導同意,我邀請省錢塘江管理局秦、勞兩名總工程師、陳慧涵工程師和杭州工務所朱善章工程師等4名專家和部分技術人員,在縣農業局會議室對該圍塗方案進行評估。會上,我彙報了圍塗工程的地點、規模、建設標準及工程量和施工方案,並特別強調了圍塗的有利條件:蕭山有一支土生土長經過十餘年搶險戰鬥,且拉得出、用得上的專業隊伍,只要認真總結推廣他們的經驗,圍塗一定能成功。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蕭山圍塗場景

專家們認為,該方案堤線在錢塘江治導線之內,圍塗縮窄江面,刷深主槽,拋石保護堤線,也穩固了江道,完全與治江的目的一致。但灘塗資源屬國家所有,只要經縣以上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批准,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是會同意圍塗的,而且必定能圍成圍好。

評估後,我以各公社的名義起草了自願聯合圍墾7萬畝灘塗規劃方案的報告,在一次縣革委會在蕭山旅館召開的公社幹部大會上,我分別徵求沿江16個公社、1個鎮主要負責人的意見和認可簽字,並向縣革委會領導費根楠彙報規劃內容、專家評估意見等,要求縣裡支持,批准圍塗7萬畝工程。費根楠當即表態支持。第二天,我又向杭州市農林水利局原局長程建林和省水利廳副廳長吳又新彙報請示情況,要求在計劃上、資金上、技術上給予大力支持(後省水利廳下文,石方國家補助資金2元/立方米)。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1968年6月,蕭山縣瓜瀝區成立了圍墾領導小組,組長為原區委書記金其法,副組長為原副區長戴宗貴,負責圍塗工程的政策制定。所圍土地按參加圍塗公社的勞動力和計劃面積分配,發動群眾,落實任務。領導小組提出在7月中旬前,將土方、石碴任務分配落實到各公社,公社分配到生產大隊。以大隊為單位,組織群眾,自帶土箕、扁擔、鐵鈀和排水等工具和生活用品,自籌建材建臨時草舍,安營紮寨,吃住勞動在工地。為落實工程施工、搶險的實施,由戴宗貴負責組織工地指揮部,人員由區和參加圍塗的

16個公社、1個鎮各抽調一名脫產幹部、一名群眾代表共36人組成,分政宣、施工、後勤3個組。政宣組負責組建工地廣播站,宣傳政策,播報工程進度,總結施工經驗,表揚先進事蹟,鼓舞群眾的積極性。施工組負責制訂施工計劃、落實分段任務,組織測量放樣,統計每日出勤,檢查施工進度,協調邊界矛盾,驗收工程質量等工作。後勤組主要負責資金籌集,計劃物資採購,組織供銷部門送貨到工地,做好三通(通水、通電、通路)前期準備工作等。

6月下旬,我參加了施工組組織的定點放樣,錢塘江管理局杭州工務所朱善章工程師到場監測。當時起始點(一工段)的位置發生爭論,朱工程師認為設計堤線座標點應該是大堤頂外邊線,施工組放樣作為大堤內邊線(含護塘地30米),兩者相差48米。後來我提出折中方案為大堤內坡腳線(不含護塘地30米),得到同意。當時放樣條件很差,距離用竹尺丈量(用多根竹篾鉛絲綁紮連接,刻上符號,用紅漆寫字,做成

50米長的竹尺),直線用3根花杆,肉眼望定直線。在四工段西線與北線的轉角設計是弧線連接,土辦法放樣遇到了困難。當時,我到縣農業局借1臺德國產的經緯儀,幫助操作定線,才解決了難題。

7月16日,開始實施前期工程。從永豐閘口向西,沿青龍山、白虎山北面至一工段,開一條面寬30米長4688米的運輸河道,為在青龍山、白虎山建山宕採石,搞備方和運輸等前期準備;同時,在西線按設計堤線向北開河築堤1625米,作為練兵。開工後,工地上紅旗招展,歌聲迴盪,高音喇叭整天廣播著革命歌曲、“革命樣板戲”,施工進度和表揚好人好事等。縣革委會領導費根楠親臨工地慰問,並在永豐閘口工地與黨灣公社群眾同吃同勞動。8月3日,工程按計劃完成,平均日出勤2萬餘人,共投工36萬工,完成土方37.56萬立方米、石碴1.27萬

立方米。

7月上旬,蕭山普降梅雨150毫米左右,灘塗上出現了許多雨淋溝,在南沙大堤附近匯合形成了一條東西向貫通的流化溝。大家擔心流化溝向西擴展與錢塘江主槽溝通,灘塗過江。為截斷流化溝,確保灘塗資源,領導小組研究決定,提前實施第二期工程。即西堤向北延升至3800米,開蜀山橫河(堆方建築成臨時北堤)長3916米,蜀山向北開河築堤長2500米。該期工程要穿越面寬100餘米的流化溝,地程低,淤泥含水量高,圈圍2萬畝,施工難度很大。上級非常重視,縣革委會領導親臨工地指導工作,參加勞動,鼓舞士氣。工程於8月28日開工,共有群眾約4萬人參加,共投工17.5萬工,完成土方58.93萬立方米,石碴3.45萬立方米。9月4日半夜,高潮

位因風暴而提前一天到來,東堤被衝開3個大缺口,潮水湧入整個工地,工程被迫停工。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大潮衝擊下大量的泥土被沖走

這期工程失敗後、幹部群眾思想情緒低落、指揮部集中全體人員開會,總結研究事故原因,討論補救措施。有的認為失敗的原因是東堤穿越流化溝地程低,取土難,造成進度慢,堤身單薄,高潮位提前而造成缺口。我認為這是客觀原因,從主觀上看,是思想麻痺,對困難估計不足,勞力配備少,出勤時間遲,忽視工程質量,堤身密實度差,

高潮位滲水形成管湧而導致缺口。我提出了補救方案:西線是臨江的永久性工程,河道中有淤積,疏浚工程量不大,堤身基本完整,經維護加固(結合疏河),可以繼續使用。北線、東線均是過渡性工程,流化溝段經過築堤、拋碴,己有回淤,繼續惡化的可能性較小,可以暫時放棄,不會影響圍塗工程。但今後一定要強調質量第一,嚴格竣工驗收。築堤要分層填土,碎土平整,戽水密實。打洞灌水驗收,確保工程質量。之後,指揮部組織工地上搶險專業隊,先對西堤進行全面開溝(堤頂、內坡、外坡各1條)戽水密實,然後結合疏河,加高加固大堤,並增拋石碴護坡固腳,在此基礎上,於9月12日至18日,組織附近河莊公社的部分群眾和工地搶險專業隊人員繼續延伸西堤長722米,以確保安全度汛。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拋石護堤

11月27日至12月3日,

實施第三期工程。西線延伸長2945米(全長7467米)至四工段,北線四工段至五工段長3117米,東線五工段至蜀山長4675米,平均日出勤4萬人,共投工28萬工,完成土方

51.39萬立方米,石碴2.29萬立方米,圍得毛地3.6萬畝。

3.6萬畝圍塗工程,始於7月16日,至12月3日完工,歷時104天,築成堤頂寬6米,堤高4米(標高吳淞基面11米),內坡1:3,外坡1:2的堤塘長15.26公里,其中永久性堤塘長10.59公里,過渡性堤塘長4.67公里(護塘地分別為30米、20米),開挖面寬30米運輸河道長20.4公里。累計投工81.5萬工,完成土方147

.88萬立方米、石碴7.0萬立方米。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山上採石填海築壩

3.6萬畝圍塗工程,在圍塗史上開創了“以圍代壩、以圍促淤、圍塗結合治江”的先例,堪稱治江造地史上的奇蹟。這是充分依靠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取得巨大成果的典範。它的圍成,促進了東面的灘塗大面積淤漲,為1969年的2.7萬畝圍塗、

5.2萬畝圍塗和1970年軍民聯圍10萬畝圍塗工程打下了基礎。

錢塘江,自古就有羅剎江之稱。它滋養著千萬浙江兒女的同時,也給沿江兩岸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尤其是那“千里波濤滾滾來”、“頭高數丈觸山回”的舉世聞名錢江大潮,以每平方米7噸多的強大沖擊力,吞噬兩岸的生靈和家園。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而杭州蕭山區正地處這個河口段的強湧潮區。桀驁不馴的強湧潮使河口段的蕭山區江道變得異常詭秘、暗流奔騰泥沙淤積的災難區。坍江毀堤,摧毀田屋,捲走人畜。

為了制服滔滔錢江潮,新中國成立後,省、市人民政府就開始著手進行治理。同時,按照省水利部門的“治江與圍塗相結合”的戰略,蕭山沿江人民群眾也在各自的地段自發地進行小規模的圍墾。20世紀50年代初期,蕭山南沙沿江鄉村對南沙大堤外新漲灘塗自發小規模圍墾。

1966年10月

蕭山原黨山、長沙、夾灶3個公社在群眾自發小規模圍墾的基礎上,成立了“益農圍墾海塗指揮部”,正式拉開了蕭山人民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大規模治江圍墾建設序幕。

在舉世聞名的湧潮區圍墾,艱難和風險非同一般。根據錢塘江潮汛特點,圍塗一般選擇在潮汛小的冬季進行,並且必須在1月兩汛之中“大潮頭,小潮尾”

七八天時間內突擊完成。故每次圍塗時,總有數萬、十幾萬民工湧向工地。他們在沙灘上搭起數以千計的簡易工棚,冒嚴寒,頂北風,赤腳踏冰,挑土築堤。為了使新築的土堤不被潮水沖垮,必須拋投大量的石塊,為此先後開闢石場120多處。所採石塊用拖輪、拖拉機等突擊運輸,以致幾十個山頭被削平。“吃的石米飯,睡的白沙灘,夏天大蚊蟲,冬天西北風,披星又戴月,滿身是泥沙。”蕭山圍墾條件艱苦,還要經受颱風和錢塘江湧潮的考驗,從而培育了蕭山人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精神。

自1970年起,人民政府組織向墾區移民。1978年建立起6個鄉、43個行政村(1992年撤區擴鎮並鄉後建制有所變化),還先後建立起第一農墾場、第二農墾場、紅山農場、紅墾農場、錢江農場等9個農場,一些鄉鎮企業設立了大大

小小几十個農業車間,此外還有3個軍墾農場,1個省屬農場。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蕭山圍墾場景

20世紀80年代後期,蕭山制訂“誰出力,誰投資,誰得益”的土地分配政策,開始把各自經營、四處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使4區43個鄉鎮共

15.4萬民工按期開赴工地圍墾施工,集中力量進行外十工段至工段東直線大堤外的5.2萬畝圍墾。1986年有15萬大軍參戰,當時分4路進行,3300多艘農船,1200多輛汽車、手扶拖拉機和9萬多輛自行車及部分長途跋涉的圍墾戰士於11月23曰同時到達工地,同時開工。1986年冬季,蕭山成立“新圍江塗總指揮部”。

90年代後,蕭山圍墾工作採用新科技新工藝,實施以泥漿泵代替人工築堤開河的機械化施工,實現了圍墾由肩挑背扛的人海戰役向機械施工的轉變。僅1965年至1995年,600公頃以上的圍墾就進行了17期,大小圍塗累計築堤235.45公里。

1994年4月

,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蕭山在墾區設立了蕭山農業對外綜合開發區。1995年7月,國家計委又批准設立蕭山現代農業開發區,並確定其為全國農業現代化示範樣板和全國重點星火技術密集區。

至2000年底,蕭山圍墾面積達52.62萬畝,是蕭山土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聯合國糧農組織稱之為“人類造地史上的奇蹟”

2005年動工實施的蕭圍東線時,利用科技圍墾方法,實施了工程定量、延時、提效、調控、瘦身、船拋“六促施工法”,圍墾工程水陸立體交叉施工、晝夜不息全天施工、高壩與低壩配套施工、窄壩與寬壩同步施工的措施,降低了工程深江圍墾的風險,節約了投資,加快了進度,確保了安全。至2007年12月,蕭圍東線1.78萬畝土地圍墾成功。難以忘卻的是,在歷次圍墾中,有50餘條鮮活的生命奉獻給了圍墾事業。

廣袤的圍墾大地為蕭山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蕭山國際機場、錢江大橋、高速公路、汙水處理廠等一大批基礎設施建成,使蕭山區經濟快速提升。圍墾的土地已成為投資者的寶地、創業者的樂園。圍墾工業欣欣向榮,形成了國家級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江東工業區、臨江工業區、錢江世紀城、國家級蕭山現代農業開發區等各類園區。圍墾農業蒸蒸日上,至2007年,墾區糧食生產總量達到26.89萬噸,棉花產量598噸,蔬菜種植面積31655公頃,花卉苗木種植面積17995公頃,水果總產量125943噸,豬、牛、羊、兔、禽等肉類總產量92812噸,水產品總產量46505噸,成為蕭山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2008年,杭州蕭山區實現生產總值842.86億元,財政總收入也實現了超百億,達到111.58億元。蕭山區曾多次榮獲

“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明星縣(市)”“全國十大財神縣(市)”“浙江省品牌強縣(市、區)”“大陸極具投資地第一名”“中國園林綠化產業基地”等稱號,自2002年起連續7年在全國縣(市、區)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排名第7位,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工業總產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實績均保持浙江省各縣(市)、區首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